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一章 “此生与国难俱来”——幼时的读书生活
穆欣

  川路两级小学堂是由当时革命先躯者续西峰由地方自行筹款创办的,并由他任校长。西峰创办这所学校,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的。学校课程,以设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总会机关报《民报》和《铁券》等策论为主题,以兵法操练为主课,而以格致(科学常识课)史地为辅课。西峰是范亭的族兄,对他特别赏识。范亭相貌英俊,圆圆的大眼睛,神彩四溢,身材颀长;虽是少年,却气宇轩昂,才智不凡,西峰着意培养他,收为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范亭在学校里勤奋学习,成绩优异,作文议论风生,常被语文老师展出,为同学传诵。他对体操、射击等课程的学习,也有优良的成绩。并且常和一些同学随同西峰和老师,前往邻近村庄组织的赛会去作救国讲演,常常使听众深受感动。西峰在学校中非常重视体育运动,还积极推动各村的小学开展体育活动,每年召集各村小学举办运动会,表演赛跑、跳高、跳远、三足竞走(两个人把彼此左右脚绑在一起,成为三足,分组赛跑)等项目。范亭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一时成为各村儿童模仿的榜样。
  范亭在这所学校里初步接受了民主革命的教育,同时开始受到一些锻炼。而续西峰是直接引导范亭走上革命道路的人。在他们的家乡一带,群众中间流行过一种说法:“续西峰的大将,两模一干。”两模指的是续模(式甫)和续培模(范亭),一干指的是续干。他们都是同一个村的续氏家族中人,又都同时追随续西峰参加民主革命斗争的。
  续西峰曾经被人视作“华北的革命巨子”,他对范亭走上革命道路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范亭常说:“中山、西峰、胡笠僧”,这三个人就是他在青年时代所最佩服的人物。西峰名桐溪,和范亭同村同族。他一生从事反清、反袁、反北洋军阀、反阎锡山和反抗黑暗社会的活动,奔波于华北、西北与西南各省,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联络同志,策划举义,虽曾屡受挫折,但是从不动摇,坚决斗争,影响颇大。他出生于1878年,比范亭大十五岁。他的父亲在宏道镇开了个染坊,原是小康之家。因他遭袁世凯、阎锡山的通缉,终致家破人亡。西蜂少有奇才,聪慧过人,但是被守旧者认为放荡不守规矩。与童辈一起游戏的时候,总爱带领小伙伴们扮演绿林豪侠、劫富济贫的故事,得到邻近各村儿童的喜欢。这些童戏式的活动,也使他从小无意间显示和锻炼了一种组织才能。幼时在私塾读书,几个授业的老师都是清末举人,理学名士。西峰嫌他们迂腐,常以恶作剧相戏弄。这班教师虽也欣赏他的聪慧,却对他的行为看不顺眼,“俱爱其才而厌其人”。西峰也不愿意追随这班腐儒,愤而离校回家自学。在此以后,他凭自学的成绩,曾在崞县应试得中秀才。1900年庚子事件后,清政府为了笼络知识分子,缓和反清风潮,恢复了科举考试。而山西则因义和团杀死英国传教士案,被禁考三年,1902年合并在西安举行考试。西峰为了取得掩护,便于进行革命活动,曾前往西安应试,又取得个“优贡”的功名。以后又借应试朝考到达北京,广访志同道合者,结交豪俊,以为互应。1902年,英国利用庚子赔款在太原创办山西大学。西峰又离家来到省城,进入山西大学攻读。当时他已深痛外患日深,种族沉沦,矢志反清复汉。所以他的志趣不在学校课程,考试分数常列下等。但若与人谈起国事时弊,总是议论横生,见识出众,引起师生注目。庚子以后,清政府多次派留学生赴日本,有志者亦相继自费赴日留学。西峰当时联络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资送五台县王建基、徐翰文,定襄县贺炳煌等赴日留学。临行时西峰叮嘱他们,不要只重视学习科学,而要重视联络留日的各省革命志士,共商大计,以便来日归国举事。至于在省内鼓动革命,联络志士,则全由自己承担。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王、徐、贺等在日本先后参加,西峰得知信息立即写信给王、徐、贺等,请代注籍参加了东京同盟会总部。第二年,王、徐、贺等人陆续回国,西峰便又返回家乡,进行革命活动。回到崞县办的第一件事是在崞阳学堂赶走腐朽教师,而请两位进步教师来校教学生作革命宣传。接着又在故乡西社村临近的宏道镇,创立了川路两级小学堂,并以这个学校为中心,东面与五台县沱阳学堂,南面与定襄县立两级学堂的进步人士定期联系,研究革命的教学方法。西峰从这时开始,主要深入周围村镇下层社会的“三教九流”,亲自接近引车卖浆者流,以及唱戏、卖艺的结盟论事,并且鼓励他们在各村捣毁神象,借庙兴学。还在宏道镇设立自治局,筹办地方自治,宣传争取民权,兼作革命联络据点。他的这些举动,当时都被视为“大逆不道”,西峰却以一穷书生,奋勇直前,是开创社会新风气的先行者。他很重视革命宣传,更重视的是革命行动,积极组织反对清政府的武装起义。这时五台赵丕廉,崞县弓富魁、杨沛霖等人,已经先后参加了同盟会,同志渐多,势力也大。西峰就派王建基、徐翰文、弓富魁、杨沛霖等二十多人,北出杀虎口,前赴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一带,联络朔方健儿,以图大举。最后因为走露消息,徐翰文牺牲,王建基被捕。这次行动虽然受到挫折,却是一次有益的演练,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为日后的辛亥革命忻、代、宁公团武装起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就在这时,同盟会山西分会干事谷思慎、丁致中(都是宁武县人)由日本回国,在晋北宁武一带活动,因与天主教冲突引起了官方注意。这时荣福桐正由东京回国,到五台县东冶镇传达同盟会总会指示。其主要内容是“要各省加紧革命活动,实行武装起义”。西峰这时因清政府侦察他甚严,暂离家出走。这次会议决定派专人到归绥、包头一带,与弓富魁等联络,促他们加速活动,准备起义。
  范亭在川路两级小学堂两年,十六岁到山西省会太原考入一个中学。同年,经父母包办,与邻村比他大两岁的李漫贞结婚。婚后感情不合,女方又有不育之症,范亭常不愿回家,专心攻读。第二年转入山西陆军小学,接受初级军官训练。他在这时继续得到西峰的关心和帮助。关于他和西峰的关系以及西峰给予他的影响,范亭晚年曾在《病中自忆》中作过追述:“十四岁进入高小。当时中国的革命风潮正在蓬勃发展。我们的学校校长续西峰先生(我的六服哥哥)提倡革命,非常热心地教育青年,常常问你长大要干什么,如果你回答说要革命、要作军人,他就赞成欢喜,如果你说干别的,他就不欢喜。并且介绍革命的刊物,如《民报》、《铁券》等供阅读,我们的学校就成了革命的中心。那时我对于孙中山先生就有无限的敬仰与钦佩,而直接以革命的思想教育我的就是续西峰先生,他对我的关心帮助是更甚于一般人。十六岁考入太原一个中学,十七岁转入太原陆军小学,西峰先生找我谈话,他说咱们那里学生数你好,今天陆军小学是全省优秀青年,你要虚心学习,最要紧的是不要忘了革命。我在学校虽然名列最优等,但始终是虚心不敢骄傲的。而当时的学校,办学校的人虽然有点民族思想,但我们受的教育却没有什么革命的思潮,只不过是一种军国主义。我对这个学校也不大满意,初入学的第二个星期,就几乎因为不服从命令把我开除了。连排长把我指为最坏的学生,后来因为我学习成绩好,他们才又把我当作模范生了。”
  太原陆军小学,是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创办的初级军官学校之一,是为了镇压人民为其所谓新军培养鹰犬的。却未料到,事与愿违,这个学校反而为革命军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当时孙中山奔走革命,在各省新军中安插了革命党人以发展革命力量,形成辛亥革命的骨干。山西陆军小学也成为革命力量发展的基地,辛亥革命在山西发动后,这个学校的很多学生成为起义军的骨干。陆军小学原定三年毕业,所学课程相当于初级中学,另加一些军事基础课程。考试成绩分为优、上,中、下、劣。陆小每期招收各县一至二人,每期公费生名额有限,另外设有自费附课生。
  范亭自从转入山西陆军小学,不但革命思想进步快,而且学习一贯勤奋,考试成绩总是第一,成为校中模范学生。由于成绩优良,每获第一,一次可得五两银子的奖银。他从不自己挥霍,家中贫困,所获得的奖银均节省下来,捎回家去补助家用。他在太原亲眼见到清政腐败,外人横行,更证实了西峰先前的教言,深刻地懂得了非革命无以救中国,非自强无以御外侮的道理。他在这时除了努力增强自己的军事知识和作战能力,更不断地探讨中国的现状和世界形势。在这里,他结识了陕西籍的同学史宗法、张德枢等,并经他们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经常与校内外的革命党人,进步青年奔走联系,更加增强了他的革命决心和信心。以后回想起幼年时代的生活,他曾写过几行诗:
  从小未敢自命不凡,
  西峰说我不寻常,
  同学们也如此取笑,
  真使我自惭。
  为人群做些有益的事,
  此志此心却始终不敢忘。
  革命事业如大海又如大洋,
  添一点水看不见,然而我情愿。……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