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5.4 甘肃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的西部省份,其突出的区位优势、特色产业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文化底蕴、多民族融合的特点,为甘肃的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甘肃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动力单一、“三化”进程缓慢等问题。如何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机遇,更快更好地完成甘肃省经济转型及跨越式发展,是当前甘肃省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甘肃的经济基础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东邻陕西省,南与四川省、青海省接壤,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东北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连接。甘肃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最窄处仅为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42.58万平方公里,具有“座中七联”“涉藏临疆”的区位特点,是西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
  1.自然与人文资源
  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和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会处,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脉、河西走廊以北地带六大地形区域。
  从土地总面积来看,甘肃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用土地量居全国第五,耕地面积居全国第十一位。其中,全省土地利用率为62.2%,农用地2544.8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9.8%,包括耕地465.93万公顷、园地20.43万公顷、林地518.27万公顷、草地1410.99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29.25万公顷;建设用地101.43万公顷,包括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0.94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61万公顷。
  甘肃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历史遗存、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四类文化资源丰富。甘肃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8万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4座,馆藏各类文物40多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000多件,国宝级文物16件。甘肃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其中57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项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18种,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74种,占已发现矿种的37%;已查明矿产资源有12种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居前五位的有29种,位居前十的56种。能源种类及储量方面,石油累计探明可开采储量8061.5万吨;煤炭保有资源储量140.46亿吨,在全国排名第十三位;风能储量为2.37亿千瓦,可利用量为2667万千瓦;省内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800~6400兆焦/平方米。
  丰富的土地、矿产、能源及旅游文化资源蕴含着极大的后发优势,为甘肃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奠定重要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
  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横贯全境,使甘肃成为西北地区连接中、东部地区的桥梁和纽带,是贯通东亚与亚洲中部、西亚与欧洲之间的陆上交通通道。省会兰州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中心,是中国交通大动脉的重要控制点,同时也是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兰州处于新亚欧大陆桥的中心节点(离连云港1577公里处),4大铁路干线、7条国道、4条省道、5条高速及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境,是西部与中部的交通枢纽,辐射新疆、青海、西藏、宁夏等地,兰青线、包兰线、兰新线、陇海线在此交会,兰州同时也是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中转枢纽、国家级西北商贸中心。全国七大运输通道,经兰州的就有两条:兰州—沈阳,阿拉山口—连云港。①
  优越的区位条件,为甘肃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机会。一方面,便利的区位条件利于承接东部省份产业转移所引致的资本、技术转移,从而促进自身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东部产业的承接,要求甘肃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的引进、相关产业政策方面作出更多努力,这也间接增强甘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相对优惠的政策促进本省产业升级的动力。
  一、甘肃的经济总量及结构变迁
  在西部大开发驱动下,甘肃经济较快增长,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1.经济增长:时序变化
  1994—2012年,甘肃省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其中2012年GDP总量5650亿元,较1994年454亿元增长近12倍,特别是21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增长速度加快趋势明显。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甘肃经济增长也下滑显著,但恢复性增长领先于全国增速,2009—2012年,甘肃GDP增长率一直高于10%,而2012年全国增长率仅为7.7%(如图5-15所示)。
  2.产业结构的变迁
  (1)三次产业结构总体演进
  甘肃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以种植业为主,林牧渔业不发达,产业化水平很低。第二产业是甘肃的主导产业,但其工业发展不是农业发展支撑的结果,而是在农业发展水平异常落后的前提下,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国家工业化布局时的“三线建设”,依靠国家政策外部力量的强力推动,虽历经40年的发展,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发展模式的过度单一使得重、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产值比例长期在3左右,重工业内部以能源、原材料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加工工业还很薄弱。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主要以商品流通和一般性服务业为主,与知识、信息相关的产业只是刚刚起步,专业化与社会化水平较低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产业结构经历一定程度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变为“二、三、一”,目前甘肃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为明显,第二产业比重存在一定程度的增加,但第三产业略有下降(如图5-16所示)。
  (2)就业结构变化
  就业结构是用于衡量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另一重要指标。按照“佩蒂—克拉克”定理,地区就业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改变,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开始上升。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在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远远高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这种现象在甘肃尤为明显(如图5-17所示)。
  甘肃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相对变化较小,截至2010年,甘肃第一产业占比从1994年的59%下降到51%,第二产业占比从1994年的18%下降到15%,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1994年的23%增长到34%。总体来说,甘肃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虽稍有上升,但劳动力整体吸纳能力不强,甘肃省的就业人员素质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固定资产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甘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投资总额从1994年的13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45亿元,同比增长了37倍。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后,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投资,再加上甘肃叠加的政策支持,2000—2012年,甘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3.8%(如图5-18所示)。
  从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自1994年以来,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4年的22.9%降至2012年的13.8%;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稳步提升,从1994年的43.8%增长至2012年的4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增幅最为显著,从1994年的33.3%增长到40.1%(如表5-23所示)。
  从固定资产的行业分布来看,农林牧渔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占比缩小,建筑业、房地产业所获得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上升,并占比越来越大,至2012年,建筑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已达到33.4%,而在2006年仅为18%。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占比较低,仅为1%左右,交通运输等流通性服务占比从2006年的13.4%下降到2012年的6%(如表5-24所示)。
  制造业作为甘肃省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不仅是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省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基础。自2004年以来,甘肃初级产品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2009年达到最高,随后逐年下降,整体呈现倒U形趋势,至2011年,与2004年相比较,初级产品比重下降4.3%。中间产品在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最高,主要是因为甘肃省资源型城市较多,其制造业主要以金属、非金属冶炼及加工业为主。至2011年,中间产品在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49%,较2004年下降4%。资本品比重增长较快,2011年占比为18%,较2004年增长9.6%,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整体来看,甘肃具有典型的西部省份以资源生产与加工为主导的特点,中间产品的比重相对较高,目前在全国分工体系中,主要以资源、原材料供给为主。但可以看见的是,对于资本品的生产投资,2011年较2004年增长了近一倍(如表5-25所示)。
  三、甘肃对外经贸格局的变动
  由于深处内陆,随着中国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甘肃外贸虽有所发展,但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外向化程度有所萎缩。
  1.对外贸易规模上升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甘肃对外贸易逐年下降,1999年仅为5.4亿美元。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甘肃外贸总额开始增长,2010年达到峰值为72.7亿美元。随后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部市场萎缩,2013年进出口总额回落到44.4亿美元(如图5-19所示)。
  然而,从甘肃外贸在全国的地位来看,21世纪以来,虽有2006年曾达到占全国总贸易额的0.36%的最高水平,但此后就逐年下滑,到2013年仅占全国总额的0.11%。甘肃外贸在全国的地位不仅极低,而且滑至谷底。
  2.近年来外贸依赖度下降明显
  甘肃对外贸易受国际市场影响显著,在20世纪90年代和2008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甘肃的外贸萎缩显著,并使外贸依赖度于1999年和2013年两次跌至5%左右的历史低点。甘肃在利用国际市场拉动本地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方面相对滞后(如图5-20所示)。
  3.以资源性商品为主要贸易品
  根据2009年上半年数据,美国是甘肃第一大出口国,主要出口钴及其制成品;澳大利亚是第一大进口国,占到全省进口总额的26.1%,主要进口镍锍及其制成品等矿产品。
  2009年1—5月,甘肃出口农产品7114万美元、机电产品5992万美元和贱金属及其制成品4995万美元,分别占到总出口额的24.1%、20.3%和16.8%;进口镍钴原料8.5亿美元、镍钴制成品1.5亿美元,以及机电产品1.7亿美元,分别占到总进口的69.4%、12%和13.9%。农产品出口中,主要出口苹果及其制成品、葵花子、中药材等初级农产品,约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0.43%。
  总体来说,甘肃外贸以资源性产品为主,进出口商品结构较为单一,且比较优势并不显著。②
  4.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低
  从甘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看,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较多外资流向内陆投资,使甘肃吸引外资总额从2007—2010年大幅攀升,并达到2010年1.35亿美元的历史高点外,1994—2012年的绝大部分年份,甘肃吸引外资规模都不断萎缩(如图5-21所示)。
  从甘肃吸引外资在全国的比重来看,1995年曾达到占全国0.29%的历史高位,此后一路走低,2005年仅吸收全国外资的0.03%;2007—2010年有所攀升后,2012年又跌至占全国0.05%的较低水平。
  四、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与进展
  面对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外向化程度不断下降的甘肃拟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战略定位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以后,甘肃积极响应,并提出自身定位。甘肃一方面提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以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新路③;另一方面提出将兰州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上的“钻石节点”④。甘肃省委党校张建君教授认为,甘肃,特别是兰州新区有必要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代出发点,主要在于兰州新区的国家级新区地位,可以担负起向西开放桥头堡的重任,以及促进甘肃转型跨越发展,可以保证西北边疆稳定。⑤
  2.发展方案
  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方案主要围绕兰州市的开发开放而展开。
  2013年10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兰州市实施方案》被审议并通过。方案提出,兰州市将从“五通”做文章,把兰州打造成经济带上的核心节点城市。“五通”中每一环又与兰州新区紧密相扣,比如,争取国家支持兰州新区新设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从国际视野和更大范围加大对兰州新区的信贷投入;引导和支持省内外金融机构在兰州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网点等;兰州新区计划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生产资料疏解基地、工业产品生产基地、职教人才培训基地和文化融合的示范基地”等。
  2014年初,《兰州国际港务区建设工作方案》出炉,该方案拟将兰州国际港务区建成多式联运港口功能的国际港务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贸易枢纽港,成为“外引内联、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的开放合作平台,连接中亚、西亚和欧洲市场的综合物流中心和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点。建成后的国际港务区向西通过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等边境口岸辐射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向东通过青岛、连云港、上海、深圳等沿海口岸连通各大洲。⑥
  3.主要进展
  在重大发展机遇面前,甘肃也从不同环节积极推进,以取得切实进展。
  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兰州至乌鲁木齐的兰新第二双线预计于年底全线开通运行,这条长17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将使两地旅行时间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到8小时。
  在项目推进方面,甘肃定西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建设“丝绸之路·国际商贸物流城”项目,并于2014年2月18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携专家到定西市进行项目论证。⑦
  在课题研究方面,甘肃省内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课题组,展开对全省各个市州的实地调研,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思路;另外,委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开展专题研究,针对甘肃自身地理特点,研究制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方案。针对甘肃提出在兰州新区设立自贸区的设想,各个市州也在积极行动,谋划对接方案。⑧
  在研讨交流方面,2014年5月,外交部与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共同主办“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主题为“振兴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这也是全国举办的首次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型国际性专题论坛。此外,甘肃省还计划与全国友协、中国友好城市联合会共同主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州长国际论坛”。此类国际会议的召开,对于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特别是甘肃黄金段建设和扩大甘肃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⑨
  五、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角色与路径选择
  甘肃是多民族交会融合聚集区,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甘肃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良好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更有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禀赋、相对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连续出台的促进发展政策的叠加效应,为甘肃在发挥中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团结融合方面提供重要基础条件,也是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键比较优势。
  作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与中西亚及中东欧地区经济上有高度互补性的西部重省,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有必要作为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中国内陆向西开发开放的第一平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中亚、西亚进行经济技术和贸易交流的主通道。
  为实现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目标,主要发展选择包括:
  第一,发挥甘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优势。将甘肃放在全球化和全国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中,结合国家宏观战略调整和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依据甘肃所处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战略定位,明确发展导向。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积极开拓中亚、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出口市场;着力实施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积极谋划向西开放。深化区域协作和全面推进向西开放,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以银川—兰州—西宁经济带和庆阳—平凉—天水—成县徽县—武都经济带为主纵轴,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主横轴,沿新的交通轴线推进多线型、城乡一体化的开放带动城镇化发展新格局;增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兰—西(宁)—格(尔木)经济区”建设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打造成实力比较雄厚的产业平台、科技高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第三,将新型城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甘肃省各城镇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功能,逐步完善全省东、中、西三大城市群通道,促进各城市群产业配套协作,融合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快兰州老城区改造提升、高新区及经济区增容扩区和新区开发建设步伐,把兰州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向西开放的区域性特大城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支持天水、平凉、庆阳先一步发展,并辐射带动省内东南部地区发展。在大力发展大中城市规模的同时,以加大职业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为着力点,在大中城市周边、主要公路铁路沿线、大型矿区、重点景区等区域,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和容纳力强的中小城镇。
  第四,把握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等地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增强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甘肃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全面提升立体化交通通达能力,按照骨干道路高速化、省内交通网络化、运输方式立体化的要求,抓好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主要出省通道、省会与各市州所在地之间高速公路连接,县县通高等级公路,力争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大幅度提升兰州机场枢纽地位,加快改造和建设支线机场,鼓励发展通用航空,努力形成内通外畅、运能充分、布局合理、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⑩。
  ①资料来源:《甘肃发展年鉴》(2011)。
  ②李桃.甘肃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J].时代余融.2011(9).
  ③孟妮.地方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新机[EB/OL].丝路网,2014-01-10.
  ④胡建.兰州新区起步又见古丝路:经济带“钻石节点”渴盼国家政策[N].每日经济新闻,2013-11-26.
  ⑤张建君.打造新丝绸之路的现代出发点[EB/OL].丝路网,2013-12-02.
  ⑥中国丝路网,2014年2月18日。
  ⑦参见定西日报,中国丝路网,2014-02-20。
  ⑧参见陕西传媒网,2014-03-19。
  ⑨“亚洲合作对话——丝绸之路务实合作论坛”在甘肃兰州举行[N].人民日报,2014-05-28.
  ⑩罗哲甘肃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选择与对策[N].甘肃日报,2013-11-01.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