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七章 巩固边区“西大门”(上) 第六节 争取回民武装抗日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甘肃是中国回族人民聚居地区之一。在陇东地区也有一些回民,主要住在镇原三岔区,少部分散居住在曲子、环县等地。1941年统计约三百五十多户、一千五百多人。国民党对少数民族历来采取大汉族主义政策,污蔑、歧视甚至武力镇压,制造了很深的民族矛盾。中国共产党尊重回民的民族信仰、习惯和平等的政治地位,提出动员包括回族在内的一切少数民族共同抗日的主张。 陇东特委和专署对于回民同胞,按照党的民族政策,政治上实行民族平等,尊重他们的自治权利,保护他们的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为他们建立了清真寺,办起了伊斯兰小学。1941年6月镇原第一次选举时,成立了三岔回民乡、回协支会,选举了乡参议会、乡政府和出席县参议会的议员。对从事农业的回民分配土地,发给籽种,妇女参加纺织的,解决纺车,发放贷款。对迁移到环县、曲子的回民,帮助他们解决住处、口粮和土地等问题。特委和县委在征粮、贷款等方面都给予特殊照顾。1942年陇东专署规定:回民征粮起征标准为7斗,即每人平均粮食产量在7斗以下者免征。一系列政治上尊重,经济上扶持,政策上优惠,增强了党与回民、回民与汉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形成团结抗日的新气象。陇东党政军民用事实回击了国民党、马鸿逵等攻击共产党“灭回”、“灭教”的谎言①。 在陇东对回民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回民骑兵团的热诚接待和耐心帮助。 聚居在宁夏西吉、海原、固原等县的回族农民,因不堪国民党政府的蹂躏,于1939年初喊出“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打倒欺回灭教的国民党政府”、“反蒋抗日,寻找民族出路”等口号,先后聚集4万多人,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攻打隆德、固原、化平(今泾源)、张家川等地。但都因缺乏坚强的领导和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在国民党当局的武力镇压和政治欺骗下,一一归于失败。1941年6月仅剩二百三十余骑的起义军,在团长马思义的率领下,冲破重围,进入陇东环县庙儿掌,寻找立足之地并渴望庇护。 中共中央西北局、边区政府和八路军留守处指示陇东特委、专署和三八五旅要争取这一支回民武装。马文瑞经反复考虑,决定派特委统战部副部长朱敏,以陇东地区党政军和边区党政军代表的名义,前往环县,做争取这支回民武装的工作。马文瑞认为,这支仅剩的回民起义部队九死一生,余悸犹在,虽然来到边区,但对共产党并不十分了解,顾虑甚多,要尽量给予关心爱护,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诚意。朱敏是1928年入党的老党员,曾经辗转华北、华东和西北8个省市做地下交通员,1938年来到陇东任合水县委书记,后又调任特委统战部副部长,是一位有丰富统战工作经验的干部。受命之时,朱敏自信地表示,一定完成任务,不负组织重托。 朱敏来到环县,和县委书记刘昌汉一起赶到庙儿掌,在回民部队驻地和马思义等见了面,对他们表示热烈欢迎,并明确表示同情和支持他们的起义行动。开始,起义军的旅长马国璠和团长马思义,对边区党政军的诚意半信半疑,害怕解除他们的武装,准备把部队再拉出去和国民党决一死战。针对他们的顾虑,朱敏明确表示:愿去愿留,悉听尊便,去后再来仍然欢迎。同时诚恳地和他们一起分析去留的利害关系,劝他们暂时还是保存实力为上,不宜轻言冒险死拼,只要留下这个火种,驻在边区训练提高,壮大实力,等将来机会成熟再去报仇也不为迟。一番真诚恳切、肝胆相照的肺腑之言,打动了两位领导人的心弦,他们当即决定部队留下,开到合水县驻扎②。 特委和合水县委对这支部队的生活物资供应、军械补充、军事技术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等,无不给予周到的安排和帮助。1941年7月,毛泽东、朱德还在延安接见了正副团长马思义、马智宽等人,给予亲切慰问和鼓励嘉勉。此后,他们中不少人因思念家乡亲人,要求返回原籍看看。特委信守诺言,同意他们回去。特委统战部部长段德彰在他们临走前的座谈会上再次表示:“你们要回去看看,我们欢送;遇到危险回来,我们仍然欢迎。”并给他们送了路费。为了预防不测,特委领导成员诚恳地说服他们把老弱病残留下。1942年1月,当他们回到家乡时,果然又遭到国民党的残酷剿杀,而且很多人的家属惨遭杀绝。回家的回民起义军成员,除一部分在国民党高压下哗变投敌外,随马思义回来的先后有八十多人。严酷的事实,使这支部队的大多数成员看清了自己的生路和希望,下定决心坚决跟共产党走,成为党的一支战斗力量。在建设边区、保卫边区中壮大成长。马思义本人后来入了党,解放后曾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军区副司令员。 ① 《陕甘宁边区陇东党的统战工作概述》,吴思宏:《三岔回民乡》,见《陕甘宁边区陇东党的统战工作》,中共庆阳地委党史征集办公室编,第26页。 ② 佘秉钧:《朱敏传》,榆林市史志办公室1997年内部出版,第105页。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