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11.4 汉与西南夷交通的发展
作者:石云涛
汉武帝时“开邛笮、夜郎之道”〔1〕,并置郡治理西南夷,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夷地区的联系。东汉时的西南夷,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楪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2〕
汉武帝以后,汉朝继续经营西南夷,通过西南夷与东南亚和更远的大秦进行联系。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辖今大理、保山、临沧、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鸠濮已同闽濮、濮等部落杂居。东汉在西南夷地区先后置犍为、牂牁、越巂、汶山、沈黎、武都、益州和永昌等八郡。这些地区居民是氐羌、百越、百濮的许多部落。在滇中和滇东北有僰、滇、靡莫、劳浸、叟等;在滇西有巂、昆明、斯榆、桐师、巂唐、哀牢等;在滇东南和黔西有夜郎、句町、漏卧、且兰等;在滇北、川西南有邛都、陡、筰都、摩沙等;在川西北和甘南有冉駹、白马等。僰在西南夷中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接近于汉族。分布在川、滇的有邛僰、西僰和滇僰。汉初滇国居民以僰为主,多定居坝区,农业发达。境内还有劳浸、靡莫和叟杂处其间。叟人即商周时的蜀人,是越巂郡(今西昌一带)主要居民。斯榆即巂、叟,分布于楪榆(今大理)、桐师(今保山)间。巂、昆明从事游牧。与越巂同时设置的沈黎郡(今四川省汉源)则是筰族住地。应劭《风俗通义》:“氐羌抵冒贪饕,至死好利。乐在山溪,本西南夷之别种,号曰白马。孝武帝遣中郎将郭昌等引兵征之,降服,以为武都郡。”〔3〕
东汉置永昌郡,蜀—身毒国道滇缅段畅通了,通过哀牢地区,东汉王朝与缅甸境内的掸族有了直接往来。《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地处今缅甸境内诸王国与东汉王朝的外交活动。永元六年(公元94年),徼外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九年,徼外蛮及掸国王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徼外僬侥种夷陆类等3000余口举种内附,献象牙、水牛、封牛。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也”。敦忍乙国,据方国瑜先生考证,即《汉书·地理志》所载“夫甘都卢国”,波巴信《缅甸史》中所谓“顶兑国”,位于伊洛瓦底江河畔,是由中国和罗马商人作为中间休息站而开始发展起来的。〔4〕掸国,其故地一般认为在今缅甸东北部一带。《后汉书》云:“掸国西南通大秦。”〔5〕《后汉书·陈禅传》记载,掸国使节“越流沙,逾悬度,万里来献”〔6〕。
东汉时罗马人经海路走通了自南方沿海地区至洛阳的道路,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此后罗马人又发现了从印度洋航路至永昌的“水道”。鱼豢《魏略·西戎传》云:“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七郡外夷比。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异物。”〔7〕所谓“水道通益州永昌”,当指从印度洋下缅甸港口出发,沿伊洛瓦底江而上至永昌郡的路线。由此转船经孟加拉湾可至南印度诸港或斯里兰卡等港口。西方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大约成书于公元1世纪后半叶的佚名《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讲到航行于印度洋的希腊水手能够到达的中国内陆城市“秦尼”(Thinai),有学者认为应是“滇”的对音,指永昌郡而言。〔8〕
〔1〕《三国志》卷30《乌丸鲜卑东夷传》,第831页。
〔2〕《后汉书》卷88,第2844页。
〔3〕《太平御览》卷794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八册,第114页。
〔4〕方国喻:《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5-216页。
〔5〕江玉祥:《再论古代中国西南“丝绸之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6〕《后汉书》卷51《陈禅传》,第1685页。
〔7〕《三国志》卷30,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第861页。
〔8〕张毅:《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见《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研究》第二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4-73页。
丝绸之路的起源/石云涛著.--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