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下)
|
刘志丹回陕北 |
张光 刘力贞 |
|
|
一 陕北高原一到七月,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就像火一样,烧烤着大地。沟川里,纹风不动,就像烧热了的锅,闷热极了。山上山下稀稀拉拉七长八短的谷子、高粱、玉米都被烤灼得耷拉下了头,干黄的叶子也卷曲了起来。可是太阳毫无怜惜的意思,它好像专门和人作对,越晒越有劲。把河沟的水晒干了,把两岸的崖石也果得“咋”“咋”响。 刘志丹在毒日头下,汗流夹背,走在地上脚都感到烫。他腿上的疥疮一见热汗,像和了泥,又痒又痛,害得他走不动路,他只好走走停停。一路上他看到的都是愁苦的脸,听到的是绝望的哀叹。老农仰起头,看着蓝亮蓝亮的天,指着天上面高得无比的白炽的太阳,愤愤说道:“你的眼瞎了,你下来看看庄稼成啥样了,人成啥样了。你光知道晒晒晒。你朝啥时候晒呀!” 刘志丹从农民的口中得知,去年陕北就旱,今年又旱成这样,真是天灾人祸,人祸天灾,把人朝死路上逼。 去年前半年还是大革命,陕北的军阀,土豪劣绅可规矩啦。蒋介石、汪精卫一叛变,就和军阀土豪劣绅一个鼻子窟窿出气。谁再说革命,就是“赤匪”,抓住就杀。苛捐杂税更多了,养羊养鸡也要上税。一条毛驴一年要抽两块大洋的税。谁交不上,就把驴拉走。在陕北毛驴是老百姓的命根根,曳犁拉耙,拉磨滚碾,走亲戚,搞运输全靠它。官府一拉走,就把老百姓治住了。刘志丹走到王家窑时,农民高生雷对他说:“现在枪杆子皮鞭子就是王法,蒋介石革的是他娘的屁命,越革人越穷,连肚子也混不住了。还不许讲理。” 刘志丹同志向他说:“蒋介石的革命是把老百姓从火坑里拉出来,填到泥坑里。老军阀吴佩孚、井岳秀,新军阀蒋介石、宋哲元都是一丘之貉。他们都还能逞凶,就是因为他们手里有枪杆,有军队,有政权。我们穷人睁着眼睛没有办法,得受人家的欺辱。要是我们穷人有了军队,政权,什么蒋介石,井岳秀,土豪劣绅,王八蛋都得乖乖的。” 刘志丹同志接着谈到了三百多年前,陕北有个人带起农民造反,打到了北京,夺了明朝皇帝的江山。农民一听,知道他说的是李闯王,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个个眉飞色舞,姓李的说他是李自成的后代,姓高的说他是高迎祥的遗族,姓张的说他是张献忠的同乡。还有人把自己传家使用的铜壶、长期保藏的长矛拿出来说:“这就是李闯王的队伍当年用过的家伙。” 刘志丹说:“皇帝、国民党都把李闯王叫反贼,骂了几百年。”农民齐声说:“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他们才是贼。把他们打下去,看谁把谁叫贼。”刘志丹同志听了称赞说:“说的好,说的对。” 刘志丹和农民谈话中,深深感到当年李闯王为民伐罪,砸了明朝封建皇帝的宝座的革命精神,在陕北人民的心中仍然燃烧着。现在农民也像当年一样,只要有一把火,又会在陕北大地燃烧起来。 陕北人民深受的苦难太严重了。哪里压迫愈重,哪里的反抗愈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历史还必将继续证明这一点。 二 一路上刘志丹走到哪,就和哪的老乡拉熟了。农民看他像个念书人,但他一点不嫌农民脏。牛窑土炕他能住,粗米淡饭他吃得甜香。他说的话农民听了入耳,好哪给他们心里点了一盏灯。 多日来,在保安民间传说着刘志丹带的队伍在关中吃了败仗的消息。住在阳脊川芦子沟的刘姓人家,特别是刘志丹家中更是焦急。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突然,刘志丹跨进了大门。把一家人喜得愣住了,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妻子更是不知所措,心乱得不知先端洗脸水好,还是先端饭好。张万银老汉擦着热泪说:“我说你会回来的,你们看,回来了。” 刘志丹的妻子把一杯茶递在丈夫手里说:“你还记得回家!”转身端饭去了。自从1925年刘志丹离开陕北后,曾给家里写过几封信。去年4月以后,就再没有音信了。关于他参加渭华起义的事,这里刚刚听到风声,都说失败了,也有人说打了胜仗。说不准。今天他一到家,大家才把心放下了。刘培基老先生本来听说儿子在外面干了大事,今日见他这样子回来,不免有些失望。但心里还是庆幸儿子总算平安无事。 刘志丹到家后,先忙着治疥疮。张万银老汉替他挖来了草药,让他煮着洗。洗了三次,果然见了大效。志丹说:“这草药顶大事呢!”张万银老汉说:“药不在贵贱,只要投了症,就能把病治好。就像人做事,只要顺了茬,出活的很。药不投症,事不顺茬,就费神了。”忠丹打心窝里高兴:“这老汉不简单!懂得辩证道理呢!” 刘志丹的疥疮一好,就去找保安县的党员和老同学。他先找到了曹力如、王子宜、刘约三、赵耀先、赵子实、曹生荣等同志。曹力如同志也是不久前从外地回来的。他和刘志丹同志在榆林中学是同学,大革命时曹力如同志在杨虎城将军部当师政治处长。蒋介石翻脸后,命令杨虎城“清党”,要他把共产党员抓起来杀掉。杨虎城本来和蒋介石不一心,而且他的部队能得到发展,也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帮助,魏野畴同志作他的总政治部主任时,出力不少。 杨虎城是讲义气的人,他说:“这些朋友是我们请来的,纵一时不能合作,也要对得起朋友,要有道义,要留有他日见面的余地。”他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反而通知他部队中的共产党员安全离开了。曹力如同志参加皖北起义失败后,杨虎城还送了路费,护送他出境。他回到保安后,和一直在地方工作的王子宜同志正商议开展地下活动。王子宜同志那时担任着国民党保安县教育局督学,有这个合法身份,活动起来很方便。他俩见到了刘志丹同志,真是喜出望外,不停地说:“你回来了,喜坏人了。”刘志丹和他们谈了几天,谈到大革命失败后各自的经历,谈到全国和保安的形势。曹、王二同志认为革命处于低潮,困难重重。说保安现在只留下几个党员了,互相还联系不上。刘志丹说:“只要还有一个同志,也有希望,有一个就会有两个三个,还有五六个同志能坚持下来,就不简单。别看人少了,这是精华。”曹力如年长几岁,办事稳当,刘志丹问:“你说,现在工作应从何处着手?”曹力如说:“先组织起来,成立支部。”王子宜说:“我去联络。”刘志丹说:“好!现在我们就是要把机器先转起来!” 中国共产党保安县支部建立起来了,刘志丹当选为支部书记,曹力如为副书记。刘志丹和每个党员分别作了长谈。他对同志们说:“大革命失败就失败在我党还幼稚,不知道抓兵权。蒋介石是个流氓,他的阶级嗅觉很灵,一开始就掳兵权。等到蒋介石叛变,我们才急忙出来抓军队,已经迟了。但抓到了一些军队,还不知道怎用。和强大的敌人硬拼,结果吃了大亏。”曹力如说:“听说你们在渭华搞的起义,开始打的不错呀!”刘志丹摇着头说:“一阵子打的好有啥用,要是打的好,我还能回来?渭华失败是我政治上、军事上很幼稚的一个表现。”他停了一下沉痛地说:“流了那么多血,教训是很深刻的呀!毛泽东、朱德同志在南方,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区。即使遇上敌人强大压力,形成严重的危险局面,也还有回旋的余地,有站脚的地方。而我们在西安附近的大平原上硬拼,咋能不失败?”他分析了陕甘多次起义失败的历史原因说:“蒋介石一叛变,屠杀革命人民,我们一气之下,就和他干上了,热情很高,劲头很大,冲锋陷阵。但盲目性很大,没有战略战术,不懂退避三舍,和他周旋。我们从失败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就是要学朱毛红军的样。” 大家看着刘志丹坚毅的神态,听了他讲的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好像一股清风吹走了脑海中的许多疑团。都说:“你给我们带回了新的力量!”刘志丹说:“是呀!我是看着烈士的鲜血流成河,我们不能让烈士的血白流呀!” 保安县党支部在刘志丹、曹力如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联系同志,发展组织,迎接武装割据的新任务。 金汤镇小学教员刘万顺是刘志丹的族弟,思想进步。刘志丹同志就把这个学校作为党的联络站。他把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书籍交他保管。要他注意接待来往的同志。他拿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小册子,要他认真阅读。以后问他读后的感想,刘万顺说:“你介绍我加入共产党吧!”刘志丹同志说:“兄弟,你好好为党做事,党一定会吸收你参加的。”接着对他布置说:“以后有人来学校找我,只要他问起你有没有这本书,那一定是党派的人,你就招待住下,快来找我。” 一天,果然来了一个同志,找到刘万顺后,问他:“你有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书吗?”刘万顺一听,知道是找刘志丹同志的人来了,马上就去联系。刘志丹见来人是马云泽同志,高兴地说:“你来的真快呀!”马云泽说:“你这个万顺兄弟很精明。”以后,从关中、陕北、甘肃来找刘志丹的人一天天多起来了。 三 入冬以来,刘志丹同志奉命去榆林参加陕北特委会议。他带上干粮,拉了一头毛驴上路了。他翻过白芋山,来到绥德大理河川。大理河完全封冻了,弯弯曲曲,平展展地躺在川底,被黄土山紧紧夹着,就像一条被锁住了的银色巨龙。谁能想到冬季如此宁静的大理河,到了夏秋,则完全相反,“大不讲理”,像奔驰的野马,横冲直撞。就在这奔腾之中,夹带着两岸的庄稼和成千成万吨的泥沙汇入无定河。它给困苦的人民更增加了灾难。因而每年到了冬季,老老少少每天只能靠吃烧洋芋充饥。顺大理河向东,到了无定河川,人口越来越稀,山沟背洼全都种得严严实实,真是连长一根草的地方也没有了。但是还是养不住人。无定河也像它的名字一样,发洪水时没有定向,想冲什么就冲什么,田地被冲走了,村庄被冲走了。自古以来,人们就哀叹:“无定河边白骨堆。”现在依然如故。 刘志丹上榆林中学时,曾听年老人说,榆林在清朝初年,长城内外还是树木参天,鸟语花香。但随着年华的流失,大好的森林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气候的改变,人民的穷困。封建主义所造成的恶果,使多少代人都翻不过来。刘志丹自言自语说:“我们的祖先万没想到,破坏森林会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在绥德西川,刘志丹找到了我党绥德县委书记冯文江和马云泽等同志。冯文江同志住过广州农民讲习所,马云泽同志在冯玉祥部队做过政治工作,和刘志丹也是老熟人。他们留刘志丹住几天。为了谈话方便,他们每天扛上镢头,提着筐子上山挖柴。一面挖,一面谈。马云泽指着在山上劳动的穷人说:“你看看,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干活干的腰一个一个都成弓了,可连一碗稀米汤也喝不上。”刘志丹说:“关中是出产小麦的地方,现在老百姓也吃不上了。南方是鱼米之乡,人也饿着肚子。在蒋介石统治下,天下老百姓一样苦。”冯文江说:“咱们革命成功了,别的不说,先叫老百姓一天有三顿饱饭吃。”刘志丹说:“这是起码的要求,还应该富强文明。我们中国人是能干的,只要有好领导,就会出现奇迹。咱们这黄土高原也会放出异彩。” 马云泽说:“眼下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了,怎么办呢?”冯文江说:“杨国栋指示我们,要等待时机,万万不可盲动,现在我们是束手无策。” 刘志丹说:“他是一次被蛇咬,见了草绳也害怕。嘴上讲革命口号,一点行动没有。这是什么革命。这次特委开会,我们要提出来,这样下去不行。”马云泽说:“我看他转不过来。”刘志丹说:“大家劝一劝,也许会变的。”冯文江说:“他要变过来,狗都不吃屎了。前不久我见到他,说了他几句。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同志,安静点,你现在就是在安定县。咱们陕北人是最讲安定的。你看地名都离不了‘安定’二字,安定呀,保安呀,安塞呀,延安呀,安边……”刘志丹突然笑了出来,说道:“他真能胡扯。” 冯文江问:“今后到底怎幺办?”刘志丹说:“不管他怎么说,我们得按党的六大的决议搞武装斗争,搞根据地。在这个问题上,再不能有任何动摇了,你们现在就发动和组织农民,利用合法的非法的形式,集聚力量,为武装斗争培养人才。”冯文江、马云泽二位同志听了说:“要干,就得这样放开手脚大干才行。” 四 刘志丹到榆林后,在特委会上,他看到杨国栋仍然坚持他的错误主张,谢子长、贾拓夫、刘澜涛、李力果等同志对他苦口婆心进行规劝,但都没有能丝毫打动他。当大家指出他执行的完全是右倾投降主义路线时,杨国栋的肥脸马上变得铁青,宣布他退出会议,拂袖而去。会议继续进行,决定一面向省委报告,一面按照大多数委员的意见,立即做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 夜里,刘志丹踏着冻得硬梆梆的大街小巷,秘密访问自己的老师、同学和平民小学,以及工农朋友。 一天清晨,刘志丹冒着刺骨的西北风,登上榆林东山,俯瞰着自己的母校——榆林中学。他望着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感到亲切,但是却不能走近一步。 只听几声钟响,学生们集合到了操场。一个穿军装的人,带学生高喊法西斯口号,学生们一个个呆若木鸡。看得出白色恐怖笼罩着榆林,笼罩着陕北。 太阳一升起来,又卷起了大黄风。街道看不见了。在狂风怒吼中,刘志丹顶着风继续向山顶爬去。他似乎在试自己还能不能顶住这怒吼的狂风。大风撕着他的围巾和棉袍,阻拦着他前进,但他却好像看到了榆溪河红石崖上的四个大字——“力挽狂澜”。他的精神更加抖擞,迈开大步,向顶端爬去。万马奔腾的陕北高原出现在了他的眼底! 没有多久,省委撤销了杨国栋的书记职务,决定由刘志丹接替,而杨国栋以后在西安公然叛党而去。 刘志丹告别了这座曾培育了他的塞上古城,来到佳县、米脂、绥德、吴堡等地农村作调查研究。刘志丹到米脂县后,这里正秘密举行共青团陕北特委会议,团特委书记贾拓夫同志请他讲话。刘志丹对有悲观情绪的青年同志说:“咱们不要瞧不起咱这穷陕北,咱们这出人才呀!而且有很多人都是在年轻时就成了了不起的人。你们看,在明朝末年就有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王喜胤、王左桂、王大梁、王子顺……他们都是十八九、二十岁闹起农民革命的。因为他们代表了农民的愿望,就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就把中国闹得地动山摇。咱们现在闹无产阶级革命,更要有一股子闯劲。敢砸碎旧世界,造就一个新世界。不但要会拿笔杆子,还要会拿枪杆子。党现在决定搞武装斗争。今后武装斗争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大家应该有个准备,到时候党一号召,就拿起枪杆子上战场。”青年同志听了,要求去军队搞兵运,抓枪杆。刘志丹说:“这样才不愧为共青团员。”他接着讲了杨国栋的历史,要大家借鉴。他说:“像杨国栋这样的人,革命先怕吃苦,没有一点实干精神。他把共产党的特委书记当官坐,拿党员交的党费,自己雇“架窝子”(由两个骡子架着走的轿)坐。这哪里能革命!”刘志丹同志还说他前不久在佳县碰到老同志杜衡,当谈到武装斗争时,他一口一个“难”字,一说没枪,二说没人。三说就是有人,还不会打枪,四说就是有了人,有了枪,还要有军事家……刘志丹同志说:“他想的倒是很细致,可这连纸上谈兵都谈不上。”说得大家笑了。青年们谈论说,杨国栋是个软骨头,杜衡是个婆婆妈妈的老太太,我们绝不做这样的人。我们要革命,就要不怕任何困难,要准备牺牲一切,甚至生命。 突然,放哨的同志回来说,有几个敌人的骑兵过来了。刘志丹起了个头,大家唱起了从清朝末年流行的爱国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绝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 五 刘志丹到绥德后,绥德的同志们在县委的领导下已组织起饥民,打开了地主的粮仓分粮。这里所以搞得这样快,是因为有乔国栋、冯文江、刘澜涛等几个经过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同志,他们做农民工作有办法,一号召,农民就起来了。刘志丹称赞他们干得好,说:“毛泽东同志教出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呀!”冯文江等同志说:“你上次来提醒了我们,要不然还等着杨国栋的指示呢!” 转眼之间,到1929年,刘志丹又到延安附近的几个县,向各地同志们布置了工作,自己回到保安。他和曹力如等同志商量以后,决定自己去三边和宁夏的盐池、固原,甘肃的环县、庆阳、合水等地走一趟,了解一下情况。同志们劝他不要去,说:“那里是马鸿逵的老窝,认识你的人不少,你不能去冒那个险。”刘志丹说:“我在那里认识的好人更多,要斗争就会有危险。而且有时就是要冒一点险。什么事情都不干,最没有危险,那就革不成命了。”同志们说:“让别的同志去也一样嘛。”刘志丹说:“正因为我认识那的坏人,知道他们的底子,比较容易对付;我也认识那很多好人,从他们那里能得到帮助。所以,我去能完成任务。要说危险,让不了解情况的同志去更危险。”他终于把大家说服了。 刘志丹同志穿上没有面子的羊皮袄,拉着驮着羊皮的毛驴出发了。顺着洛河川向北走去,黄土山一个比一个大,偶尔在沟岔处碰到一半户人家,他们住的是破烂不堪的土窑洞,男男女女个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十多岁的大姑娘没有裤子穿,光屁股小孩在土炕上爬,被热炕烫得身上一块一块的伤……,这哪里是人的生活! 刘志丹同志和农民谈过话后,发现他们还不知道已经进入了民主、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多么大的讽刺,多么痛心的悲剧。而蒋介石还厚颜无耻地说他最“革命”,而现实正无情地抽打着他的嘴巴。 刘志丹爬上两千米高的花风子梁,黄沙弥漫,遮云蔽日。进入毛乌素沙漠后,更是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万里长城在沙漠中只剩下一条隐隐约约可见的沙脊梁。长城本来是沿着东西走向的高地修筑的,有三丈多高,长城北原是一片草地,宽平肥沃,适合放牧。长城南,是黄土平原,适应农耕,但由于水土流失,块块破碎,沙漠不断南侵。无数城镇村庄已不存在了。长城内著名要塞——安边堡半截子已被埋在沙丘之中。 刘志丹在路上看见饥饿的小孩,就把自己带的干粮给他们吃,看见衣不蔽体的女孩子,就给几张羊皮。这儿的农牧民用惊讶和感谢的眼神看着这位过路的人。 —天,他正行走在深沟里的羊肠小道上,忽然一个声音在后边连喊:“来生哥,来生哥。”刘志丹已有十多年没听到有人叫他小名了,猛地听到,感到有点新奇,回头一看,并不认识来人。那人头上扎着白羊肚子毛巾,腰里插着亮晃晃的一支短枪,仔细一看脸庞,高鼻梁,深眼睛,眼珠微带浅蓝,呵!想起来了,这不是杨树渠子的赵二娃吗?!喊道:“二娃,你长这么大了,我都认不出来了。”赵二娃说:“你一个人在这走来走去,也不怕出事。”刘志丹说:“怕个啥?”赵二娃说:“不瞒你说,你一进这白芋山,就被我的弟兄跟上了,紧随快追跟了几天,才打听到你是芦子沟的,仔细看了是你……。”从他的言谈中,刘志丹已猜出了八九分,问道:“你现在干什么?是玩这个(指他腰间插着的枪)?”赵二娃开门见山地说:“老实对你说,当土匪了。”刘志丹说:“打抢人?!”赵二娃激动地说:“父母全给逼死了,自己也没路可走。扛过长工,还当过兵,都干不下去。这两年闹饥荒,到处饿死人,我气不过,就找了几个穷朋友,走了这条路。…… 为了生活啊!……”他说着几乎要哭出来。 刘志丹同志眼前又出现了十几年前,十四五岁的赵二娃。他小的时因走亲戚和赵二娃常碰在一起,因为家穷,有大名(叫赵连璧),也没人叫。当地老年人说,赵二娃家是从外地迁来的,不知道这一段历史还不当紧,一提起他是外来户有钱人更瞧不起。刘志丹小时每看到赵二娃受欺辱,极表同情,替他抱打不平。这一点,赵二娃至今记得一清二楚。 刘志丹看他有一肚子委屈,告诉他说:“二娃,要干事,不光为了自己填饱肚子,要为天下穷人打算……”赵二娃说:“听说你在外面做了大官,最近才知道,你也没闹出个名堂,你要不嫌我的名声不好,领上我们闯。” 刘志丹说:“走,咱们到安边去。在那我卖皮子,咱们住到店里,好好谈几天。反正得走正路。” 赵二娃流出两股热泪说:“大哥,你还是这样看得起我……” 六 刘志丹一走就是三四个月,到1929年的夏天,他才返回保安。他走遍了陕甘边境的山山水水。陕甘边境地区的经济、政治、军事、地形、人情风格装满了他的头脑。他找同志们谈了他的想法。在当前,应当利用老关系打入敌人的队伍和民团。他提出用合法手段先把保安民团夺过来。借着民团的名义,给我们发展武装,先弄一批人枪。另派人上南梁,联络因受国民党压迫而上山做了“山大王”的人……,刘志丹讲了他在定边碰到赵二娃,已打发他到南梁去了。如果把南梁的力量团结过来,就有了基础了。大家说:“对呀。” 一天中午,张万银老汉的儿子正在树下乘凉。突然来了一个穿长衫戴礼帽的人,他手里拿一把纸扇。长脸细高个。他问道:“小伙子,这是芦子沟吧?刘培基老先生在家吗?”小伙子看他的穿戴,十分怀疑,怕他是官府的人,骗他说:“不知道。”来人看出了小伙子怀疑他,笑了笑说:“我和刘景桂(刘志丹名)先生是同学,安定人,特来看他。你快回去说一声。”小伙子跑回去说了来人的样儿,正在家里和曹力如同志商量事的刘志丹同志一想,准是谢子长同志来了,跳下炕,出来迎接,一看正是他。谢子长高兴地说:“你叫我好找啊!我到了永宁山,说你刚走,到金汤,也说你刚走,赶到吴起,还是说你刚走,又走了十几个村子,都说你刚走。今天,总算是把你给赶上了。” 刘志丹握着他的手说:“我不知道你来,知道的话,还用你找,我早接你去啦!”请他到窑中,招呼妻子快给他做饭吃,又叮咛家里人打扫干净一个窑洞,准备好铺盖,他和谢子长同志要住。 谢子长讲了他离开关中经山西回到陕北的情况,说他在安定已有1个多月了。因井岳秀听说他回来了,又派人捉拿。他站不住脚,才过来了。谢子长说:“你恐怕还不知道,李老师已经牺牲了。”刘志丹一惊说:“什么?”谢子长说:“李子洲同志在6月18日牺牲于西安狱中。”接着向他讲了李子洲同志被捕经过:“今年春,由于叛徒出卖,子洲同志被捕,你知道他是重病在身的人。入狱后又受到严刑折磨,怎能支持得住。一次他被拖到军事法庭受审,敌人法官问他为什么搞共产活动?子洲同志铿锵有力地回答:因为你们和帝国主义者喝着中国人的血,凡是真正的中国人,都痛恨你们,要消灭你们……敌人恼羞成怒,给他上刑,他口吐鲜血,不久就去世了。”刘志丹回想起李子洲对他的教导,回想起去年和他离别时的话,以及他日夜为党操劳的情景,凄然泪下。谢子长接着说:“我就是为着把李老师的灵搬回绥德,在东边忙了多日。”刘志丹说:“李老师虽然逝世了,但他仍活在我的心里。” 曹力如同志说:“子洲同志生前要我们搞好武装斗争,我们打出一个地盘,就是对李老师的最好纪念。”他转身向谢子长说:“志丹同志已经有了一个关于在陕甘边境开展武装斗争的设想,而且已经开始行动了。你回来了,又多了一个军事家,今后的事就好办了。” 刘志丹说:“老谢,你在这边多住一个时候,我们好好商量一下,但你要改一下名字,免得敌人注意。”谢子长同志笑着点头。 以后刘志丹带着谢子长去见同志和群众,一面做工作,一面察看地形。忙了多日,他们回到芦子沟,在窑里又忙着翻书,看地图,有时一谈就是半夜。刘志丹的妻子看见夜深了,就做夜饭端给他们吃。对他们说:“你们哪里来的那么多的话。” 七 刘志丹为了专心致志在陕甘边境地区搞武装斗争,提议省委免去他的特委书记职务,省委同意了他的要求。调乔国桢同志接替了他。刘志丹、谢子长同志一起参加了乔国桢同志主持的特委会议。会议确定在发动农民运动的基础上,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在陕甘宁三省边境建立根据地。今后各委员分头去农村和兵营,刘志丹回保安,谢子长到宜川。 在宜川县的后九天里,驻着一个团,团长杨庚午本是我党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中,和党脱离了关系。他带着这个团上了山,成了独立大队。他下面有一个营长叫周维祺,和我党党员阎红彦同志有老关系,谢子长就派阎红彦同志去联系。通过他说服杨庚午回到党的怀抱。如果联系成功,立即把部队带到陕甘边境。 刘志丹同志回到保安后,决定用合法手段夺取保安民团。当时新上任的保安县长崔焕九和保安民团团总路仰之有很大矛盾。崔焕九在榆林中学教过书,有一点民主思想。路仰之是个土皇帝,把保安当成他的天下,胡作非为。保安党组织通过崔焕九,借用保安各界对路仰之不满,组织力量,好把路仰之赶下台。崔焕九虽知道刘志丹是共产党员,但要制服路仰之,只有刘志丹这样的人。因而他对共产党睁一眼闭一眼。崔焕九任命刘志丹担任了保安县民团团总,曹力如同志担任了副团总。我党抓住了这个民团,迅速扩大力量,吸收了大批农民骨干当团丁,从而把这支武装力量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崔焕九在我们的影响下,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兴办学校,也受到老百姓的赞扬。刘志丹同志的这种作法,当时有个别人想不通,说这是鱼龙混杂,降低了革命标准。刘志丹说:“我们做事要看效果,打上敌人的旗号为自己办事。这是斗争的一种方法。”经过他耐心解释,大家才明白了。 不久,谢子长穿着一套国民党军官制服,骑着大马,来到芦子沟,刘志丹家里的人一看,说道:“这不是李先生吗?变成大官了?”谢子长忙解释说:“我不是李先生,那是假名字,我的真名叫谢子长,我不是教书先生,是个拿枪杆子的。”刘培基老先生一听是谢子长,惊喜地说:“你原来是谢浩如(谢子长的字)先生,久仰大名呀,我这老眼,上次都没认出你这个贵人。”刘志丹的妻子说:“你们真会作弄人,叫我服伺了半个月,还不知道你姓啥?” 刘志丹拿出一张地图,谢子长指着说:“杨庚午没有说动,看样子他瞧不起我们,周维祺经过阎红彦同志做工作,同意下山,正绕道从三边过这边来了。”刘志丹同志说:“好极了,这边把民团已经拿下来了,这回咱们稳扎稳打。”谢子长说:“苏雨生(冯玉祥部的一个军长)正在宁夏招兵,陇东民团司令谭世麟也插起了招兵旗。苏要我做他的第十旅旅长,我们先可以打进去。”刘志丹说:“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张万银老汉给他们送茶喝,看谢子长的打扮笑着说:“你到底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把我弄糊涂了。” 刘志丹同志说:“打着白旗干红事。” 张万银老汉捏着胡子说:“噢,噢,噢,我明白,像抓保安民团一样。……” 刘志丹、谢子长同志在三道川选定了地点,等候周维祺营的到来。 阎红彦同志陪着周维祺走到定边县,被三边民团团总张宏儒的儿子张廷芝发现了。张廷芝是个营长,住在定边。张廷芝一看周维祺营装备不错,垂涎三尺。张廷芝本想消灭这支队伍,但他一看打不过。前思后想,想出一条美人计。张廷芝来到周营,献上美酒,表示对周维祺很钦佩,并一定要留周维祺到他的营部住几天。阎红彦催周维祺走,但周一看张廷芝厚情招待他,就不想走了。不一会,张廷芝的妹妹打扮得十分妖艳,来到周维祺面前。张廷芝介绍说:“这是舍妹,代表家父特来拜见周营长。”张廷芝的妹妹上前行礼,周维祺见了女人走不动,随即满口答应:“好,在贵地休息几日。” 周维棋一住到张廷芝营下,张廷芝就打问他的去向。开始周维棋还蒙骗张廷芝,说他去甘肃,张廷芝告诉他:“你去甘肃,千万另别经过保安,那儿有刘志丹,小心他吃掉你。”随后张廷芝给他妹妹交代了一番,要她去套出周维祺的真情。张廷芝的妹妹看周维祺是个营长,人也长得英武,她哥哥又有意思要她去亲近,心想,能嫁给他多好。于是就向周维祺百般献媚。周维祺哪能经得起一个轻俏女人的挑逗,不但住在张廷芝营中不想走,而且一心要把张廷芝的妹子弄到手。经过来往纠缠,周维祺和张廷芝的妹妹难解难分,把开拔的事,早已忘得一干二净。阎红彦去催他,他还生气。阎红彦只得赶快向党报告了新的情况,等待指示。 谢子长同志在保安等得着急,找来了马云泽同志,叫他赶快去定边打探一回。马云泽见到阎红彦,要他赶快使周维棋离开张廷芝,阎红彦跺着脚说:“他是个色鬼,现在啥话都听不进去。真把人活活急死。”马云泽说:“他不听,你赶快脱身。” 刘、谢听了马云泽的报告,知道发生了变故,就作出了以防万一的准备。 正当刘、谢安排如何在三道川进行武装起义时,阎红彦同志派人送来了信,说周维祺结了婚,张廷芝的妹妹做了二房。周维祺更不想走了。 原载《延安文学》1980年第1期 |
|
志丹书库 刘志丹卷(上、下)/祁玉江主编;《志丹书库》编纂委员会编;崔炜分册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