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八章 时逢“西安事变”
方知今

  卫立煌的逆来顺受,倒使蒋介石感觉到自己实在亏待了这员骁将,关键是以后还要用他呢。于是在1935年11月,让卫立煌当上了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任命为徐海绥靖分区司令长官; 9月,晋级为陆军三星上将。
  当时尚无四星、五星上将,三星是顶级了。
  这时,蒋介石正在组织对陕北红军“围剿”。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电令卫立煌速去西安参加重要军事会议。卫立煌不敢怠慢,稍事料理军务,即带了参谋长郭寄峤由蚌埠乘车到西安。
  车到西安天色已晚,铁路局长慕名登车拜会卫立煌,并热情地说已在餐车准备好了一桌菜,请卫长官吃完便饭再进城。卫立煌想此时进城再用餐也麻烦,便答应了。
  众人进了餐车,见已摆好一桌菜肴,正要入席,突然列车被撞击 (可能是挂车头),车身大震,一桌菜肴倾覆于地。局长大窘,喝斥列车长。卫立煌忙安慰局长,说:“没有关系,事出意外嘛,不要责难列车长了。”局长命重新摆了一桌。
  郭寄峤虽默默无言,却面有不悦之色。事后他对卫立煌说:“刚到西安,就遇到这样不愉快的事,我就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
  在列车上吃完饭,已是深夜。局长亲自将卫立煌、郭寄峤送到预先准备好的下榻之处西京招待所——这里已住下许多国民党高级将领。
  12月11日晚,张学良举行盛大宴会,招待来西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也出席。
  卫立煌与张学良有一面之识,并无深交,颇出意料的是,见面时张学良就表现出极大热情,握手寒暄之后,邀请卫立煌去一旁坐谈。
  张学良先对卫立煌表示了“仰慕”,然后又对放弃东三省退入关内深表惭愧,又说有“不得已的苦衷”。
  张学良不抵抗,三十万东北军退入关内,“党国人士”一度纷纷议论。
  卫立煌知道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但他认为军人有守土卫国之责。为将者,有敌来犯不决战是不甘心的,要他不抵抗就放弃阵地,他会死不瞑目!现在听了张学良一番话,他虽有感慨,毕竟没有深交,不便直言,便敷衍道:
  “汉卿(张学良字)兄不必过分自责,把部队训练好,再打回去驱逐倭寇也就是了。”
  张学良握着卫立煌的手,很激动地说:“素知俊如兄乃常胜将军,他日用兵,还望俊如兄鼎力相助。”
  卫立煌回答得很谨慎:“驱逐倭寇乃军人职责。汉卿兄若要打回老家去,有用得着俊如处,俊如决不敢有辞。”
  张学良又说:“时局如此,委座尚坚持‘攘外必须先安内,安内必须先“剿共”’,奈何!”
  卫立煌看了张学良一眼。他对蒋介石的这种政策也特反对,认为日寇侵占东三省,窥视华北,应该联合共产党抗日才是,岂能置外寇于不顾而同室操戈!然而自从有了“戏言耳”,他知道蒋介石对他并不信任,自己一言一行均在蒋介石监视之中。“祸从口出”,他一向言行谨慎了,现在张学良又提出一最敏感问题,周围“耳目众多”,他也不知张学良底细,更不敢附和。
  “俊如乃委员长麾下一将,交兵接刃,俊如所能,其他一无所知。”
  张学良听了,显露出失望神情,谈话再不能继续下去了。
  不料就在这天晚上,张学良发动了举世震惊、也使中国历史改写的“西安事变”,把蒋介石及以下二三十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一网打尽!卫立煌也在劫难逃。
  杨虎城的士兵包围了西京招待所,闯入客房勒令将领们去大厅集中。邵元冲企图越窗外逃,被士兵开枪打死!尚处于莫名其妙中的陈诚、卫立煌、蒋鼎文、朱绍良、钱大钧、万耀煌、陈调元、蒋方震、蒋作宾等大员们不免人人自危,不得不就范去大厅集中。直到早晨送来“号外”,见通栏标题是“张杨兵谏”和“张杨八项主张”,才知道兵变事由是针对蒋介石的。
  众将领知道自己暂无性命之忧,这才稍稍安稳,又发议论了,说什么:“张学良对外不抵抗,对内搞挟天子以令诸侯,太岂有此理了!”郭寄峤也很愤慨:“张汉卿太莫名其妙了!”卫立煌唯苦笑而已。
  当天下午,张学良来到西京招待所,抱拳对众人说:“对不起啊,不打招呼就将诸位聚在这里了。”又说:“啊呀,这么多名将聚集在此可谓‘群英会’了!”随后他才向众人讲明“兵谏”的原因是出于“不得已而为之”,目的只是要求委员长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一致对外,并将八项主张逐条加以解释,要求众人支持。
  在“西安事变”时期,有一个自西安发出的通电,内容是支持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连署了许多被软禁要员的名宇。后来这些人释放回南京了,又矢口否认此事,说是张学良盗用了他们的名义,强加给他们的,当时他们一点儿都不知道。蒋介石心中有数,也未追究。唯有曾扩情在电台发表了讲话说此事赖不掉。蒋介石大骂“无耻之尤!”从此不用。
  曾扩情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因他是四川人,蒋介石派他去说服四川军阀归顺中央,特提拔为中将,在黄埔同学中“冒尖了”。若无这件事,他会青云直上。
  在此一事件中,卫立煌认为张学良要求团结抗战是对的,但又认为手段过激,所以他始终沉默不言。
  唯有陈诚倒有胆量与张学良据理力争:“汉卿,你好无才!你把委座抓起来,中国交给你,你能把中国治理好吗?你能统一中国吗?你连老家都丢了,你能把鬼子赶出中国吗?”
  张学良说:“东三省失守,我已成为罪人,委座还要我去打红军,不许我抗日,东北军弟兄不会宽恕我。我并不想篡夺领导权,只希望团结抗日,他不抗日我决不放他。”
  陈诚说:“好,我也不和你争了。刚才杨虎城的人把我们携带物品席卷而去。其中有我的一只公文皮包,里面装有委座要求我制订的抗战计划,这是绝对军事秘密,若落到日本人手里,责任只能由你来负!”
  张学良大惊:“啊,有这样的事吗?我马上亲自去查。”又问:“辞修,你看现在该怎么办为好?”
  陈诚说:“你把委座搞得如此狼狈,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张学良当天即通电全国,申述个人主张,表明“决无个人企图”,并以个人名义,给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发去一电:
  “特急。南京行政院副院长孔庸之(孔祥熙字)我兄勋鉴:弟对国事主张,曾经商讨,区区苦衷,谅蒙鉴及。不意介公违反众论一意孤行,举整个国家之人力财力,消耗于内战,吾兄执掌财政,当能洞悉。绥东战起,举国振奋。乃介公亲临西安,对于抗战只字不提,而对于青年救国运动,则摧残备至。弟陈词再三,置若罔闻!伏思中华民国,非一人之国家,万不忍以一人而断送整个国家于万劫不复之地。弟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今不敢以私害公,暂请介公留住西安,促其反省,决不妄加危害。我兄遇弟至厚,当能谅其无他,投沥奉闻,并乞明示。此间一切主张,并以丑文电奉陈。张学良叩震印。”
  消息传到南京,上层顿时乱作一团。有主张和平解决的,有主张武力解决的。最为激烈者,乃黄埔学生为核心的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其书记长邓文仪当天即通电驻汉中的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及驻洛阳第二十八师师长董剑,请他们进兵围攻西安。次日,以胡宗南、黄杰为首的黄埔将领二百七十五人声称“代表七万黄埔同学”,声讨张学良、杨虎城。
  何应钦等人却在积极部署进攻西安,派飞机前往轰炸,暗中与日本人勾结,并发电报在法国的汪精卫,催他回国“主持政务”。
  宋美龄从上海返回南京,致电张学良,要求派澳籍友人端纳联络谈判条件。端纳原是新闻记者,曾赞助辛亥革命,当过北京政府客卿,也在“张大帅”和“少帅”麾下任过职——是“少帅”的英文老师。宋美龄深知其渊源关系,料想张学良必能接受。
  果然,张学良回电表示欢迎。
  12月16日,中共中央派出的以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人组成的代表团,赴西安同张学良、杨虎城共商对策。
  22日,宋美龄、宋子文等人赴西安谈判,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夫妇到机场,陪同登机,离开西安飞往洛阳。
  在洛阳有中央军校第七分校。蒋介石相信军校学生是最忠于他的,所以到第七分校休息。
  次日,蒋介石要求先释放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张学良同意了,马上打电话命西安先放此四人。
  陈诚、蒋鼎文、陈调元都是蒋介石的最亲信。卫立煌没有想到蒋介石会把他也列入最先释放的四人中,不免十分感动。
  这就是卫立煌虽对蒋介石心怀芥蒂,却始终不下了决心背离蒋介石的重要原因。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