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数据库首页 文物古迹篇 文化科技篇 地理环境篇 道路交通篇 经贸文化篇 民族宗教篇 方言习俗篇 丝路人物篇 研究文献库
数据库介绍 丝路概说 一带一路 在线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丝路概说> 丝绸之路

下篇 海上丝绸之路 一、 海上丝路的黎明 4.域外文明古国

作者:沈济时

      
  丝绸之路起源于各文明中心之间的互相吸引。
  中国人民以自己光荣的祖先所创造的古代文明而自豪。但是如果我们仍然像古人一样,把中国视为“天下”,当作世界的中心,并进而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独占天下鳌头,世界上其他国家不过是些蛮夷之邦,那就大错特错了。公元前4千纪至3千纪,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古文明逐渐发展起来的时候,在旧大陆的几个不同地点已经形成了其他几个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中心,即东北非的古埃及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中游古文明等。在这些古文明中心之间,分布着许多种族、部落,一环接一环地互相联系着。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黄河、长江流域与其他文明中心之间距离虽然极为遥远,但上古时代中国人与其他文明中心仍然有着间接的联系。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关西王母的传说,正是当时中国人对遥远西方文明的隐约了解的反映。
  (一)古埃及与巴比伦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区。尼罗河由南向北流淌,注入地中海。从河两岸分别向东、西方行数十公里,便是山地或沙漠。最适于人类生存的地方只有河谷地区。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湿,又有尼罗河水灌溉之便。尼罗河河口至开罗之间的地区称为下埃及,是一片沼泽地。而开罗以上至尼罗河第一瀑布之间的地区,称为上埃及。为数众多的墓葬里出土了不少古埃及人的骸骨,古代壁画中也有许多古埃及人的形象。根据这些资料判断,古埃及人从人种上说应有东非、西亚各种族的血缘,他们身材高大,肤色和毛发均为黑色。专家们解读了古埃及的文字,研究表明,古埃及人的语言属于闪含语系,与今天的阿拉伯语、希伯来语有血缘关系。
  公元前5千纪,尼罗河谷地的古埃及人虽然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但其农牧业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公元前4千纪初,古埃及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当时的尼罗河谷地已经形成了约40个小王国。至公元前4千纪中叶,由于这些小王国之间的互相兼并,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形成了下埃及王国,而上埃及王国则位于其南。
  在我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古埃及人已经建造了高大巍峨的金字塔。公元前2680—前2560年间第四王朝时期所建的胡夫金字塔,高达146.5米,塔基边长230米,使用每块重量达半吨的石料约230万块,是近代巴黎艾菲尔铁塔建成以前全世界最高的建筑。此外,古埃及人还建造了雄伟的殿堂庙宇,其中最著名的底比斯阿蒙神庙主殿,面积达5000平方米,立有134根圆柱,其中最高者达21米,顶端可容100人。古建筑中保存了众多的壁画、浮雕,画面栩栩如生。
  古埃及人起初创造的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创立后,古埃及人的文字演进速度很快,首先是某些字逐渐变成音节符号和标意符号,后来从这些符号又演变出24个字母,使古埃及文字成为拼音文字。古埃及文字只写辅音,不标元音。这种拼音法是后来西亚古文字拼音法则的前驱。古埃及人用纸草书写。纸草是下埃及的一种植物,人们把其茎秆剖开,彼此连接成片,压平晒干后成为一种纸。当时的笔用芦管制成。墨汁则用蔬菜的汁水加上从烟中升华的碳黑调成。
  距今6200余年前,埃及人已经制定出历法:一年12个月,每月30日。每年分为3个季节,每季4个月。末月另加5日,一年为365日,与太阳回归年相差1/4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阳历。
  埃及地处红海与地中海之滨,尼罗河由南而北纵贯全国。古埃及人很早便开凿了连接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这条运河在历史上多次重凿、疏通。埃及在地处印度洋水系的红海与大西洋水系的地中海之间的地理位置,使这块土地成为东方到西方海路交通的捷径,古代埃及人得益于地理环境,很早便成为善于航海的民族。古埃及的壁画中有许多行船的场面。1954年在狮身人面像后齐阿普斯金字塔旁出土了一条距今4700年的“太阳船”残骸。经过西方学者的多年研究,终于复原了这条船。这是一条“缝合”船,每块船板的四角均凿有眼,板与板之间用椰棕绳索连接。这种“缝合”船比中国榫卯结构要简单一些,抗风浪能力和抗渗水能力也要差一些。古埃及的这种造船工艺后来为西亚许多国家所接受,一直使用到中世纪。
  今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下游,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其北为亚述,其南为巴比伦。巴比伦亦分为两部分,北部是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这里是西亚的文明起源地。公元前4千纪中叶,圆颅直鼻、来历不明的苏美尔人定居于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已有灌溉农业,驯化了绵羊、山羊、猪及家禽。公元前4千纪中叶,苏美尔地区形成若干城邦。
  公元前3千纪初,闪语系统的阿卡德人定居于巴比伦北部。阿卡德人不同于苏美尔人,长脸钩鼻,多须发。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人统一了巴比伦。公元前3千纪末,美索不达米亚又出现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0至18世纪,代之而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的是巴比伦王国。巴比伦王国共经历了4个王朝,其第四王朝灭亡于公元前7世纪。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千纪中叶已经创造了文字。最初的苏美尔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后来逐渐产生出音符和意符,字数减少。最后字符数目减少到600个以下。这种字符还不是字母,是辅音与元音相拼形成的音节。苏美尔人的书写工具是芦管和泥版,当时人用芦管把字符压刻在泥版上。今天把这种文字称为楔形文字,后来被周围的许多民族接受。
  古代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公元前18世纪中叶,古巴比伦的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制定了法典。法典的条文以楔形文字镌刻在石柱上。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其内容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包括282条条文。
  古代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中已经有“世界洪水”、方舟济世的内容。这些内容后来为犹太人所接受,成为《旧约》的一部分,后来又写进基督教《圣经》,传到全世界。
  古代巴比伦的科学甚为发达。巴比伦人采用十进位计数法和六十进位法。其六十进位法后来为世界各民族所采纳,用以划分周天、圆周和计时。巴比伦人已经了解勾股定理,并掌握解二次方程和某些特殊三次的方法。在星历学方面,巴比伦人已经对恒星和行星有所区分,确定了太阳环绕地球视运转的轨道——黄道。当时的星象学家把肉眼所见的恒星划分为星座,绘出了黄道十二宫的图像,其中狮子座,天秤座、巨蟹座等名称,至今为西方天文学界所沿用。巴比伦第四王朝时代的星历学家已经能够测知日蚀、月蚀和行星会冲。巴比伦人精确地观察了月球的运行,测得月行一周的时间为29日12时44分3又1/3秒,与现代测量仅差1/3秒。巴比伦人使用阴历,分一年为12个月,一周为7个周期,每日以日月、五大行星命名。星期的概念后来为全世界各民族所接受。巴比伦历分一昼夜为12时辰,一年为354日,协调阴历与太阳年季节的办法为设置闰月。
  考古学家找到了巴比伦第四王朝时期的巴比伦城遗址,其城墙长13.2公里,每隔44米筑一座塔楼,总数达300余座。城北门为两重,高达12米。王宫中有高达25米的大土台,上植花木,被誉为“空中花园”,是古代著名世界奇观之一。
  古代埃及人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人之间保持着联系。
  (二)印度河古文明
  古代次大陆文明即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指今南亚次大陆,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地理单元。古印度的原始居民大约为达罗毗荼人和操南岛—马来语的种族。古印度文明指分布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化,已经发现遗址百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信德省的摩亨佐·达罗遗址,这是一处面积达260公顷的古城,不见于任何历史文献,其存在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其城墙高大,城中建筑大部分以砖头砌成,布局合理,街道大致为东西、南北向,主要街道宽达10米,拐角处为方便交通而将墙角砌成弧形。城市建有砖砌成的拱形排水系统。城内居民使用井水,井壁亦以砖砌成。城市居民贫富相差悬殊。
  哈拉巴文化的居民已经进入铜器时代,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大麦、小麦、棉花、胡麻、蔬菜等,饲养骆、牛、羊、猪、狗等家畜以及家禽。哈拉巴文化的居民已经创制了象形文字,考古学家们在发掘中发现了数以千计的镌刻着牛的图案和文字的印章。这种文字的释读工作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哈拉巴文化的居民通过印度河,进入阿拉伯海,航行远达波斯湾或驶入红海,与西亚文明保持着联系。
  哈拉巴文化从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开始衰落,至公元前2千纪中叶消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种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消失,现在还不清楚。现存史籍没有提供任何记载,多数学者把哈拉巴文化的毁灭与雅利安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大约于公元前2千纪中叶,许多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中亚进入印度西北,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Ariya),意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原先是游牧民族,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下来以后,逐渐接受农耕生活方式。至公元前1千纪初时,雅利安人已经广泛分布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各地。雅利安人与印度的原有居民一起,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人通过多种渠道,其中包括经过缅甸、云南的陆路和东南亚的海路与中国保持联系。
  (三)东南亚的先民——昆仑人
  语言学者们把今东南亚及其周围地区的语言称为“南方语系”,其分布范围东达南太平洋诸岛,西达东非的马达加斯加岛,马来语系诸语言是其中最重要者。这块辽阔地区的原始居民应当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从东南亚逐渐迁去的。学者们估计最初的操马来语的居民迁出马来半岛,航海进入今印尼诸岛、菲律宾诸岛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千纪。在操马来语的居民向太平洋诸岛迁移的同时,起源于我国东南的百越族逐步进入东南亚。
  东南亚的中南、马来亚两个半岛插入大洋之中,无数的岛屿分布在辽阔的洋面上,气候温暖,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东亚海商进入印度洋、西亚以及印度番客前往中国的必经之地。尤其在航海技术不甚发达,船队尚不具备远航能力,依靠地文导航,必须沿途取得补给的古代,无数的岛屿更是太平、印度两大洋之间海上交通的理想跳板。世界上许多文明的传播是以武力为后盾的,而古代东南亚却是一块各方商贾汇集的地域。北方的汉文明、西方的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文明、西亚的伊斯兰文明都不是依靠武力,而是因通商得以在这里落地生根的。
  善于航海的东南亚土著居民,在古代中国史籍上被称为“昆仑”人。他们以自己的物产与远道而来的各国海商交易;他们的海舶被称为“昆仑舶”,出入于中国、印度、阿拉伯海各地;他们因自己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航海经验而扮演着东西往来的中介人角色。东南亚海商的这种地位,直至15世纪才被欧洲人逐渐取代。

丝绸之路/沈济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