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四章 在陕北特委 第五节 三边兵运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1934年2月,马文瑞来到三边开始了新的工作。 三边指陕北西北方向长城沿线靠近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的一片荒漠之地。由于地处边陲,这里设置的定边、靖边和安边(后改为镇)三县,都带边字,故统称为三边。这里是杨虎城新编的谷莲舫警备骑兵旅的驻扎地。谷旅中,陕北特委曾派进去不少同志做地下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安定人,因而马文瑞认识,有些还是他直接领导过的。旅部司书辛树荣是党员,旅部参谋杨公辅原是党员,脱党后仍同情革命。马文瑞与二人都熟,便以朋友来找事做为名,住了下来。他找到打入谷旅的薛毓瑞、师法直、王治岐、张宗孝、杨彩彬、薛振昌、姬振元、李登瀛、赵福祥等十多位同志,原陕北特委书记杨国栋也在谷部,任该旅参谋主任,这时他已脱党,但也还同情革命。还在定边高小找到隐蔽在该校任教的葭县党员杜嗣尧、苗从式、张宜高和高希陈等地方同志。异地相见,十分亲热,大家欢迎马文瑞代表特委来领导,共同搞好兵运工作。马文瑞在该部中成立了两个党支部,并指定薛毓瑞、王治岐和师法直三人,分别负责该旅下属三个团的工作。在马文瑞领导下,两个支部具体联系着十多个党员,开展秘密活动。 马文瑞认为以往兵运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军队的同志没有同地方党建立密切关系,一旦兵变,起义部队难以取得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孤立无援,以致失败。鉴于过去的教训,马文瑞不以军人身份打入敌军,而是住在附近老百姓家。同时把杜嗣尧等地方党员也吸收到兵运中来,尽可能加强与地方党的联系。马文瑞还注意与敌中上层军官的联络,注意对杨国栋的争取和团结,从他那里获知谷部的底细,以便做好各种应对工作。 从杨国栋提供的情况得知,谷莲舫本人并不是行伍出身,只是靖边一个跑买卖的商人。因为和杨虎城个人关系好,才得此一职,军中之事主要由各团处置。该骑兵旅共有三个团,第一团团长段佑庵,第二团团长张廷芝,第三团团长张廷祥。这二张本是同姓弟兄,家住吴起镇附近的金佛坪,是地方上的恶棍。马文瑞和同志们研究,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三团张廷祥部。因为除神木来的王治岐等少数几个党员在一、二团外,安定来的十多位党员都在张廷祥团。当时一团驻定边,二团驻安边,张廷祥的三团驻靖边柠条梁一带,马文瑞除在各地奔走外,多数情况下住柠条梁指导工作。 1934年三四月间,蒋介石命杂牌军孙殿英部到青海屯垦,暗地里却密令驻甘肃绥靖主任朱绍良和宁夏主席马鸿逵,中途予以消灭。孙取道宁夏遭马鸿逵阻击。该部地下党南汉宸、葛霁云等在活动,想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发展党的力量,便派党员艾稚卿和府谷人、已脱党的刘天鸣来谷莲舫部联络,同时寻找红二十六军,计议共同联合攻打宁夏。艾稚卿找到马文瑞说明了来意,马文瑞便给刘志丹写信,建议与孙部取得联系,利用这个机会发展党的力量。马文瑞等了好久,直到孙殿英打宁夏败走,也未见刘志丹派人来联络。后来马文瑞到南梁见了刘志丹,谈了与孙殿英部联络之事,刘志丹说他见信后,立即派红二十六军一个连指导员曹士荣做代表前去联络。曹是保安人,路过保安时上了旦八寨子,被敌人发现杀害了。 孙殿英失败不久,杨虎城突然命令谷莲舫旅开进西安整编。部队出发时,谷旅第一团叛变出走,谷莲舫率旅部和二、三两团起程。这一下打乱了马文瑞导引的像地火一样悄然运行的兵运工作计划。部队一到西安,进入敌核心之地,工作将更困难。就地发动兵变,显然不到时机,这时,他本可以只身返回特委,另做打算,可是那就等于放弃了那么多同志和已初步掌握的士兵。马文瑞决计随部队同行,途中待机行事。即使部队到了西安,也要设法找到当地党的组织,把工作接管起来,不致半途而废。 谷部开拔第一阶段是由三边到甘肃的庆阳。这是一段极为艰苦的路程,其间千里之遥,要穿越荒野茫茫的毛乌素沙漠南沿,翻过横亘南北的子午岭,一路上或荒沙碱滩,或沟壑莽岭,人烟稀少禽兽罕至。骑兵旅大部人骑马行军,马文瑞凭着两条腿同谷莲舫的马队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赛”。每天拂晓部队还未开拔,他就抢先出发,晚上等他赶到宿营地,人家早已睡着了。马文瑞尽管在陕北群山中练就出一双不怕走路的铁脚板,可是长距离不停顿地追赶队伍,还是把腿走肿了。真是举步维艰啊!从未有过的艰辛和痛苦在考验着他的决心和意志。马文瑞知道只要活着,除了前进绝无后退。他硬是凭着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咬紧牙关,拉扯着双腿向前挪动,走啊走,在他身后的荒漠上印下了深深的足迹…… “文革”期间,劳动部的造反派要把马文瑞打成“反党分子”,派人到西北地区调查这段历史。当派去的人坐着汽车经过了这一段路程,了解了这一段经历后,也不无感动地说:“就凭你由三边走到庆阳的行动,也看得出你是豁出命来干革命的。” 经过十多天艰辛跋涉,终于到达庆阳。部队也不得不驻下来休整,马文瑞才得歇息。这时他化装潜入敌军,住在薛毓瑞连里。此处南距西安四五百里,北距红二十六军驻地南梁只二三百里,如果部队再一开拔,整个兵运工作就会前功尽弃。但马上举行公开起义,条件并不成熟,弄得不好,会全体暴露。马文瑞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偷兵”的办法,把工作已经成熟的士兵秘密拉出去,送往南梁。他找到师法直商量,立即得到赞同。经过细致筹划,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马文瑞和师法直带着准备投奔红军的二十多人,十多支好枪,按计划从庆阳城墙上手抓绳子一个一个溜下去,连夜直奔南梁。从敌军里拉出来的同志被刘志丹编为合水游击队,队长师发直。后来师法直当了安塞游击队队长,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送走师法直排投奔红军的人后,马文瑞又和薛毓瑞商量,能否把薛带领的连也拉走。经薛反复考虑,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决定到西安后再作计议。这时敌人已注意到马文瑞,张廷祥的营长李丕胜已经派人调查马文瑞的身份。这样,在薛毓瑞连再待下去,会有暴露的危险,马文瑞离开部队,去了宁县。 宁县县长贺连城,陕北米脂人,比较倾向进步。他的两个部下张逊谦和曹鸿宾都是马文瑞的熟人,两人原都是共产党员,又都参加过晋西游击队。后来虽脱离党和红军,但仍然同情革命。马文瑞找到他俩,得到生活上的帮助,就暂住下来,不时探听谷莲舫旅的动向。几天后,部队开拔,途经泾川、长武、永寿等县直抵西安。这一路已通汽车,马文瑞闻讯,在宁县同张逊谦一起买了车票乘汽车赶到西安,住榆林会馆。碰巧遇见也在这里住宿的原榆林地委书记马云程和他的胞弟马健翎,还有朱侠夫、常应晨等一些陕北党员。 到西安后,马文瑞就和驻在东关八仙庵的谷莲舫旅的党员取得了联系。一天,王治岐来到会馆,对马文瑞说,部队里一个姓刘的党员弄到敌人的一支手枪,他把这支枪带出来交给马文瑞。马文瑞无处存放,便把枪塞进张逊谦的皮箱里。 谷莲舫旅剩下的两个团并不满额,杨虎城遂将该旅改编成一个小团,原打进去的地下党员,与原来两个团的人都没有沾亲带故的关系,大部分被编整出来。这时陕西省委、临时省委已被多次破坏,与杨虎城部地下党组织难以接上关系,马文瑞主张所有党员都回陕北去参加安定游击队。这些同志大多是安定籍人,都同意了马文瑞的主张。他们回去以后,在谢子长领导下,在安定、清涧和安塞一带把游击战争搞得很有声势。 在八仙庵密商后,马文瑞回到榆林会馆附近时,朱侠夫、常应晨正焦急地等着他。一见面就告警:“文瑞,你不能回去了,敌人把你的枪搜出来了,还留下人等待抓你哩!”会馆看门的老太太的儿媳名叫玛瑙,这时出来用手帕暗示他赶快走开。马文瑞意识到险情在即,转身就跑,直奔大湘子庙街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公馆躲藏。杜时任杨虎城的高级参议,在陕、甘、宁军政界很有人望,与共产党有长期的密切关系,直至解放战争中为爱国民主运动而献身。他的长子杜鸿范在谢子长领导下曾于1932年发动甘肃靖远兵变,同马文瑞也很熟悉。过了好几天,马文瑞才知道是因盗枪事发,那个姓刘的被抓,供出王治岐和他,敌人带着刘、王两人来会馆搜查,企图逮捕他。 在杜斌丞家躲避月余,风头过去,马文瑞向杜鸿范及张廷祥部连长、乡亲周梦熊借了点路费,便离开杜家。谷莲舫部的党员按计划都已回到陕北。马文瑞考虑井岳秀曾通缉过他,走咸榆公路经延安回陕北很不安全,还是走陇东好,也想顺路到南梁看看刘志丹和红二十六军的同志们。到了宁县,曹鸿宾找到一个回家探亲的原红军战士常冠英,马文瑞请他带路,直奔南梁。从此,马文瑞离开陕北特委,辗转到了陕甘边地区。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