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的起源

10.3 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和路线

作者:石云涛

    
  南方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由灵关道、五尺道和永昌道三大干线组成。五尺道开通于秦,《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1〕此道从今宜宾南下,经盐津石门关、朱提、汉阳、味县、滇、楚雄至叶檐,大多依山临空凿石而建,因地处险隘,栈道宽五尺而得名。南方丝路的支线中,因位置在东,称为东道。灵关道乃汉武帝时所开,《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牁为徼,通零关道。”〔2〕,此道自今四川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经临邛、灵关、笮都、泸沽、登相营古堡、邛都、盐源、青岭、大勃弄到楪榆,因路经灵关而得名。灵关道,又称零关道,因途经旄牛羌地(今四川汉源县),又称旄牛道〔3〕相对五尺道,称为西道。永昌道又称博南道,是蜀身毒道在中国境内的最西段。从叶榆出发,经永昌、滇越、古永、掸国(在今缅甸)至身毒(今印度)。从汉武帝时起至东汉初,中央王朝全力打通此道,至东汉时置永昌郡才算正式开通,故名永昌道。应该说明的是,这里所谓“开”某道并不是说此道至此开通,这些道路古已有之,只是到了此时汉朝才通过此道与更远的民族进行交往。
  从与境外道路连接看,灵关道从成都出发,经临邛(今四川邛崃市)、青衣(今四川名山县)、严道(今四川荥经县),到达旄牛。从此分为两条支线,一条经康定到西藏;另一条经过邛都(今四川西昌市)、阑县(今四川越西)、叶榆(今云南大理市)、永昌(今云南省保山市)等地,继续向西渡今怒江,越今高黎贡山进入滇越地区(西汉时滇越活动的今腾冲一带)。在今腾冲分两路,北路经今永古、今缅甸的密支那或八莫,而至身毒、孟加拉地区和巴基斯坦,由巴基斯坦西北向经阿富汗等中亚地区即可进抵西亚、欧洲。南路顺今大盈江、伊洛瓦底江而下抵掸国(今缅甸内地)〔4〕,入印度洋与海路连接。五尺道从成都出发,到僰道(今宜宾市)、南广(高县)、朱提(昭通)、味县(曲靖)、谷昌(昆明),从此分为两路,一路经牂牁道入越南,一途经大理与灵关道汇合,进入永昌道,经缅甸至印度。
  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最早经牂牁道入越南的古蜀先民是秦灭蜀后南迁的蜀王子安阳王。安阳王率领兵将3万人,沿着这条路线进入了越南北部红河地区,建立了瓯骆国,越南历史上称之为“蜀朝”。在越南东山文化遗址考古发现的铜鼓有20多个,形制粗糙,其代表作品是精致的收集品“玉镂铜鼓”。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越南保存和新发现的铜鼓有186件,其形制花纹与中国云南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鹭羽、羽人竞渡铜鼓非常相似。西方学者曾提出铜鼓起源于越南,是因为他们所见资料有限,对中国出土铜鼓不了解。越南发现的铜鼓数量比中国的少7倍,说明越南不可能是铜鼓的故乡。〔5〕云南铜鼓文化传入越南地区,应该通过这条道路。在从今腾冲南下道路上的洱海西海岸喜洲文阁,考古工作者发现有西晋时期的砖室墓,出有“太康六年赵氏作”的纪年铭文砖。在大理大展屯村西北面的荷花村也发现过西晋砖室墓,出有“太康十三年”纪年铭文砖。在祥云县红州曾发现过“太康元年”的西晋砖室墓,出有陶人物俑和陶马等。文物工作者在大理市还收集到“太康八年王氏”的纪年铭文砖。南距保山城5.5公里的汪官营蜀汉墓出土的铭文砖,有“延熙十六年(253年)七月”“官吏建”等字。
  除了上述主要路线外,可能还存在一些局部的支线。例如当时存在着一条从成都顺岷江而下,然后翻山经今凉山东部山地而至邛都的小路。在东汉中晚期和蜀汉时期,这条道曾一度成为从成都到邛都的主道。《三国志·张嶷传》记载,张嶷任越雋太守时,“郡有旧道,经牦牛中至成都,既平且近。自牦牛绝道,已百余年,更由安上,既险且远”。张嶷招抚牦牛夷率狼路,“开通旧道,千里肃清,复古亭驿”〔6〕。但这条道并不是经常畅通的。《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建兴三年春,诸葛亮南征,“由水路自安上入越雋”〔7〕,就仍然先走岷江水路又经安上“既险且远”的道路。在昭觉、美姑一带发现许多汉晋砖室墓,其分布有一定规律,从东北至西南走向,列于道路附近,说明当时的“安上之道”即经由这一地段。在昭觉好谷发现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石表,表文中有“缮治邮亭”字样,说明当时官方在此道上曾设邮置亭;在昭觉县发现有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的军屯遗址。这些都可以证明这条道在当时的重要性以及这条道经由昭觉、美姑一带,但从美姑至岷江边的这一段路线尚不清楚。当时可能还存在着一条从南安(今乐山市)沿青衣江至今雅安对岩乡,再到严道的小路。因为在雅安对岩乡以下的青衣江河谷地带,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不少东汉崖墓和砖室墓。〔8〕
  西南丝路沿线地区与内地的商业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巴蜀地区进行的,尤其是成都平原。南方丝路沿线出土的许多铁器、漆器和铜器,尤其是年代稍早的,多为蜀地的产品。可能是通过蜀地商人的商业活动直接到达这些地区。沿线发现的众多墓葬,尤其是砖室墓,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随葬品,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与同时代巴蜀地区墓葬几乎完全相同。而且这种文化传播在这时期内具有单向性倾向,即汉文化对沿线地区的土著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沿线地区的汉化过程。〔9〕
  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印证《魏略·西戎传》的记载,可知古罗马(大秦)由海道通缅甸,经云南以达四川的交通道路,确实存在。所谓“水道”当指伊洛瓦底江,出伊洛瓦底江与南方海路联结,可至印度或斯里兰卡。经永昌郡入缅与印度洋连接的道路持续时间不长,其繁荣期在1至3世纪,4世纪便日趋衰微,4世纪末至5世纪初更甚,5世纪中叶后已逐渐停顿。能够说明此道存在和利用的文献和考古材料都集中在汉晋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和蜀汉时期。三国时蜀汉都城益州是重要的丝织中心,“圜匮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10〕。发达的丝织业是这条商道兴盛的主要原因。张毅分析其衰微和停顿的原因,认为与当时中国政治形势和中西间交通的变化有关。首先是中国的分裂,经海路来华的西方使节商旅主要是入中国南方诸政权,因此经扶南至日南、广州更为便利;蜀中有通交趾的道路。其次从东吴孙权大力提倡海运以来,南方各地的海上交通日渐发展,经历两晋到南北朝时,更为可观。此时,由于西域的陆上交通受阻,而汉族的活动又南移,人们更加注意海上交通的发展。来自西亚、南亚的海船不仅可以绕过马来半岛,而且可以绕过日南、交趾,直航中国南方各港口。中国船也可以远航天竺。与此相比,僻处中国西南一隅的滇西,以及孟加拉湾顶端的下缅甸各港,不免相形见绌。三是滇西方面东晋以来永昌等地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晋成帝咸康八年(342年)撤销永昌郡的建制后,直到南朝的刘宋时期仍未能恢复,主要原因是闽、濮等族的反抗。所以《宋书·州郡志》的宁州十五郡中就没有永昌郡。《南齐书·州郡志》云:“永昌郡,有名无民,曰空荒不立。”〔11〕残破不堪的永昌郡不能提供大量丝织品出口。随着罗马商业的衰微与帝国的解体,欧洲对丝绸这类高档消费品的需求相对减少,可能也是原因之一。〔12〕
  〔1〕《史记》卷116《西南夷列传》,第2993页。一般认为,秦五尺道由常頞所开,时间在秦始皇时期,即公元前221年前后。葛剑雄认为五尺道开通时间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要比公元前221年早得多。参氏著:《关于古代西南交通的几个问题》,见四川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2〕《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第3047页。
  〔3〕牦牛羌,羌人的一支,以驯化和饲养牦牛著称,在日常生活中与牦牛密切相关,而以牦牛为图腾。牦牛羌在汉代活动于四川邛崃山脉及大渡河一带,又逐渐南迁至四川汉源县。
  〔4〕罗二虎:《西南丝绸之路的初步考察》,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24-225页,附图见同书262页。
  〔5〕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古代铜鼓学术讨论会纪要》,载《文物》1980年第9期,第36页。
  〔6〕《三国志》卷43《蜀书·张嶷传》,第1053页。
  〔7〕〔晋〕常璩撰,任乃强校补:《华阳国志校补》卷4《南中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1页。
  〔8〕罗二虎:《西南丝绸之路的初步考察》,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第225页。
  〔9〕罗二虎:《西南丝绸之路的初步考察》,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第229页。
  〔10〕〔西晋〕左思:《三都赋》,见《文选》卷4,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60页。
  〔11〕《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305页。
  〔12〕张毅:《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第71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