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5.5 宁夏与青海经济转型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作者:马莉莉,任保平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是继西部大开发之后向西开放的重大举措。宁夏和青海作为全国少数民族聚集区,地处中国西部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随着开放格局由沿海深入内地,宁夏与青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的中间地带,应该把握机遇,加紧步伐,有所作为,努力打造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和战略基地,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宁夏与青海的经济基础和发展历程
  1.宁夏的经济基础与发展历程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重要位置,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下设5个地级市、9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11个县①。
  (1)宁夏的自然资源基础
  宁夏光热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是全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能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可利用的有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水能、风能、光能等,煤炭储量303亿吨,居全国第六,矿产资源主要有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两大类;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既有南国水乡的特色,又有塞外边陲的壮丽,在全国5A级旅游景区中,两个以沙漠旅游为主的景区都在宁夏。但是宁夏的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全区总面积5.2万平方公里,耕地占总面积的21.2%,旱耕地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旱耕地中基本农田不到30%;水资源贫乏,且空间分布不均,时间上变化大,只有引黄灌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占全区面积69%的黄土丘陵、低缓丘陵地区地下水量贫乏。
  (2)宁夏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宁夏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从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②
  第一个时期:改革启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1978—1990年)。这十几年是改革开放探索阶段,也是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十几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服务业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2.66亿元,比1978年增加19.33亿元,年均增长1.6亿元。
  第二个时期: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时期(1990—2000年)。这十年是宁夏经济社会改革的艰难推进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经济成为改革的重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到2000年底,在自治区40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的比重为59.4%,集体企业产值占4.8%,其他非公有制企业产值占35.8%,同时服务业生产总值达到127.5亿元,其所占的比重由1980年的27.7%提高到2000年的43.2%,提高15.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虽取得不少成就,但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明显增多。
  第三个时期:综合改革、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时期(2000年以后)。21世纪以来,宁夏经济社会进入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加快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发展也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增长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速度,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地区开始好转。
  近年来,虽然宁夏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实现较快增长,但其GDP、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等总量过小,经济基础依然较弱,总体上处于我国发展落后地区,在西部地区则属于中下游水平。
  2.青海的经济基础与发展历程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大通道,人口总量少,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下设6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实行民族自治的地区占青海省总面积98%。③
  (1)青海的自然资源基础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水资源丰富,水能总储量居西北五省之首,人均水能总储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8倍;矿产资源品种比较齐全,分布集中,有很高的开采价值,现已被发现的各类矿产125种,人称“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其盐湖资源具有储量大、类型全、组合好的特点,盆地内石油天然气有很好的成矿条件,石棉、电石用石灰石、蛇纹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储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尤其是石棉储量,据全国第一;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和民族风情;拥有丰富的草场资源,是中国五大牧业区之一,全省可利用草原面积3160万公顷,占全国的15%;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经济动物和经济植物种类多,有不少属于国家保护的稀有珍贵品种。
  (2)青海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在极为薄弱的初始条件和基础上实现较快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④
  第一阶段(1949—1977年):这一时期经济增长较快,但有明显波动。其GDP增长8.26倍,年平均增长率8.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2.3个百分点,但呈现出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其中在“大跃进”时期表现最为显著。并且人均收入极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低,以农业为主,生活水平属于贫困型。
  第二阶段(1978—1995年):缓慢增长时期。这一阶段,青海经济年增长率6.8%,低于1952—1978年的年增长率,还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年增长率9.9%的水平,占全国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但是这一时期虽然人均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但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进入温饱型阶段。
  第三阶段(1996年以后):高速增长阶段。1995—2010年,青海GDP增长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5%,高于全国平均9.6%的水平。这一时期人均收入有所提高,开始进入小康水平,但总体来讲社会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全面。
  二、宁夏与青海的经济总量及结构变迁
  经济总量和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1.宁夏的经济总量及结构变迁
  (1)宁夏经济总量的变迁
  宁夏经济总量虽较小,但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宁夏运用本省的优势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努力进行经济改革,使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GDP总量持续上升。从总值上看,2000年的时候仅仅只有295亿元,而到2013年时达到2565亿元,2000—2012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1.5%,除2005年、2007年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其余年份均超过全国增长水平;人均GDP更是从2000年的5376元提升至2013年的39420元(如图5-22所示)。
  从宁夏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来看,2000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0.3%,此后逐年攀升,2013年达到占比0.45%的历史高位。宁夏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虽然较低,但正逐步提升。
  (2)宁夏经济结构的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宁夏在经济结构变迁方面也取得一定进展,主要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工业经济在调整改革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长期落后的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呈现向工业化演进的特征(如图5-23所示)。
  具体表现为:①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由2000年的15.6%下降到2012年的8.5%,下降7个百分点;②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41.2%上升到2012年的49.5%,2007年达到50.8%的历史最高水平;③第三产业一直处于不稳定发展状态,所占GDP比重还有所下降,2000年占比为43.2%,2006年曾降至39.6%,此后有所回升,2012年占GDP的42%,仍低于2000年水平。
  从第二产业内部构成来看,工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中,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比重为76.7%;此后,该比重逐年攀升,到2012年达到86%,宁夏重工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此外,2012年建筑业的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增长17.3%(如表5-26所示)。
  从第三产业内部构成来看,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零售等流通性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前者2012年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0%,后者占比12.7%;生产性服务业方面,2012年金融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比上年有所上升,由2011年的15.5%增至2012年的17.1%,同比增速也是所有细分行业中最快的;房地产业2012年比重为8.9%,在服务业中增幅相对较小。
  2.青海的经济总量及结构变迁
  (1)青海经济总量的变迁
  作为一个以农牧业为基础,资源初级开发为特点的省份,青海省的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21世纪以来,青海GDP增长率除2007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201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4%。2000年,青海经济总量为264亿元,到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101亿元,年均增长率基本在10%以上的高位运行。从青海省GDP占全国的比重来看,虽然占比一直相对较低,2000年占到全国的0.27%;但比重持续上升,2013年达到0.37%。从人均GDP来看,2000年,青海省为5138元,2012年增至33181元,平均涨幅也在10%以上。但总体来说,青海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如图5-24所示)。
  (2)青海经济结构的变迁
  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青海第一产业增长速度较为缓慢,第二产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总体上也处于不断增加状态,总体来说,青海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如图5-25所示)。
  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15.2%下降为2012年的9.3%,下降幅度接近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稳步增加,从2000年的41.2%增加到2012年的57.7%,增加幅度达到16.5%;第三产业虽然产值持续增加,但其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43.5%下降到2012年的33%,降幅达到10%左右。
  在第二产业内部,2012年建筑业的增加幅度超过工业,增幅达到20.1%;但工业占据第二产业主导地位。其中,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的94.1%为重工业,2012年该比例下降至90.9%(如表5-27所示)。
  在第三产业内部,2013年批发零售业占比达到17.5%,相对来说是最大的服务部门。生产性服务中,金融业所占比重由2011年的11.6%上升至2012年的13.5%;房地产业则由5.4%降至5%,所占比重相对较小。
  从宁夏与青海经济总量与结构变迁可以看出,近年来,虽然两省的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持续增长,工业化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但两省经济总量整体较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经济转型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宁夏与青海对外经贸格局的变动
  对外经贸格局是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开放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1.宁夏对外经贸格局的变动
  宁夏作为西北内陆欠发达省份,对外经贸起步晚、起点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对外贸易每年都以20%以上速度迅猛发展,是西北五省区中增速最快的⑤。
  (1)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
  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宁夏对外经贸活动进展较大,贸易总量持续增长,贸易顺差有所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稳步提高。
  第一,1994—2000年,宁夏外贸总额在3亿~5亿美元徘徊,增长较为有限;21世纪以来,宁夏外贸增长迅猛,2003年突破10亿美元;从2006年开始,外贸各项指标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9年有所下降,但从2010年开始又恢复增长趋势,2012年为22.2亿美元。
  第二,贸易顺差有所扩大。2006年,宁夏实现4.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此后始终保持顺差,2012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2.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6.4亿美元,进口总额5.8亿美元,全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0.6亿美元。
  第三,在全国的贸易地位有所下滑。1994年,宁夏外贸总额占到全国的0.09%,该比重在1999年达到0.117%的历史高位,随后不断走低,2013年,宁夏外贸总额仅为全国的0.047%。
  第四,外贸依赖度趋于下降。1994年,宁夏的外贸依赖度为20.5%;21世纪以来,在2004年达到19.8%的水平以后不断下滑,到2012年,仅为6.2%,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宁夏利用国际市场拉动经济增长相对乏力。
  第五,外资流入不断增长。2000年,宁夏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283万美元,占到全国的0.03%,签订投资项目32个;到2012年,宁夏虽然仅签订11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但吸引外资2.18亿美元,占到全国的0.2%,高于2000年0.17个百分点(如表5-28所示)。
  (2)主要出口商品结构
  近年来,宁夏对外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进出口只占很小的比重。从贸易地理方向来说,贸易主要伙伴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韩国、中国香港、澳大利亚、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印度十个国家和地区。⑥而对外贸易主体结构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所占比例下降,外资和国营企业的比重有所上升,民营企业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出口商品主要是以初级产品为主,2006年以前大多集中在农副产品、轻纺产品和工矿产品上。从2007年开始出口商品结构逐渐多元化。
  2013年1—11月,宁夏全区重点商品出口8.76亿美元,比2012年前11个月下降约10%。出口额居前三位的商品分别为钽铌铍及制品、羊绒衫和羊绒纱线。出口额分别为1.20亿美元、1.17亿美元和1.11亿美元。增速分别为-9.5%、51.6%和75.3%。虽然19种出口产品中多数与2012年相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总体保持平稳,轻纺产品出口始终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加(如表5-29所示)。
  2.青海对外经贸格局的变动
  “立足服务全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把扩大进出口与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不断提高出口贡献率。优化进出口主体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和市场结构,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这是青海省在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对外经贸的发展目标。近年来,青海省的对外经贸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还是相去甚远。
  (1)对外贸易总额及利用外资情况
  21世纪以来,青海虽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取得显著进展,但近年来青海的外向化程度相对来说持续走低。
  第一,外贸总额有所增长,但外贸依赖度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青海的贸易总额不断下滑,由1994年的3.3亿美元下降至1998年的1.8亿美元。随着全面开放格局形成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青海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12年贸易总额达到11.4亿美元,顺差达3亿美元。然而,从外贸依赖度看,对外贸易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并没有显著提升,除2004年和2006年高于14%以外,2006年后持续走低,2010年,青海外贸依赖度跌至2.8%的历史低位,2012年回升至3.8%,外贸活动对青海经济带拉动作用极其乏力(如图5-26所示)。
  第二,吸收外资有所波动。2000年,青海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309万美元;2000—2007年,外资流入量持续增加,2007年为3.1亿美元;此后逐年下滑,2011年为1.69亿美元,2012年回升至2.06亿美元。从外资合同项目数量来看,2000—2005年,基本徘徊在30~40个,2009年以后,均不足20个,2011年仅有6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落户青海。⑦
  第三,对外经贸活动在全国地位下降。虽然青海的进出口贸易额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从绝对值上有所上升,然而从全国的地位来看,近年来的下滑趋势非常显著。2000—2006年,青海外贸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在0.05%~0.07%的范围徘徊;2013年,该比重已下滑至0.02%的水平。从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重看,2005年曾占到全国外资总额的0.44%,而后不断下降,2011年仅为0.15%。青海在中国对外经贸活动中的影响力极其微弱(如图5-27所示)。
  (2)主要出口商品结构
  青海省的出口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小。从贸易地理方向上来说,2012年十大主要出口国或地区包括日本、美国、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沙特阿拉伯、韩国、马来西亚、德国、加拿大、新加坡,大多数都是亚洲国家或地区⑧。出口产品大多也都是一些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较少,但是出口商品品种逐渐增多(如表5-30所示)。
  2012年全省重点出口商品8.3亿美元,比2011年的5.1亿美元增加62%,重点出口商品中虽然有些商品处于下降趋势,但是大多数商品持续增长,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未锻造的铝及铝材、鞋和塑料制品,分别比2011年增长达到17.1倍、10.7倍和2.97倍。主要出口产品中还是以纺织品居多,而且持续稳步增长。
  四、宁夏与青海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与进展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宁夏青海紧跟国家步伐,结合各自经济与区位优势,抢争机遇,寻求率先发展。
  1.宁夏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与进展
  宁夏地处历史丝绸之路的要道,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上作出过重要的贡献。随着国家西部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中阿合作的深入发展,宁夏力争有大的作为并发挥重大带头作用。
  (1)宁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
  宁夏作为中国内陆地区首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试验区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按照因地制宜、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是:“以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为重点,以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五通’为目标,加快建设中阿空中丝绸之路、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中阿金融合作试验区和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促进中阿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和产业发展,构建中阿合作的桥头堡,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支点。”⑩
  在参加丝路建设进程中,宁夏可利用的发展资源包括:第一,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宁夏作为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拓展向西开放的深度广度,努力打造成中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第二,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宁夏可以发挥其作为回族自治区的特殊窗口作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架起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友谊桥梁。第三,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通过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中段、连接东西交通要道的优越地理位置,运用其已建成的各种交通网络,宁夏可以充分发挥其交通优势,密切国内国际间的经贸往来。第四,能源合作的重要基地。宁夏可以运用其区内丰富的资源和主要消费市场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以及能源加工、储备、中转优势,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11)
  (2)宁夏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展
  通过初步的规划设计,宁夏形成大致建设思路,主要是利用特定优势,力争丝绸之路经济建设战略支点的新突破。
  第一,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12)宁夏将通过成立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发展基金、积极利用政府融资平台、加大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主动吸引保险资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紧跟国家层面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第二,突破构建中阿合作“桥头堡”。为进一步加强宁夏与中阿方面的合作,宁夏致力于打造中阿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建设中阿金融合作试验区、构筑中阿博览会战略平台。
  第三,向西开放,对标迪拜(13)。随着中阿博览会影响范围的扩大,宁夏向西开放的价值日益显现,并且试图扛起“中阿自贸区”大旗。借助其与迪拜相似之处,以迪拜为目标,宁夏力推“陆上通道”和“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希望成为我国中、东部地区与阿拉伯世界乃至西方世界的贸易中心。
  2.青海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进展
  历史上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是唐朝丝绸之路最繁荣的干道之一,它曾为构建经亚欧大陆腹地一直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的诸多贸易通道联结而成的经济社会文化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对青海来说,是历史的重现,更是打开开放发展之门的新机遇。
  (1)青海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形势
  青海省地处中国西部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战略通道、特色资源。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的定位是“交通经济带”,主要是利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营造的有利周边环境,加快推进全方位区域经济协作,努力把青海打造成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地和重要支点(14)。
  在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青海的地域优势和战略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一,拥有两个开放平台,即中国(青海)国际清真食品及用品展览会和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青海可以借助这两个开放平台的作用,大力推进青海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进一步合作,扩大向西开放的力度。第二,拥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利用其在矿产、太阳能、高原特色动植物的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独特产业,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基地建立基础,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第三,拥有民族和文化优势。全省大多数穆斯林人口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中亚国家有很大的互通性,是建立与中亚国家友好交流合作的宝贵资源。
  (2)青海参与丝路经济带建设的进展
  在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地和重要的支点定位基础上,青海着力于初步推进相关建设,主要体现为:
  第一,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互联互通的对外交通新格局。这是青海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要着力点,因此,青海省力争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加快交通建设步伐。在铁路建设方面,拟建设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西宁至玉树等路线;在公路建设方面:主要打通省际间的断头路,特别是实现省际间的公路高速化;在民航建设方面:着力加强机场建设,重点建设通用机场,加密航线,开通至西亚、南亚地区的航班(15)。
  第二,加大沿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目前青海省已确定文化产业“一核辐射、三带贯通、四区协同、七大支点”的总体布局(16),主要积极筹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文化产业项目,依托现有的文化产业,提升唐蕃古道文化的拉动作用,围绕黄河文化,实现对青海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推动丝绸之路南线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加快绿色经济贸易区建设。青海具有高原特色的农牧产品和工业制品,为此,青海计划利用其独具一格的地理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链,实施“青海精品”战略。并且,为积极融入丝路经济带建设,青海争取在土库曼斯坦建立“中国撒拉尔大巴扎(商贸城)”,(17)加快建立“中国青海精品之窗”的工作进度,促进青海外向型产业经贸格局的发展。
  五、宁夏与青海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角色与路径选择
  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促进中国向西开放,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宁夏和青海作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西北省份,有可能也有必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实现区域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1.宁夏与青海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角色
  宁夏作为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农业基地,有着率先发展经济的政策优势与农业支撑,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将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战略支点。因此,宁夏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需要有全局的定位,紧紧抓住自治区内的民族特色以及区位优势,建立清真食品和能源的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银川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展现银川的人文、通道和平台优势,做好信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让中东部的企业家及阿拉伯国家的商人愿意将产业转移到银川来,打造出宁夏的特色产业以促进宁夏整体经济的发展(18)。
  青海省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需紧抓其作为西部交通的战略枢纽、能源开发的战略基地和稳藏固疆的战略要地的独特角色,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利用与新疆、西藏以及与中亚相似的人文、资源、风俗优势,积极开拓中亚、中东、俄罗斯等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2.宁夏与青海参与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向选择
  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宗旨和条件出发,沿线省市和地区基本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上合组织作为基本依托,以构建睦邻友好带和战略稳定带作为主要支撑,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以打造“现代丝绸之路”、实现互联互通为基本内容,推动开发投资、商品贸易、能源合作、人文交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19)。
  对于宁夏来说,具体的路向选择包括:
  其一,经贸合作方面,主要是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加快调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巩固深化与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宁夏回族穆斯林文化优势以及与阿拉伯世界先行交往优势,发展面向穆斯林世界的经贸文化合作,以建设中阿(宁夏)论坛银川永久会址、举办中国(宁夏)—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为契机,推动形成中阿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高层对话合作机制,把宁夏打造成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地、中国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开放合作的人才培育基地,努力把宁夏建成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
  其二,在产业方面。第一,建设现代产业聚集区。推进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西电东送”火电基地、国家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第二,建设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加快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形成我国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第三,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和国际化战略,重点拓展与阿拉伯国家的旅游合作。充分发挥银川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功能,使其成为辐射周边省区的旅游中心。
  对于青海来说,具体的路向选择包括:
  第一,打造交通互联互通网络。青海省南连川藏、西接新疆、东邻甘肃,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十字要道,是陆上丝绸之路在我国西部的通道和东西南北的枢纽,因此,青海可以利用其优越的区位优势打造其成为交通枢纽,为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联系。主要是借助省内富集的自然资源、独特的生态环境,紧紧围绕循环经济、特色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推进招商引资;稳定农畜、机电等传统出口产品,扩大新能源材料、特色纺织等产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档次和附加值;以循环经济先行区这个品牌,在新一轮的绿色发展中赢得主动权,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城市建立资源合作关系;结合省内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背景,与沿线国家开展文化交流;深度开发各民族民间手工产品、清真食品等,与沿线国家进行商业贸易联系。
  第三,促进产业转型。青海省内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经济发达,畜产品资源丰富,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轻纺工业,让农牧业和轻纺工业成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以建立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利用省内丰富的水资源和特色的高原气候,发展特色高原绿色农牧业;充分利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发展生态产业,以实现独特高原稀缺资源的经济形态,通过组织大型的经贸会展活动模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立密切联系,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总之,宁夏和青海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中间地带,同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都比较落后,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上,宁夏与青海有必要抓住历史机遇,根据各自特点,培育特色发展路径,以顺应丝绸之路大局需要,促进经济发展。
  ①参见:宁夏行政区域划分。
  ②余登波.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经验[EB/OL].宁夏党史网,2009-12-07.
  ③参见:青海行政区域划分。
  ④胡鞍钢,童旭光.青海省经济发展历程与发展阶段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1(6):1-5.
  ⑤牛小翠.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⑥牛小翠.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⑦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
  ⑧《青海统计年鉴》(2013)。
  ⑨宁夏加快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建设,看好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中证网,2014-01-08.
  ⑩徐运平,朱磊.宁夏: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N].人民日报,2014-03-05.
  (11)刘慧.加快建设向西开放战略高地[EB/OL].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2013-11-08.
  (12)王见见.宁夏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步伐[N].证券日报,2013-07-29.
  (13)李正豪.宁夏向西:东方迪拜的“丝路”机遇[N].中国经营报,2014-03-15.
  (14)青海: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地[EB/OL].和讯股票,2014-04-18.
  (15)徐顺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将与西亚南亚直接对话[N].西宁晚报,2014-04-21.
  (16)李琳海.青海加大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产业项目建设[EB/OL].新华网,2014-03-06.
  (17)王雅琳.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拟在中亚建“大巴扎”[EB/OL].华夏经纬网,2014-02-10.
  (18)杨占武.宁夏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角色定位[N].银川日报,2014-05-01.
  (19)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路径[N].东方早报,2013-10-18.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马莉莉,任保平编著.-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