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毛泽东会见刘志丹
王昙

  编者按:延安是革命圣地,毛泽东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3年,历史注定这里应产生出诗一般规模的作品。延安作家王昙已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拿出勇气和气魄,写了长篇纪实小说《走进延安》,全书40余万字,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毛泽东初到陕北的这段历史,作了全景式的描写,揭示了毛泽东成功之谜。史料准确翔实,情节波澜壮阔,写得有气势,很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年之际,我们选发其中一章,以飨读者。
  已经是1935年的隆冬季节。
  毛泽东在甘泉停留了几天,同彭德怀研究处理了一些军务,因瓦窑堡那里一再催促,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他,于是他向彭德怀告别说:“老彭啊,军队就交你指挥。”彭握着他的手说:“就按你的意见办。”说罢,毛泽东跃身上马,在警卫连的护送下,向北奔去。他们从王坪进沟,绕着延安城,冒着严寒,翻山钻沟,行走在崎岖的小路上,沿途人烟稀少,甚是寂寞。
  冰雪封盖着山川,踏得大地咯吱咯吱直响,尽管没什么好看的,可是毛泽东还是向前观望。作为一个军事家,他知道延安的重要性。他向一些陕北籍的战士问罢情况后,又说又笑地给大家讲起延安的故事来。
  他说:“现在的肤施,古时叫延州或延安府,《水浒》上说史进上延安府就是到这里。延安是中国的文化名城,有着悠远的历史。你们别看陕北荒凉,它是黄帝部落的发祥地,至今还有黄帝留下的脚印。传说大禹治水也曾在这里住过。陕北还是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的家乡。这里既出草莽英雄,也出革命豪杰。刘志丹、谢子长就出在这里。有山有水龙虎生焉。”
  主席的这一番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精神振奋。毛泽东很是兴奋,从马上跳下来,和战士们边走边说。
  有个战士忽然说:“陕西出了个李瞎子,杀了河南八家子。”
  毛泽东哈哈一笑对他说:“这是诬蔑,李自成到河南打仗伤了眼,并没瞎。杀人是事实,我看他不会杀老百姓,打仗哪有不杀人的?河南加入起义军的人可不少,李自成是在河南军威大振,走向胜利的。”他这么一说,大家听得更是认真。
  这时又有人说:“主席,我们现在兵多势重,打延安不成问题,你下命令吧,把延安夺过来。”
  毛泽东摇了摇头说:“现在不能打。因为延安是敌人的重要据点,也是交通枢纽呀。要打不难,只是我们守不住,我们一占领,敌人必然要争夺。留着不打,他们天天害怕,我们趁机就可宣传嘛。不用急,延安将来必然是我们的,我们要从延安走向胜利!”
  毛泽东总是自信、潇洒,他的话总是催人奋进。大敌当前,他却一路轻松愉快。
  经过三天行走,12月13日天黑时分,毛泽东走进了瓦窑堡。因保守机密,外人很少知道。
  毛泽东一到瓦窑堡,就急着问肃反问题处理如何,急着要见刘志丹。
  周恩来领着毛泽东先去见洛甫。洛甫和妻子刘英在窑内把火打旺正等待着,他们一到,就被热情地迎进屋。洛甫笑嘻嘻地握着毛泽东的手说:“你们在直罗打了大胜仗,瓦窑堡就像开了锅。”
  毛泽东风趣地说:“我们打仗是为了巩固根据地,也是为中央把大本营扎在陕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洛甫笑了笑说:“中央和根据地的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这一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根据地的‘围剿’,我们就站住了脚。”
  周恩来也说:“这一战打出了威风,我们红军战无不胜啊!”
  毛泽东说:“我们就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在这里实现我们的抗日救国的愿望。”
  刘英也高兴地说:“看你们激动的,快暖和暖和。”这时,三个人才围着火炉又说又笑起来。
  洛甫对刘英说:“你去告诉贺(子珍)大姐,就说老毛回来了。”
  刘英说:“她早都等着哩,我这就去。”
  刘英走后,他们三人仍在亲切地交谈。
  毛泽东最关心的是“肃反”问题,他问:“总书记,对‘肃反’问题处理得怎么样?”
  洛甫说:“王首道他们基本调查清了,已向中央作了一次汇报。看来这是‘左’倾路线在陕北的危害,他们诬蔑刘志丹同志是‘右倾’,进而诬陷他是‘右派’、‘同国民党部队有勾结’,还扣上‘反革命’的帽子。对其他同志也如此,不少人已遭杀害。据说给一些人把活埋坑都挖好了,咱们迟来一步,不知又要冤死多少人哩!”
  毛泽东听到这里气愤地说:“逮捕刘志丹同志是完全错误的,是莫须有的诬陷,是机会主义,是疯狂病!没有这些同志,哪来这块根据地?”
  周恩来也讽刺说:“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敌人用几个师打不垮他,没想到内部却要悄悄干掉他,真是胡闹!”
  毛泽东又说:“现在我们要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就连国民党内愿意抗日的人都要团结,我们内部怎能闹分裂?张国焘闹分裂已给革命造成严重损失,我们一定要反对分裂,加强团结,我要见刘志丹同志,向他们讲要顾全大局,团结对敌。”
  洛甫忙说:“我们已经开了一个会,把刘志丹、高岗、习仲勋和汪锋等18位主要负责同志放出来了,对于搞这次‘肃反’的人还没处理,等你们回来研究。”
  毛泽东又问:“他们态度怎么样?”
  洛甫:“有的还不认识错误,还在狡辩。”
  毛泽东:“一定要严肃处理。”
  周恩来:“这关系到根据地的巩固,也关系到当前革命形势的发展,咱们处理好这个问题,定会增强团结,共同对敌。”
  洛甫:“我已叫王首道作了准备,你们回来后开会研究。我再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林育英从苏联回来了,他现在化名叫张浩。”
  毛泽东忙问:“哦!林中丹回来了!他在哪里?带回来什么新情况?”
  洛甫:“不用急,他一会儿就来,他带来了共产国际‘七大’的消息,主要是要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阵线。”
  周恩来:“林育英是我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党的主要领导骨干。他回来,我们又增添了一份力量。”
  洛甫:“我已让他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毛泽东:“我看咱们先看看他去。”正要走,又对洛甫说:“明天我要见刘志丹,你先告诉他一声。”
  洛甫:“好。”
  他三人一同去见张浩。
  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张浩都很熟悉,因为他在上海、武汉、安源、长沙都担任过重要职务,领导过革命斗争,他们早有往来。何况张浩在党内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所以,他们是多么想见面,多么想谈一谈。
  刘志丹的婆姨(妻子)同桂荣,在瓦窑堡之南的永坪住着。当时永坪镇是后方机关住地,军队在前方打仗,一些家属都住在这里。一天,她听徐海东的妻子说:“老刘被捕了,关在瓦窑堡。”她一听,不知出了多大的事,急忙背着五岁的小女孩贞娃,穿着单薄的衣衫,冒着严寒向瓦窑堡奔去。当她忍饥挨饿,披头散发来到瓦窑堡时,两腿都拉不动了。孩子冻得直哭,四处又找不到老刘,她们母女也稀里糊涂被送进了劳改队。
  当时刘志丹和高岗、习仲勋等被关在瓦窑堡的一个当铺里,冷冰冰的破房子,没有火,不给被子,脚带镣、手臂被绑,吃的是稀汤,拷打得遍体是伤,有的经受不住折磨或者自杀或者胡说;或者发出绝望的叹息,等待着死神的来到;也有不少人心中不服,要反抗,要与外边联系再暴动。面对这种随时都有被枪杀或活埋的残酷现实,刘志丹却据理力争,泰然处之。他相信党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他对难友们说:“黑云遮不住太阳,我们死也不能说假话。不能否定陕甘边区的斗争,不能给别人推卸责任,有啥说啥,对他们这种不民主的作法,我们要反对,要讲意见。我们希望他们再不要倒行逆施,使亲者痛仇者快了。”
  党中央来到瓦窑堡后,立即为刘志丹平了反,纠正了“肃反”的错误。刘志丹出狱后,陕北根据地军民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刘志丹释放了!”“陕北根据地得救了!”同桂荣拉着贞娃去见刘志丹,恰巧在街上就碰见了他,他也正要找她母女俩。刘志丹上前两手抱起贞娃,同桂荣看到他消瘦的身体,手脚上的伤痕,哭了,贞娃也哭了。刘志丹却依然刚强,拉了一把桂荣说:“在街上哭啥哩,快走,回去。”桂荣擦了一下眼泪说:“到哪里去?”刘志丹说:“中央给咱们安排下地方了,就在那边。”一家三口,这才高兴地回家了。
  刘志丹和同桂荣结婚后,生了三个孩子,两个男孩一个饿死了,一个病死了,现在就留下这女孩贞娃。几年来由于革命斗争十分激烈,刘志丹长期征战在外,他们一家难得一见,连贞娃也似乎不认识她的父亲了。现在中央红军来了,刘志丹得救了,根据地也巩固了,他们一家人也该过个安稳日子了。
  刘志丹在西北的名声可大了,在陕北更是无人不晓,他是陕甘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1903年10月4日他出生在保安县金汤镇。小学毕业后,抱着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大志,进入榆林中学,因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和进步人士的启蒙,1924年加入共青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1925年去黄埔军校学习,回陕后就投入革命斗争,组织游击队,在敌军中开展“兵运”工作,组织了有名的“太白镇夺枪”、“渭华暴动”,组建了陕甘游击队、红二十六军,创立了陕甘根据地,在党内、红军内有相当高的威望,是位深受人民爱戴的好领袖,一位杰出的红军指挥员。
  毛泽东到瓦窑堡的第二天,他说要会见刘志丹,贺子珍就给他讲刘志丹的故事,她说:“这些天我听到许多刘志丹的故事,真有意思。刘志丹这个人呀,真算得上英雄豪杰。他给马鸿逵部当过政治处长;领导过太白镇夺枪,渭华暴动,又智得民团,袭击五里镇;从陕西到甘肃,从陕北到关中、陕南,到处都有他留下的战斗足迹;从搞武装斗争,到宣传革命道理,他影响着陕北根据地每个人的心。陕北人民热爱他,尊敬他,男女老少见了亲切地叫他‘老刘’。”
  毛泽东听后开心地笑了,“哟,你对他竟这么了解了!看来你也是崇拜他的。”
  贺子珍:“当然,只30多岁的人,干得这么轰轰烈烈,还不值得崇拜?”
  毛泽东:“这么好的同志,硬要打成反革命,要砍头,你看怪不怪?”
  贺子珍:“内部也有斗争。要是你摆不脱张国焘,也会和刘志丹一样受迫害。”
  毛叹了一声说:“咳,内部的斗争比打仗还难对付。不管怎么说,我们胜利了,他张国焘已陷入困境。我们干事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以革命利益为重,顾全大局,对错误的作法坚决纠正。我们要保护刘志丹和他的干部,要珍惜这块根据地,没有它我们何处落脚?”
  他俩谈得热闹,周恩来进来了。说:“主席,志丹同志马上就来。”
  毛向贺说:“子珍,你到门口等着,今天我俩要和他好好谈谈。”
  贺子珍急忙出去了。毛又问周:“恩来,你见到他了吗?”
  周恩来:“我已见过了。昨晚贾拓夫向我介绍了情况,他是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襟怀坦荡、多谋善断、作战勇敢、爱护群众的人,在陕北威望很高。”
  毛泽东乐呵呵地说:“别看陕北这穷地方,还出好人才。谢子长、刘志丹是陕北的骄傲,也是我们红军的光荣。”
  贺子珍推开门进来说:“他来了。”
  毛、周急忙起身迎接。刘志丹已进了门,站端立正。给他们每人敬了一个军礼。
  刘志丹穿了一身崭新的灰军装,头戴军帽,红星闪闪,笔直削瘦的身躯,显得分外有精神。高高的鼻梁,深深的大眼睛,浓眉毛,白皙的脸庞已被战火熏黑了,但仍显得英俊。可以看得出来,他是一位坚强不屈的好汉。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军队领导干部。
  毛泽东上前和他热烈握手说:“志丹同志,你受委屈了!他们那种作法是疯狂病。”
  刘志丹心怀坦荡,毫无怨言,真诚地说:“中央来了,今后一切事情都好办了。这些我不计较,我叫其他同志也不要计较,今后团结战斗!”
  周恩来握住他的手说:“好啊。你这种态度值得称赞。”
  刘志丹两眼亲切地盯着周说:“周副主席,我是您的学生,望您多加指导。”
  周恩来忽然想起来了,“哦,听说你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刘志丹:“我是黄埔四期炮兵科,我听过您的讲话。”
  毛泽东笑道:“这么说,你们是师生了,更亲密了!”
  周恩来:“我们既是师生,也是战友。见了他,我也想起来了。东征时他作战勇敢,他的陕北口音很重,西北学生又少,我还是有印象的。”
  刘志丹:“我们远离中央,全凭一股闯劲,我们以井冈山为榜样,创建根据地,但也受过不少挫折,走过不少弯路。”
  毛泽东:“你多次起义,受挫不馁,精神可嘉。我们比你走的弯路更多,走了二万五千里,哈哈……”
  刘志丹:“你们创造了人间奇迹,我十分敬佩。听说中央红军来了,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毛泽东:“我一到陕北,就看到人民群众很懂革命道理,政治觉悟高,乡村政权很巩固,游击队、红军战斗力很强。我相信创造了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
  周恩来:“中央已为你们受害的同志平了反,开了会,发了文件。你们受了委屈,吃了不少苦。”
  毛泽东笑着说:“不过,对革命者来说,坐牢也是一种考验。”
  刘志丹:“坐牢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前几年我还坐过国民党的牢……”
  周恩来:“这‘左’字号监牢可厉害哪!”
  三人都笑了。这时贺子珍回来了,给倒水,加火。刘志丹见毛、周都如此俭朴,便说:“我们陕北穷苦,到这里更苦了你们。”
  毛泽东说话总是手舞足蹈,声音洪亮,他又说:“陕北贫穷,但陕北也值得骄傲。穷则思变、要革命。这里群众基础好,地理条件也好,是搞革命的好地方。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造反的,西北的革命也是从这里闹起的。我看呀,这里就是咱们红军、共产党的发祥地!”
  这一说,刘志丹更起了劲,忙说:“主席、周副主席,只要你们在陕北住下,陕北人民一定会支持你们的,会和你们同生死、共患难的。你们一来,我刘志丹劲更足了,我和陕北的干部、红军及群众,坚决服从中央领导,把事情办好。”
  毛泽东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这没问题,今后咱们就在一起共同战斗吧。”
  刘志丹向毛、周汇报了陕北的武装斗争,并表示要跟党中央坚持革命到底。毛泽东听了后说:“你和谢子长创立陕北革命根据地是有特殊贡献的。子长同志牺牲了,他为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见到他。今天我们来到了他的故乡,要向他学习,继承他的遗志,完成他未完的事业。”
  周恩来也说:“谢子长同志也是陕北一杰,陕北红军出色的领导人,他虽然牺牲了,浩气长存。”
  他们直谈了一个中午。刘志丹心里热呼呼的,他恨不得马上就到前线去。他要告别了,要去向受迫害的同志做工作。
  贺子珍特别叮咛:“今后把夫人带来。”说也巧,刘志丹还没走出门,同桂荣就找他来了,大声喊叫着进了屋:“老刘呀,家里来人了。”
  刘志丹忙给介绍说:“这是我婆姨。”
  毛泽东迎上前叫了声:“刘嫂子!”
  贺子珍忙拉住说:“来,坐一坐。”
  刘志丹问:“有什么事?”
  同桂荣:“家里来了个人要见你。”
  刘志丹:“我马上就回去。你来第一次,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毛主席,这是他夫人贺大姐,这是周副主席。”
  同桂荣自我介绍:“我是受苦的,老刘在外边打仗,我在家养孩子。”
  毛泽东指着刘志丹说:“他干革命,你光荣,他受迫害,你也受连累。”
  同桂荣:“连累倒不怕,不要叫害了就好。”
  这话说得大家都笑了。
  还是女人心细,桂荣见毛泽东拖着单鞋,就问贺子珍:“贺大姐,天这么冷了,他为啥没穿棉鞋?”
  贺子珍说:“他的脚长征时冻下病,天冷就发肿,有双棉鞋太紧,穿不成。”
  同桂荣直爽地说:“我会做棉鞋,你给我个样子,我给主席做一双。”
  贺子珍说没鞋样子,同桂荣把主席在地上踏的脚印一量,向贺要了张纸就剪了个鞋样子。
  刘志丹拉了她一把说:“主席还忙着哩,咱们回吧。”
  同桂荣又看了看毛泽东的脚说:“保险叫你穿着合适。”
  她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毛泽东说:“那我就感谢你了。”
  贺子珍也笑着说:“看来刘嫂子可真巧呀!”
  同桂荣急着往出走,又扭过头说:“我可不会打仗。”
  周恩来笑着说:“会做针线也是贡献。”
  刘志丹给毛、周敬了个礼说:“尔格咱们是一家了,我是你们的下级,坚决服从命令。”
  毛泽东、周恩来和贺子珍一直把他们送到大门外。
  过了没几天,同桂荣一手拿着双新棉鞋,一手拉着贞娃,又来到毛泽东住的地方。
  贺子珍一见就急忙迎上前,把俊秀的贞娃抱起来:“丫头,你叫啥?”
  贞娃见了生人有些害怕,不吭声。同桂荣忙说:“叫贞娃。贞娃,快叫你干妈。”贞娃还是不说话。
  毛泽东正趴在桌子上批阅文件,见她们进来了,忙起身招呼。他逗了一下贞娃说:“陕北的丫头就是俊。”
  同桂荣忙把棉鞋递给毛:“主席,你穿上试试。看合适不合适。”
  毛泽东高兴地说:“这么快,嗯,做的好嘛。”说着就穿了起来。
  同桂荣说:“那天我回去就买来鞋面、鞋眼和棉花,用了三天三夜就做好了。”
  主席穿上棉鞋后在地上走来走去说:“真合适,这下我的脚享福喽。”
  贺子珍感激地说:“有了你这双棉鞋,老毛这个冬天就好过了。”
  毛泽东也说:“感谢刘大嫂。”
  同桂荣不好意思地说:“你比我大几岁,不能这样叫。”
  毛泽东:“大家都这么叫,我也这么叫。”
  贺子珍亲切地说:“刘大嫂,都是自己人么,快来暖和暖和。”说着就把同桂荣拉到火炉边,亲热地交谈起来。
  不久,刘志丹被任命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周恩来)、瓦窑堡市警备司令,北路军总指挥和红二十八军军长。毛泽东还和刘志丹联名发表了《告根据地人民书》。
  刘志丹家住在瓦窑堡的河家巷,仅一间小房,整天忙着工作,很少回家,那天婆姨来叫他,他想必是来了稀客,就急忙往回走。
  他刚一进门,一个年轻军人就走上前来亲切地叫了一声“老刘”。他一细看,才认出来是他的朋友贾拓夫。忙对婆姨说:“他就是贾拓夫,我的好朋友。”
  贾拓夫叫了声“刘嫂子”,就和刘志丹坐下啦起话来。
  刘志丹高兴地说:“拓夫,我刚才见到毛主席了。过去常听说毛泽东如何能打仗,今天一见呀,的确气度不凡。”
  贾拓夫说:“我是在长征路上真正认识他的,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中国革命的重担就靠他挑了。”
  刘志丹:“这一下我们就有盼望了。”
  贾拓夫:“是他挽救了你们,挽救了陕甘根据地。”
  刘志丹不无感激地说:“拓夫,救我们这些人你也立了一功,再迟一步不知要死多少人。”
  贾拓夫摇着他的手说:“毛主席叫我先来,下令停止逮捕、停止杀人,这才控制了事态的发展。”
  刘一边用茶缸在火盆上烧水,一边说:“我又逃过了一难多亏你们呀。”
  贾拓夫:“老哥,你还记不记得在西安遇险的事?”
  “这怎么能忘?那是1928年渭华暴动失败后,敌人到处通缉我,我和你还有高岗,化装成小贩,到西安给陕西省委汇报工作,不料被特务跟上了,把咱们几乎逮走。”
  “那次要不是你机智大胆,咱们都完了,我真佩服你的胆量!”
  “嗨,干革命没胆量还能成?有时就凭这种气势也叫敌人尿一裤子。那年我带兵南下韩城,路过县城边,守军连一枪没敢放,他怕我们攻城。其实我们不打算攻城,他友好,我们也一枪不放,平安地过去了”
  拓夫一笑说:“你带兵打仗是有名气的,有时硬打,有时智取,有时奇袭,有时钻到敌人肚皮里,闹的敌军防难防,打就败,连各县县长都提起你害怕。”
  刘志丹听后自豪地说:“过去咱们受人欺,现在有了武装,他们当然害怕。实对你说,有的县长暗中要和我拉关系,我说只要他不打红军,我就不打他。”
  “你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把陕甘闹得天摇地动。”
  “这全凭共产党的威力。没有共产党,陕北能这么闹红?你搞党的领导工作,这比打仗更重要。我很想知道你到中央苏区的情况。”
  于是贾拓夫向他讲了在中央苏区的许多感受和长征路上的动人故事,讲毛泽东领导他们如何到陕北。刘志丹也给他汇报了陕北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和第三次反“围剿”的情况。一时间,他们谈得难舍难分。
  这时一位红军战士来找刘志丹:“刘司令,来了两个商人,说他们是从远方来的,要见你。”
  刘志丹问:“在什么地方?”
  “在警备司令部大门口。”
  “有什么事?”
  “他只说他认识你,要见你。”
  拓夫警惕地说:“你先别去,最近特务已来到瓦窑堡。”
  刘志丹对贾拓夫说:“拓夫,不要紧。说不定是咱们的哪位朋友。走,咱们一块去见见。”
  三人一同到警备司令部去。
  在警备司令部大门口,有一只大骆驼,头上有红缨子,脖子系个大铜铃,身上披着讲究的鞍垫,驮着毛毯、灯芯绒等物品。旁边站着两个人,一个身穿皮袍,头戴皮帽,脚蹬皮靴,年轻英俊,像个富商;另一个穿着短褂系着腰带,好像是那个人的佣人。
  刘志丹还没认出是谁,那个穿长袍的就叫喊:“老刘,还认识我吗?”
  刘志丹走近仔细一看,高兴地惊呼道:“哎呀,你是阎红彦!”
  阎红彦也热情地拉住他的手,说:“好容易找到了你们!”
  刘志丹和阎红彦亲热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得流出了眼泪。原来他们早已是亲密的战友。1931年10月,阎红彦和杨重远率晋西游击队到达南梁地区,打问到刘志丹后,立即派20多名骑兵,把他接到部队。他们曾经一起战斗,后来为了开展武装斗争,才不得不分开。在分别时,阎红彦把自己一支最心爱的驳壳枪送给刘志丹,刘一直带在身上。不久,两支部队汇合在一起,他们又在一起战斗过一段时期。之后,阎红彦离队到上海受训,期满,由北方局派往苏联。从此他们再没见面。现在相逢,能不高兴么?
  刘志丹把阎红彦领进屋,阎红彦还特意给他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战友。说:“这是和我一同来的刘长胜同志。”
  刘志丹拉住刘长胜的手说:“快到屋里坐。”
  贾拓夫也一同进屋,他握住阎红彦的手说:“红彦同志,好久没见了,你跑到哪里去了?”
  阎红彦和贾拓夫见面较少,一时还没认下,刘志丹说:“你忘了,他就是贾拓夫。”
  阎红彦热情地和贾握手:“拓夫同志,你的名声很大,只是咱们见面少,一时想不起来。”
  四个人围着火炉取暖,刘志丹亲自倒了一壶水在炉子上烧,抓了一把旱烟让人家吸,一时说说笑笑,非常热闹。
  贾拓夫问:“红彦,你不是到苏联去了?”
  阎红彦:“是呀。我们就是从苏联回来的。”
  刘志丹:“你们是怎么回来的?”
  刘长胜忙说:“我们从新疆回来,当我们进入新疆后,就装扮成富商,搞了个骆驼,他骑上,我牵着。好像是主仆,总算是闯过来了。”
  贾拓夫哈哈一笑说:“你们装得怪像的。”
  阎红彦也风趣地说:“不像怎能闯过来?”
  贾拓夫:“中央撤离江西长征后,电台遭到敌人破坏,就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
  阎红彦:“是呀,共产国际得不到一点情况,在苏联的许多同志都十分着急,后来决定派我俩回国找党中央,还带回密电码,以便联系。”
  刘长胜:“这可是个艰巨任务,不能带一片纸、一个字,于是红彦同志硬记。那外文字母特别难记,红彦硬是记到头脑里,由我护送,从新疆这一路回来,直走了半年。”
  刘志丹夸赞说:“哟,你们也长征了。”
  贾拓夫:“只要带回来密电码,我们就能与共产国际经常联系了。”
  刘志丹:“张浩同志已回来了,也是才到瓦窑堡不久。”
  阎红彦:“他可能比我们动身迟,我回来之前还见到过他。”
  贾拓夫:“他是从蒙古回来的。走了三个月。”
  阎红彦:“老刘,中央什么时候到这里?”
  刘志丹:“才到不久。”
  阎红彦:“我们还是从敌人的报纸上得到中央到达陕北的消息,就一直向这里走。”
  贾拓夫:“你们回来了,要好好休息一下。”
  阎红彦:“不。我们先去见一下中央领导,完成我们的任务。”
  贾拓夫:“那好,我马上领你们去。毛泽东、洛甫、周恩来、王稼祥、博古都在这里。”
  刘志丹:“我叫拓夫同志领你们去。”他一直把客人送到大门外。
  原载《延安文学》1993年第6期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上、下)/祁玉江主编;《志丹书库》编纂委员会编;崔炜分册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