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

上篇 草原丝绸之路 四、西亚宗教入华 1.摩尼教

作者:沈济时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曾经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过许多其他民族的意识形态。外来意识形态大规模入华是从佛教东传开始的。佛教在中国立足生根之后,逐渐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由于东西交往的发展,从“十六国”时代以后,一些起源于西亚的宗教文化向东发展,传入中国。其中主要有摩尼教、祆教、景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
  1.摩尼教
  (一)明教入华
  摩尼(Mani)于216年4月14日生于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即巴比伦的苏邻国(Suristan)。这里当时是安息王朝的一部分。其父亲跋帝(Patig)不是当地土著,祖先为安息王朝中心地区人氏。跋帝在安息王朝末年从故乡迁至美索不达米亚。而其母亲满艳(Maryam)所出氏族金萨犍种(Kamsarakan),是亚美尼亚4世纪史家经常提到的名门贵族,自称源于建立安息王朝的王室安息(Arsak)族。所以,《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说:“摩尼光佛诞苏邻国跋帝王宫,金萨犍种夫人满艳所生也。”
  3世纪初,波斯尚处于帕提亚人所建立的安息王朝的统治之下,226年萨珊王朝取而代之后,并未能改变社会现实。摩尼从小看到人民的痛苦,觉得社会是罪恶的。据他后来称,在他诞生之前,天使已托梦其母满艳夫人示兆,说天将降大任于他。摩尼12岁那年,天使第一次指示,要他脱离洗礼教派,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他年轻时无疑研究过神学、祆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
  摩尼24岁那年,自称受天使第二指示,要他建立并传播新的宗教。从这时起,他自视为圣灵和一切知识的化身,以及由神派遣到人世的“光明使者”。他开始向周围的人传教。最初并不成功,只有他父亲和另外两个信徒听信他。他认为从前各教先知们的教诲都是不完善的,甚至是被篡改了的,他宣扬只有自己传播的神示才是真正完整的真理。他还认为,先前的各种宗教只在局部地区有作用,例如,祆教行于波斯,佛教行于东方,基督教行于西方,而唯有摩尼教才是置之四海而行之有效的真理。他极力鼓吹摩尼教是在世界毁灭之前来代替其他各教,拯救人类的。摩尼创立的宗教虽吸收了琐罗亚斯特教、基督教、佛教、太阳神教以及诺替斯教(神秘主义的宗教)的思想,但并非上述各教的简单混合。
  241年,萨珊王朝开国君主阿尔达希尔(Shahanshahi-yi Ardashir)逝去,其子沙卜而一世(Shapur)(242—271年)继立。摩尼由沙卜而一世之弟卑路斯(Firuz)引荐,结识了这位波斯君王,并受到其保护,允许传教。摩尼认为过去的先知都不会写书,而他则能亲自动笔。他写的书中绘有大量的插图,很受人们欢迎,所以他在短期内能与祆教一争高低。他写了一部书,献给沙卜而一世国王,书名为《沙卜剌干》(Shapuragan),意为“沙卜而的”(复数),记述摩尼教的宗旨。243年,沙卜而国王正式接受了摩尼为他写的这部著作。
  摩尼教是一种二元论宗教,其核心是“二宗”、“三际”说。
  “二宗”即明暗二宗,此为世界的本始,指一切事物都含有善、恶两端。摩尼认为明与暗是相邻两国,明据有北、东、西三方,暗占据南方。在明界中,充满着清静、欢乐,没有烦恼与忧愁,是一个美好的世界。明界的统治者是明父(Zawan)。与明界相对的是暗界,是一个充满污秽的地方。摩尼用两种树来表达明暗二宗的概念,代表明的是“生命树”,代表暗的是“五毒死树”。
  “三际”指世界发展的三阶段论,即初际、中际和后际。初际时,未有天地万物,但明暗矛盾已经孕育其中。中际时,暗侵入明界,明界大乱。摩尼认为现实世界是中际,在这个世界中善、恶相混,人们应助善除恶。后际时,世界再次分化为明暗两界,善、恶重新分开。
  摩尼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在于,它不是宣扬善战胜恶,而认为永远存在善恶矛盾,要将善与恶分离开来。
  摩尼教在中国被称为明教或明尊教,又音译为末尼教、牟尼教、末摩尼教、妈妈尼教等。《佛祖历代统记》卷39载,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等携二宗经入唐。这是中国史籍初次提到摩尼教。但实际上,摩尼教传入中国民间的时间可能早于此①。
  《册府元龟》卷971记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吐火罗国支汗那王帝赊上表献解天文人大慕阇。其人智慧幽深,问无不知。乞伏天恩唤取慕阇亲问臣等事意及诸教法。知其人有如此之艺能,望令供奉,并置一法堂,依本教供养”。此事亦见于《太平寰宇记》卷186,无可怀疑。据上述两次摩尼教传入中国的文献中,武后时传教的是拂多诞,玄宗时是慕阇。按摩尼教等级,慕阇位在拂多诞之上。摩尼教在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继续向西北边疆地区传播。大历三年(768年),汉文史料中已有“敕回鹘奉末尼者建大云光明寺”②。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政府下令禁摩尼教,认为“末摩尼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宜严加禁断”。不久摩尼教在内地重新流行,究其原因,与安史之乱有极大的关系。回鹘毗伽可汗碑的汉文碑文,记载了763年在回鹘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时,摩尼教传入回鹘的经过:牟羽可汗在东都洛阳驻军时,有一位摩尼都高僧带了四位摩尼师入见,他们“阐扬二祀”(即二宗),“洞彻三际”。还精通摩尼教的主要七部经典,又“才高海岳,辩若悬河”,于是回鹘贵族纷纷表示信服。都督、刺史、内外宰相等官员均表达了“今悔前非,愿奉正教”的愿望。他们表示“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悟真,不可复事”。在皈依摩尼教后,回鹘人把过去的“刻画魔形”悉令焚毁。碑文还说,信奉摩尼教后,回鹘人的风俗发生很大变化,“薰血异俗化为蔬饭之乡,宰杀之邦变为劝善之国”。回鹘人接受摩尼教对促进东西草原丝路的交往起了很大作用,“自后慕阇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③。
  在回鹘文《牟羽可汗入教记》残本中,亦记载牟羽可汗接受摩尼教之事,说:“天王(按:牟羽可汗)与选民(按:摩尼教徒)讨论了两天两夜。第三天,天王斋戒,受到极大痛苦,他的心灵才有所动。……后来,牟羽天王召集了一个大会,他跪在‘选民’之前,乞求宽宥他的罪恶。”④
  在回鹘皈依摩尼教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九姓胡。往来于回鹘、西域和汉地的胡商中许多是摩尼教徒,他们控制了回鹘的对外商业活动,对回鹘贵族有极大的影响。安史之乱中,因回鹘平乱有功,唐朝一直对回鹘采取优待政策。唐政府优待回鹘的政策也延及摩尼教,所以对摩尼教也采取宽容政策,于是回鹘成了内地摩尼教的靠山。
  840年回鹘汗国灭亡后,唐武宗因回鹘已无力保护摩尼教,下旨毁佛禁教,摩尼教亦遭禁止。而回鹘残部仍不断要求唐政府安辑摩尼教僧徒。摩尼教虽然在内地遭到官方明令禁断,但在江淮一带民间仍然流行。现在有据可查的宋元时代的摩尼教寺院就有四明(今浙江宁波)的崇寿宫、温州平阳之潜光院、福建泉州石刀山摩尼寺、泉州华表山摩尼草庵。五代、宋、元、明、清时,中国各地出现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如明教、白莲教等,均与摩尼教有关系。920年和1120年,摩尼教徒发动了母乙和方腊起义。现存的摩尼教遗迹有敦煌摩尼教壁画、吐鲁番的摩尼教寺院和泉州的摩尼草庵等。在甘州、西州的回鹘人中,摩尼教也流传了很长时间。
  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在泉州发现了一块汉文和聂思脱里突厥文合璧石碑,提到一位名叫“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的人,受命“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明教即摩尼教,秦教即聂思脱里教。这说明摩尼教在元代是得到官方承认的一种宗教。
  (二)摩尼教的寺院和僧侣
  本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卷子中,有一部摩尼教残经,名《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是开元十九年(731年)在长安的摩尼僧奉诏而写成的文献。其中有《寺宇仪》一章,介绍了摩尼寺的规制。摩尼寺一般包括一座“经图堂”,应当是放置经卷和图画的场所,相当于佛寺的“藏经楼”。摩尼善于用连环画的形式向徒众传教,所以除了经卷以外还有“图”。此外还包括一座“斋讲堂”、一座“礼忏堂”、一座“教授堂”、一座“病僧堂”。病僧堂是专门用来安置治疗生病的僧人的。这大概是我国古代医院制度的雏形。
  寺院中“法众共居”,即过集体生活。每日的主要工作是颂读经典,“精修善业”。无论何人都“不得别立私室厨库”,也不许“畜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出家僧人的生活相当困苦,主要是素食,“每日斋食”。寺院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施主的供养,教规要求僧众“俨然待施”,即庄严体面地等待施主布施。如果布施不济,便“乞丐以充”。所以化缘讨乞是符合教法规定的。另一部摩尼教残经还具体说明,摩尼僧徒“年一易衣,日一受食”。在外游方时,“随所至方,清静住处,欢喜住止,不择华好”,体现了强烈的禁欲主义思想。
  实际上,许多摩尼教寺院都经营田产。据新疆发现的畏兀儿文摩尼教寺院文书记载,摩尼寺除了所属的地产以外,还有许多工役,如做饭的、烤饼的、缝衣的、砍柴的、放牧的、养鹅的、木匠、毡匠和医生等。寺院还饲养马匹和牛⑤。
  寺院中居于上层地位的有三种僧人。第一种称为“阿拂胤萨,译去赞愿首,专知法事”。“阿拂胤萨”是中古波斯语,afwrynst的音译,意为赞颂。他的工作是颂读经典,只有学问精深者方可担任。第二种称为“呼卢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励”。第三种称为“遏塞健波塞,译云月直,专知贡施”。
  从表面上看,摩尼教主张禁欲、平等,但实际上僧徒之间等级森严。《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有一章名《五级仪》,把所有信徒分为五等:
  第一,十二慕阇,“译云承法教道者”。
  第二,七十二萨波塞,“译云侍法者,亦号拂多诞”。
  第三,三百六十默奚悉德,“译云法堂主”。
  第四,阿罗缓,“译云一切纯善人”。
  第五,耨沙喭,“译云一切净信听者”。
  上述五等中,前四等都要求“素冠服”,只有最后一种,即一般信徒可穿着普通衣服。
  ①林悟殊:《摩尼教入华年代质疑》,收于作者文集《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6—63页。
  ②《佛祖统纪》卷41。
  ③见罗振玉校补《和林金石录》。
  ④见新发现的《牟羽可汗入教记》残本,载邦格和葛玛丽《突厥文吐鲁番卷子第二》(W.Bang und A.von Gabain,Turkische Turfan-Texte),第7—9页。此据《维吾尔史料简编》上,第38页。
  ⑤参见耿世民:《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刊于《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第497—516页。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