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概说
- 交通路线
- 长安与丝绸之路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上
-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路全程探行纪实下
- 海上丝路史话
- 丝绸之路史研究
- 早期丝绸之路探微
- 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
- 中西丝路文化史
- 沧桑大美丝绸之路
- 传播友谊的丝绸之路
- 路途漫漫丝貂情——明清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
- 世界的中国——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
- 丝绸之路2000年
- 丝绸之路——从西安至帕米尔
- 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报告2014
-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
- 丝绸之路——神秘古国
- 丝绸之路——沿线城镇的兴衰
- 丝绸之路在中国
- 丝路景观
- 丝路起点长安
- 丝路文化新聚焦
- 丝路之光——创新思维与科技创新实践
- 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
- 中华文明史话-敦煌史话
- 中国·北海合浦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丝绸之路
- 丝绸之路新史
- 西域考古文存
- 丝绸之路的起源
2.12胡人有妇能汉音
作者:王蓬




一
河西走廊历史上便是民族融合的大舞台。从秦汉始,先后就有月氏、匈奴、吐蕃、回鹘、党项、突厥等游牧民族在这儿生存,还曾建立过“五凉”政权、西夏王国。祁连山下,奔驰过匈奴的铁骑,放牧过吐蕃的牛羊,凉州城头王旗变幻,忽而北凉,忽而党项,乱纷纷你方唱罢他又登台。
早在公元前,河西归汉,从中原大量迁徙汉人实边,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把农耕技术传播过来,不仅有民垦,戍边将士也实行军垦。这种垦殖规模很大,历代效仿,持续时间很长,范围也广。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即古居延出土的大量汉简上都有记载,比如:“出小麦五石三斗”,“韭三畦、葵三畦、葱三畦”等等,说明农耕技术在塞外荒原已得到成功传播。耕作精细,田亩成畦,且品种繁多,不仅主食小麦,连韭菜、向日葵、大葱都有种植。不难想见当时千里河西,沟渠纵横,稼禾飘香的农耕气象。
再是,汉唐时期,丝路畅通,大量西域胡商、僧侣、艺人、工匠来去往返,不少人定居河西。这其中,西亚的阿拉伯民族便成为河西甘陇宁夏一带回族的先祖。阿拉伯民族善于经商,河西回族群众承继先祖遗风,头脑灵活,手脚勤快,善于做买卖,尤其经营和牛羊相关的肉食、毛皮、奶制品、餐饮业更是得心应手。长长的河西走廊,数以百计的大小城镇,但凡一弯新月高悬,商幡招展着清真字样,多半是回民经营。油炸果子、馓子、油条、面饼、羊肉包子、牛肉拉面……油锅翻滚,雾气蒸腾,吆喝声清脆。头戴小白帽的大师傅,红光满面,双袖高挽,硬是把牛羊肉生意做到了极致。
其实,普通百姓无论游牧还是农耕,渴望的都是和平安定的生活。发动战争获利最多的是贵族,厮杀流血乃至丢掉生命的则多为普通百姓。秦汉时期,中原王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占据北方草原的匈奴刚进入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匈奴单于和贵族组织发动战争,奴隶流血卖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限于人们当时的认识,把因战争丧夫失子、家破人亡的痛苦都归结于敌对的一方,归结于神明,末了,又大多服从了命运的安排。战争中双方都会有俘虏,都会有不少人散失在对方的领地,一旦战争结束,便会渴求过安定正常的生活,还会娶妻生子。出自人的求生本能,对家庭儿女的热爱,随着岁月推移,便会与环境,与当地的习俗、群众熟悉乃至融合。
早期的人类战争,常以劫掠为目的,大劫大利,小劫小利。后来则掠夺人口,男人充当奴隶,妇女占为妻妾。匈奴人中应有不少混血儿,就连匈奴贵族单于也未能幸免。因为汉初文景时期,实行“和亲纳贡”政策长达六七十年,有多位公主嫁与匈奴单于。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长达13年之久,并娶了匈奴女子,带回汉朝,带回故乡汉中城固,至今其寨邸还有胡妻胡城的说法。昭君出塞的故事早已流传千古。之后唐代也曾把多位公主嫁与回鹘,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诚如唐代诗人陈陶的诗作“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种出于政治需求的联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
纵观历史,民族融合在华夏大地乃至整个世界范围都曾有过。西晋“八王之乱”,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五胡十六国”,南宋时,黄河以北、关中地区沦陷达150年之久。之后,元代百余年,清代二百六十余年,民族融合更加普遍且推及至全国范围。除了有家谱相传的名门望族,今天的我们,谁能说清祖先五代、十代以上的事情。强盛一时的匈奴最后分裂为两支,一支归附于汉朝,融进了华夏民族。一支远迁欧洲,成为匈牙利人的先祖。
民族融合历史上常伴着战争动乱和严酷的甚至大规模的灾难。从秦汉到明清,华夏民族进入到文明史的数千年间,几乎每次动乱和战争之后都会强制性的带来民族融合。游牧民族南下的动因常出于掠夺财产和妇女,即便在华夏民族的主体汉族未确立之前的春秋战国,也是长达几个世纪的互相攻击和兼并。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有一段辛酸痛苦的动荡过程。但每一次动荡之后,华夏民族的血脉又因此得到丰富和壮大。周秦创制,汉唐拓疆,元代和清代都曾把汉唐开拓的版图扩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对民族融合产生了一定的推动。还有文章说俄罗斯人好酒易醉是因有蒙古人的血统,因为曾被蒙古人统治过两个世纪。再是古罗马也曾创建过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帝国,所以民族融合是个世界性的话题。
回头再看河西走廊,时至今日还生活着汉族以外的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蒙古族、哈萨克族、保安族、撒拉族、满族、土族、维吾尔族等十几个兄弟民族,是十分集中和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区。
三
在漫长的岁月中,各民族相处共济,相互学习。早在唐时便出现了“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能解胡琴”,“番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定居下来的游牧民族在汉族群众的帮助下,学会了务作庄稼,也注定会把放牧牛羊、纺鞣毛皮的经验带入农耕地区。但各民族又保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在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保持着鲜明的特色。比如河西一带的藏族、裕固族、蒙古族和一部分汉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则信仰伊斯兰教;还有少数信仰天主教的群众。在生产方面,则以民族划分及居住地域进行区别。居住在海拔较高的祁连山腹地的藏族、蒙古族、裕固族从事牧业;河西四郡的绿洲上生活的汉、回、东乡、保安等族群众以农业为主,兼有手工业和家庭养殖;天祝、永登一带的藏族、维吾尔族等,还有自己的文字。在新疆喀什,曾任喀什歌舞团团长的买买提·阿不都拉告诉我,在喀什尽管每所学校都设维语,但许多有见识的家长却愿把孩子送往汉语或既教维语又教汉语的双语学校,这是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买买提·阿不都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讲的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今天内地许多城市的居民愿意让孩子从小既学汉语又学英语一样,是主动的融合。少数民族群众往往质朴勤劳,知恩图报,好相处,在放牧、狩猎、制作皮革方面较有经验,也值得汉族群众学习。在我多次的西部之行中,结识了好几位少数民族朋友,张掖文联《甘泉》编辑部主任贺冬梅是裕固族,肃南县文联主席王政德是藏族,新疆的恰依拉木是维吾尔族,还是位维族书法家,目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经朋友介绍认识,他十分热情,还送了两幅他的书法作品给我。他们都是国家干部,讲汉语,着汉装,待人都非常真诚质朴,交往中并无障碍。武威天祝县文化馆馆长智奥让登,是位藏族朋友,也是位极有天分的画家,受朋友委托接待我们一行,三个小时竟准备了两顿饭,还要喝奶茶、献哈达,完了又特地画了幅水墨牦牛送我,热情至极。一位汉族中学教师告诉我,他家过去住在大杂院,有回族、藏族,还有汉族。“文革”期间,父亲被当做黑帮揪出来批斗时,几家汉族避之唯恐不及,倒是少数民族人家不怕事,照样来往,还避开人送过吃的。所以朋友并不能用民族来区分。事实上,河西走廊乃至整个华夏大地也正是由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才取得了今日的建设成果,才能欣欣向荣,春色满园。
从长安到罗马——汉唐丝绸之路全程探行纪实(上卷)/王蓬.-西安: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