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上篇 草原丝绸之路 六、明清时代的草原丝路 1.明朝与北元、鞑靼、瓦剌
作者:沈济时
元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明大军攻取中原,占领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往上都,以蒙古草原为立足点继续与明朝周旋,史称“北元”。
(一)明朝与鞑靼、瓦剌的关系
“北元”是元朝的延续。元室北迁后,仍然梦想以武力恢复中原。而明朝则希望继续北伐,彻底消灭残元势力。矛盾的利益驱使双方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争。洪武三年(1370年),元顺帝在应昌病逝,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立,建年号曰“宣光”。洪武二十年(1387年),北元丞相纳哈出降明。明朝大军再次进攻蒙古,北元的力量受到很大损失。脱古思帖木儿被阿里不哥之后裔也速迭儿袭杀。因为战争失利,恢复中原无望,可汗的权威大为跌落。其他蒙古贵族的势力开始坐大,帝位频繁地更迭。后来北元可汗坤帖木儿被非元裔鬼力赤袭杀,帝位被篡夺。鬼力赤不久被杀,坤帖木儿之弟本雅失里被奉为可汗,实际权力操纵在权臣阿鲁台手中。明人把此后统治东部蒙古大漠南北的北元后裔蒙古人称为鞑靼。在名义上鞑靼各部落奉元帝后裔为宗主。
明朝中期以后鞑靼最著名的首领是达延汗①和俺达汗。俺达汗曾将10多万流入漠南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土默特川地区,给以牛羊、帐房并划定耕地。俺达汗还招请汉、藏工匠在土默特地区筑城建寺。蒙古与汉地毗邻,历史上早已形成畜产品与农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不但鞑靼上层贵族需要汉地奢侈品,普通蒙古百姓的日用家居也需要汉地手工业品。因此俺达汗先后数十次向明朝提出建立通贡互市关系的请求,一直被明朝所拒绝。明朝政府还两次杀害俺达汗使臣,结果引起双方冲突。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达汗曾越长城内侵,兵锋直抵北京附近,以武力要求开放关市。至隆庆四年(1570年),俺达汗与明朝终于达成和议,明朝封俺达汗为顺义王,允许鞑靼入贡,并建立互市制度。明在山西、甘肃和宁夏设关市11处。每年定期开一二次,每次3至15日。
开关时先由政府收购马匹,政府可用银折马价,亦可以折为丝布、铁锅等实物,称为官市。所以每次关市之前,明政府要准备大量的粮食、丝布、铁锅等物资。牧民与边境地区的汉民交易称为民市,多以物物交换的形式进行。因为牧业生产依赖天时甚重,干旱无雨的年月只有依靠粮食才能渡荒,所以牧民很重视用畜产品交换粮食。一头牛可换得米豆一石多,羊与粮食也有一定的比价。没有牲畜的穷苦蒙古人可用柴、盐、皮衣、皮毛等交换粮食②。牧民出售的除畜产、皮毛外,还有木材等。
汉民出售的物品范围很广,除粮食外,有各色食品、纺织品、纸、医药、颜料、茶等。虽然明政府为限制鞑靼的武器生产,严禁铜、铁等金属和兵器出塞,但牧民私下仍可以买到农具、铁锅、铜锅、甲胄、兵矢,甚至铜铳等物。这种交换不仅有利于牧民,对汉商也有厚利可图。因为鞑靼生产落后,所输出者多为初级产品,汉地输出者多为加工产品,因此汉商常常以一梭布可以易一只羊,一件布衣可以易一件皮衣,通过这样的交换赚取100%的利润③。关市的开放使明朝北边长期得以安宁,明人称赞说:“俺达纳款,马市互易,边疆无警,畿辅晏然,汉唐之所未有也。”④
蒙古草原上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医学,同时草原游牧人民很早就知道汉地医生医术高明。鞑靼上层统治者患病后,在蒙古本土求医治病无效后,往往向汉地医生求治。明初阿鲁台派回回商人哈费思到明境内朝贡时,要求赐以汉药。明成祖命太医院与之。有的蒙古贵族患病严重时,还向明朝求助,要求明朝派医生前往诊治。中药是明政府对鞑靼朝贡的传统回赐品。蒙古贵族还从私下流入其境的汉人中招揽人才。俺达汗收留了许多流入漠南的汉人白莲教徒,其中有一位周元擅长医术⑤。不仅上层贵族使用汉医汉药,普通蒙古人也知道汉医高明。漠南蒙古百姓如患痘疮,往往请汉人帮助调护。在关市贸易中,蒙古商人也经常采购汉药。
瓦剌(Oirat)人即蒙元时代蒙古斡亦剌惕部,又译称外剌。学者们对这个部落名称的来源有很多解释。其中较有说服力的是俄罗斯联邦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学者多尔济·班扎罗夫的说法。他认为斡亦剌惕这个名称由oyi和arad两个词合成,在蒙古语中前者意“森林”,后者意为“百姓”,原先是对森林蒙古人的称呼。瓦剌人在清代又被称为卫拉特、额鲁特等。卫拉特人中的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的首领都姓绰罗斯(Choros),属于卫拉特左翼部落。在蒙古语中“左”称为Jonqar,所以卫拉特人有时又译称“准噶尔”。
在瓦剌人根据蒙古文创制的托忒蒙古文文献中,记载了一些有关准噶尔人与杜尔伯特人的起源传说。这个传说讲准噶尔人的祖先为阿木尼,有10子;杜尔伯特人的祖先名多木尼,也有10子。后来这两个部落变得人口众多。他们在森林中狩猎时发现一个婴儿,躺在树下。树是孩子的母亲,其形状像一个弓形的管子(chorgo),管中流出汁液,哺育孩子。树旁有一只鸮,是孩子之父。人们认为孩子是上天的后代,把孩子带回,长大后奉为准噶尔与杜尔伯特两部的首领。“管子”这个词chorqo的蒙古语复数形式是chorqos,后来词中辅音-q-脱落,变成choros。这就是准噶尔与杜尔伯特两部人被称为绰罗斯(Choros)的来历。与此类似的传说还有一些,有的还夹杂了佛教的内容,但都有一棵树哺育婴儿的内容⑥。
我们只要把上述传说,与元代文人虞集根据畏兀儿亦都护的后裔口述写成的《高昌王世勋碑》及13世纪中叶波斯历史学家志费尼所写的《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的有关畏兀儿起源传说相比较,便可发现瓦剌人中的准噶尔和杜尔伯特两部关于自己首领的祖先起源的传说,是辽金时代高昌回鹘人传说的翻版。他们很明显地在文化上受到畏兀儿的影响。
斡亦剌惕人在辽金时代游牧于贝加尔湖东西的森林地区,后来迁移到叶尼塞河上游。成吉思汗兴起后,斡亦剌惕臣服于蒙古,与成吉思汗家族建立了婚姻关系,被划分为4个千户,居于杭爱山之西的库苏古勒湖周围。元末斡亦剌惕部逐渐西迁到蒙古西部和天山以北地区,处于元朝、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之间。在这个时候,斡亦剌惕人吸收了许多其他部落的成分,例如辽金时代居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克烈人被成吉思汗打败后,一部分融合到斡亦剌惕人之中,一部分加入乃蛮部落集团。
明初斡亦剌惕被中原人称为瓦剌,分为三部分,首领分别为马哈木、太平和把秃孛罗。元末中原大乱,元帝失国,加之北元与明进行长期战争,元室后裔的权威渐渐失落。瓦剌之西的察合台汗国发生分裂,成吉思汗后裔也变成傀儡汗,权力操纵在非成吉思汗系统的大臣帖木儿手中,钦察汗国被帖木儿打得大败。波斯人蒙古人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成吉思汗家族被权臣扎剌亦儿氏取代。
成吉思汗家族的衰落为瓦剌的强盛提供了机会。瓦剌统治地区自元中期与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的战争结束后,半个多世纪没有发生过战争,经过休养生息,其实力有了很大增长,开始加入到蒙古高原的政治斗争之中。明成祖利用瓦剌与鞑靼的矛盾,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率50万大军亲征漠北,本雅失里逃往瓦剌,被瓦剌所杀。马哈木立本雅失里之子答里巴为可汗,并占领和林。鞑靼上层内乱也往往有瓦剌插手。元室后裔脱脱不花逃往瓦剌后,被马哈木之子脱欢立为可汗,脱欢自称太师,控制大权。
正统四年(1439年)脱欢之子也先继承父位,在他统治时代瓦剌的势力得到很大发展,东面控制辽东兀良哈三卫,并向西侵入西域。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淮王也先以明朝限制其贡使人数、对进贡物品回赐不足及拒绝结姻为由,率领他所控制下的蒙古各部大举入侵明境。也先本人进攻大同,鞑靼可汗脱脱不花进攻辽东,其他各支武装分别进攻宣府(今河北宣化)、甘州等,使明朝九边告急。
明朝廷闻报后惊慌失措。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率兵亲征。同年八月,英宗率明军50万人抵达大同,这时瓦剌军队的前锋已经进抵居庸关。明军见瓦剌来势凶猛,怯战撤兵。也先见明军不敢作战,命部下穷追。明军兵行迟缓,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瓦剌追及。瓦剌各路军队将明军包围在土木堡。也先佯作撤军,与明议和。待明军出动后,瓦剌突然大举进攻,明军仓促应战,因军无斗志,加以指挥失当,从征大臣多数阵亡,兵力折损过半,致使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亦被也先俘获。
英宗从拘禁处遣使要求明政府以钱财赎回他,明政府立即照办,也先收下明政府送来的珍宝,仍不归还英宗,打算以此要挟明朝作出更多的让步。明兵部尚书于谦受命于危难之际,拥立英宗之弟为新君,尊英宗为太上皇,表示明朝抵抗到底的决心。瓦剌击破明大军、俘获明英宗之后士气大振。也先得知明朝已立新君,以送英宗归京为名进一步南下,攻破紫荆关,兵临北京城下。企图迫使明朝迁都,恢复元大都。
于谦下令各地动员力量入京勤王。同时组织北京的防御,决心坚守,打败了也先对北京的进攻。同时于谦还对瓦剌军队进行分化工作,与鞑靼可汗脱脱不花和瓦剌右翼首领阿剌知院单独谈判。也先见北京城防坚固,难以攻克,而其内部又陷于分裂,并恐怕明朝断绝与瓦剌的关市贸易,最后决定议和。明景泰元年(1450年),明与瓦剌达成和议,也先送还英宗,双方恢复关系。
这次“土木之变”使明朝野为之震动,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明朝从此无力继续洪武、永乐时代对漠北用兵的政策,转而对鞑靼和瓦剌取守势。为了加强边防,明政府大力修固长城,使之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绵亘万里。这就是遗留至今的万里长城。
瓦剌与明朝保持着官私贸易关系。官方贸易以朝贡和回赐的形式进行。瓦剌的贡使通常从甘肃入境,经山西到达北京。在马哈木之子脱欢时代,贡使最多达260余人,贡马达1500余匹。至也先时代,贡使多达数千人,入贡驼马为数达4万头以上。在瓦剌对明的贸易中,回回人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正统十二年(1447年)来贡的瓦剌使臣名为“皮儿马黑麻”,应当是一位操波斯语的回回人,其名称可还原为波斯语Pir Mahmud,意为“老马哈穆德”。随同他来的使团有2472人,贡马4172匹,各种皮毛12300张⑦。
明朝对回赐通常控制为:上马每匹给彩缎4表里、绢8匹,中马每匹彩缎2表里、折纱绢2匹,下马每匹纻丝1匹、绢8匹、折纱绢1匹,下下马每匹绢6匹、折纱绢1匹。瓦剌的毛皮也很受明朝欢迎,每50张貂鼠皮赐4表里,每50张银鼠皮赐2表里,白兔皮每3张赐绢1匹,白狐皮每张赐绢1匹⑧。
瓦剌控制下的牧民和其统治区内的回回人也来边塞贸易。明初对瓦剌未设关市,瓦剌人带来的牲口若数量少,多在甘肃贸易;若数量大,则入关在兰州、宁夏贸易。正统三年(1438年)明朝在大同设立马市,与瓦剌互市。互市时瓦剌商人先按明官方规定的马价以马换取明朝金、银、布、绢等手工业品。官市完毕后,便开放民市,允许瓦剌人以剩余马匹交换汉人产品。蒙古工匠已经掌握冶金术,但因为开采铜铁矿较为困难,因此蒙古工匠常用从汉地购得的铜铁重新冶炼,来制造工具、甲胄和武器。为限制蒙古的武力,在互市中,明朝严禁铜铁输出,其余可自由买卖。
(二)黄教的传播
元代西藏进入中国版图,许多吐蕃僧人被蒙古贵族延请到内地,授以“国师”、“帝师”的称号,喇嘛教也因之为元皇室所接受。14世纪末,青海喇嘛宗喀巴深感喇嘛教上层的腐败,发起改革,建立了格鲁派。格鲁派主张严守戒律,僧人多着黄色衣冠,被称为黄教。
元亡后,虽然与吐蕃接壤的甘肃赤斤蒙古和瓦剌上层贵族仍然信奉喇嘛教,但鞑靼则多信奉萨满教。1558年俺达汗出征撒里畏兀儿(黄头回鹘),途中遇到吐蕃商人与1000多名喇嘛,首次与黄教发生接触。数年后,其孙切尽黄台吉(库图克图彻辰洪台吉)进兵吐蕃时,以与吐蕃人共同兴教为条件,招降了三个吐蕃部落。后来第三世达赖索南嘉错派高僧向俺达汗讲授佛经,促使俺达汗与其妻三娘子率部皈依黄教。这样,随着16世纪后半叶俺达汗的势力进入青海,黄教便从吐蕃传入蒙古。
俺达汗一再邀请索南嘉错来蒙古传教,并在明朝政府同意后于青海建寺以迎接三世达赖,明朝皇帝命名为“仰华寺”。万历六年(1578年),俺达汗与索南嘉错在青海仰华寺相会,举行法会,蒙古受戒部众达千人以上。在法会上索南嘉错被俺达汗授予“圣识一切金刚杵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意为“大海”。这就是“达赖喇嘛”称号的来历。此后俺达汗辖地内建立了许多黄教寺院,仅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就有著名的大召(弘慈寺)、席力图召(延寿寺)、庆缘寺、美岱召(灵寿寺)等。“召”在蒙古语中意为“寺院”。万历九年(1581年)俺达汗卒。三世达赖入蒙古参加葬礼,沿途向蒙古各部传播黄教。三世达赖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将转世在俺达汗家族中。于是俺达汗曾孙成为四世达赖,得到吐蕃格鲁派的承认,命名为云丹嘉错。
在三世达赖参加俺达汗的葬礼时,漠北喀尔喀的阿巴岱汗也皈依黄教,请三世达赖前去传教。阿巴岱汗的统治中心在鄂尔浑河中游的元代和林城旧址。万历十四年(1586年),阿巴岱汗利用和林废墟中的砖石等建筑材料,修建了巨大的黄教寺院额尔德尼召(光显寺)。后来喀尔喀人又赴拉萨取来圣物和佛经在寺院中供奉。额尔德尼召成为漠北最重要的黄教寺院,并一直保留至今。
三世达赖安排栋科尔呼图克图作为自己的代理人在蒙古传教。瓦剌中的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迎请栋科尔呼图克图到瓦剌传教。除了栋科尔呼图克图以外,四世达赖也派出高僧到瓦剌各部传播黄教。在拜巴噶斯的带领之下,瓦剌各部首领纷纷皈依黄教。他们很快直接建立了与吐蕃的联系。瓦剌人派出皈依佛法的僧人咱雅班弟达取道青海赴吐蕃学习,在五世达赖身边留居了22年,深得格鲁派上层的信赖。他40岁时奉四世达赖与五世班禅的指示返回瓦剌传扬佛法。咱雅班弟达回到瓦剌之后,从土虎年(1638年)至水虎年(1662年)共花费20余年,走遍东起青海、西达斋河⑨、北迄额尔齐斯河、南抵裕勒都斯(今伊犁河上游)、吹河⑩与塔剌思河的瓦剌各部牧地,传扬黄教,使喇嘛教在短期内传遍蒙古各部。
明朝支持黄教在蒙古传播,对出塞传经的吐蕃喇嘛经常封赏。同时对蒙古各部首领迎送达赖喇嘛给以方便,允许他们通过明朝辖区往来于蒙古、吐蕃之间。明政府还在北京印刷藏经,制造各种法器,供应蒙古各部。大漠南北各地建造寺院时,需要大批汉族工匠,汉地的建筑材料更是必不可缺。
明末瓦剌人中的土尔扈特部向西方迁移,到达伏尔加河流域,在那里定居下来。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喇嘛教的信仰,不时派僧人远涉万里赴西藏朝圣、熬茶进香。清初康熙年间,土尔扈特的阿玉奇汗曾得达赖喇嘛授予的封号和印信。黄教的传播使历史上原已存在的蒙、藏关系更为密切,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蒙、藏民族近两个世纪的努力,黄教分布的范围大为扩展。到17世纪末,南起尼泊尔边界、北达西伯利亚、东越兴安岭、西迄伏尔加河和顿河,纵横万里范围内的蒙古游牧民大都信奉喇嘛教,这在佛教传播史上是空前的。
蒙古族各部接受黄教后,蒙古知识分子学习藏文蔚成风气。大量的藏文经典被翻成蒙古语。同时古代印度的科学文化也通过藏族的介绍传入蒙古。蒙古语中引入了大量藏语外来词。直至今日,蒙古族普通百姓有如汉人尊重中医中药一样尊重藏医藏药。
①为汉语“大元可汗”的音译。
②《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
③《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
④《明神宗实录》卷33,万历二年辛未条。
⑤《万历武功录》卷8《俺答列传下》。
⑥参见《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⑦《明英宗实录》卷160,正统十二年十一月甲辰条。
⑧《明英宗实录》卷211,景泰二年十二月丙子条。
⑨即扎牙黑河,今乌拉尔河的突厥语名称。
⑩今流经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楚河。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