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
第一章 “此生与国难俱来”——辛亥风暴中崭露头角 |
穆欣 |
|
|
范亭进入山西陆军小学读了一年,就爆发了辛亥革命。1911年l0月10日(宣统三年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各省纷起响应,全国震动,山西也立即酝酿响应。10月22日西安起义消息传来,因为晋陕近在咫尺,山西巡抚陆钟琦、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等十分惊慌,10月25日即在太原召集军政官员开会,决定将分驻各地的巡防队调集太原,镇守省城;将第八十五标黄国梁部开往蒲州,协同巡防队防堵陕西起义军东渡。这时阎锡山任标统的第八十六标,则被当局认为是可靠的,所以对他未加防范,还让他参加了这次会议。由此也可以看出,阎锡山对清廷派在山西的上层统治人物,是如何工于心计了。阎锡山看到起义军势力大增,在这次会后立即召集黄国梁、温寿泉、赵戴文、南桂馨、乔熙等开会商量决策,决定第八十五标本不离开太原,领到子弹后即发动起义(当时军队有平时不发子弹的规定)。10月29日太原举行了武装起义。第八十五标第二营管带姚以价带领起义部队,迅速占领巡抚署。巡抚陆钟琦和前来抚署弹压起义的陆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相当旅)的统领谭振德,都被起义军击毙。阎锡山得知姚以价攻入巡抚署,认为机不可失,一面给其第八十六标所属部队下令说“八十五标兵变”;另方面又以保护为名,从八十六标派了几支部队到巡抚署周围和军装库等处。他在当时所作的这种部署安排,是一种“坐山观虎斗”的伎俩,意在观察事态的演变,以便作应变的处置。他在下达这些命令以后,就躲藏到大教场东北的树林中,在那里坐以观变,相机行事,成则居功,败则诿过。此后起义军迅速将太原各重要机关和军事要地全部占领,清廷在山西的统治即将结束。 这天当阎锡山看到起义军肯定获胜时,就从他躲藏的大教场侧旁的树林中钻出来,急忙跑到巡抚衙门去,准备拉着盟兄弟们抓取胜利的果实。这时起义军官兵都汇集到这里,经过众人计议,都想推举陆军督练公所总办姚鸿发为都督。阎锡山见此情形,只好附和众议。但姚鸿发的父亲姚锡光任清廷陆军部侍郎,他怕这会儿自己当了山西都督,清廷怪罪下来,会把父母“送到菜市口刑场去”杀头,就婉言谢绝了大家的要求,建议另选贤能。后来这些起义军官兵一窝蜂地跑到咨议局去,要在那里选举一个督军。 咨议局议长梁善济主持推选督军的会议。梁善济先让起义军的头头演说起义经过,阎锡山、温寿泉这时都抡先讲了话。演说完毕,就发票选举都督。正在梁善济讲解选举如何是大事,如何是“民为邦本”的时候,张树帜发觉议员当中有选立宪派首领梁善济的倾向,立即一个箭步跑到主席台上,把手枪往桌上一拍,将梁善济挤到一旁,大声地叫嚷说:选都督做么子要票选,我们军人不干这一套,要选就举手好了。他也不等众人表示意见,就又大声喊叫:“选阎标统做大都督,赞成的举手!”周玳在场内应声高呼:“应当推举阎锡山为大都督,大家一齐举手!”这时张培梅等人就丁零当啷地把会议室大门一关,全都亮出了手枪。阎锡山的盟兄弟齐声喊叫:“选举阎锡山,……”一些军官当然纷纷举手。那些议员们一个个吓得哆嗦打牙说不出话,在惊愕中相顾举手;梁善济见势不佳,乘机从后门溜走。在手枪威逼之下,张树帜连喊两声,阎锡山当选都督就算“全体通过”了。 阎锡山就这样取得了辛亥起义的果实,以后竟统治山西人民将近四十年。他出生在五台县河边村,距范亭故乡西社村只有十几里路。阎锡山家居住的村镇在滹沱河南岸,范亭家住滹沱河的北岸。阎的家底和来历,是西峰和范亭所熟知的:阎锡山出身商人家庭,光绪二十几年时,他跟他的父亲在城里开钱铺。传说阎锡山的祖籍在洪洞县的棘针沟,大约在明朝元朱璋坐龙廷的那阵子,阎家从洪洞县迁到阳曲县的坡子街,以后辗转迁徙,直到清朝初年方定居五台县河边村。他的祖辈曾经长期处于贫困境地,后期经商才“发”了起来。传到阎锡山的祖父阎青云这一代,已经是一个小地主,变成了半大不小的富裕户。他的父亲阎书堂,在五台城内开起一个叫做“吉庆昌”的钱铺。他们靠吃高利贷、囤结居奇,发了不少横财。阎锡山在这里不但认识了“钱”的魔力,也通晓了捞钱的窍道。最后在一次投机生意中惨败,导致“吉庆昌”的倒闭。这个钱铺还自己出票子,大量印发没有实物或基金作抵垫的“钱贴子”。生意坍台后,这些钱贴子作废了,他们又不收回。债主和兑钱贴子的人,白天黑夜逼着他们讨债,阎锡山父子在家里呆不住,一起逃到了太原。那时太原武备学堂是公费,正在招生,阎锡山就考了进去。1904年又到日本留学,前后五年,住过振武学校、士官学校。阎锡山这时就醉心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在士官学校期间结识了不少日本军人,同冈村宁次、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等都有交往。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人物。这时阎锡山参加了同盟会和铁血丈夫团。1909年他在士官学校毕业时,正逢孙中山派同盟会员归国进行革命。他便利用这个机会,开始耍弄两面派手法;先到北京钻营,走了清廷陆军部侍郎姚锡光的门子。姚锡光写信给山西督练公所(这是全省军事的最高机关)任总办的儿子姚鸿发,要他对阎另眼看待,所以阎锡山回省后很快被派到山西新军当教练官(相当于副标统),不久又升任第八十六标的标统(团长)。此外,他为了接近当时的民意机关咨议局议长梁善济,又与梁的门生、咨议局秘书邢善长订了“金兰之交”,通过邢的介绍,阎锡山逐渐取得梁的青睐,在各方为阎吹嘘,从而得到了清室官吏的信任。他的另一只手,又拉住革命党这一根线,极力拉拢私人关系,操纵山西的革命活动。其实他同山西省革命党人关系很少,虽也凭借参加过“铁血丈夫团”的身份,利用同学、同乡、结盟兄弟等手法,使自己参加到混成协内的秘密领导核心。这个核心组织由阎锡山、温寿泉和阎的奕友黄国梁组成。但黄国梁不是同盟会员,温寿泉和他貌合神离。而标内姚以价、熊国斌两个管带对阎锡山的为人索所深知,也不买他的帐,使他大伤脑筋。他很清楚,在山西能够和他同谋的只有他的同乡和密友赵戴文,以及第八十五标军需官南桂馨、测绘学校学生张树帜等几个人。当时山西的革命力量还没有集中到太原,主要在晋北和晋南。续西峰、李岐山(鸣凤)就是山西北部和南部的革命领袖。但阎锡山上与清廷官吏及地方权要勾结,下面培植己党、结帮营私,便轻易地夺得了全省最高的军政大权。 续西峰一直没有放松过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这年夏天,他听到黄花岗起义的消息,认为革命时机已到。为使太原、绥远及晋南各地的革命力量同时起义,达到一举成功的目的,他和贺炳煌等曾秘密派人前往各处联络。武昌起义的喜讯传来后,他便在家乡集中旧部,招募义勇,加紧活动。及至太原起义成功,西峰一面与弓富魁等纠合同志集合待命,一面派贺炳煌到太原见阎锡山,建议出动奇兵直捣北京,阎锡山不予采纳。西峰认为太原起义后出奇兵直取北京是推翻清廷的最好时机,又亲自到省城面见阎锡山,建议先出兵石家庄,以切断京汉铁路,阎锡山仍然无动于衷。西峰要求发给新枪千支,进取大同,阎锡山仅拨给老毛瑟、来复枪数百支,并令续西峰为忻(州)代(州)宁(武)公团团长,协同第四标张瑜(玉堂)进军大同。西峰返回崞县,重整了队伍。这时,范亭所在的山西陆军小学学生,在太原起义后编为学生军,巡逻放哨,维持秩序。得知西峰创建忻、代、宁公团将攻打大同,范亭便相约同学前去投军,与赵承绶、李服膺、王靖团、李生达、史宗法、张德枢、续廷梅、樊赓灿等赶回宏道镇,面见续西峰。这时西峰整编公团已毕,以弓富魁为统带,邢斌丞、赵丕廉、续式甫等分掌内政,贺炳煌、任勇、史宗法等为队长。西峰任命范亭为公团司令部副官,负责办理联络传递命令等事,以后又任卫队长、镇远队队长等职。 忻、代、宁公团于11月28日誓师出发,进军晋北军事重镇大同。当时公团只有三千多人,且多民勇,又只有步枪三、四百支,战斗力不强。因为枪支缺乏,又将所收存的戈矛刀枪,连同川路小学堂操练用的木枪,也都加以伪装带去使用。 这时清军重点防守雁门关。新军第四标统张瑜已经攻占代州并向雁门关进攻,与守关清军在关下对峙。续西峰到代州后,与张玉堂出谋筹划,鼓励他继续集中兵力进攻雁门关。续西峰却乘敌不备,率领公团转往繁峙,扬言东出平型关。当他率队刚走出繁峙县城,却立即改变了方向,向茹越口急进,日夜兼程,于12月3日一举攻占应州。以后范亭回忆这次战斗的时候写道:“这时候阎锡山之新军一团驻代州,与雁门敌军朱振标对峙。我们与新军约会等待我们绕出雁门后路,你们再去进攻,两面夹击可获全胜。新军团长张玉堂不按计划盲目进攻,败下阵来,代州也几乎丢掉。我们驻在繁峙声言要出平型关,沿途办理兵站,派遣侦察,出兵五里忽然调头北转,乘夜暗渡茹越口占领应州。此时雁门敌人动摇,而新军团长张玉堂却罢兵不动,真把人急死。……” 公团攻下应州以后,马不停蹄,即向大同进发。当时季节正值隆冬,天气严寒,山路崎岖,积雪没胫。公团因为刚刚成立,衣服给养都不齐全,士兵缺乏应有的训练,指挥起来比较困难。范亭被任命为镇远队队长,带领一个营的部队担任前锋。他不畏困难,率部奋勇前进。经过连续三昼夜急进,爬山越岭,步行五百多里,如期抵达大同城下。不久西峰也率领大军赶到,守敌没预料到民军会这样快就来到大同,闻风丧胆,一经接战就败下阵去,公团乘胜前进,于12月5日下午进入大同城内。这年范亭才十八岁,初显身手,肩此重任,顺利地完成任务,得到了西峰的赞赏。 11月11日,大同曾一度被城内的民军光复,当时清军王得胜被迫暂时退守城外。但由于城内民军数量较少,战斗力弱,难以坚守,正在面临清军包围增援、即将重攻城内的危机之时,幸而公团大队人马开来,声势大振。就在西峰率队进入大同西门的时候,清军毅军陈希文增援大同的先头部队已逼近东门(紧跟着毅军一万多人到来的,还有淮军杨永泰部一万多人前来增援)。范亭闻知此讯,抢先由西门进入城中心,公团大队也相随冲进城内。清军原以为大同是由清军驻守的城池,当他们得知公团已先占领城内时,便仓皇退却,屯驻城东。他们经过侦察发现公团只有三千多人,装备又差,便将大同团团围住,用快枪大炮日夜向城内轰击。西峰进入大同后,立即配合率先起义的城内民军合力守城,令统带弓富魁负责指挥全城守御事宜。同时召集城内民、商代表开会,宣布革命宗旨和部队纪律,呼吁军民协力,互相砥励,共同对敌,坚定了军民争取胜利的信念。围城清军数量众多,数倍于守城部队,为防清军偷袭,西峰令将城墙破损了的地方泼水成冰,冰滑使清军无法攀登,夜间更加强城头的防范,防备敌人偷袭。由于守城兵力不足,又设计在城头上安插了许多草人以迷惑敌人。还命令部队抽调英勇壮士,经常在夜深时出城袭扰清军。守城期间,范亭和任勇、史宗法等带领部队英勇作战,多次消灭爬越城墙入侵的清军。范亭还率领敢死队深夜出城突击,威慑敌军。 西峰率领公团坚守大同,转眼已到12月底。这时南北议和已在上海开始谈判,围城清军总司令郭殿邦在革命军坚决抵抗下,进退两难,曾派清在籍郎中刘应昭入城诱降,当即被拒绝;再度派瑞典入教士耿尔琛城议和,又碰了个钉子。公团以寡散众,坚守四十多天,城内粮食渐尽,而西峰指挥若定,全军斗志昂扬,而使清军一筹莫展。山西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担心革命军力量薄弱,相持日久对民军不利,遂与张淑琳、李文甫等于1912年1月12日前来大同,会同前次清军派来大同议和的瑞典传教士耿尔琛入城议和。续西峰委派邢斌臣为交涉专员,双方经几度商谈,订立了信约六条:先由清军撤除西、南两面的军队,然后西峰率部返回原防,宋士杰部撤到口泉,淮军杨永泰进城接防。此役,公团占据大同,以一座孤城,深处敌后六百多里,坚守长达四十多天,牵制了清军数万精兵不得南下,使起义军光复了关内外和包头、归绥广大地区,大大转变了当时敌强我弱力量对比的形势,使南北议和谈判中,起义军取得了有力的实力地位。 临近民国元年(1912年)旧历年关的时候,西峰带领公团全部胜利返回崞县、原平。军容整盛,人民夹道欢迎。公团健儿和当地父老,共同欢度了实现共和后的第一个新年。西峰即将弓富魁部派驻原平、代县,任勇部驻防繁峙,续范亭部派往五台驻防,安定地方,维持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不久,南北议和告成,清帝退位,结束了我国数千年封建帝王的统治历史。 阎锡山当上都督不久,清军曹锟攻下了娘子关,他很害怕,12月12日,就在忻、代、宁公团攻入大同城的第七天,不战而退出太原,和赵戴文等相偕取道静乐、宁武,逃往绥远包头。他为保全“荣誉”,逃亡途中接受孔庚的建议,通电全国,声明山西民军正在进军北路攻雁门、取大同的情况。但是,他的逃亡,却给公团防守大同的作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清军见阎逃亡,已无后顾之忧,得以全力围攻大同。由于公团上下一心,斗志更坚,最后竟获全胜。1912年2月,南北议和告成,2月12日清帝退位,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山西巡抚张锡銮驻兵太原。起初咨议局副议长杜上化曾派代表到包头,要阎锡山返省主持大计。阎锡山认为虽然南北已在议和,但今后局势尚难预料,留在包头比较稳当,他不愿也不敢回省冒险。直到咨议局二次派人来催,他才答应回省,但仍然是心悸不安地缓缓而行。2月19日这天行至晋北忻州,忽然接到袁世凯的一封电报,要他就地停止前进,不准“擅自行动”。因为事出突然,阎锡山惊恐莫测,曾邀请续西峰到忻州共商对策;并派人到太原探听虚实动静,得知袁世凯决意窃取山西,拒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阎锡山急忙派专人向孙中山求援,又托一个认识袁世凯的商人星夜赶到北京疏通。袁世凯借口阎锡山外逃,坚决不承认山西是起义省份。孙中山当时为此打了二十多次电报给袁世凯力争,并且举出续西峰在晋北坚守大同的英勇事例,和李鸣凤(岐山)、景定成(梅九)等在晋南运城设立有军政分府为理由,证明革命军并未退出山西。因孙中山态度坚决,袁世凯终于松了口,阎锡山这才侥幸取得了山西督军的职位,于4月4日从忻州回到太原。 阎锡山回到太原,以续西峰拥有忻、代、宁公团数千名部队,势强力大,放心不下,于己不利,便派田应璜、梁上栋到崞县与西峰磋商,敦劝他取消公团,到省城任职。西峰迫于形势,将公团解散,安置了善后,于1912年10月前往太原,就任了山西巡警道。 范亭带领部队到五台山驻防后,西峰又将从大同新招募的部队,交给范亭整编。其中有张拔贡的部队,驻在罗堠寺,军心不稳。经他了解,张拔贡原系关外土匪,官兵不习惯关内的生活,而且匪性不改,正在酝酿哗变,准备大肆抢掠后返乡。范亭当机立断,经过周密部署,亲自带队包围罗堠寺,活捉了张拔贡,平息了这次叛乱阴谋,使五台地区人民避免了一场浩劫,人人称庆。当阎锡山勒令解散公团的信息传到驻五台部队时,众心不服。范亭曾向西峰提出,拟将部队拉出口外,再举义旗,独立进行革命活动。西峰根据当时形势向他指出,南北停战和议告成后,孙中山被迫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已经宣言从事实业救国,革命暂时受到挫折,实际上已暂时转入地下,个别活动,无济于事,不如暂时解散,徐图再举。最后,还是将忻、代、宁公团解散了。在这个历史时期,初露头角的续范亭,无论是在夺取和保卫大同的作战过程中,或是在驻防五台平叛的行动中,都显示出自己优秀的指挥、组织才能和过人的革命胆识。这次参加辛亥革命的壮举,是他献身革命漫长征途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西峰虽出任了巡警道,他的志趣并不在此。署中日常事务,全部交由秘书赵丕廉处理,自己常到都督府找阎锡山纵论国事,从中窥测阎的底细。西峰认为袁世凯是阴险狠毒的大奸,必不忠于民国,终将是革命的死敌,亟应联络南方各省,早日除掉这个祸害。此时阎锡山却正在考虑如何依附袁世凯,对西峰的谈论只是一味敷衍。西峰觉察到这一点,异常愤慨,决计另图。阎锡山也看出了续西峰的心意,对他更加忌恨防范。 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后,声言今后专注于实业的考察,巡游各省,暗中却努力重聚革命力量,以待时机。1912年9月中旬,孙中山到达太原,西峰亲身接待,面聆指教。范亭经西峰引见,也到太原会见了孙中山。孙中山在太原停留数日,经过仔细观察,对阎锡山已有了解。孙中山同续西峰虽然也是初次见面,但是早于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他已知道续西峰其人,在太原见面后深感西峰大有才识,议论纵横,因而对他寄以极大希望。曾劝西峰忍耐养晦,暂时先致力兴办实业,同时注意北方军事。1913年10月,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变更官制,改巡警道为警察厅。西峰借口不愿作警察厅长,决意辞职,返回崞县老家闲居。 西峰回到家乡,即以兴办实业为号召,在西社村附近的漆郎山开办铁矿场,又发起集资开凿修建了当地人民多年渴望而一直为地方恶霸横加阻挠的广济渠。这条渠从忻州的忻口到崞县的原平东社,长达六十多里,可以灌溉忻州、定襄、崞县三县的六万多亩土地,变瘠田为肥壤,至今农民仍普遍受益,人民永记西峰的这一功绩而不忘。 在公团解散、西峰前去太原任职后,范亭就留在家乡,暂到他的母校川路两级小学堂教书。他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灌输爱国主义的内容。范亭在学校里面,事事都必躬亲实践。他亲自喊操,亲自领队,在校内授课,到校外参观,全心全力扑在教学上。川路四周的同河、漆山、农田都是他授课的场地。在课堂上,他将自己亲身经历的革命故事讲给学生听,每讲到悲壮激烈的时候,常是声泪俱下,动人心弦。给他所教过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过了很久以后,他们还都记得范亭讲课的动人形象。但是,“教育救国”毕竟收效缓慢,而风云激变的时局、“山雨欲来”的革命形势,正在迫切地等待着范亭,召唤他重新起来战斗。他同西峰商谈后,就又离开家乡,前往保定考入陆军中学,以求进一步深造,准备投入即将到来的新的革命高潮。 |
|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