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下篇 海上丝绸之路 一、 海上丝路的黎明 3.早期航海术
作者:沈济时
(一)近海航行与地文导航
亚洲大陆东海岸的基本轮廓是南北走向。由于地质活动的缘故,大陆以东形成一连串岛弧,如日本列岛、琉球列岛、台湾、菲律宾等。这些岛弧以东便是茫茫无际的太平洋。这种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古代沿海航海活动主要是南北向航行,而只有从大陆东海岸出发前往上述岛弧地区的目的港,或沿海向南航行到达南海的尽头,进入印度洋后,才主要是东西向的航行。
古代航海技术的不发达,决定了航海活动基本上保持在近海地区。远洋航行的船舶从东亚大陆起航后,首段航程基本上不出大陆海岸和太平洋西岸岛弧之间的海域。上述亚洲大陆东海岸的特定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东亚航海主要采用地文导航。
地文导航是沿海的先民在千百年的航海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古时航海的动力主要是风力和洋流,因而船舶的航速和航线还不能完全由舟人主观意愿操纵,在这种情况下,随时确定船舶的方位,成了安全航行、保证正确航向目的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古代中国海舶的地文导航术中主要是陆标导航。这种导航法要求水手牢记所经地区的岛屿、大陆海岸地标的方位和自然地貌,并能从各个方向和各种气候条件下辨识之。
除了陆标导航之外,确定船舶方位的辅助手段还有海底地貌识别法,例如测量水深、在铅锤底涂蜡油或黄油粘起泥沙以核查海底地表土质、察看海水水色等。
因此为了正确导航,舟人必须牢记海上及大陆边缘海区的地貌形态。为了将导航术传示子孙后人,有些舵师把沿线山屿形势绘成图,并用文字把陆标、港湾水深、海底土质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后来发展成为更路簿、针经和海图等资料。
(二)海中观星
在夜空中有恒星也有行星。在以年、世纪甚至千年为计算单位的人类历史中,恒星位置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说,人类在一定的季节中,从地面一定的观察点望去,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基本不发生变化,保持相对稳定。当观察点的经度和纬度变化后,恒星的位置才会变化。而行星在天空中运行轨迹的规律也早已为人类所注意。
人类很早就利用星辰作为参照系,利用测定某些恒星视角的变化和观测行星运行的位置偏差,来确定自己在地面上的地理位置。在行走的船舶上,以夜间观测星辰为基础的导航法就是这样产生的。在汉代,舟人观星的经验和资料已经大量成书。见于《汉书·艺文志》的就有《海中星占验》12卷、《海中五星经杂事》22卷、《海中五星顺逆》28卷、《海中二十八宿国分》、《海中二十八宿臣分》28卷、《海中日月慧虹杂占》28卷等数种。其中的“五星”是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而“二十八宿”则是恒星。这些书的部头都不小,从名称中可看出书中包含着大量占卜的内容,但占卜的背后隐藏的是海洋气象预测。所以说它们是后代天文导航和海洋气象预报科学著作的先驱。
在秦汉时期,天文导航还处于辅助地位。
(三)航海补给
当人们把不同地段、不同海域的短程航行的导航资料积累、连贯起来使用时,远洋航行便有了可能。能否远航不仅取决于导航技术,而且取决于造船术。有了进步的导航术和巨大坚固的船舶,才有远洋航行的技术保障。但行舟的水手的海上生存能力是另一个制约远航的条件。舟人在海上的生存不仅取决于他本人的意志和海上生活经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能否得到足以维持生命的营养。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海舶越造越大,往往可以承载足供全体船员吃数月甚至数年的粮食。但人类并不能仅靠谷物维持生命。15世纪以后,葡萄牙人向海外扩张时,其许多水手在长途远航中因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而患病,甚至丧生。所以补给条件是制约舟人的海上长期生存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记载中国古代远洋航行的资料中,从未见有水手长期在海舟中生活缺乏某种营养而患病的记载。这并不是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在中国海舶经常出没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有着众多的岛屿,这些岛屿不仅有助于舟人辨识方位,而且起着远航中途补给站的作用。人烟众多、经济发达的岛屿常常是商舶的停靠点,商贾们不仅在这里卸货上货,而且补充淡水、菜蔬。
即便宋代以降发明磁石罗盘后,陆标导航法在中国远洋航行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沿途多站停靠式的航海仍然是最常用的方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的远洋航行主要是陆标导航近海短程航行的累加。这个特点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区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四)季风航海
船舶在海洋上航行需有动力。动力的来源不外乎人力、自然力和机械力。依靠人力的船舶不能持久航行,不可能出远海。机械力的使用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的事。古代海舶的主要动力是自然力。对航行起作用的自然力有两种,即风力和洋流,其中主要是风力。
亚洲大陆的东部位于典型的季风带,冬季北风,夏季南风,如此循环不已。生活在季风带的中华民族祖先很早就注意辨别风的方向。相传夏禹时已经发明“司风鸟”①。安阳出土的一片甲骨上刻有四方风的名称:“东风曰*(上劦下口)、南风曰*(上山下兀)、西风曰彝、北风曰*(左阝右殳)”②。此后在历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四方之风或八方之风的记载③。
据王子年的《拾遗记》记载,舜帝与娥皇泛海时曾经用“相风”的办法来测知四时之风④,这当然不能作为信史看待,但它反映出,在相当早的时代,很可能在商周时代以前,中国的舟人已经在海上测风。
利用风力航行的手段是帆。帆的出现晚于船舶。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帆的时代,行舟的人已经发现了风力对航行的作用,顺风行时不仅航速快,而且平稳安全;反之不但航速缓慢,而且风浪险恶。文献中没有可信的资料提到帆在中国何时产生,但汉代肯定已经有帆。东汉刘熙说:“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⑤
至少在东汉以前,我国的舟人已经发现了季风的秘密。崔寔的《农家谚》诗提到了“黄梅雨”,并曰“舶*(左舟右卓)风云起”⑥。说明“舶*(左舟右卓)风”是梅雨季节后的行船风,即东南季风。三国时吴国是水师强国。史书中记吴国大臣吴范“善占候,知风气”⑦,是指他善于预测并使用季风。此后史籍中有关使用信风航海的记载渐多,西晋法显记载:“载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十四日到狮子国。”⑧南朝刘宋时代各国商舶“泛海陵波,因风远至”⑨。这时东南亚、印度洋诸国商贾已经广泛利用信风航海。
①《太平御览》卷9引崔豹《古今注》。
②刘昭民:《中华气象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页。
③《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地形训》;《史记·律书》等。
④《太平御览》卷9引文。
⑤《释名》卷8。
⑥顾禄:《清嘉录》卷5,“黄梅天”引文、“拔草风”引文。
⑦《太平御览》卷2引文。
⑧《佛国记》。
⑨《宋书·蛮夷传》。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