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三、一个基督教徒成了他的妻子
周溯源等
   
  一天,基督教美以美会办的镇江崇实女子学校校长朱韵珩女士及学校代表数人,来到第十四师师部,求见卫立煌。卫亲到门口迎接。朱校长反映第十四师师部占据了崇实女校的一部分房舍,影响学生们上课,还损坏了学校的一部分家具,要求立即让出房子。听了朱校长的话,卫当即承担了责任,并立刻打电话叫部队让出房子,损坏的家具照价赔偿。朱校长的交涉,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成功。这时已近午饭时间,卫便请朱校长和几位代表留下吃饭。朱敬慕这位闻名沙场的战将的品行,欣然答应一同就餐。席间,他们边吃边谈,很是有趣。卫注意双方不同的信仰、立场,用了不少委婉的言辞。几天后,朱校长送来了请帖,约卫部各负责人到学校聚餐,以答谢他们前日的美意。
  卫立煌和他的部属们应约前来,就座后,朱韵珩向来宾致欢迎词,简短而热情。接着轮到卫立煌致答词。他虽然已是副军长,可是一直只有对士兵讲话的经验,在此刻这样的场合讲话,对他还是陌生的。但他凭着自己的机智与灵敏,讲出了一段至为得体的答词。因该校许多教师是外国人,朱校长含笑把卫的话译成英语,赢得与会者热烈鼓掌,气氛和谐。卫注意观察这位朱校长,见她中等身材,衣着朴素,仪态端庄,言谈风趣,使人有一种亲切感。这次相聚,大家都很愉快,卫对朱更有好感。经过几次交往和侧面打听,卫了解到了朱的详细情况。朱原来是个孤儿,教会就是她的父母。她自幼品行端正,刻苦努力,是崇实女校一手培养的高中毕业生。毕业后,通过考试,获得奖学金去美国留学,在美国的登威尔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学校与教会执事问她是愿意留校,还是愿继续深造。她表示必须尽快回国。因为培养她的是教会,哺育她的是祖国,她要回国为祖国服务。回国后,她曾在芜湖教会慈善机构工作了一年,因为成绩卓著,调回母校,成为该校第一位身为中国人的女校长。因她过于注重学习和事业,虽年已三十,仍然未婚。于是一股爱慕之情在卫立煌心中油然而生。他对向他反映情况的老校医表示,他“敢对上帝发誓,对她十分尊敬”。并说自己是农家出身,为了革命当了兵,没有受过多深的教育,现在有幸认识了朱韵珩校长,绝不错过与她深交的机会。老校医笑而不语,内心有成全之意。自此卫、朱交往更密。卫立煌和盘托出他的家庭情况和经历,并请朱的可靠友人到自己的家乡实地了解。1927年12月中旬,卫请老校医作介绍人,正式向朱韵珩求婚。由于朱韵珩是教会的掌上明珠,她的婚事必须得到学校执事团的同意。执事团为此开了几次会,意见不一致。后来有人提议让卫立煌本人来谈谈。按照基督教圣经的教义,耶稣基督主张婚烟自主,反对第三者从中干预。所以这个提议,马上得到通过,决定再开一次讨论会。开会的那天,卫立煌身穿整洁的军装,仪态大方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他介绍了自己响应辛亥革命,15岁从军,不久就进入中山先生的卫队,并遵照中山先生的遗愿北伐到此的全部经历,同时也谈了他过去的婚姻和子女情况。言辞简练,态度诚恳,和盘托出。大家听完后,多有钦佩之情,卫先退出会场后,由执事团继续商讨。商讨的结果,同意他们结合,但朱韵珩不可再当校长。
  1927年12月24日,也就是圣诞节的前一天,卫立煌和朱韵珩在上海举行婚礼。卫的大哥立炯由家乡赶来作主婚人。朱韵珩在镇江的好友们也都莅临参加了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赞美歌声——“哈里洛亚”不绝于耳。朱衣着朴素,落落大方,笑容满面。卫的朋友来得很多,欢谈喜笑,久久不散。朱韵珩不时地看手表,因为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哩。原来当晚她和卫立煌还要去北平,不是去度蜜月,而是陪卫立煌去陆军大学深造。
  朱韵珩知道卫虽然勇敢善战,军事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将来想有重大建树是有困难的。她认为通过军事深造,掌握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扩大视野,提高指挥作战能力,对卫非常必要。因而劝卫申请到陆大学习。卫欣然同意,并打了报告。上级因卫曾“撂挑子”,这次除同意他的请求外,还委任他为南京卫戍区副司令。于是,卫成为陆大特一期唯一带职学习的学员。
  到北平后,卫立煌白天在沙滩老北京大学一侧的陆军大学学习,晚上朱韵珩帮他复习,并同他讨论功课。陆大可选读一门外语,朱问卫:“将来的中国敌人是谁?”卫答:“日本的可能性最大。”于是朱要卫选读日文。卫在陆大的毕业论文,也是以日本帝国主义为假想之敌而写的。有了朱的支持、帮助,卫的学习进展很快。但是由于卫长期戎马生涯,缺乏过家庭生活的经验,又自幼养成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那种讲江湖义气的习惯,加之这一期的同班同学,又都是将级军官,下课后,经常彼此相邀在外吃饭,有时直至深夜方归,因而引起了一些家庭矛盾。卫如夜深不归,朱就拴门不候,使卫只得从窗而入。他见朱已有身孕,为不惊动她,有时就在外厅和衣而睡,次日早晨留下一张道歉纸条,就上学去了。
  房东庄先生怕他们夫妇因此闹僵,曾问卫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卫说暂时还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来,他说:“和朋友们在一起应酬,难免要牺牲一些时间,总不能为小家庭而得罪朋友们啊!”同时庄太太也注意到卫夫人为此感到伤心为难,有时流眼泪。
  一天晚上,朱在卫做完作业后问他:选择朋友应该按照什么准则?卫答:战场上以在死神面前经得起考验为准则,平时则以雪中送炭为准则,酒肉朋友绝不可交。朱对他的这一回答很满意,并要卫在周末约请要好的同学来家中吃饭。卫十分赞成,如期把几位好同学约来了。这几位同学对朱的才智早有所闻,当他们看到朱仪态端庄,举止娴雅,满身书卷气却操持家务,不禁大为惊叹。朱待客既彬彬有礼,又热情洋溢,使人感到可敬可亲。自此之后,每逢周末,这些同学都自动跑到这里来聚会。家中高朋满座,谈笑风生,卫也就不需要到外面去应酬而专心学习,并过着平静、甜蜜的家庭生活了。
  一次,卫立煌与朱韵珩在灯下看书,卫问朱是什么力量使她坚持努力学习的?朱答道:她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是为了毕业后好立足于社会。到了外国以后,发觉外国人对待中国留学生的态度,总是着眼于中国本身。国家强盛,脸上有光。中国被一些外国人视为“东亚病夫”,中国留学生连租房子都困难。有的只好冒充日本人,因为日本国力雄厚,无人敢欺侮他们。朱说她身为中国人,立志要为祖国争光争气。就是这种自尊心、上进心所产生的力量,支持她努力学习的。立志学成后毅然回国,与四万万同胞休戚与共,为他们工作。
  卫细心倾听,深受启发,也向朱倾诉自己内心的活动。他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放的第一枪,带有个人复仇性。放完第一枪,心中好生痛快,认为给自己横遭祸殃的家庭报了仇。到了武汉后,知识面宽了,见识也多了,再打敌人就不是为自己报仇了。至于他一直要找中山先生,是因为看到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正是他心中向往的事业。他在中山先生左右时间虽短,但中山先生的言行,对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嗣后,卫与朱的感情基础更加牢固。彼此内心有着许多共鸣之处,他们的生活从而也变得更有乐趣了。有一次在灯下学习时,朱向卫讲了圣经上的一个故事——数千年前,犹太人一度亡国,被外族欺压,其间出了一位神力英雄,名叫参孙。他为本民族做了许多好事,威名远扬,不幸他后来背离了人民,忘记了祖国,他的神力立刻从身上消失了。卫立煌听后,紧握住朱韵珩的双手说,直到今天,他还没有说过感谢上帝的话,现在他为了与朱的结合,必须向上帝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说自己的职业是军人,今后一定要更加明确地将捍卫祖国、爱护同胞,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
  卫立煌的学习热情日益高涨。他大量搜集日本自甲午之战起,在历次战役中所使用的战略、战术和武器的资料,对日军历次战役的胜败,作了周密的分析。卫在陆大期间,不仅学了军事理论,也扩大了交游。这一期的同学一百余人,后来大半成了他的金兰兄弟。
  朱韵珩心情大为舒畅。独自在家的时候,重温一些她所喜爱的文学作品,或给她的好友们写信。同时,周末聚会照样举行,甚至不等周末,卫家也高朋满座。但美好的时光容易逝去,接踵而来的是人生的磨炼。1930年初,朱韵珩生下长女道薇,充满了做母亲的喜悦。但此时正值阎、冯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前夕,蒋的精锐部队相继北上,集结于陇海铁路线两侧。而津浦铁路是蒋军最主要的运输线。原已投蒋的石友三,于12月上旬在浦口突然倒戈,并向南京开枪。蒋介石因嫡系部队无法调回,南京空虚,受到严重威胁。石部的便衣队一度潜入南京下关车站。蒋只好要宋美龄写信给她在美留学时的好友朱韵珩,让其劝卫立煌速返安徽,组织军队保卫南京。朱原打算待卫于陆大毕业后,陪他到日本学习一段时间,再考虑带着孩子一起远游欧美,以避免参与当时的军阀混战。但卫究竟是在职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后来,卫的金兰兄弟们,想出了一条理由,说南京有中山先生的陵园,让石友三的军队践踏中山陵,犹如亵渎基督教的圣灵,卫应该前去保护。这条理由使朱憬然而起,同意卫南下,并抱着婴儿为他送行。
  卫立煌到安徽后,奉命组建了第四十五师。该师多是其合肥子弟兵,当时有人形容卫部是“夜晚出门不用问,合肥土话当口令”。在军阀混战期间,卫率第四十五师驻守在津浦路南端,使铁路畅通,南京平安,保卫了中山陵。不久,朱韵珩带着女儿来到了上海,派人到合肥,接来卫立煌的母亲和卫的前妻生的两个儿子道杰、道煦和两个女儿道崇、道京。朱对婆母十分孝敬,并遍请眼科名医,为婆母治好眼疾,使她重见光明。朱对孩子们的教育,倍加用心,该上学的上学,该补习的补习,一一作了妥善安排,使卫立煌无后顾之忧。
  1931年7月,卫立煌第四十五师接到蒋介石命令,由蚌埠陆路开往江西,参加第三次“围剿”。但第三次“围剿”不到一个月,就被红军粉碎了。第四十五师退到湖北黄陂一带设防。这年秋季,第四十五师升为第十四军,卫立煌首任军长,军部驻于杭州。该军辖李默庵第十师、蒋伏生第八十三师。在蒋军系统中,许多人喜欢卖弄自己是黄埔或其他军校出身。卫有时被他们那种炫耀惹烦了,就说一句:“我是当兵出身,陆大毕业。”于是,那些人便住口了。在卫立煌看来,一个人的出身、学历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就。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陆战队寻找借口,向十九路军突然袭击。“一·二八”事变爆发,全国人民一致响应。1月30日,孙夫人宋庆龄、廖夫人何香凝来到前线慰劳十九路军。此时朱韵珩正带着全家人在上海,她打电话到杭州,以全家的名义,鼓励卫立煌率部争取参加抗战。她还把孩子交给保姆,自己参加教会团体慰问抗日将士,抗议日军暴行。这时卫立煌奉命警戒沪杭线。当淞沪战况紧急时,他便将第十四军分兵一半,令李默庵第十师赶到上海近郊,准备随时投入战斗,打击日寇。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周溯源等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