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十、辽沈战役:代陈诚挨打
周溯源等
     
  1947年10月,卫立煌在蒋介石来电催促之下,结束了他的欧美十国之行,飞回上海。蒋介石随即召见他面谈。蒋说他对东北局势很担心,问卫有什么看法。卫说他胜利后没有参加具体工作,又刚从国外回来,说不出什么意见,也不愿顺着报纸上的话来说。蒋于是立即派人给卫介绍东北情况,让他迅速了解东北局势。不久,蒋又通知卫出席军事会议,告诉卫准备成立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剿总”,想特任卫为东北“剿总”司令。卫立刻回答,辞修(陈诚)已在东北,驾轻就熟,现在换人恐怕不好。蒋却说:他要是能胜任,我就不借重你了。会后,卫回到家,正想找旧部门来研究推却办法,参谋总长顾祝同和蒋介石首席智囊张群随踵赶到。他二人以老同事身份,力劝卫就任新职,说这才是真正的临危受命,国之栋梁。卫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己对东北陌生,怎能受命去误大事。顾、张二人各说一套打气的话,又对陈诚诸多指责。但顾、张虽巧舌如簧,均未能说服卫。最后,陈诚的老婆谭祥也来了。谭祥说:“辞修病得没法,只有请卫先生去东北才有办法。”先说之以理,后动之以情,装作一副可怜的样子说:“卫先生一去东北,就是救了我们一家。”韩权华在旁听着,心想:“救了你们一家,不是坑了我们一家吗?有权有利的事你们就争,弄得不可收拾了,就把烂摊子交给别人,叫别人去当你的替死鬼,这叫什么心理?”
  蒋介石再度找卫立煌谈话,首先给卫戴高帽子,蒋说:“东北是一个比西欧大国还要大的地方,那里重工业占全中国一半以上,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生命线,得失影响国际视听和全国的人心。‘安危须仗出群才’(孙中山从前曾给蒋介石写过一副对联,曾取此句意,蒋介石终身引为骄傲。这句原是杜甫的诗句),没有得力的人才是镇守不住的。过去几十年,有几次靠你挽救了危险的局面,我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到了这个紧要关头,我看只有你能担任这个重任,才让你去东北,相信你一定能够挽回不利形势。”接着,蒋又说:“现在把东北党政军各方面的大权都交给你负责。有什么困难,你可以提出来,我们优先解决。”蒋见卫不吱声,进一步声明;“我看你用不着顾虑,万一战局失利,责任也不能由你来负。”卫立煌听了此话,像是有些感动,于是说:“没有军队不能打仗,现在东北的军队都被围困了,没有大量的增援是不行的。”蒋说:“这个好办,我先给你增援五个军好不好?在后勤方面,优先补给东北。”卫立煌见他的总统说的这么好,不好再说什么了,答道:“既然如此,我先去看看再说吧。”蒋见卫答应了,很高兴,立即提出他的作战计划:“稳定沈阳局势,确保北宁路的安全,从共军手中夺取主动权。”这就是要卫立煌打通北宁路,和关内保持联系,改变东北战局。
  1948年1月17日,南京政府明令卫立煌为东北“剿总”总司令、东北行辕代主任,并在报上公开发表。之所以代主任,是为了给陈诚一个面子,保留陈诚的职称,等陈诚离职以后再调整卫的名义。至此,卫不得已,只好于21日飞抵沈阳。
  卫进入东北以后,即着手收拢部队,集中兵力,固守要点,稳定局势,并注意对部队补充整训。他对解放军继续进行的冬季攻势采取稳重态度,尽管解放军攻击新化、盘山、辽阳、法库、鞍山等城市,守军将领一再告急,蒋介石再三电令他派兵解各地守军之围,他总是把主力集中于沈阳附近不动。他说:“解放军的目的和战术是围城打援,我们不能上解放军的圈套。”5月初,蒋介石决心要撤退沈阳地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秘密通知卫,并要卫到南京面商。卫认为,东北解放军主力现位于辽北与辽西地区监视沈阳与长春部队的行动,如沈阳主力单独出辽西向锦州撤退,背辽河、新开河与饶阳河三条大水侧敌行动,有被层层截断,分别包围被歼的危险。他对廖耀湘说:如果要撤退沈阳主力,应“先多派几个军到锦州来,向东打通锦沈交通,沈阳部队西去与东进的部队会师,再一同北上。把长春被围的部队拉出来,然后才能议撤退”。但他又怕与蒋介石当面发生摩擦,乃派廖耀湘和参谋长赵家骧代他到南京见蒋。廖将卫的意见向蒋汇报后,蒋同意“沈阳主力行动可稍微推迟一个时候,但必须立即准备好,待抽调的军队到达后,即开始行动”。
  为了坚守沈阳,卫立煌大肆抢购粮食。他规定,在各军驻防地区和中间地带征购粮食时,发给部队二成奖金(买1000元粮食,发200元奖金)。久困在沈阳市区的国民党军队趁购粮之机,大肆进行抢劫活动,把农村的鸡、鸭、猪、牛一抢而光,给沈阳附近的老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卫立煌还得意洋洋地说:“沈阳部队今冬的粮食没有问题了,存的白面和白米等到紧急时再吃。”
  在东北战场上,除了以卫立煌和廖耀湘为首的“东北剿总”外,还有一个以范汉杰为首的冀热辽边区司令部,双方明争暗斗,矛盾重重。卫、廖常给住在锦州的范汉杰出难题,要求锦州军队东进恢复沈、锦间交通,强调只有这样,才能走活东北这盘棋;而在锦州的范汉杰,不仅对东进问题根本不予考虑,相反地,认为沈阳部队西上援锦是负有责任的。蒋介石开始发表范汉杰为冀热辽边区司令时,范内心不想把脚踏到东北这摊烂泥坑里去当替罪羊,因此,他把司令部放在秦皇岛,后在蒋介石一再催促下,才很不情愿地把司令部转移到锦州。卫立煌本是硬着头皮来沈阳替陈诚挨打的。他最初对范汉杰在辽西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大厦将倾,犯不着闹什么争执。以后在解放军组织战役的空隙时间,局势表面上略趋稳定,卫立煌以为东北局面还有所作为,于是积极起来,整顿队伍,争取美援,想再大干一下。这就感到范在东北分了他的权,有些碍手碍脚。1948年7月,卫立煌到南京请蒋介石免除范汉杰的冀热辽边区司令,改任范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至此,东北反共的军事大权,完全落入卫一人手中。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东北野战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暂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先把锦州啃掉,把国民党军队关在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东北野战军奔袭北宁线,各兵团从四面八方直驱锦州城下。24日,蒋介石急调卫立煌至南京接受任务:即以沈阳主力直出辽西径解锦州之围,并夹击锦州地区的解放军。卫去南京路过北平时对傅作义说:“蒋先生听话有先入为主的习惯。他对东北的指挥,在兵法上犯了三大忌。兵法上说,勿以三军重而轻敌,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这三个勿,蒋先生都犯了。我到南京后,若蒋先生坚持原见,不听东北将领的一致意见,那么必败无疑。”到南京后,卫不赞成蒋介石的作战方针,主张应候关内增援部队径解锦州之围后渡大凌河、出沟帮子,向辽西地区前进时,沈阳主力才能西出与东进兵团会师。蒋不采纳卫的意见,要他立即回沈阳指挥部队出辽西。卫含糊其词地推脱说:回去与负责将领仔细商量后再作处理。蒋派参谋长顾祝同随同到沈阳,监督他执行命令。
  卫立煌回到沈阳后,顾祝同催促他执行沈阳主力出辽西解锦州之围的计划。顾祝同深知蒋介石最关心的是他在东北的几十万军队。这些军队大部分是由美国人精心装备起来的器械最新的精锐部队。他要拼命保住这一笔至关重要的资本。面对顾祝同的督促,卫立煌忿然地说:“我宁愿不干,也决不愿使沈阳主力单独出辽西。”顾说;“这是总统的命令,不能违背。”卫便与顾打赌:“单独出辽西,一定会全军覆灭。你不信,我俩打个赌,划十字。”卫立煌坚持要蒋介石从关内出兵。而蒋介石之所以坚决不答应,因为有他的苦衷:他在南北各个战场上都打败仗,每个战场都在向他紧急求援。自1946年7月内战全面展开以来,国民党军队已被消灭了整整200多个旅,他实在调不出军队来。顾、卫争执后,顾回到南京向蒋介石汇报了卫不执行命令的情况。蒋便于10月3日亲飞沈阳,大骂东北高级将领不想打仗,躲避战斗,消极被动。要求大家按照他的部署去打,“不成功,便成仁”,为他送死。然后撇开卫立煌,直接命令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组织机动兵团出击。
  10月15日,锦州解放,范汉杰被生俘,其守敌10万余人全部被歼。被围困年余的长春守军闻知,军心顿散。长春城内粮食和燃料早已没有了,长期依赖一点空投的物资无济于事,饿死的人越来越多,有些街道死尸横陈,无人埋葬。在锦州战役开始时,长春守敌一度考虑突围,打算逃往沈阳,但是没有这个力量。到了锦州解放以后,长春守敌明白已无出逃的希望,于是就有六十军军长曾泽生起义之举,其余的跟着投降。长春守将“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缩在长春中央银行用耐火砖砌的大楼里面,蒋介石打算用直升飞机降落在中央银行的屋顶上去救郑洞国,郑打电报回答说:“现在已经来不及了。”郑也投降了。长春宣告解放。此时,蒋介石依然想夺回锦州,打通关内外的联络,令廖耀湘兵团加速向锦州前进。10月下旬,廖兵团被歼于黑山、大虎山、新民地区。
  廖兵团被歼,沈阳岌岌可危。当人民解放军即将进攻市区时,卫立煌依然留在这座危城之中,默默地端坐于总司令部。蒋介石一直没有命令卫退走,是让他起一个象征作用,表示在东北还有他的一员大将军留在那里,东北还没有解放呢。现在眼见卫快要成为解放军的俘虏了。卫被俘他是不惋惜的,或许打死了更好,害怕的是他手下的大将军被俘投降,他自己的面子上也不光彩,所以直到10月30日,蒋才派飞机把他接走。
  卫立煌飞走后的第三天,沈阳解放。至此,东北全境解放。蒋介石“无可奈何花落去”,只好在卫立煌身上出气,于11月26日发布命令说:“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迟疑不决,坐失戎机,致失重镇,着即撤职查办。”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周溯源等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