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4.5 乌兹别克斯坦经济转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来,在经历“渐进式”经济改革后走上发展正轨,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总额不断攀升,经济和贸易结构也不断调整。2001年6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开启了成员国之间在安全、能源、农业等领域的合作,这为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中国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基础,但沿线国家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关系,给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带来一定影响。
一、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基础与政治社会环境
乌兹别克斯坦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以及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确定三权分立政体,实行多党政治。在伊斯兰文化的深远影响下,乌兹别克斯坦形成以伊斯兰教为中心、政教分离的宗教管理制度,但民族或宗教极端骚乱事件仍时有发生。
1.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基础
(1)地缘条件
乌兹别克斯坦位于中亚中部,北部和东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部与吉尔吉斯斯坦相连,东南部与塔吉克斯坦毗邻,南部与阿富汗接壤,西部与土库曼斯坦毗邻,除了阿富汗,其余邻国都是独联体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全国总面积44.74万平方公里,位列世界第55位,其中东西长1425公里,南北长930公里。由于地处由西北向东南流淌着的阿姆河和锡尔河的下游,而克孜勒库姆沙漠位于两河之间,乌兹别克斯坦3/5的领土是沙漠和半沙漠地区,水资源不足。
(2)资源禀赋情况
乌兹别克斯坦矿产能源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的金、汞、锑、铜、钨、锡、萤石等成矿带,被誉为“亚洲金腰带”,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品有100多种,主要有天然气、石油、天然铀、黄金等,矿产资源储量总价值约1.3万亿美元。从天然气来看,预测储量5.43万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为2.05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14位,2012年开采量约630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8位;从石油来看,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1年》,截至2010年底,乌兹别克斯坦的石油已探明储量共计1亿吨(6亿桶),占世界45位。此外,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克孜勒库姆沙漠腹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估计,乌兹别克斯坦铀矿资源量约11.1万吨,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美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综述2011年》指出,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开采量为90吨,排名世界第9位。
(3)基础设施状况
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到2010年底,乌兹别克斯坦共建3722公里国家级公路,平均每年向公路建设投入6000亿~7000亿苏姆,每年新建200~250公里,维修1500~2000公里。截至2011年初,乌兹别克斯坦铁路总长6473公里,其中干线铁路4230公里;境内管道总长868公里,主要是苏联时期建造的“跨中亚输油管道”;还有较为完备和发达的天然气运输干线网,全长约1.3万公里;2011年底,乌兹别克斯坦共有大小机场35个。乌兹别克斯坦有发电站39个,总装机容量超过12466兆瓦,但从产量来看,电力供应至今未能恢复到苏联解体前水平,2010年只相当于1990年的90%。
2.乌兹别克斯坦的政治社会环境
(1)乌兹别克斯坦的政体与政党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宪法确定三权分立政体,立法(奥利马日利斯)、行政(总统和政府)、司法各自独立,互不隶属。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总统权力相对较大,三权之间未能形成真正的相互制衡关系,属于“强总统、弱议会”。总统是国家元首,由乌兹别克斯坦公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政府实行内阁制,内阁由总理、副总理、各部部长、各国家委员会主席组成;“奥利马日利斯”是国家最高代表机关,行使立法权,由立法院(即议会下院)和参议院(即议会上院)两院组成。
1992年乌兹别克斯坦宪法赋予公民成立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权利。1996年12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颁布独立后首部《政党法》,此后又根据形势变化,于1999年、2003年、2004年、2007年和2008年进行数次修改和补充。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格鲁吉亚发生“颜色革命”,引起乌兹别克斯坦的警惕,继而修改政党活动相关规定,于2004年4月30日出台《政党资金法》,规范政党资金的来源和加强监管。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合法注册的政党有4个:一是人民民主党,“8·19”事件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共产党于1991年11月1日改组为人民民主党,创始人为卡里莫夫总统,现有党员34万人,在议院立法院占有32个席位;二是自由民主党,成立于2003年11月15日,成员主要来自企业家和实业界人士,在议会中占53个席位;三是民族复兴民主党,由“民族复兴”民主党和“爱国者”民族民主党于2008年6月合并而成,现有党员7万多人,在议会中占31个席位;四是公正社会民主党,成立于1995年2月18日,现有党员3万多人,在议会占19个席位。
(2)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与宗教
截至2012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数为3000万人,主要集中在中部、东部和南部,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51.1%,首都塔什干常住人口290万人。乌兹别克斯坦是以乌兹别克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共有135个民族,其中乌兹别克族约占80%、俄罗斯族约占5%、塔吉克族占4.5%、哈萨克族占2.5%、卡拉卡尔帕克族占2%、吉尔吉斯族占1%。由于苏联时期的民族迁移和融合政策,解体后各中亚国家间的民族关系较为复杂,再加上少数民族基本生活在边界地区,使跨界民族问题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民族关系中的焦点。
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历史悠久、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国家,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浩罕等都是中亚著名的伊斯兰文化中心,宗教管理制度是以伊斯兰为中心、实行政教分离。据美国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报告2010年》数据,乌兹别克斯坦约93%的公民信仰逊尼派伊斯兰教,约1%信仰什叶派,约4%信仰东正教,其余则信仰基督教、佛教、犹太教等多种宗教。从苏联解体前夕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及周边地区发生多起重大民族或宗教极端骚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损失,如1989年6月“费尔干纳骚乱事件”、2005年5月“安集延”事件。“安集延”事件发生后,一些俄罗斯专家指出,骚乱背后有“颜色革命”的影子。他们的依据是:与其他国家的反对派不同,乌兹别克斯坦反对派走上了一条与宗教势力相结合的道路,非传统威胁已经成为该地区的最大安全问题。
(3)乌兹别克斯坦的国际交往
独立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政策始终坚持国家利益优先、国际法优先、互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冲突等基本原则,以巩固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加强地区和平与稳定、为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交往越来越广泛。截至2012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共与128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乌兹别克斯坦还是联合国、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不结盟运动、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成员,并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伊斯兰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
从外交重心来看,乌兹别克斯坦重视发展与美国和北约的关系,独立后,美国把乌兹别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拉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美国和北约的重要补给和中转基地,双方合作程度逐渐加深。但2005年“安集延”事件后,乌美关系受到较大影响,2008年4月北约峰会后才有所好转。1992年1月2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两国关系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获得长足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最大投资国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国,两国于2012年6月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
二、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改革的历程
1991年苏联解体后,包括乌兹别克斯坦在内的中亚各国均着手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从改革方式来看,乌兹别克斯坦并没有盲目跟从俄罗斯实行激进式改革,而是选择了独特的“乌兹别克斯坦模式”,走上一条“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和转型道路。
1.经济改革的原则
乌兹别克斯坦摒弃了苏联遗留下来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经济,在结合本国国情基础上,积极推行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经济改革方面始终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经济优先,即坚持经济的非意识形态化,保障经济的优先地位。
二是国家调控,即国家在从计划分配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间发挥主体作用。
三是法律至上,即法律主宰所有生活领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是社会保障,即将改革面向社会,强化实施社会领域政策,保护弱势群体。
五是循序渐进,即分阶段地进行经济改革。
2.经济改革的主要方面
(1)改革单一所有制形式,实现非国有化与私有化
在苏联后期,乌兹别克斯坦于1990年10月31日通过《所有制法》,1991年11月19日通过《非国营化和私有化法》,并分别在1993年7月7日和1993年9月2日通过《住宅私有法》和《有价证券和证券交易法》。通过一系列法律的实施,乌兹别克斯坦为开展私有化奠定了法律基础。
从非国营化和私有化进程来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992—1993年为第一阶段,属于“小私有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个人住宅、商贸餐饮等社会服务企业、地方小企业。到1993年底,非国有经济成分占GDP总值中的比重为39%。
1994—1996年为第二阶段,属于“大私有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法律未限制的各类企业,几乎涵盖各类工业和农业企业,如工业建筑、交通、农产品加工等。到1995年底,非国有经济产值占GDP总值的69%,占商品零售总额的91%,占农产品生产总值的97%。
199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重点为企业的重组,既包括各行业内部的产业和产权重组,也包含各企业内部的产权重组,还包括建立新型经营管理体制,以增加经济效益。
据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统计委员会数据,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国有经济约占经济总量的1/5~1/4,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为17.5%;非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则在不断增长,2011年已经高达到82.5%。①
(2)逐步放开价格,推行价格自由化
1992年初,乌兹别克斯坦启动价格改革。首先,主要对一些农产品、必需日用品的价格进行国家控制,后来采用逐步调价的方式直到全面放开价格,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价格政策始终保持稳妥的态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
乌兹别克斯坦斯坦独立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努力与世界经济接轨,并通过一系列保护外资及对外资企业优惠的法律法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资金,改造升级现有企业,发展新型企业。据联合国贸发局数据,从乌兹别克斯坦独立至2011年1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4.6亿美元,中国是第一大投资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直接投资项目有35个,投资总额近40亿美元。
(4)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优先发展产业
苏联时期,由于中央政府对各共和国实行强制性的专业化劳动分工,致使乌兹别克斯坦形成以植棉业、养蚕业、采矿业等为主的产业结构。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把发展加工工业、农业、日用消费品生产放在优先地位,尽快改变国家以低价位出口原料、初级产品,高价位进口工业制成品、食品、日用消费品的不合理经济与贸易结构。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始终坚持“社会经济”原则,重视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每年的社会领域投入都占国家财政支出的60%左右,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45%,是中亚各国比例较大的国家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社会补贴方面不断完善,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制度体系。由于措施得力,乌兹别克斯坦的失业率一直控制在0.5%以内,是中亚国家中失业率最低的国家。
乌兹别克斯坦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一方面为国家的独立和稳定奠定基础,形成一个比较独立的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较快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三、乌兹别克斯坦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变迁
经过推行“渐进式”经济改革,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结构也有所优化。
1.乌兹别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水平
独立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乌兹别克斯坦经济从陷入衰退到保持稳定,经济规模变化不大,1993年GDP总量为138亿美元,到1999年为171亿美元(如图4-36所示)。
21世纪初,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出现大幅衰退,2001年、2002年GDP规模不足100亿美元,2003年以后进入较快增长时期,由2003年的102亿美元攀升到2012年的513亿美元,2007年年均增速达到9.5%,2009—2012年增长速度均在8%以上。
经济增长加快使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显著提升,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均GDP为372美元,到2012年,已增加至1796美元。
2.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
在苏联的地区分工中,乌兹别克斯坦是棉花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与供给基地,独立以后,乌兹别克斯坦较长时期倚重于传统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与出口,2000年,农业比重仍高达34.9%(如图4—37所示)。
由于内外经济关系断裂,以及工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低下,转型初期,乌兹别克斯坦的民族工业不断萎缩,出现逆工业化过程,工业占GDP比重由1992年38.7%降至2002年的22.2%。
21世纪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加快工业化发展,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02—2011年,农业比重从34.5%下降至20.1%;工业比重从22.2%升至33.1%,服务业比重则从43.4%小幅上升至46.8%,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构成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增长主要由消费驱动,20世纪末以来,居民消费比重基本维持在50%~60%,2011年居民消费占比则为51.8%。2000—2011年,政府消费一般占比17%~18%,最低是2007年的16.7%,2011年政府消费占比则为18%。21世纪以来,投资驱动在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所加强,资本形成占比由2000年的19.6%逐步上升至2011年的26.7%;国民经济对进出口的依赖度也由2000年的46.1%攀升至2011年的66.2%,净出口拉动GDP增长所占比重最高是2005年的9.2%,其余年份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如图4-38所示)。
从地区结构和发展程度看,乌兹别克斯坦北部地区最为发达,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比较落后。乌兹别克斯坦国共划分为1个自治共和国(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12个州和1个直辖市(塔什干市)。2011年各州产值及占乌GDP总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塔什干市109932亿苏姆,占比14.14%;塔什干州72944亿苏姆,占比9.38%;卡什卡达里亚州58795亿苏姆,占比7.56%;费尔干纳州52992亿苏姆,占比6.82%;撒马尔罕州48104亿苏姆,占比6.19%;安集延州44240亿苏姆,占比5.69%;布哈拉州45137亿苏姆,占比5.81%;纳沃伊州40169亿苏姆,占比5.17%;纳曼干州29962亿苏姆,占比3.85%;苏尔汉河州29117亿苏姆,占比3.74%;花拉子模州23065亿苏姆,占比2.97%;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17719亿苏姆,占比2.28%;吉扎克州17865亿苏姆,占比2.30%;锡尔河州12666亿苏姆,占比1.63%。
四、乌兹别克斯坦贸易格局的变动
经过长期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总量、商品贸易量和服务贸易量均不断增加,贸易进出口结构、贸易地区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主要贸易伙伴则基本维持不变。
1.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的规模变动
乌兹别克斯坦的商品贸易是其对外贸易发展的核心。整个20世纪90年代,乌兹别克斯坦商品出口和进口均无显著增长,1996年以后呈现逐步萎缩趋势,2002年,乌兹别克斯坦商品出口仅为25.1亿美元、进口24.3亿美元,为独立以来最低点(如图4-39所示)。
21世纪以后,乌兹别克斯坦加快商品贸易发展,进出口规模均呈快速增长态势,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商品出口达132.5亿美元,为历史最高值;2012年进口109亿美元,同样达到峰值。
服务贸易方面,乌兹别克斯坦也取得很大发展。1994年,乌兹别克斯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1.5亿美元。到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升至28.1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6.6亿美元,出口额为21.5亿美元,均达到乌兹别克斯坦自199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如图4-40所示)。
乌兹别克斯坦服务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贸易顺差额在2001年以前波动较大,自2001年以后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至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对外服务贸易顺差达到14.9亿美元,为乌兹别克斯坦自1994年后的最高水平。
2.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
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与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产品出口到138个国家,给予44个国家最惠国待遇。②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贸易伙伴是俄罗斯、中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土耳其等。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五大贸易伙伴按其占乌兹别克斯坦外贸总额比例的大小依次为:俄罗斯(21.7%)、韩国(5.9%)、土耳其(5.5%)、哈萨克斯坦(5.4%)、中国(5.1%)。到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五大贸易伙伴按其占乌兹别克斯坦外贸总额比例的大小依次调整为:俄罗斯(29.0%)、中国(12.3%)、哈萨克斯坦(10.5%)、韩国(8.1%)、土耳其(4.6%)。乌兹别克斯坦五大贸易伙伴基本没有变化,除土耳其外,其他四国占乌兹别克斯坦外贸比重均有所上升。同时,乌兹别克斯坦五大贸易伙伴占其外贸总额比例也由43.6%上升至64.5%(如图4-41所示)。
独立以来,俄罗斯始终是乌兹别克斯坦最大贸易伙伴。据2013年俄罗斯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双边贸易额37.15亿美元,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出口13.90亿美元,自俄罗斯进口23.25亿美元。据乌兹别克斯坦当地媒体报道,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与俄罗斯贸易额创乌俄贸易史上新纪录,同比增长9.4%。
中国从2009年起成为乌兹别克斯坦第大二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下滑至第三位,2012年又恢复至第二位。2009年双方贸易总额为19.10亿美元,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向中国出口3.50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从中国进口15.60亿美元。2012年贸易总额为28.75亿美元,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向中国出口10.91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从中国进口17.84亿美元。2013年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40亿美元大关。③
在与中亚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方面,2012年,向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占乌兹别克斯坦总出口的比重从高到低占比依次为7.5%、1.5%、0.6%。从进口来看,从土库曼斯坦进口由2000年的0.06亿美元大幅增长至2012年的26.01亿美元,复合增长高达83.7%,占乌兹别克斯坦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从0.2%上升到23%。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总进口中,哈萨克斯坦占比11.9%,吉尔吉斯斯坦占比仍为最低,仅达1.7%。
3.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的结构变迁
(1)对外总体贸易结构变迁
2000年,乌兹别克斯坦对外主要出口棉花、服务、有色和黑色金属及机械和设备。2000年出口商品结构是(占比从高到低):棉花占27.5%,有色和黑色金属占10.3%,机械和设备占6.6%,粮食和食品占5.4%,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占3.4%,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等占2.9%,其他商品占30.2%。另外,服务出口比重也相对较高,占到总出口的13.7%(如图4-42所示)。
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对外主要出口有色和黑色金属、粮食和食品、服务及棉花。2011年出口商品结构是:出口有色和黑色金属占18.5%,粮食和食品占13.2%,棉花占9.0%,机械和设备占7.4%,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占6.7%,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等占5.6%,其他商品占27.8%。另外服务出口占到11.8%(如图4-43所示)。
相比2000年,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出口棉花的比重下降18.5%,下降幅度较大,有色和黑色金属上升至第一大出口商品,粮食和食品也由第五位跃至第二大出口商品,对外出口的服务比重有所减少。
2000年,乌兹别克斯坦主要进口机械和设备、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及粮食和食品。2000年进口结构是:机械和设备占35.4%,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等占13.6%,粮食和食品占12.3%,有色和黑色金属占8.6%,服务占8.5%,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占3.8%,其他商品占17.8%(如图4-44所示)。
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主要进口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及粮食和食品。2011年进口结构是: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占41.3%,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等占13.3%,粮食和食品占12.4%,机械和设备占8.1%,有色和黑色金属占8.1%,服务占5.3%,其他商品占11.5%(如图4-45所示)。
相比2000年,能源产品和石化产品上升至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进口商品,从2000年的3.8%提高至41.3%,增幅高达37.5%。机械和设备降幅最大,从2000年的35.4%降至8.1%,由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进口商品变为第四大进口商品。化工产品和塑料制品及粮食和食品仍分别为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和第三大进口商品,对外进口的服务比重也有所减少。
(2)乌兹别克斯坦向俄罗斯、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
2000年,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的出口产品总额高达为5.8亿美元,远高于其他中亚四国和中国,初级产品和消费品为其主要出口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其中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其对哈萨克斯坦产品出口总额的近70%,在出口产品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乌兹别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其对吉尔吉斯斯坦产品出口的一半以上。乌兹别克斯坦对塔吉克斯坦的出口产品总额较高,为1.8亿美元,半成品占到98.3%的绝对比重。乌兹别克斯坦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产品总额相对较少,半成品和资本品为其主要出口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总额最少,仅为0.12亿美元,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其中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其对中国产品出口的80%以上(如表4-20所示)。
经过十年的发展,到2012年,乌兹别克斯坦对中亚四国、俄罗斯及中国的出口产品总额有较大上升,出口产品结构也有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乌兹别克斯坦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产品总额从0.7亿美元增至8.2亿美元,消费品出口大幅上升,占其对哈萨克斯坦产品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一跃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初级产品比重显著下降,但仍为第二大出口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产品总额从0.75亿美元降至0.63亿美元,半成品和初级产品仍为其主要出口产品,半成品的出口占其对吉尔吉斯斯坦产品出口的近60%,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对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一大出口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对俄罗斯的出口产品总额上升至13.5亿美元,初级产品比重下降,消费品和半成品为其主要出口产品,消费品的出口占其对俄罗斯产品出口的近70%。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的贸易取得极大发展,出口产品总额从0.12亿美元攀升到10.92亿美元,但出口产品结构并未有所改变,仍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如表4-21所示)。
总体而言,乌兹别克斯坦消费品出口总额及比重较2000年有较大提升,但对外出口仍以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为主,出口结构单一,出口产品层次低。虽然进行一段时间的经济改革,但仍未改变国家以低价位出口原料、初级产品,高价位进口工业制成品、消费品的贸易结构。
五、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形势
在中国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作为寻求转型和发展的中亚国家之一,乌兹别克斯坦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中有所进展,但同时还存在不少困难与障碍。
1.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进展
近年来,中国、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快速增长,经贸关系长足发展,中国目前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双方经济互补性强,需求关系匹配度高。相对于中亚其他国家,它们大多经济结构相似,少数国家经济或政治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乌兹别克斯坦来说,中国的需求最为旺盛和稳定,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契合其发展诉求。
从邦交关系和历史文化层面看,中国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要邻邦,1992年1月2日,中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不久后即与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最早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的国家之一。20多年来,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稳定的外交关系,外交历史根基深厚。两国共建“新丝路”也有很深的历史支撑,位于中亚心脏地带的乌兹别克斯坦,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枢纽作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为中亚著名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之一,西汉的张骞和唐代的玄奘都到过此地。
在实践层面上,自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提出以来,乌兹别克斯坦一些媒体、商会等积极响应。“扎洪”通讯社前主编谢尔盖·库尔班诺夫认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在这个区域内建设公路、铁路,会极大地降低贸易领域的时间及成本,因此发展这条商路在经济上非常有利,这将续写中乌两国自古丝绸之路起就结下的深厚友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有助于实现乌兹别克斯坦人复兴丝绸之路的梦想,更将带动中乌合作的各领域全面合作的升级,造福两国人民。
2014年3月12日,由中国贸促会和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共同举办的中乌“丝绸之路”经贸合作论坛在塔什干举行。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孙立杰、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主席沙伊霍夫以及中乌企业家1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张伟副会长还就未来中乌经贸合作提出四点建议。沙伊霍夫主席表示,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赞赏和支持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参与丝绸之路博览会和相关专业展会,推介乌兹别克斯坦优势产品。乌兹别克斯坦工商会还将及时发布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园区以及相关投资项目的信息,积极支持和帮助中国企业参与乌兹别克斯坦相关建设。此次中乌丝绸之路经贸论坛是推动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战略构想的具体步骤,希望两国工商届人士广泛接触,增进了解,扩大合作,共创商机。④此外,为进一步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两国经贸发展,中乌之间最短的铁路干线将在不久建成。
2.乌兹别克斯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仍有较长过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于古丝绸之路而形成,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相比其他比较成熟的发展区域,中亚地区普遍存在经济发展层次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乌兹别克斯坦参与经济带建设并在其中发挥作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第一,乌兹别克斯坦尚未正式加入WTO,“渐进式”的经济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改革步伐较小,改革的政策也不稳定,国内经济转轨尚未完成,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充分建立,经济开放度不高,经济活力不足,国内市场还很不规范,诸多行业的进入门槛较高,部分行业甚至禁止进入。
第二,伴随乌兹别克斯坦经济的增长,国家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总体看来,乌兹别克斯坦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很不完善。目前乌兹别克斯坦尚无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路况较差,亟待改造。铁路经过的许多地方都是荒漠,目前正逐步对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中国铁路使用标准轨距(1435毫米),而乌兹别克斯坦原有的交通运输通道基本建于苏联时期,轨距为1520毫米,造成中乌铁路轨距不统一,增加列车过境的时间和成本,不利于大运量运输。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为内陆国家,无海港,内陆河流水量小,无水运。⑤这都不利于乌兹别克斯坦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开更高程度的经贸往来。
第三,公共治理相对落后。乌兹别克斯坦的法律体系不健全,随意性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时有发生;政府管理方面,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高度集权,办事不透明,官僚作风盛行,贪污腐败严重,服务意识不足。据2012年透明国际清廉指数,乌兹别克斯坦在176个国家中排名170位;2013年,乌兹别克斯坦在177个国家中排名168位,虽然排名有所上升,但位次依然十分靠后,反映乌兹别克斯坦国内贪腐严重、清廉度低的事实。
第四,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乌兹别克斯坦,特别是费尔干纳地区是“三股势力”的重要盘踞地位,非传统安全威胁大,这也对“丝路”建设构成潜在威胁。与此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国内普遍存在排外心理,部分政府官员、学者及新闻工作媒体经常宣扬反华言论,敌视中国情绪较为严重。
第五,国际力量博弈带来的不确定性。基于丰富的能源资源和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中亚成为各种力量“博弈”的舞台。近年来,美国正式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前国务卿希拉里更对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进行巡回访问;伊朗、阿富汗、印度也分别提出过各自的“丝绸之路”蓝图。⑥在中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如何处理大国间关系成为双方面临的一大挑战。
①张宁.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97-98.
②《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13》。
③资料来源:中国海关。
④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⑤资料来源:《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乌兹别克斯坦2013》.
⑥毛丽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任重而道远[J].时局,29.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