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第九章 璀璨的文化艺术宝库——敦煌石窟

作者:潘笑竹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缘的戈壁荒漠中,是一片靠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浇灌出的绿洲。
  敦煌的命名始于汉代,其意为:“敦,大也,煌,盛也。”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最早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在此设置敦煌郡。自此,敦煌逐渐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史学家称其为丝绸之路总枢纽。中国的文化和特产,特别是丝绸从这里传向中亚和欧洲,同时外国的文化,特别是印度的佛教从这里传入中原。佛教擅长以艺术形象来宣扬、阐述佛陀思想,它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合后,在丝绸之路的沿途留下了众多的石窟文化,其中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巨大而且保存完好的,就是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
  莫高窟(千佛洞)、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组成了敦煌石窟艺术。
  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是东方最大的石窟群,它开凿在敦煌城东南、古宕泉(今名大泉)水冲刷而成的鸣沙山崖壁上。虽然,这里的岩质属于第四纪海湖沉积的砾岩,并不很坚固,千百年来又经历过地震坍塌,但由于当地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所以唐代的崖面基本得到保存。
  莫高窟最早开凿于公元366年。当时,由于社会动乱和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提倡,中原地区佛教兴盛起来,而且修行者比较流行禅定,喜欢在离开城市的安静环境中开窟建寺。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它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十余个王朝和民族地方政权,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建,形成了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伟的石窟群。莫高窟现存洞窟735个(其中北窟248个,南窟487个);保存彩塑两千多身、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其中以壁画的内容最为丰富。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等是出现最多的壁画题材。不同时期的壁画反映出了不同时期的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如王公出行、歌舞音乐、农耕渔猎、竞技习武、赴会的外国使节、丝路上的商旅等。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更可以了解到从4世纪到14世纪千余年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美术、音乐、舞蹈、杂技、教育、医学、建筑、农业、牧业、交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莫高窟就其壁画、塑像等内容来说,都是解释佛经、宣扬佛教思想的。但是,从敦煌石窟的壁画和塑像的人物造型以及服装上看,它们已是中国民族化了的佛教艺术。在各个石窟中还分布着约四千余身绘有“飞天”造型的壁画。古代画师仅凭借一条飘拂的长带和优美的姿态,就表现出了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飞天”意境,使观者大有目见“天衣飞扬”,犹如“满墙风动”的感受。在壁画中,画师们从场面宏伟的经变画到边饰图案上的一花一叶,从飞天舞动的裙带和优美姿态到祥云缭绕、清波涟漪的宫阙、宝池,都一丝不苟、精心描绘。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灵动深邃的意境,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令人惊叹不已。在众多的塑像中,从高达几十米的气魄雄伟深厚的大佛像,到仅有十几厘米的精致灵巧的小菩萨,都各有独特的形体神态,或庄严神圣,或虔诚凝重,或慈祥温婉,或淳和庄静,各色人物无不惟妙惟肖,神气活现。可见匠师们把握人物形态之精妙,技巧造诣之深。
  莫高窟是一处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而1900年被发现的藏经洞(17号窟)中,竟存有从4世纪到14世纪的历史文物约五万件。其中“写本”除汉文外,还有藏文、梵文、佉卢文、粟特文、古和阗文、回鹘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内容除大量佛经、道经、儒家经典之外,还有史籍、账册、契据、信札、状牒等,仅绢本绘画、刺绣等美术作品就多达数百件。它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中外交往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然而,自1907年至1925年间,莫高窟的艺术品和文物中有许多被一些所谓的外国学者偷盗和掠夺到国外。
  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莫高窟筹建了首间敦煌艺术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对莫高窟进行全面修复和加固,抢救了39个洞窟,一千八百多平方米的壁画和二百多身彩塑。
  作为敦煌艺术组成部分的西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经过修整,现已对观众开放。
  敦煌石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7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谷维恒,潘笑竹主编.-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