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 柯仲平 > 全文图书 > 狂飚诗人:柯仲平传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十章 雷厉风行办剧团
王琳
    1938年4月的一天晚上,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组织了一个晚会,演出了京剧《二进宫》,秦腔《升官图》和《武家坡》。毛泽东同志也来了,和群众一起坐在大木头上看戏。在节目间隙中,他对坐在身边的工会主席毛齐华同志说:“你们看,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应该有新的革命内容。”齐华指着坐在主席身后的柯仲平说:“文协的老柯在这里。”主席转身向老柯说:“是不是应该搞?”
  老柯的心咚地跳了一下,脸上火一般地发起烧来。怎么啦?他不乐意?他胆怯?都不是;而是毛主席的话,拨动了他的一根心弦。大家想必记得,1927年,他在西安讲《革命与艺术》时,就主张“艺术是时代的、生命力的表现。”“伟大的艺术,必是抓住了时代的中心,时代的生命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呵。”整整十年过去了,他在苦海中挣扎,在狂风暴雨中搏斗,实现自己的主张吗?妄想!如今,总算一步登天,来到这仰慕已久的神圣土地上,一切都是这么美好,上海亭子间的文化人住进了土窑洞,陕甘宁边区文协已经成立,并派出工作团到前线去了。戏剧运动方兴未艾,但问题很多。利用旧形式的问题已经提出,可要实践起来又谈何容易呢!?那大红大绿、大喊大叫的秦腔,虽然包括柯仲平在内的外来知识分子不喜欢看,可边区人民都很喜爱它,而对于我们演出的那些话剧,他们却不爱看,看不懂。偏偏我们的主要观众,又是农民、手工业工人……这些人在边区占绝大多数,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现在是抗战的时代,我们宣传的主题应当是唤醒民众起来抗战,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拯救神州大地于水深火热之中。
  最近,关于旧瓶装新酒的问题,柯仲平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总感到棘手:第一,到哪里去找那么多对这工作感兴趣的人?第二,到哪里去找那么多钱?没有这两样,拿什么来开展工作?现在,好了!有了党和领袖的号召与支持,一锅水哗一下就开了!人和钱虽然暂时还没有,但柯仲平相信,慢慢总会有的。
  毛主席的一句话,把柯仲平的心搅乱了,万千设想,纷至沓来;他再也无心看戏,就让那些活泼泼的小鹿,在他心里活蹦乱跳吧!
  刚散戏,他就找齐华同志商量这事去了。齐华对他伸出了热情的手,尽量支持他;给他找了工会旁边的住房,介绍他到商会去活动经费。……
  人,老柯想到了延安市的一个大“宝贝”,名叫马健翎。此人是陕北米脂县人,远在榆林中学时期,他便是丁月秋的一个高才生,后来在北京,他们也有过来往。现在他在国民党所办的延安师范教书,并在该校成立起一个乡土剧团,专演陕西人喜闻乐见的秦腔等。马健翎可是个多面手,吹拉谈唱全会不说,还能导演,更会写剧本。他的剧本,情节生动,戏剧性强,很有点魅力。老朋友了,柯仲平满怀信心地跑到延安师范去拜访他。想不到竟碰了他一个小小的钉子。他不说不愿来,只说他在教书,来不了。实际上他有很多顾虑,他教书,每月有几十元光洋;到剧团呢,他知道共产党的干部是没有工资的。他虽然爱戏,但不一定想专门搞戏,那时候,教员的社会地位可比戏子高多了。再说,当时他的妻子杜芬如在蒲城教书,他们还想到一起呢。当晚,柯仲平思来想去,绝不能轻易放掉这个能人。他三顾茅庐,终究要把个“诸葛亮”请出山来;自己虽非刘备可比,却是奉堂堂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之命创办剧团的。单凭这一点,马健翎怎能不动情嘛!
  第二天,他又跑到马健翎那里,凭他那三寸不烂之舌,更凭他那满腔热情之火,使那马胡子不得不动心;但他还要考虑一下。柯仲平说:“考虑吧,明天我再来。”柯仲平又去动员那些小演员。他来到马健翎的一个学生、乡土剧团的一个主要演员史雷家里,摸着史雷的头问:“你到革命队伍里怕不怕吃苦呵?”十六岁的史雷扬着头,看着这个大胡子伯伯说:“不怕,就是家里不愿意。”老柯给他的父母讲了些革命大道理,告诉他们新社会的演员与旧社会的戏子绝对不同。史雷终于坚决来到了剧团。可他的父母却始终不情愿,说戏子死后连祖坟都不能进去,一个星期没给儿子送被子来。最后还是姐姐偷偷地给弟弟把被子送来了,史雷从此更不回家了。张云、原野、李刚、王岚等也动员来了。老柯又把延安市业余剧团的刘克礼、李兰强、李文伯、李(*王卖)唐等也动员来了。
  经过一个来月的筹备,陕甘宁边区民众文化娱乐改进会在1938年5月23日成立了。大会宣读了柯仲平起草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宣言:利用文化遗产和文艺旧形式并加以改造,创造抗战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学艺术。大会选举了柯仲平、马健翎、柳青、吕骥、李丽莲、向隅、崔嵬、张季纯等十七人为理事。
  7月4日,大热天,山沟里的太阳落得特别早。它一走,热气也就走了,凉风也就来了。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延安一带的夏天就是这样。
  这天傍晚,延安的火神庙与往常大不一样,这个冷落的小庙,突然热闹起来了。人们三五成群都朝这里来,年轻人自不必说,还有老汉老婆们,也都精神抖擞地来了;有的由孙子牵着,有的被儿子扶着,妇女们还有骑着毛驴,从远道赶来的哩。是什么风把这许多人吹到这里来的?这风说来不大,可有点新鲜——民众娱乐改进会在这儿演戏,演新戏;这在小山沟里可是开天辟地第一遭呀!
  火神庙的那个土戏台,被收拾打扮起来了。两条鲜艳夺目的大红对联,东西对峙,吸引了人的视线。上联:“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下联:“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横额“团结抗战”。
  天渐渐黑下来,有人提出一盏汽灯来,挂在戏台口。那灯光白得耀眼,把个戏台儿照得通明透亮。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家什打得铮响。催得那些还在赶路的人们心儿惶惶。会场挤得满满的,墙头上,树枝上爬着的都是人。
  开戏了,高亢激越的秦腔调儿勾住了这些爱好者的心。今晚的戏有马健翎的《一条路》,张季纯的《回关东》……都是抗日救国的故事。当人们看到在戏台上活动的,不是那自己从未见过的,红袍金绣的古人,而是和自己一样的农民,戏里的事情好像也是发生在咱身边的,观众与剧中人好像融为一体了。当看到刘有道一家被日本鬼子残害得走投无路时,人人叹息,个个流泪;当日本鬼子横冲直闯地出来时,人人痛恨,个个切齿。一块大石头居然飞上了舞台,差点儿砸在扮演鬼子的党奎身上。柯仲平赶紧站出来大声嚷道:“同志们!同志们!这是演戏,他们都是我们的同志,好人,不是日本鬼子,可不敢扔石头了!嗯!砸了好人那就不行了!”
  火神庙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起了对新戏曲的兴趣和信念,也更加坚定了马健翎他们的信心。马健翎很快便把他在学校里所办的乡土剧团的重要演员都动员出来了,张云、史雷、党奎……这些人后来多半成为民众剧团的主要演员和骨干力量。延安市秦腔业余剧团的一部份市民、小手工业者也动员过来,一起正式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柯仲平任团长,铁匠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墨遗苹任教务主任。音乐教员李丽莲,文化教员先后有刘白羽、柳青、草明、杨造等。
  剧团成立了,人也有了二十几口,拿什么来给他们吃,到哪里去给他们住呀?住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他们在东关租了两间房子,大家挤着住了。吃的呢,没法解决。困难时期,政府对吃公粮卡得很紧,没有他们的预算,他们只得靠边区文协节余下来的粮食过活,天天从东关过河到城里的文协吃饭。平常还不怎么,延河涨起水来可够呛,蹚水过河不简单哪!有一次,大雨下个没完,延河涨了水,吃午饭时,大家来到河边,只见那黄蜡蜡的河水咆哮着,怒吼着,翻着身,打着滚下来了,对岸可望而不可及。延河呀!慈爱的妈妈!今天,你怎么竟残酷到这般田地,连饭也不让孩子们吃!?
  自从敌机把延安城炸平之后,许多机关都往城外搬迁。边区文协搬到南门外,柯仲平等十几条汉子住在一孔窑里,挤在一个通铺上。
  这天下午,人们都有事出去了,窑里只剩下两个人在埋头写作。窑里窑外寂静风烟,柯仲平兴冲冲地进来了,见他二人正埋头苦干,便放轻了脚步,以免惊动他俩。小刘抬起头来,见老柯手里抱着一包东西,便问:“你抱着啥呀?”“好吃的!”柯仲平得意洋洋。“枣糕?”“唔,今儿这个枣糕呀,枣儿可多啦!”“快打开,趁热。”
  老柯打开毛巾,露出了用纸包得严严,扎得紧紧的几小捆圆圆的东西来。小刘睁着他那圆鼓鼓的眼睛问道:“你真的去要了?见到毛主席了?”
  “没有。”
  “那,谁给你的?”
  “毛主席正在开会,王首道同志出来见我;他说,‘毛主席正在发言哩,你改天再来吧。’我说:‘有要事,不能再等了。’他说:‘那,你写个条子。’我便写了一个条子说:‘我来了,谈上次你给我谈的事情。’主席便批了三百元的一个条子,让我去取,哈哈。”
  柯仲平高兴得抱着小刘就转圈儿,差点把这小刘给抬起来了。那边,老周早坐不住了,搁下笔就跑过来,三个人兴奋得扭在一起:“到底还是毛主席关心咱们!到底还是毛主席关心咱们哪!”
  他们大家商量的结果,把毛主席给的这三百元光洋,拿出一百来买了一盏汽灯、一匹驮道具行李用的小白马……其余二百元,留着以后慢慢用。这笔财产,是剧团的宝贝,也是柯仲平的宝贝,更是柯仲平的“负担”。到延安后,他学着陕北人的样子,亲自做了一个围肚;他坐牢落下了一个胃痛病,这玩意儿可以暖肚子。他把那二百光洋,密密麻麻地缝在这个围肚子里,天天围在身上,连睡觉也不解下来。
  有了毛主席的支援,民众剧团就像冻结着的一河冰水,哗的一下开了。大家的腰杆也挺起来了。有一天,李丽莲兴高采烈地来向柯仲平报告:“妈妈,贺龙回来了,快向他要钱去。”结果要来二十元法币。又有一次,李富春看见柯仲平,对他说:“周恩来、博古同志从蒋管区回来了,他们是国民党的参政员,可能有钱。”柯仲平赶快写信去要,每人给了法币五十元。后来,刘白羽、林山等从山西回来,带来了贺龙给剧团送的一批战利品,日本鬼子的皮鞋、呢大衣、钢盔……。还有一天,剧团里突然热闹起来,大家围着争看一个新鲜玩意儿——一架小电影机,陈云送的。……
  民众剧团就是靠大家扶持成长的。可有的人就偏不做好事:1940年1月4日,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女子大学半山腰的礼堂里召开,请毛泽东同志做《新民主主义论》的报告。会前,照例来一点唱歌呀,朗诵呀的,以活跃会场空气。人们又是吼叫又是拍手,把老柯吼上了台。谁知他没按大家的要求办事,而是对坐在前排的王明敬了个军礼,笑眯眯地俯着身子说:“王明同志,你好。我们遵照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一个民众剧团。走村串乡,去为老百姓演戏。中央首长都支持我们。毛主席给了光洋三百块,周副主席、博古同志、贺老总、陈云同志都支持了我们。只有你王明同志……”王明火冒三丈,恨不得给柯仲平点“甜”头尝尝;但他的机灵告诉他,在这种场合,同情都在柯仲平一边,他休想占得半点便宜。光棍不吃眼前亏,他和颜悦色地赶紧把老柯的话截断:“多多支持!多多支持!对不对?对不对?”柯仲平笑着不断点头,举起右手连连致谢。为了民众剧团,柯仲平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将了这位大人物的军。
  

狂飚诗人:柯仲平传/王琳著.—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7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