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统率中国远征军
周溯源等
    
  由于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失利,日军向我云南边境逼近,于是卫立煌在1943年冬被再度起用。蒋介石把他召到重庆,亲自接见,恢复了他的上将军衔,任命他接替陈诚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并吩咐行动要快,人员由他点名调配。卫的新职见报后,诸多朋友、熟人打来电话祝贺。他的全衔是陆军司令长官,盟军的军事术语是元帅。副司令长官是黄琪翔。卫立煌脱去长袍,重新穿上军服,武装整齐,佩饰璀璨。这时他46岁,又养精蓄锐两年,更是身强体健,精神抖擞。他乐于接受这一重任,愿意立刻重上前线,率军消灭盘踞在我国西南边疆的日寇,打开一条对外通道。
  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原先设在楚雄,离昆明很近,离前线远,因陈诚害怕日军。卫立煌一到楚雄,陈诚立即交印,飞回重庆。卫马上决定,首先将司令长官部推进到保山县马王屯,距怒江前线仅有70公里,便于指挥作战。保山县是群山当中一个峡谷,有数十里长的一块平坝,民间传说诸葛亮“五月渡泸”曾在此地停留,现在还有当年的点将台遗址。
  卫立煌一到保山即作消灭侵入滇西边境的日寇,进军缅甸,打通中印公路的准备。第一项工作是鼓舞士气,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和师长以上的军官一一谈话,团结他们,协调他们的关系。卫立煌长期被视为“嫡系中的杂牌”,处在一个受排挤的地位,靠打硬仗升起来的,多年以来一直善于团结不同系统的队伍,气量大,能容人。从抗战开始以来,又吸收了许多八路军的工作方法,现在虽然表面上不喊八路军那一类口号,但在实践中运用从八路军学来的精神,倾听下级的意见,等等。因此,下级对卫也较好,能够听其指挥,上下一心对敌。
  反攻的第二项准备工作是赶紧更换武器,训练官兵,使其掌握新武器的使用技能。同时开办了几种训练班。对新武器的发放,卫立煌不分嫡系、杂牌,一视同仁,对有些杂牌队伍还特别予以照顾,例如对东北军缩编的五十三军就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时有40万人,到了西安事变时剩下20万,只有7个军的番号。到了1944年,仅存五十三军一个军。他想到东北军从抗战后便像一个没娘的孩子,转战黄河南北,又参加过武汉大会战,抗战初期还受过他的指挥,因而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次又拨归他指挥,他格外欢迎。当时第五十三军在洞庭湖一带与日军对峙,卫一时无法解决交通工具。正在着急,该军竟以满腔热情,远涉千山万水,徒步进入滇西。五十三军一到受训地点,卫就去看望他们。五十三军的武器还和当年一样,十分陈旧,他睹物怀人,想到张学良叱咤风云,半生的事业仅余这么一点军队,这么几条旧枪,为之同情。于是下令把五十三军全部换成美式装备,加强炮兵、步兵中配有火焰喷射器,军和师一级都配有比较完整的医院。五十三军的军官,以往一直存有戒备心理,怕缩编,怕吞并,尤其是怕调到边境地旷人稀之处予以吞并。没想到卫立煌见了他们,十分照顾,鼓励他们打回老家去,使他们很受感动。后来五十三军渡过怒江,对日作战表现得非常出色。
  当时,在缅甸的日军最高司令长官为河边正三(“卢沟桥事变”时的那个旅团长),辖有本田的第三十三军、樱井的第三十八军、牟田口的第十五军和“印度国民”师团,共计9个师团的兵力。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全部,第二师团和第三十三师团各一部在滇缅公路线上各要点腾冲、龙陵、松山、平戛、芒市、畹町等地,利用地形,筑工事扼守。卫立煌研究了敌情,制定了反攻作战方案。他决定以第二十集团军负责攻击,由粟柴坝、双虹桥强渡怒江,以腾冲为攻击目标;以第十一集团军担任防守,视情转入进攻;并拟定用空军对缅北缅东到滇西道路上的所有桥梁、涵洞、隧道、窄路实施轰炸,阻滞缅北的日军本田第三十三军和缅东的牟田口第十五军出兵支援滇西日军。
  5月11日拂晓,卫立煌下达了实施反攻、强渡怒江的命令。战斗到至12日,由新编第三十三师、第八十八师、第七十六师抽调组成的加强团和第五十四军各师分别从惠通桥上游、三江口、攀枝花、粟柴坝、双虹桥等处渡过怒江,分路向平戛的日军进攻。当卫接到五十四军阚汉骞军长报告,该部与日军争夺唐习山据点得而复失时,他立即命五十三军全部渡江,支援五十四军再次夺占了日军唐习山据点。13日,卫部攻占平戛,日军狼狈地向芒市溃逃。14日,第五十三军攻占大塘子成功。卫命令该军一三○师、一一六师,由高黎贡山东坡向山顶强攻。高黎贡山海拔3800米,士兵们走的是一条当地土著居民三代都没有走过的路线。第一三○师,且爬且战,三天三夜,到达山顶。日军在腾冲的司令部,没有料到这里会出现奇兵,一时难以相信。到了证实时已来不及抵抗了。这使日军在心理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第一三○师再接再厉,翻过高山陡岭,跨越峡谷悬崖,穿行于原始森林和羊肠小道,一边打仗,一边修路。他们击溃了日军五十六师团,于21日进抵瓦甸江、苴街以东之线,并渡过蛮里河,直接威胁敌之战略要地腾冲。至此,卫之反攻部队全部渡过怒江,完成了初期反攻任务。强渡怒江的成功,震惊中外。美国的《时代》杂志对卫立煌和他的抗战事迹做了专题评论,在封面上刊登了他骑马的照片,标题为:“常胜将军卫立煌。”
  卫部第二十集团军渡过怒江后,卫立煌又仔细分析了当时的情况:日军指挥官河边正三把注意力过于偏重对付英、美盟军,认为失去滇西,不等于失去缅甸,因而他不会分兵来支援;而滇西日军司令部拥有5万多兵力,也会认为一个中国集团军并不可怕,不会惊慌求援;在密支那的第十八师团负有战略性任务,已被驻中印军牵住,不可能分兵支援滇西。基于这一分析,他决心于敌前变更部署,出敌不意,全面转入反攻,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公路。他准备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翼集团,渡过怒江,向松山、龙陵、芒市攻击;以已过江的第二十集团军配属顶备第二师为右翼集团,集中力量攻击腾冲。他将这新的方案向蒋介石请示,蒋问他:敌前变更部署,关系重大,谁能负责?卫坚定地说:“我愿负责。”接着,他又向美军联络部队司令官窦恩说明改变方案的原因,要求盟军轰炸机作战略性轰炸:战斗机全部出动,作战术性攻击。窦恩同意一切照办。
  6月1日,左、右集团军按照卫立煌新制定的作战计划,全部转入反攻。1至9日,右集团军击溃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一部的反扑后,再次夺占桥头和马面关阵地,乘胜前进,战至20日,右集团军先后攻占北斋公房、瓦甸、明芒和东固街,按预定计划向腾冲发展。于此同时,左集团军也先后攻击腊孟街和领安街,分别围攻敌坚固据点松山和龙陵。等到占领松山以后,发现受日本武士精神麻醉的两个联队的日本兵尽皆战死,无一幸存。当时战斗的激烈,可以想见。
  腾冲是三国时代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酋长的京城。这所京城都是用如盘的巨石垒成,坚固异常。城内街道整齐,商店林立,一般房屋也都结实高大,尤其是孔庙、城隍庙一带,建筑更是坚固。难怪日军把司令部设于此处。他们又用两年时间,用现代化方法加以营建,自认为牢不可破。扼守腾冲的日军为擅长丛林作战的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弹药储备充足,兵力约七千余人。中华健儿要拿下这座城,确实不易。
  8月上旬,卫命令第一○六师,第一九八师、第一三○师开始攻城。日军拼死抵抗,战斗激烈。卫要动用一切有利条件,他先请盟军空军尽力轰炸敌人工事,要求使用当时最现代化的炸弹去产生猛烈的震动,把躲在工事中的日军头震昏。随后又命令炮兵把重炮向前移,移到最佳射程猛射,使日寇躲在工事中比跑出来还难受。战斗在逐街逐层地进行,进展是一尺一尺地在计算。卫立煌不断督促官兵们勇猛前进。当时滇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援,仅运输民夫就是二三十万人,军民团结,力量倍增。
  至9月7日,也就是经过近一个月的战斗,收复腾冲城,摧毁了日军总司令部。日军丛林战部队第五十六师团一四八联队以及滇西日军司令部主力全部被歼。打扫战场时,发现有上百具尸体是剖腹自杀的。卫立煌想查出他们中将师团长的尸体,但由于那些尸体有的被炮火炸得残缺不全,有的被火焰喷射器烧焦,有的被日军自己火化,加之没有活口,所以没能认出。从遗留下的军刀、军衔标志分析,其司令部成员全部死亡。这是抗战以来的巨大胜利之一。
  腾冲攻占后,卫令右集团军就地作短暂休整,第五十三军和第五十四军主力调整南下,参加围歼左翼顽敌。他亲自到第八军指挥所,指挥左集团军围攻松山。他看到松山地处惠通桥以西的丛山中和腾冲与龙陵之间,日军占据此点,分隔了左、右集团军的协同联系,只有拿下它,才能扫除继续西进的障碍。
  松山敌军工事极为坚固,所有机枪掩体和指挥部都能抵抗重炮的轰击。其主要地堡上面是用20厘米直径以上的松木排列,上覆厚土,土上加钢板,钢板上又堆满汽车轮胎,轮胎上再盖以五厘米的厚土。围攻松山的战斗最为激烈,打的时间也最长,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重大代价。据传这里的日军指挥官不久即战死,后由空军空投一名指挥官组织顽抗。自7月以来,卫立煌以第七十一军之第二十八师担任围攻,继之以第八军攻击,但均未成功。尔后,他要亲自上前线,通知警卫团,由团内选编一个排,由连长马自兴带领作为警卫部队。他来到前线,指挥第八军和第七十一军主力,采取坑道作业,步步紧逼,缩小包围圈和加强炮击的战术,终于在10月中旬打下松山。打扫战场时,发现日军仅剩几十名重伤号和二十几名军妓,敌人第一一三联队全部被歼。
  攻克松山后,全盘棋都活了,左、右两集团军联成一片,战局非常有利。卫立煌立刻命两集团军乘胜西进,于11月初攻占龙陵,中旬克芒市。1945年1月拿下畹町,27日与驻印军会师芒友。至此,日军全部被歼,残部不过百人逃入缅甸丛林,为英印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减轻了麦克阿瑟进攻太平洋的侧面压力。中国和海外的通道——中印公路(又叫史迪威公路)又复打通,几千辆载重汽车连接而至。由于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卫立煌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的最高奖赏。
  还在中印公路打通以前,即流传一种说法,在缅北战争结束以后,中国的远征军司令长官将要改组成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卫立煌当陆军总司令的呼声最高。实际上卫立煌早已知道此事,并由美军联络官上书给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请魏德迈向蒋介石保荐,魏德迈也这么做了。此时,卫立煌想道:过去多少次都是在需要我打仗的时候对我非常之好,一旦仗打完了就把我抛弃在一旁不要了。抗战以来,我立了不少战功,成绩是这么明显,连美国人都讲公道话。陈诚、顾祝同当上了国防部长、参谋总长,我这个陆军总司令大概也差不多了吧。岂知到了远征军结束之日,国民政府在昆明正式成立陆军总司令部时,蒋介石所发布的命令是: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副总司令卫立煌。卫气昏了,多时不就职,不办移交。何应钦两次到他的住处劝请,卫对何说:他的旧伤发作,需要就医,眼下不能上任。今后如有急事,他仍将为国效劳。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周溯源等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