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四、十年内战时期
周溯源等
    
  20世纪30年代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蒋介石认为这是对他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汉口的极大威胁,比日本军国主义更可怕,视为眼中钉,必欲去之而后快。几年来,曾多次调兵遣将,加以“围剿”,均以失败而告终。1932年5月中旬,蒋介石在武汉筹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蒋自任总司令。“剿匪”总部所调的各部队,分为左、中、右三路。中路第六纵队指挥官为卫立煌,辖第十师、第八十三师。蒋介石令卫立煌部由平汉线南端东进,向河口镇、黄安城进发,策应由豫南下之主力第一、第二纵队。卫认为这道命令有违兵法,要求首先攻击河口镇,然后待机向黄安前进。汉口总部当即复电同意。8月上旬,卫部向河口镇进发,适逢红军向黄安转移,卫部遂占河口镇。随即他又率部向黄安进击,当日黄昏,被红军包围于黄安之冯寿地区。入夜,他命令各部队加紧收缩两翼防线,并将指挥部官兵全部投入战斗。到了战斗最紧张阶段,他亲率武器精良的特务连拼死抵抗,才免于被活捉。
  经过这一场危险后,卫立煌所部采取守势,红军连续进攻两昼夜,双方伤亡都很惨重。国民党军自黄安、新渠、七里坪战役后,各纵队皆怯于再遭失利,而各自寻找理由按兵不前。蒋介石用重赏的办法,明令各纵队:谁先占领鄂豫皖苏维埃的军政中心金家寨,此镇即用占领者的名字命名,并改为县治。但重赏之下,未见“勇夫”。9月上旬,卫立煌奉命策应行进受阻的陈继承部。接电后,卫亲率一个师向汤家汇进击。为了避免中埋伏,卫部不走大路而走一条山间险路。翻山越岭,攀藤而行。前锋到达汤家汇附近,即遭红军防守部队英勇抵抗,卫部感到处境危险,即与在南城的友军联成一片,并及时补充给养,占领制高点,瞰制汤家汇。不久汤家汇红军主力转移,卫立煌遂率部尾随,乘虚占了金家寨。此时蒋介石还在继续催促各军进兵,没想到忽然接到卫立煌的电报,说他已经占领了金家寨,这个电报就是由金家寨发来的。蒋介石大喜过望,亲自前去慰劳。为了实践其诺言,嘉奖卫立煌的功劳,鼓励其他部队“剿共”的士气,除奖给卫以巨额金钱外,还由国民党政府颁布明令,在大别山中地跨豫皖两省之间“三不管”的险要城镇金家寨(过去是太平天国捻军和白朗农民起义军的重要据点)建立一个新的县治,还将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和河南省的固始、商城五个县的部分地区划归所辖,用卫立煌的名字命名为“立煌县”。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以人名作县名者,原先只有一个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中山县。此时第二次以人名作县名,卫立煌声名大噪,为别的国民党军官所忌妒,为革命人民所唾骂。蒋介石企图通过这一命名,迫使卫一直跟着他在反共的道路上走下去,杜绝卫同共产党接近的可能性,终生为他卖命效劳。这是一招深奥的“棋”。
  蒋军在进占金家寨为中心的鄂豫皖苏区后,蒋介石及其设在汉口的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严令留在革命根据地的20个师国民党军队频繁地进行“围剿”、“驻剿”、“追剿”、“堵剿”,给苏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卫立煌及其所属部队在此期间也不可避免地执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策。卫部蒋伏生的第八十三师进占金家寨以后,到处抓捕和杀害苏区干部、赤卫队员及红军家属,短短三个月内,就杀害了900多人,引起极大民忿。蒋伏生是湖南人,黄埔一期生,仗着是“天子门生”,反共狂热、凶狠好杀。后来,卫立煌把蒋伏生调出了他的军事班子。卫对于自己在历史上走过的这一段弯路,一直引以为憾。他在1956年所写的《回到祖国大陆以后》一文中说,自己虽然在历史上曾经“误入歧途”,但仍然得到祖国人民的款待和信任,“感愧之情,实难言喻”。在他病重住院以后,检点往事,对当年给皖西人民带来的灾难,深为内疚。
  尽管卫立煌为蒋介石建立了如此“功劳”,蒋介石仅给以虚名,赏以金钱,并没有封他大官给以实权。顾祝同从1930年起就当了江苏省主席,多年不动。像安徽省主席这样的职务没有授予卫立煌,而给了在冯阎反蒋之战当中,押宝押在蒋介石这一边的老军阀刘镇华。卫立煌当了一个时期的鄂东清剿总指挥,又调到江西担任赣江清剿总指挥,位于前敌总指挥陈诚的指挥之下。卫对此任命极为不满,拂袖返回南京。朋友们问他:“战事正紧,为何突然回来了?”他气忿忿地说:“仗打赢了,全是别人的功劳;输了,全是我的责任。我又最不愿与那几位(陈诚等)共事。”
  卫立煌再次撂挑子的事传到蒋介石那里,此时他已调集55万大军对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容不得部下调皮,准备撤掉卫立煌的职务,撤职文件也写出来了。幸得卫夫人多方周旋,张罗着让他到医院去动了个小手术,才得以生病为由将此事搪塞过去,加之武昌行营主任熊式辉从中说情,撤职文件才未发出。不久“闽变”开始,蒋介石需要卫立煌这样的人为他打仗,卫立煌才又被重用起来。
  1933年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废除国民党的法统,连国民党的国旗党旗都更换了,高举“反蒋抗日”的政治纲领,和红军签订了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的协定。这在当时是一件很有进步意义的大事。蒋介石害怕国内各种反蒋势力进行一次大联合,格外恐慌,迅速调集嫡系精锐部队,派卫立煌、张治中、蒋鼎文担任三路总指挥,分兵向福州进军。卫立煌共辖五个师,由江西的抚州经过闽西北,沿闽江顺流而下,猛扑福州外围。刚刚成立不到100天的“人民革命政府”,由于军事上的失利,加之内部不团结,宣布解散。卫立煌为了截断十九路军经泉州进入广东的道路,又迅速行军,隐蔽地绕到闽江以南进行阻击。次年2月底,十九路军退集到泉州的部队完全被包围,卫立煌派人到泉州和谈,达成了十九路军接受改编的协议。改编后的十九路军,营长以上军官全部被换成军校出身的人,至此,十九路军被彻底瓦解。蒋介石对卫的这次表现甚为满意,曾对左右说卫行动敏捷,战略效果出乎他的意料,并表扬了卫立煌。“闽变”了结之后,蒋介石让卫立煌先任东路军总指挥,之后改任驻闽预备队总指挥,兼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官。1935年11月,让卫当上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次年6月,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官。9月,国民政府加封卫为陆军上将衔。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但根据地人民仍在原地坚持斗争。蒋介石感到大别山革命根据地是他的心腹之患,一日不除,一日不得安宁。从1934年秋至1937年7月,先后调集二十五路军梁冠英部13个团,十一路军刘镇华部两个师和一个独立旅,张学良部5个师,中央军十三师,以及伪省、县、区、乡等地方武装30多万兵力,以梁冠英为鄂豫皖“剿共”总指挥,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清剿”,妄图扑灭鄂豫皖根据地革命火种。1935年底,由于梁冠英的“剿共”节节失利,“清剿”计划一个个破产,蒋介石被迫换将,改任卫立煌当鄂豫皖“剿共”总指挥。卫立煌上任后,就向蒋介石夸下海口,要在五个月内剿清红军,搞了一个臭名昭著的“五个月清剿”计划。卫立煌以为“清剿”失败的原因是“剿共”部队不善于爬山作战,于是急忙从贵州调来了善于爬山的一○二、一○三师,担任“追剿”任务。一○一师驻在大别山区的中心——金家寨。他们到处烧杀,并强迫群众把许多山林树木砍光,实行移民并村,将山区居民逼至平畈,妄图用这种残酷办法将大别山变为无人区,断绝红军的供给,置红军于死地。但红军采取分散、灵活的运动战术,穿插于敌人之中,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使得卫立煌的所谓“五个月清剿”计划很快便破产了。
  蒋介石眼看武力消灭不了红军,于是又变换手法。他于1937年6月底指使卫立煌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利用“和谈”、“抗日”的幌子,进行所谓“三个月秘密清剿”。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卫立煌差不多调来了他能调动的所有军队,配合几十个保安团,共200个团,30余万兵力。但是不久,“三个月秘密清剿”计划也同样破产了。这时,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卫立煌不得不坐下来和红军谈判。
  卫立煌自辛亥投身行伍以来,除初期追随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外,“四·一二”政变以后,他即紧跟蒋介石,上了蒋介石的贼船,虽然也有其内部矛盾,为争权夺利而内讧,但总的来说,他站在与共产党和人民大众敌对的立场,作为一个彪悍的先锋,为蒋介石拼死拼活打了十年内战,对人民犯下了许多罪行。毋庸讳言,这是卫立煌一生中黑暗的一页。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周溯源等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