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5.3 新疆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新疆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自然、资源、文化等基础条件和地理优势,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开以及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政策的出台,新疆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Y字形生产力布局。与此同时,新疆在发展中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二产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外贸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为主等问题以及外贸以中亚国家为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形势以边贸为主等特点。在向西开放的大形势下,新疆成为面向中亚的桥头堡和发展前沿,充分利用发展机遇,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成为处于转型阶段的新疆的战略选择。
一、新疆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历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6,陆地边界线5600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总长度的1/4,周边与8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012年新疆总人口2232.78万人,占中国总人口1.7%;其中汉族847.29万人,占新疆总人口38%;少数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人口1052.86万人,占新疆总人口47.2%,占新疆少数民族总人口76%。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满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俄罗斯族等民族。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新疆呈现出多民族、多种文化兼容并蓄,同时自治区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明显等特点。
1.新疆的经济基础
(1)自然环境独特,能源资源品种和储量丰富
第一,新疆气候资源独特,由于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四周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热资源丰富。其中,年日照时间长达2800.4小时,居全国首位,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60%~80%;平原区年平均气温南疆在10℃以上,北疆比南疆低2℃~3℃;无霜期南疆达200~220天,北疆一般为150天;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春夏和秋冬之交昼夜温差极大,这一气候条件使新疆的农作物品质独特。
第二,草地广阔,野生生物资源丰富多样。新疆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大、类型多,牧草种类丰富,优良牧草较多,四季草场齐全。草地毛面积达5725.8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34.4%,其中可利用草地4800万平方公里,占草地总面积的83.8%,仅次于西藏和内蒙古,为全国三大草原牧区之一①。新疆有野生动物699种,野生植物已查明有4000余种,其中有特殊经济价值的如罗布麻、橡胶草等1000余种②。
第三,旅游资源丰富、独具特色。新疆境内分布着长达5000多公里的古丝绸之路南道、北道、新北道三条主干线,遗存数以百计的古城、石窟群、佛塔、屯田遗址、古墓、清真寺等,与中国最长冰川音苏盖提冰川、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中国最长内陆河塔里木河、最大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神秘的雅丹地貌产物“魔鬼城”“风城”等气势磅礴的原始自然景观以及20多个不同类型的省、区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如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卡拉麦里山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天池自然景观保护区等,共同构成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加之新疆多民族的文化相互吸收、相互交融,但又各自保持特色,最终构成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资源,吸引着国内外众多游客观光、探险。
第四,能源和矿藏丰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新疆水能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355万千瓦,占全国5%,仅次于四川、西藏、云南居全国第四位,居西北各省区之首;且开发利用条件好,径流年际平稳,需调节库容小,保证率较高,在上中游地形地质条件好,淹没损失小。新疆风能蕴藏量丰富,经计算,全国平均有效风能为260千瓦小时/平方米,新疆则可达9000亿千瓦小时,若减半后,还有4000亿千瓦小时,再扣除山区、戈壁、沙漠目前暂无法利用的风力资源,全年尚可提供1000亿千瓦小时,开发潜力极大③。在不可再生能源中,新疆石油储备、天然气、煤炭也相当丰富,塔里木盆地蕴藏着极具开采潜力的石油资源。据勘探,石油资源量为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左右,局全国第二;天然气资源量为1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左右,居全国第一;煤炭资源量为2.2万亿吨,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40%,居全国第一。
截至2005年底,新疆已发现矿产138种,占全国已发现171种矿产的80.7%,已探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81种,矿产地1088处,其中油气田87处。从分类来看,一是新疆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一定地位,锰、铬、铜、铅、锌等具有分布多、富矿多、伴生矿多的特点,有利于综合开发利用;二是贵金属及稀有金属矿产位居全国前列,如新疆黄金资源比较丰富,有资料显示,新疆全区59个县市探明有黄金资源;三是工业原料的矿产较为丰富,其中,钠硝石储量全国第一,芒硝储量全国第五;四是其他非金属矿产和建材矿产也较多,有云母、石棉、膨润土等④。因此,新疆极具潜力成为中国21世纪重要的能源接替区。但同时也应看到,新疆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气候干旱严酷,生态系统脆弱,一旦破坏将不易恢复,必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和发展。
(2)区位优势
新疆深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陆上交通不便,在海权时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中国探寻海陆安全的良性互动以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新疆的地理优势开始凸显。新疆北临蒙古、俄罗斯,西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南靠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面向中西亚人口达13亿人,同时背靠中国内地人口13亿人,处于2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中心,成为继北美、欧盟、东亚经济圈后世界第四大经济圈——中西南亚经济圈重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东连西出的战略高地,是从中国东海岸连云港到达荷兰鹿特丹的第二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国际能源安全大通道。
(3)人力资源
在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质量对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人力资源质量看,依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教育发展水平看,新疆每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1064人,文盲率2.4%,在校大学生26万人,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121人;从科技人力资源看,新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万人,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8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4.6%,除在校大学生人数低于全国水平外,其他指标均高于全国。尽管新疆的人力资源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由于新疆人力资源的教育以本地为主,且整体教育质量不高,加之近年来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流向内地以及高考录取机制下优秀学生为内地院校优秀录取使留下的生源质量难以保证,新疆的人力资源质量事实上不容乐观。从人力资源的核心——专业技术人员来看,2012年新疆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5.5万人,其中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科学研究和教学人员占比分别为10.5%、6.7%、18.8%、0.5%和63.5%,在工程、农业、卫生技术尤其是科学研究方面比例过小,意味着其技术创新能力弱。新疆人力资源质量有待提高(如表5-15、表5-16所示)。
(4)文化因素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同时又是如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信仰地区,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发展,成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新中国成立后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国策下,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呈现多元、开放、融合的特点,为各民族安居乐业和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境内众多少数民族跨国界而居,与毗邻国俄罗斯、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在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有着相似性,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文化认同,为新疆对外经济发展和该区域的一体化提供文化动力。然而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非平衡性,“三股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视,大搞暴力恐怖活动,妄图把新疆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对新疆乃至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破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2.新疆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为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内地大力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和“三线”建设,边远民族地区展开大生产运动和初步工业建设。全国实行的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内地和沿海、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发展的差距。1949年新疆GDP为7.91亿元,到1978年为39.07亿元,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5.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施向沿海地区倾斜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疆视察,提出积极开发新疆、开发大西北,使新疆和整个大西北成为中国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基地的战略设想。
邓小平对新疆战略部署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开发大西北,新疆处于优先地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经济区来考虑;②开发建设新疆的方针是,积极开发,突出重点,循序渐进;③分两个阶段:80年代主要进行一些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国家和人民生活急需的重点建设,90年代逐步拓展建设规模,加快建设步伐;④重点建设五大支柱产业(农业、石油和石油加工业、食品工业和纺织工业、动力工业、建筑材料工业)、一个命脉(水利)、一个动脉(交通);⑤做好大开发的准备工作:一要制定规划,二要做好资源的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和一些必要建设,三要培养人才,四要讲求经济效益;⑥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发展对外贸易,开拓中亚、海湾市场;⑦加强民族团结⑤。据此新疆提出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建立独特经济体系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Y字形开发战略。
在“七五”和“八五”时期,围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新疆先后提出建设农牧业基地的大农业战略,振兴石油和石化工业、轻纺和食品工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战略规划。伴随国家对外开放的展开,新疆依据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于1986年实行“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外联内引,东联西出”的方针,1986年国家正式批准新疆开展地方边境贸易,1987年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鉴于东西部发展差距明显扩大,引发社会矛盾日渐凸显,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中国发展战略重点西移。
随着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运营和沿桥全线开发开放,新疆实施“西线开放,贸易先行”“建设西部国际大通道”的开放战略。目前新疆已与119个国家和地区建成贸易往来关系,拥有国家批准的一类开放口岸18个,其中陆路口岸16个,航空口岸2个;二类开放口岸11个。作为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的重点省区,新疆已经逐步形成沿边、沿桥(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前沿。在调整生产力布局方面,先后实施“依托中部,发展两翼,突出重点,有序展开”的全面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就是在继续开发中部兰新铁路沿线同时,积极开发南疆、北疆和东疆地区,即Y字形经济带开发战略,又称“一带两翼”开发战略、“三带三点”开发战略、“三点两线、双向倾斜”战略等。其中,“一带两翼”是指中部沿兰新线一带集中开发从而带动南北疆两翼全面开发;“三点”一指乌鲁木齐、喀什、伊宁这三个新疆最早发展的区域中心,二指重点地区、重点城市(乌鲁木齐、喀什、伊宁)、重点产业(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石油及开发);“两线”指312、314国道干线和兰新铁路线。“双向倾斜”指按有关地区主义开发指向,进行产业开发和地区开发的不同方向倾斜。这些战略规划在地区和产业开发中有所侧重,同时反映出强势区域开发的展开,对新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有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热点,19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新疆划分为五个经济区域:北疆中部经济区,包括乌鲁木齐、昌吉州、石河子市和沙洲县;北疆西北经济区,包括克拉玛依市、伊犁州和博尔塔拉州、塔城和阿尔泰地区;南疆东北部经济区,包括阿克苏地区、巴州;南疆西南部经济区,包括喀什、克孜勒苏、和田三地州;东疆经济区,包括吐鲁番、哈密。随后各时期以此为基础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
2000年,党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计划纲要》提出“遵循依托比较优势、培养竞争优势、实施区域突进、构建特色经济、发展融合经济、实现共同进步”的原则,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率先发展基础较强、区位优越、增长潜力巨大的天山北坡经济带,辐射带动全疆经济发展,其他地区应从实际出发,发展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在“十一五”规划中再次肯定,形成五大经济区划:天山北坡经济区、北疆西北部经济区、东疆经济区、南疆东北部经济区、南疆西南部经济区。该战略规划率先发展重点区域,从而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一五”计划纲要》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适合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实现工业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以向西开放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步伐,坚持“东联西出、西来东去”“引进来、走出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建立向西出口加工基地、商品集散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安全大通道,在加快对外开放上取得重大突破。
目前,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商品棉、啤酒花和番茄酱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和甜菜糖生产基地;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电、煤化工基地;已形成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石油、机械、建材、纺织、皮革、制糖等门类基本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新疆的经济总量及结构变迁
1.新疆的经济总量变化
1978年新疆GDP总额为39.07亿元,占中国当年GDP的1.1%。改革开放后中国实行从沿海开始的对外开放战略,新疆因深居西北内陆地区而在经济发展中相对滞后,1979—1990年年均GDP增长率高达17.3%,但因其GDP基数小,1990年新疆GDP总额261.44亿元,占中国当年GDP总额的1.4%(如图5-13所示)。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地深入和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新疆经济获得一定发展,但仍相对缓慢,1999年新疆GDP达到1163.17亿元,占当年中国GDP总额1.3%。
2000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经济获得较快发展。2000—2012年,GDP从1363.56亿元增长到7505.31亿元,年均增长率15.6%,2012年新疆GDP占中国当年GDP总额的1.5%。可以看到,新疆经济总体是保持较快发展,1990—2012年年均GDP增长率17.0%,远远高于同期中国年均GDP增长率,但同时新疆GDP占全国很小,不足2%。
2.新疆的经济结构变迁
1978年,新疆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47.0%和35.8%,第三产业比重为17.2%。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12年,新疆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增加值分别为1929.59亿元和1587.72亿元,分别占GDP的46.4%和36%,贡献率分别为54.4%和34.5%。与1978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增长18.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则下降18.2个百分点,占比为17.6%,对GDP贡献率为11.1%。1978年,新疆的就业人口总计为481.25万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占72.1%、14.3%、13.6%。2012年,新疆1010.44万就业人口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到48.7%,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基本保持不变为15.6%,发展空间很大,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则上升22个百分点,为35.7%(如表5-17所示)。
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2001年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2%,2012年上升到73.6%;其次是牧业,2012年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1.3%,林业和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比重之和不足6%。新疆属于绿洲经济,水土资源的制约不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发展林业、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新疆种植业比重最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3个百分点。随着绿洲农业先进生产方式的推行、农业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水土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新疆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商品粮基地,番茄、甜菜等产量居全国前列,但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农业仍旧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部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速新疆产业结构调整(如表5-18所示)。
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其中,工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企业等重型工业为主,轻工业比例很低。2000年工业总产值占第二产业总产值77.9%,2012年工业占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81.9%,建筑业仅占18.1%,其中工业又以采矿业为主,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中采矿业占55.8%,制造业占33.7%,同时新疆的工业以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采与加工为主。2012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等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开采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等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工业的增加值之和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2.3%,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2.1%,大中型企业占全部企业数43.7%。新疆已形成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支柱产业,这一以能源、原材料企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决定了新疆低层次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持续加大,而加工工业比重增长迟缓,主要产业产品大部分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导致产业链较短,而由于新疆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其与石油开采、炼化、初级化工、精细化工的产值比与国际惯例不符,主要产业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使新疆经济遭受价值与利润损失。此外,新疆轻工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依托农业发展和农业资源转移,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占比达90%以上。与全国相比,新疆工业化程度较低,工业化底子相对薄弱。
第三产业由于其投入少、收入好等特点,近年来成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但第三产业内部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流通性服务为主。200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27.6%,批发和零售业占20.5%,2012年分别下降到13.2%和15.8%,但仍占重要地位。随着新疆作为中国商品棉、粮基地和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以及内地各省市援疆建设、与内地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生产性服务业得以发展起来。生产性服务业从2000年12.9%增长到2006年的26.0%,2012年增长到27.1%,但发展缓慢,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等新兴行业发展相对落后。由于经济增长、人口集聚、政府加大社会服务供给等,新疆的社会与个人服务业发展较快,社会与个人服务业从2000年的39%增长到2012年的43.9%,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第三产业发展的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总体看来,新疆产业结构变迁趋势基本符合国际产业变化趋势,但到目前为止,新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发展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快,但发展不全面,产业层次相对较低,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结构、就业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有待加速。
三、新疆对外经贸格局的变动
20世纪末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商品贸易规模:增长迅猛,边境贸易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重点西移和对外开放沿边发展阶段的到来,新疆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边境贸易成为主要组成部分。新疆贸易总量1990年为4.1亿美元,2000年为22.6亿美元,2012年增长到251.71亿美元,2000—2012年除去2001年和2009年-21.8%和-37.8%的负增长外,贸易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7.4%。其中2001年外贸大幅下滑主要是受世界经济增速下滑和中国外贸核销体制变化的影响,呈现的特点为:①原棉、纺织、服装等大宗商品出口降幅较大,使一般贸易出口下降46.4%;②边境贸易大幅下降,边境贸易出口下降68.3%;③国际市场番茄酱价格上升使加工贸易出口增长89.3%。2009年外贸下降则是由于新疆周边国家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货币大幅贬值,支付能力不足,以及乌鲁木齐“7·5”打砸抢严重暴力事件后入境采购外商明显减少,以及通信和网络管制造成对外经贸联络中断,继而贸易合同的签订和履约中断。2012年边境贸易130.0亿美元,边境贸易占贸易总量51.7%,在2008年更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边境贸易占贸易总量79.4%,2000—2012年,除2001年和2009年分别为-25.7%和-48.3%的负增长外,其余年份边境贸易年均增长率的40.3%,高于货物贸易总量年均增长率2.9个百分点(如表5-19所示)。
2.地区结构:与中亚地区贸易占主导
新疆与各国(地区)海关进出口总额在2004年总计56.36亿美元,其中哈萨克斯坦32.86亿美元,占58.3%,远远高于第二位的吉尔吉斯斯坦的4.62亿美元;同时与前二十位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海关进出口额之和占71.5%。2008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占新疆外贸的前一、二、三、六名,它们的海关进出口总额加上第七的巴基斯坦和第十四的土库曼斯坦的海关总额,共占新疆海关进出口总额的86.5%,2012年下降到70.4%,仍占据主导地位。在与中亚地区的贸易中,又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为主,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一直占据新疆海关进出口总额的前两位,新疆与这两国海关进出口总额的占比高达60%以上。其次则是与周边的蒙古、俄罗斯和贸易距离较近的阿塞拜疆、乌克兰、印度以及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的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如表5-20所示)。
3.产品结构:主要出口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
1990年,新疆出口的产品以棉花、棉纱、棉布、羊毛衫、肠衣以及啤酒花、甘草等为主,2012年主要出口产品仍以轻工产品包括鞋类、番茄酱、棉机织物、肠衣、地毯、棉纱、家用电器电视机和药材为主,主要出口产品共出口29亿美元,占2012年出口总额的15%;主要出口产品中鞋类出口21.4亿美元,占73.8%,番茄酱出口4.4亿美元,占15.3%,棉机织物出口2.6亿美元,占9.1%,肠衣出口0.26亿美元,占0.9%,地毯、棉纱、电视机、药材出口额分别占比不足1%。这些工业制成品档次较低,缺少品牌商品和主导产品,且鞋类、服装等产品主要由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区企业生产,后经中亚商人过新疆运到中亚,新疆自主生产产品出口较少。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石油制成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较少。新疆进口产品以原油、成品油、钢材等原材料以及轻工器械和医疗仪器、牛皮革及马皮革和化肥为主,1990年进口化肥和钢材分别为3693万美元、1906万美元,共占进口总额74.7%;2012年原油、成品油、钢材、医疗仪器、牛皮革及马皮革进口占进口总额的60.7%(如图5-14所示)。
4.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传统服务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2008年新疆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0.41亿美元,同比增长80%以上,高于同期货物贸易62%的增长率,也高于全国服务贸易21.3%的增长率。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波动,2010年已回升至10.52亿美元,增长33%,其中出口5.89亿美元,进口4.63亿美元,实现顺差,2012年增长到15.32亿美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出口8.83亿美元,增长24.3%,进口6.50亿美元,增长30.3%。
新疆传统服务贸易仍占主导地位。旅游、国际物流、批发零售三大传统服务业进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在2009年为75%,2010年略下降至71%,2012年又出现上升,其中旅游服务进出口额8.67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56.6%,运输服务进出口额2.98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19.5%,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进出口之和占76.1%。同时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增速加快,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广告宣传分别增长508.3%、151%、45.6%(如表5-21所示)。
四、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与进展
1.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
自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构想,新疆便依据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4年初时,积极对新疆角色进行定位,致力于成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核心区(如表5-22所示)。
2.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进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可以通过综合交通通道来拓展空间,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节点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通枢纽中心与商贸物流中心都与交通建设紧密相关,由此新疆的交通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加快了向西开放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面向中西南亚和欧洲大通道的建设。2013年11月16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正线710公里铺轨完工,标志着新疆首条高速铁路已具雏形,该高铁2014年底开通运营,设计时速200公里/小时以上,提速大大缩短新疆与内地的“距离”,新疆到北京、上海、广州的运行时间将减少3/4,实现夕发朝至,新疆首条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后,现有兰新铁路将转为以货运为主,运送能力也将提高2倍以上,这两条铁路与陇海、兰渝、包兰、青藏线相连接共同构成较为完善的西部铁路网络,对增进西部地区与华北、华东和西南区经济文化交流,提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运输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根据新疆交通运输厅的统计资料,截至2013年底,新疆公路里程超过17万公里,铁路营运里程4915公里。2014年1—3月,新疆共有6个交通项目获得国家批复:批复哈密至明水(新甘界)高速公路、和田机场改扩建2个项目的可研报告,批复莎车机场、若羌机场、图木舒克机场3个项目的立项,核准批复红柳河至淖毛湖铁路等,其中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将获得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3亿元,是近年来全国轨道交通唯一获国家补助支持的项目。根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消息,2014年新疆重点交通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23个,计划完成投资187.7亿元。其中:铁路项目5个,计划完成投资92亿元,分别是红柳河至淖毛湖地方铁路、北通道将军庙至哈密(三塘湖、淖毛湖)至安北、哈密至额济纳铁路、克拉玛依至塔城、北屯至阿勒泰5条铁路;公路项目14个,计划完成投资64.3亿元,分别是明水(甘新界)至哈密高速公路、墨玉至和田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畅通富民”工程、G312线昌吉过境段等11条国省道项目;民航项目3个,计划完成投资4.4亿元,分别是且末机场迁建项目、和田机场改扩建项目、哈密机场改扩建项目;轨道交通1个,计划完成投资27亿元,即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
此外,还有13个重点交通项目前期工作正抓紧推进。其中:铁路项目6个,分别是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北屯至富蕴至准东铁路、阿克苏至喀什增建复线、精伊霍铁路伊宁至霍尔果斯段电气化改造、乌鲁木齐集装箱中心站、乌鲁木齐铁路枢纽新建乌西至乌北联络线;公路项目2个,分别是喀什至疏勒高速公路、吐鲁番至小草湖高速公路;民航项目5个,分别是库尔勒机场改扩建、莎车机场、若羌机场、轮台机场、乌鲁木齐新机场。乌鲁木齐和喀什积极谋划打通“空中丝绸之路”。2014年2月,乌鲁木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初步设计审查会在北京召开,为项目的开工建设奠定基础。在大通道的西向方向,新疆重点推动中吉乌铁路国内段前期工作,以及中巴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等。目前新疆已经初步形成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铁路为主骨架,公路为骨干,民航和油气管道相配合,东连甘肃、青海,通往内陆,南接西藏,西出中西亚,北通蒙古、俄罗斯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贯穿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将推动改革措施的推进,以逐步解决新疆对外铁路、公路、空港、通信和信息传输等通道目前尚不够畅通的问题。
(2)节点城市的建设
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节点城市和区域正积极进行定位,发展优势产业。吐鲁番市通过建设现代文化引领产业示范园重现古丝绸之路重镇的风采,积极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增长极;2014年木垒县投入1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创新区,提出打造“丝路旅游城、世界休闲家”,将木垒演绎成为“丝路文化、丝路历史、丝路旅游、丝路风情”的体验中心;塔城与巴克图口岸相距仅12公里,口岸通商历史已有200多年,2013年6月,国家旅游局批准开通塔城哈萨克斯坦边境旅游线路,入境游客可享受“三日免签”待遇,塔城提出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节点;2013年新疆旅游局联合多家专业旅行社自主组团,先后赴西亚、东南亚等穆斯林市场开展宣传促销活动,举办多场专项推介会,根据新疆旅游局消息,新疆还将与国家旅游局一起,努力推动中国西北省区与周边国家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区域合作联盟,同时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以边民互市为前提的“团进团出”旅游团队正式运行,新疆通过边境游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合作,2014年3月新疆旅游展团赴德国参加第48届德国柏林国际旅游展,推介丝绸之路旅游品牌。
乌苏市是通往霍尔果斯、巴克图、阿拉山口口岸的必经之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指引下,乌苏市强力推进商贸物流产业,全力打造辐射南北疆,连接内地,面向中、西亚的物流基地;哈密是国家和自治区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形成了以国道G30,省道S303、S302等干线公路和众多县乡公路组成的区域公路网,2013年国家给新疆新增九条国道,其中有三条在哈密落户,哈密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2014年2月26日,双河市正式成立,将建成面向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进出口加工基地、商品中转集散地、进口能源资源大通道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物流中心。
伊犁依托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沿边设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的区位优势,提出发挥国际大通道作用,巩固“四位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把伊犁建设成连通内地、向西开放的新亚欧大陆桥关键节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向西开放的交通运输枢纽中心,并全力推进国际物流港、国际金融港、国际航空港、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信息网重要节点城市建设。
伊宁市紧邻霍尔果斯、都拉塔和木扎尔特三个国家一类口岸,经国务院批准,已成为霍尔果斯经济特区的一部分,利用区位及通道优势,提出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
阜康市深入推动“景城互动,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一池(天山天池)、两翼(准东、甘泉堡)、六大服务业功能区为抓手,全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提出加快城镇化,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交通物流综合枢纽、现代信息科技高地、国际化生态新区,努力成为首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五大中心”的重要承载区。2013年11月28日,“中国·新疆乌鲁木齐2013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在乌鲁木齐开幕,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格鲁吉亚、土耳其、伊朗8个国家、24个城市的300多位代表和专家学者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加强城市建设管理、金融、经贸、产业、交通、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医疗等方面合作进行交流探讨,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乌鲁木齐共识》,并在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及城市建设、货物通关等领域签署五个意向书,为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外城市间的合作与发展,带动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奠定基础。根据《乌鲁木齐共识》,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将加强城市之间政府交往,开展合作对话,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彼此确定成为伙伴城市,推动务实友好合作;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经验的交流和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增强各城市的发展能力;加强经贸往来,促进共同发展;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充分发挥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重要作用,做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合作、大发展、大繁荣。五个意向书包括:《关于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设立联络机构的意向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建设管理和交通发展合作意向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经贸合作意向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经济科技合作意向书》和《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间文化体育教育卫生交流合作意向书》。当日,企业间签约合作项目15个,项目总投资金额达8.58亿美元。
(3)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与建立自由贸易区
第一,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2013年9月,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内的中哈撒克斯坦际边境合作中心管委会与中国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五大银行签署合作协议,设立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同时五大银行与八家企业签订83.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协议,10月21日,总投资19亿元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一关两检、边检站、宽轨场、准轨场、换装场、客站站房、调车场”等新建扩能改造工程全面竣工,建成后的霍尔果斯铁路口岸站年过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12月24日,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间开始每日双向开行旅客列车,结束新疆边贸重镇霍尔果斯不通旅客列车的历史。2014年起,自治区每年各安排补助资金5000万元以支持两个经济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积极推进金融产品、融资工具、金融服务等各类创新试点,推进两个经济开发区跨境人民币创新试点和金融贸易区建设。2013年10月2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疆唯一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简称“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正式开市,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企业上市政策引导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新疆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的企业可享受40万元中介费用财政补助,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成功转板至全国新三板可再享受财政补助20万元,以鼓励企业挂牌并上市。
第二,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南疆首个产值突破200亿元的重点园区之一库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加紧建设,2013年底已入驻中石化塔河炼化、国电、中国兵器集团等企业108家;喀什经济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恰县加快推进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建设步伐,2013年底已吸引中建集团、新疆帕米尔国际物流、前海国际物流、广济和盛等10余家企业入驻。2014年3月27日,“中哈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座谈会在塔城召开,并签订塔城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哈州阿亚古兹县在经济、贸易、科学、技术、人文方面友好合作协议;2014年3月29日,由亚美尼亚国家发展署、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塔吉克斯坦工商会、乌克兰基辅工商会、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工商会、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工商会6家国外民间机构和上海进出口商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际商会、新疆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3家中方民间机构共同发起的丝绸之路经济联盟在乌鲁木齐成立并签署倡议书,要求各方积极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寻求政府和金融、法律、咨询机构的支持;帮助企业拓宽经营领域和流通渠道,举办商务洽谈会、市场研讨会、展销会、博览会,协助交流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方法;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帮助协会会员及企业寻找合作伙伴,该联盟以一种松散的形式,把中亚国家联系在一起,打造各方企业在经济、政策、法律方面沟通交流服务的平台,促进各方货物贸易流通更加便捷。2014年4月3日,自治区召开计划于9月1—6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主题是“开发合作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筹备工作动员会,以中国—亚欧博览会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
第三,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新疆已申请在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乌鲁木齐出口加工区和阿拉山口、吉木乃、巴克图、伊尔克什坦、塔克什肯等重点口岸设立综合保税区,通过加快体制、机制、政策创新,将这8个“支点”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对外开放的示范区,为构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新疆在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新疆凭借地缘优势已在4个国家开办7所孔子学院,2014年将启动第二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开建工作,完成4~6所孔子学院的布点建设,进一步提升“软实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宣布,2014年开始将探索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医疗服务中心,加强与周边国家医学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2014年将凭借地缘优势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与中亚国家进一步推动能源大通道建设,加强资源、生态问题合作研究,推动技术输出与成果转化,加大科技园区、野外监测台站、农业示范基地、科研中心、信息网络建设。目前,新疆与中亚各国的科技合作包括科技培训、技术交流、合作研究、信息共享、项目建设等。自治区科技厅国际合作处处长董平说:“新疆与中亚国家科技合作的量占到了全国的80%左右,从一开始的农业畜牧业,到地震、矿产资源勘探,到后来发展到高新技术领域。”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下,国家提出在新疆建立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使其成为国内外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共享的平台,一站式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
五、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角色与路径选择
新疆提出建设五中心、三基地、一通道,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与中国内地和中亚国家多层次各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以产业为关键点,具体来说,以产业在中国东中西部、中亚国家梯度转移和本地集聚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化,同时以四化催生产业带和中心城镇,借助自贸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顺势打造经济重心,以新疆政府深化改革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打通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新疆与中国内地、中亚的连通,构建新疆开放性经济体制。
1.合理构建产业在中国东、西部,中亚国家梯度转移和本地集聚,实现经济转型并带动四化建设
深入调查中国东西部和中亚国家发展现状,依据比较优势和产业价值链全球布局特征,结合产业转出地和接收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产业从中国东部向中国西部和中亚国家、中国东西部向中亚国家进行转移。新疆需要在高质量承接东部产业,积极引进大企业进入新疆和中亚市场,并加大与中国东部、中亚国家在经济、交通等各方面合作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提高人力资源,以分工细化、深化和向关联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深度发展油气、煤炭、风电产业,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实差别化产业政策,以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强大的资金、人才、技术、优惠政策、相关产业的汇集实现特色产业在本地集聚,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以农工业集聚产生对原料、生产过程、销售和人才的易得性、便捷化的需求带动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
2.以四化建设构筑中心城镇,借助园区平台打造多中心
在产业集聚带动四化的基础上,政府需要推进四化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对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产业集聚基础上打造各具产业特色的大城市、中小城镇等中心节点城市和产业城市群、城市带,与内地和中亚国家展开各层次多方面合作和经贸往来,借助自由贸易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工业园助推产业和城市发展壮大,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外向型大企业,在更大空间范围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出口能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境外生产基地,盘活新疆和周边市场资源,以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和开发区的强大吸引带动作用顺势打造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技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
3.以深化改革、加强与中亚国家政策沟通和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贯通中亚、新疆和内地之间的联结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构建在“通”,政府加大能源管道、公路、铁路、口岸、机场等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不仅实现能源大通道建设,而且依托交通通道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要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实现更开放的政策,加强与中亚国家在政策方面的沟通,逐步消除通关口岸、检验检疫、统一标准、交通运输环节的非关税壁垒,彻底实现五通,贯通中亚、新疆、内地之间的联结。
①韩德麟,高志刚,樊自立,等.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
②朱晓,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7.
③韩德麟,高志刚,樊自立,等.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④麦勇.中国新疆的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与中亚五国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8.
⑤马海霞,等.天山南北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