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的起源

7.4 汉朝与西域各国关系的发展

作者:石云涛

   
  汉朝是围绕着建立反匈联盟、保证丝路通畅和发展丝路商贸关系而经营西域,并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关系的。随着反击匈奴的逐步胜利并最终驱逐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后者则显得越来越重要。汉与西域各国关系的发展是与一些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汉朝最先发展了与乌孙的关系。汉武帝谋与中亚各国建立联盟,但张骞出使大月氏未能达到目的。北逐匈奴之后,武帝屡向张骞探询大夏情形,张骞窥知武帝意图,则乘机劝武帝联络乌孙。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使张骞对乌孙已经有很多了解。他向武帝介绍了乌孙的历史,说明蛮夷贪汉财物的性格,提出了为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采取“厚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汉结昆弟”的外交手段。〔1〕武帝派张骞出使乌孙,张骞与乌孙使者数十人同归,乌孙派向导和译使送张骞归汉,赠汉数十匹马,以报谢为名而窥探汉之虚实。乌孙了解了汉之广大,物产富饶,于是与汉亲善,建立了联盟。汉以细君出嫁乌孙,与之建立了和亲关系。
  与乌孙结好的同时或稍后,汉朝与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诸旁国建立起联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把他亲身到达的国家和传闻所得附近邻国报告给武帝,司马迁将张骞的报告录入《史记·大宛列传》,汉时中国对西域的认识始于此时。张骞亲身所到的国家为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乌孙五国,其所传闻之国葱岭以东为扜弥、于阗、楼兰、姑师五国,葱岭以西则为奄蔡、安息、条支、黎轩、身毒。张骞出使乌孙,带有多位副使。他们出使到上述诸国,一年多以后,不少国家都派使者与之同归出使汉朝,《史记·大宛列传》云:“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2〕所谓西北国即指上述诸国。
  降服楼兰对汉朝发展与西域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汉朝与上述诸国通商通使后,立刻面临葱岭以东地区的交通问题。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道当道诸国一方面为匈奴所胁迫,一方面利汉使财物,常常攻劫或遮杀汉使。匈奴虽北却,仍然不断出兵干扰丝路交通。《史记·大宛传》云:“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他们还抢劫西域各国使节进贡汉朝的礼品,昭帝元凤四年(77年)四月《封傅介子为义阳侯诏》云:“楼兰王安归常为匈奴间,候遮汉使者,发兵杀略卫司马安乐、光禄大夫忠、期门郎遂成等三辈。及安息、大宛使,盗取节、印、献物,甚逆天理。”〔3〕汉初已有南北两道之认识,西汉时西行均须经罗布泊低地,一傍南山,一沿北山。楼兰在罗布泊北岸,当两道要冲,所以西汉一定要和匈奴争楼兰。为了保证连接中原与中亚及更远地区的这条交通线,西汉首先着手解决楼兰、姑师的问题。楼兰所以重要,首先因为它是南道最东端之国,汉使出盐泽,首先至此,是继续西行的良好歇脚点和新的出发地,行人在这里可以取得补给前行。姑师亦为北道当道之国,沿北道西行必经此。汉欲交通中亚及更远之国,必须控制此二国。《史记·大宛列传》云:“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于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4〕
  李广利远征大宛取胜,威震西域,对发展与西域诸国的关系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越葱岭西行,大宛是大国,并处交通要道,“其北则康居,西则大月氏,西南则大夏,东北则乌孙,东则扜弥、于阗”〔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曾路过大宛,并施以利诱,获得大宛帮助,至大月氏。对于大宛,汉朝先是以交好的态度与之交往的。为了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大宛因汉绝远,不予。汉使亦怒,椎碎金马而去。大宛人则派人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汉兵破楼兰后,武帝便兴兵伐大宛。汉军远征艰苦备尝,而武帝不惜代价,决心征服大宛,其目的仍在于政治上的意义,即维护汉朝在当时国际上之地位,巩固和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保证汉使西行的通畅。《史记·大宛列传》云:“天子已业攻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益苦汉使矣。”〔6〕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最终获胜,得大宛良马,并立对待汉使友好的昧蔡为宛王,与之结盟而去。后来宛人杀昧蔡,立蝉封为宛王,遣其子入质于汉。大宛降后,中亚各国皆遣使贡献。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记载,渠搜国之西之祈沦国,“其国人缀草茅为绳,结网为衣,似今之罗纨也”。武帝“元狩六年,渠搜国献网衣一袭”〔7〕。此类传说即以大宛降服为背景而产生的。
  甘延寿、陈汤远征康居,诛讨郅支,对扩大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和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起了重要作用。元帝时,甘延寿和陈汤矫诏进兵康居,诛讨郅支单于获胜,汉之声威波及更远的地区。刘向《理甘延寿、陈汤疏》言二人之功云:“出百死,入绝域,遂蹈康居,屠五重城;搴歙侯之旗,斩郅支之首;悬旌万里之外,扬威昆山之西;扫谷吉之耻,立昭明之功。万夷慴服,莫不惧震。呼韩邪单于见郅支已诛,且喜且惧,向风驰义,稽首来宾,愿守北藩,累世称臣。”〔8〕元帝建昭四年正月《赦甘延寿、陈汤矫制罪诏》称他们“立功万里之外,威震百蛮,名显四海。为国除残,兵革之源息,边境得以安”〔9〕。
  昭君出塞和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汉匈之间的友好关系,带来半个世纪边境地区的安定局面。元帝时,匈奴分裂,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诛,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据《汉书·元帝纪》记载:“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向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陲常无兵革之事。其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诏掖庭王樯为阏氏’。”据《汉书·匈奴传》记载,王昭君为之生一男,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28年死,其子雕陶莫皋立,依匈奴之俗,又以昭君为妻,又生2女。昭君出塞后的50余年间,汉匈一直保持友好关系,边境安宁。由于汉匈的和好,丝路交通没有障碍,通行无阻,大大促进了中西之间的交通和交往。
  总的来看,西汉武帝时,西域各国开始归顺汉朝,昭帝时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宣帝时汉与西域各国的关系更为密切。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郑吉为西域都护,驻节乌垒城,全境皆在汉朝都护管辖之下。从此西域都护历18任,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直到西汉末王莽专政篡位,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最终导致汉匈关系破裂,丝路交通再次中断。
  王莽时汉与西域的关系一度瓦解,光武帝时,虽与西域也有某种交往,甚至还有莎车、鄯善等遣使贡献的活动,但西汉时的局面未曾恢复。光武帝时东汉王朝无暇顾及经营西域,焉耆首先叛附匈奴,匈奴势力再次进入西域,中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此间莎车曾一度称霸西域,招致汉、匈及西域各国的普遍不满。自东汉明帝开始重新经营西域,经过对匈奴的军事反击和班超30余年的奋斗,至和帝时,使西域50余国,悉纳质而内属于汉。班超归国后,和帝薨,任尚失和于西域,诸国再叛。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屡攻都护,汉又弃西域。至延光二年,用敦煌太守张珰之策,以班勇为长史,重新经营西域,于是西域17国内属,“西域三绝三通”〔10〕。至桓帝元嘉二年(公元152年),由于中原地区的内乱,汉朝无力控制西域局势,造成西域交通的又一次断绝。
  〔1〕《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8页。
  〔2〕《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9页。
  〔3〕《汉书》卷70《傅介子传》,第3002页。
  〔4〕《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71-3172页。
  〔5〕《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60页。
  〔6〕《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3176页。
  〔7〕〔东晋〕王嘉:《拾遗记》卷5,见《汉魏丛书》本,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20页。
  〔8〕《汉书》卷70《陈汤传》,第3017页。
  〔9〕《汉书》卷70《陈汤传》,第3020页。
  〔10〕《后汉书》卷88《西域传》,第2912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