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九章 会见周恩来 |
方知今 |
|
|
1937年1月,蒋介石委任卫立煌为第五路军总司令,辖四个师,集结于商洛一带,后又调任鄂豫皖边区督办,设公署于六安。 西安事变后,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 9月,又按抗日的战斗序列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原红军第二十八军驻在边区,卫立煌与该军军长高敬亭谈判关于这一地区红军改编的问题。 过去曾经刀兵相见,你死我活。现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了,卫立煌是胸怀坦荡的人,以诚相待,谈判很顺利地达成协议。 卫立煌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留下深刻印象。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国抗战序幕。 卫立煌时任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驻军石家庄一带。蒋介石电令第十四集团军驰援北平。因平汉路情况很混乱,运输不能畅通,卫立煌指示第十四军所辖三个师先行,第九军各部原地待命。 这时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已放弃北平和天津两大城市。8月初,交锋重点移到平绥铁路线上的要冲南口,守军汤恩伯部抵抗不住日寇强大攻势,迫切待援。 卫立煌指挥部队,冒险绕满城进入太行山脉东面的狼牙山、梁各庄、大安山,绕北平西面侧敌而行。当主力到达百花山、史家营附近,卫立煌对各师下达作战令: 着第八十三师向北面的西沟子前进。对正在向怀柔侵犯之敌——日军板垣的第五师团背后猛插一刀。同时联系在南口、赤城、延安一线我军,南北夹击板垣第五师团。 着第十师向门头沟急进,乘北平日军空虚之际,进入北平。 着第八十五师至大安山,相机向丰台前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指日寇香月清司司令部。 这个作战计划非常大胆、周密,却被汉奸报告及日机侦察发现。香月清司即命第五师团停止一切行动,分兵阻击,主力则在长城居庸关附近,调兵与我军激战于西沟子。同时又派长野佑一郎第十二联队对我军作包抄行动。 第十师已进入北平西面四十五公里处的下马岭、千军台,与日寇神田正种的第四十五联队遭遇,展开激战;第八十五师也在距丰台三十八公里处与寇冈本镇臣的第二十三联队遭遇。 后据俘虏的日军供称:日寇第四十五、第二十三联队均由永定河庞各庄、榆岱镇的第六师团调来,由牛易满少将旅团长指挥。在日寇紧急运动时,又调用了大量飞机对我军空袭,迟滞我军行动。 香月清司命令第二十师团向良乡进攻。企图突破我军防线,再转向房山,切断我军后路。 卫立煌得悉汤恩伯放弃南口,自己孤军陷于北平西侧,必须尽快撤出,否则有被包围之虑。于是命各部队倚山在敌寇中穿梭,以迷惑敌人,乘机向南转移。 第十四军各部,采用进进退退、打打走走战术,与日寇比智慧、比灵活,在日寇合围之前,冲出西山台地,越过拒马河,南渡易水,抵徐水以西的遂城镇和保定以西的满城,兵力未受损失。 脱离战场后,卫立煌与军委会联系。军委会命第十四集团军参加华北最高指挥官程潜计划的保卫保定战役。卫立煌即与第九军联系,向保定转移。 行军中卫立煌得知刘峙在华北已不能抵抗,电台联系不上,该部不知去向,尤其是沧州失守,保定东、南面受敌,很难守住,便命部队停止前进,与南来统帅部联系。得到指示:着继续南撤,与华北大军会合,参加既定的石家庄会战。 果不出卫立煌所料,保定很快便失守了。 日寇在占领南口后,板垣中将率领第五师团及第一、第八师团各一部沿平绥铁路两犯。占领张家口后,即兵分两路,由公路直扑长城各关口。一路由怀来、蔚县、广灵、灵丘进攻平型关;一路由广灵、浑源、应县、山阴进攻雁门关;另一部分继续沿铁路西进,进占柴沟堡、天镇,9月13日陷大同。 防守天镇、高阳的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深知阎锡山一向与日本人有勾结,以为日寇不会来攻山西。闻报日寇打来了,他又毫无防御准备,真是闻风丧胆,日寇尚未到,他就吓得弃城而逃,以致日寇“兵不血刃”便囊括了察、绥及雁北的许多战略据点。 山西大军阀阎锡山闭关自守,独霸一方,三十年来,在变幻莫测政局中,投机取巧,左右逢源。他见日寇势大,便暗中与日本人勾结,长期容忍日本特务机关公然在山西设立办事处,大量收买汉奸。他当然也想不到日寇会打到他的头上来。起先他还以为日寇会“适可而止”,山西毕竟只不过华北战场一个侧翼,日寇必会沿平汉线南下,夺取华南大片土地。不料日寇毫不给他面子,强大兵力向他压来,有直扑太原之势。 阎锡山眼看他半生经营的地盘不保,这才慌了神。忙将临阵脱逃的第六十一军军长李服膺枪决,并将第二战区的行营设在雁门关附近代县太和岭。前者是“杀一儆百”,后者表示他要亲自督战。以此来挽回颓势。 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骄横不可一世。一支辎重部队,解押着大量军用物资,在没有作战部队掩护下,途经平型关,闯入八路军伏击圈,被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举全歼,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予日寇重大打击。 日寇改变进军路线,转向平型关和雁门关之一的茹越口;另一路绕道雁门关以西的阳方口进入长城,对雁门关来一个大包围。 雁门关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九关,雁门最险”一说。阎锡山将行营设在雁门山顶太和岭口,更以重兵布阵,自以为倚仗天险,万无一失。哪知日寇不攻正面,却从茹越口和阳方口两翼包抄过来。吓得阎锡山弃了阵地落荒而逃。 主帅逃命,部将也弃阵地,部队不战而溃。 人们见阎锡山逃回太原,一副心安理得的样子,不免议论:李服膺死得太冤了。 阎锡山逃回太原,想稍事喘息,再作打算。不料太原城内汉奸大肆活动,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敌机频频狂轰滥炸,商店关门,工厂警报常鸣,百姓惊慌逃窜,秩序大乱。连他这个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也不得不为躲避轰炸而钻地洞或躲到郊外去。在躲避空袭之时,他也在想:用哪支部队能阻挡日寇的攻势呢? 阎锡山的晋军虽称有两个集团军,即第六、第七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辖四个军,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只有三个独立旅;第三十三军孙楚部也只有三个独立旅;第三十四军杨澄源有一个师两个独立旅。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只有一个第三十五军,辖董其武、马延宁、孙兰峰的三个独立旅和两个骑兵旅。另有赵承绶的六个骑兵团和周玳的八个炮兵团,总人数约七八万。然而由于军费不足,粮饷短缺,各部队均有大量空缺,战斗力极差。现在阎锡山自己也不战而逃,他还能要求哪个部下为他拼命血战呢? 三十年来阎锡山绝对不让别的势力染指山西,为此,他将山西铁路改成窄轨,不与外界“接轨”,现在眼看日寇要端他老窝了,无奈之下,迭电向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图谋山西已非一日,怎奈内忧外患,不得时机下手,现在阎锡山来求,正是机会。他还欲擒故纵,先派去一些请缨抗日的西南部队去。阎锡山见这些部队装备极差,哪里能打仗?他深知只有蒋的嫡系装备好,又听说卫立煌打仗有勇有谋,便指名要求派卫立煌率部进入山西。这正中蒋介石下怀,于是命卫立煌率第十四集团军入晋。 卫立煌接到命令,知道太原危在旦夕,救兵如救火,片刻耽误不得,一面下令各部队军紧急行动,一方面带着参谋人员先行,以便早日与阎锡山见面,商讨防御措施和作战计划。 阎锡山见卫立煌来到,大喜,摆宴接风洗尘。又见卫立煌等人风尘仆仆,个个一身灰色军装,便命副官处长,找到太原最好的裁缝,给卫立煌及随行人员量了尺寸,连夜每人赶制了一套毛料军装,并配马靴一双。 “阎老西”一向以悭吝出名,这一次算是很慷慨大方了。 在谈话中,阎锡山告诉卫立煌:“共产党派来一位代表——是位很重要的人物。” 卫立煌忙问:“是哪一位?” “周恩来!” 卫立煌又惊又喜:“啊!见过的——在第二次东征时,我们交谈过——口才好,风度好!北伐时我在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当团长,周恩来是第一军党代表。”又问:“我能见他吗?” 阎锡山说:“怎么不能——他和我约好下午四点到我这里来。等一会儿他来了,我们大家一起谈谈嘛。” 下午四点,周恩来准时来到。 卫立煌还像当初在第一军时对党代表那样,站起来立正行军礼。周恩来走上前来,和卫立煌握手,亲切地说: “俊如,十年没有见面,变化真大。‘西安事变’时我们见过面,当时因环境关系,没有交谈,今天难得见面,可以好好聊一聊了。” 宾主落座后,周恩来侃侃而谈。 周恩来首先宣讲了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的主要精神,又指出目前挽救危机的唯一道路,就是实行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唤起民众”,把广大工人、农民和爱国同胞唤起,全民奋起抗战。 他分析了华北战场上的敌我战争形势,指出中国军队虽然遭受了许多失败,只要接受教训,依靠人民群众,改变战略战术,就可以改变目前这种不利状态。 他又针对最高当局提出的要调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到忻口参加阵地战,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说八路军有八路军的特点,比较适合在敌后打游击。他要求允许第一二九师迂回到敌后去,充分发挥其长处,以游击战拖住敌人、消灭敌人。 他说他不反对把一部分兵力摆在正面阻挡日寇进攻,但更重要的是迂回敌后或侧击。 卫立煌始终静静地听着周恩来的讲话。他对周恩来的口才和风度十分佩服,对于其论点,也有自己的看法。 共产党善于宣传、鼓动,卫立煌在北伐中已经看到了。那时北伐军中各级部队都有共产党充任的党代表,部队走到哪里,党代表就指示共产党员开展宣传工作,标语铺天盖地,街头演讲、表演热火朝天,老百姓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发地组织起运输队、担架队,送情报,给部队带路……军民关系空前的好,对部队行军、作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他来到太原后,也看到满街都是标语。据阎锡山告诉他,有个“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组织起“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标语就是他们贴的;还有个“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发出“动员三千万民众保卫山西”的口号;又有西北来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街上讲演,表演救亡戏剧。阎锡山承认,这些组织的活动,起到了安定民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卫立煌承认共产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也很佩服。 但是,他是职业军人,虽然“兵行诡道”,却仍然是“兵来将挡”为主,日寇大举进攻,不打阵地战怎么行。迂回、侧击只能在作战中伺机实施,不是想当然的事。 他与红军刀兵相见不下几十次了,可谓知己知彼,对于红军的“游击战”,他领教过的,的确灵活多变,是红军的拿手好戏。现在的八路军,可谓本小利薄,阵地战是要大量消耗的,八路军输不起。他也不便强人所难,何况在敌后袭扰,确实能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 卫立煌对周恩来提出的要求慨然允诺:“好,贵军就留在敌后打游击吧。我们现在并肩抗战,希望保持联络。” 周恩来说:“谢谢卫将军的理解。我们八路军一定配合好友军作战。” 次日,卫立煌匆匆赶赴忻口,没能与周恩来更多地倾谈。 |
|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