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
第五章 西安的革命风暴——“拜别西湖从军去” |
穆欣 |
|
|
续范亭在杭州疗养期间,中国政局处在大动荡中,风云瞬息万变。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这年12月下旬在瓦窑堡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讨论、通过毛泽东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瓦窑堡会议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巨的努力。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为实现这一政策所作的努力,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新的高涨。这个时候,全国各阶级的关系表现出明显的新变化,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很快成为一切爱国人士的共同主张。 向来爱国忧民的续范亭,时时刻刻关心着政局的变化,注视着日军侵略的动向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抗日救亡运动的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强烈地冲击着蒋介石政府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续范亭深深地受到这场风暴的感染,心头燃烧起更加强烈的抗日热情。虽然这时他病体尚未痊愈,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却已使他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杀敌雄心。“登临一揽山河秀,此日应知国步难。”“浪花三尺横磨剑,歼虏将军莫偷安。”江南的青山碧水也无法羁縻他的民族斗志,一颗熊熊燃烧着的赤胆忠心,早已冲出西湖之滨这座静穆的香山精舍了。 风云激变的大局,时时鼓荡着续范亭的抗日热情。随着时日的推移,这种情绪愈来愈显得强烈,以至成为昼思暮想,梦魂萦绕的心病。这年“九一八”纪念日,他写了前面已经记述过的《国难日有感》。10月10日,又写了《双十节观杭城阅兵》:“双十钱塘大阅兵,将台高筑旗下营。国庆又逢国难急,此日将军应牺牲。东海狂潮奔腾至,水来土掩训壮丁。大将驱马奋登坛,十万人面争识韩。飞机雷动凌云起,军乐悠扬万众欢。人人争说莫落落,士庶一体输肝胆。我亦兴奋次其旁,由来吴越称霸强。歼虏将军问是谁?应是当年戚继光。”这时日军侵华益急,已经深入绥东,有些部队不顾蒋介石政府不抵抗命令的压制,自行奋起抵抗。续范亭遥望北国烽火,心中焦灼,急欲北返与袍泽故旧投入抗日沙场,曾在另一首诗中自诉:“敌人血战风沙里,愧踱苏堤第一桥。”10月14日,他“夜梦与日宣战,各处义军蜂起”。他在梦醒后写道:“一念无生忽有生,千年学道叹无明。波涛起伏招多病,梦中犹自忆刀兵。”诗后自注《纪梦》云:“1936年10月14日,余身体颇不适。夜梦中国与日本宣战,各处义军蜂起。战争正在激烈,忽有三百老人团宣言发现,领衔者为胡罗素,主张亲日,到处惑乱军心。见其文惊曰:‘此日人嗾使汉奸为之也。胡罗素三字可以证明。胡者满人之称,罗为爱新觉罗,素乃反华之意。’同人认为不诬,急电中央注意,并搜杀散此宣言者。意谓此必北洋余逆借此作乱,华北军人恐受其毒,此后将成为与政府对立之一势力,而为反革命之一大壁垒也。” 正巧在这个时候,10月18日,蒋介石召杨虎城、韩复榘、徐永昌等到杭州来商谈国事,杨虎城是续范亭多年的知交,徐永昌也是早年共事的好友,他们曾先后来到香山精舍探望,和范亭促膝谈心。蒋介石当时耍弄声东击西的手法欺骗杨虎城等,声言他要部署抗战。要杨虎城去陕整振军力,暗中却在计划随时利用陕军“围剿”刚刚经过长征到达陕北的红军。杨虎城误信了蒋介石的谎言,兴致勃勃,当即约请续范亭同乘飞机北上,共商国家大计。续范亭受到杨虎城的鼓励,情绪激动,大有“漫卷诗书喜欲狂”的神态,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他的邀约,但向杨说明自己需作些准备,略迟几天自往西安。 杨虎城离杭临别前,续范亭还感慨地作了一首诗赠给他和徐永昌:“黄帝子孙有宝珍,国家所重地与民。打他不过他拿去,如此江山不送人?” 这次与杨虎城的挚诚交谈,再度激起续范亭抗日救国的雄心。他不顾自己的身体的虚弱,决心回到西北去尽力做些有利于抗战的事。杨虎城走后,一面与定安收拾行装,一面实现他早已立下的心愿,用他苍劲的笔锋,在五尺多长的大张宣纸上,写下了“尽此一报”四个大字,留作以身许国、忠心报国的决心和重走一条革命新路的誓言。并专门延请工匠镌刻在香山洞内的石壁上,表示矢志不够。与此同时,他又写下了铿锵有声的《大无畏》:“不怕死,不怕疼,不怕辛苦不怕穷。养成一身大无畏,誓与倭寇决雌雄。”当他途经南京再谒中山陵时又写下了:“羞见先生面,陵园我又来。何时擒海寇,献捷祭灵台。”这些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诗篇,与香山洞石壁上“尽此一报”的誓言相呼应,他已选择并开始走向一条崭新的光明坦途。 续范卒于11月初,偕同患难与共的好友刘定安离开杭州,途经上海、南京、郑州、洛阳各地前往西安。离开杭州之前,他还写下了拜别西湖,表明心迹的诗句: 烈士英雄西子宫,山川草木并昆虫。 西湖拜别从军去,征讨将军逐犬戎。 这首诗和去岁在南京所写的《绝命诗》,都是出字忧国忧民的爱国心肠,但从它的基调上看,诗人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已经全然不同了,人们在这里看到的已是战鼓咚咚,斗志高昂的战斗进行曲,给人带来了无比的力量。 续范亭一行离杭北上途中,经过南京的时候,冯玉祥将军及在南京的许多朋友,喜闻续范亭病愈欲返西北,都赶到车站上来迎送。续范亭十分感谢大家的关怀并且深自策励。他缅怀去年在这里经历的剖腹事件,又感触颇深地吟咏:“紫金山上忆狂吟,二竖何时一战擒?愧我空留一点血,依然国难又秋深。”(《自忆》)特别是想起多年患难至交,不幸殒亡的杜仲虙,感伤不已:“壮士同仇不戴天,沉湖岂欲效诗颠?忍看玄武湖中月,君已千秋我一年!”(《忆仲虙》) 当火车过郑州时,适遇胡景翼祠落成,范亭和刘定安特前去赡谒凭吊。——胡景翼,字笠僧,陕西省富平县人。辛亥革命起义参加者。1924年后任国民军第二军军长兼河南督军。早年与续范亭参加“华山聚义”,又是反对北洋军阀的战友,先后共事约七、八年,有极深厚的友谊。胡景翼病故时年仅三十五岁。为人豁达大度,革命坚决,续范亭很敬佩他。续范亭此时怀念并肩战斗过的这位战友,为鼓舞后人了解和学习革命先烈的事迹,写下了长诗《胡公祠落成过郑一吊》:“赤面将军本姓胡,将军一怒失曹吴(指曹锟、吴佩孚)。总统皇帝同囚禁,欢迎总理入帝都。城狐社鼠驱未尽,致令总理发肝病。中华民国失慈父,将军痛哭尤深重。悲愤血热疔疮结,大将归天或有命。屈指一十有二秋,巍巍庙貌起中州。愧我后进犹小续,表彰先贤惭老刘。陵园羞洒血一腔,再世刘琨复渡江。将军浩气贯天日,继起何人振家邦。” 这年的11月5日,日军和内蒙古王公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以王英、李守信两部为主力,大举进攻绥远东部。傅作义部奋起抵抗。全国人民热烈欢呼绥东开始进行抗战,各地援绥运动纷起。续范亭行经洛阳的时候,传来了傅作义部在红格尔图打败王英部的捷音,使他十分兴奋。但又得知蒋介石已飞来洛阳,扬言部署抗战,实则指挥“剿共”。此刻正在这里亲自部署兵力,妄想继续大举攻打陕北红军,并且胁迫张学良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充作先锋,延续内战,祸国殃民。续范亭闻讯,压抑不注满腔怒火,特意在洛阳下火车,拉着同行的刘定安,一定要去找蒋介石,并说:“要是见到蒋介石,非臭骂他一顿不可,大不了一头碰死在他面前!”他们来到蒋介石在洛阳的行营,投递名片要求见他。等候了两天,毫无结果。蒋介石借口“军务繁忙,不得脱身”,拒绝同续范亭见面。事后续范亭对左右的人说:“我当时想拚着我的残生,当面臭骂一顿,舒一舒心里的气愤。可是他很乖,拒绝同我会面。我明白,他怕来个‘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于是,他给蒋介石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告诫蒋介石说:“你不要唱武丑了,已经没人爱听你的戏了。” 他在洛阳旅社静坐时,曾经默诵口占一首诗:“我心自信坚如铁,生怕遭逢吸铁石。此身那得似金钢,水不能淹火不热。”可以看到他那时多么想有更健康的体魄和更坚强的意志为国出力啊! 离开洛阳继续西行的前夕,续范亭要与刘定安分手了。刘定安是他的崞县小同乡,1935年由西安相随续范亭到山西、北平等地邀游,以后同赴南京。自从续范亭在中山陵前忧国剖腹后,一直相救相伴将近一载。这时两人商定,刘定安回山西观察局势,续范亭先回西安,秦晋两地哪里先发动抗战,他们就到哪里去抗日。“古道夕阳,依依惜别”,范亭与定安难舍难分,特地赋诗《洛阳别定安》相赠。诗中情挚意切、语重心长地写道:“……自古伤别离,今日须同欢。交通日以便,相见更非难。秦晋隔衣带,地球落弹丸。岂爱风尘苦,男儿重胆肝。一载如一日,使我心量宽。……” |
|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