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十八章 困难时期精简的硬任务 第二节 再减职工一千万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1962年2月7日,周恩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讲话,提出克服目前困难的八条具体办法,把“坚决精简机构,压缩城镇人口,精简职工人数,减少粮食供应”,作为“克服当前困难的最重要的一着,也是调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① 2月14日,中共中央再次研究职工精简问题,并打算当年上半年减去500万。会前,周恩来已经过前思后想,反复论证。他根据当时的生产、建设情况,作了分门别类的分析:就工业部门来说,完成当年的生产指标,只要1200万职工就行了,而当时在工业战线的职工却有1604万人,减少200万人还是可以的;就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部门来说,随着大型项目的下马或缓建,基本建设减少八九十万人、交通运输减少二十多万人,还是不太难的;就财贸部门来说,商业队伍转业一部分,再退回一部分去经营集体所有制的商店或者个体“夫妻店”,两项合计130万人,但为了加强商业队伍,又要从行政、事业、企业单位和军队中吸收一部分骨干,从学校吸收一部分毕业生,两项合计50万,如此一出一进,可以净减80万……经过对一个一个部门、一个一个行业的细致计算,周恩来在会上明确表示:“上半年精简500万职工是可能的。” 当天,中共中央决定,1962年上半年全国再减少城镇人口700万人,其中职工500万以上。还规定:1958年以来来自农村的新工人,仍然是精简的主要对象,应当尽可能地动员回乡;1957年年底以前来自农村的工人,可以调剂给其他单位,顶替出那些可以回乡的工人回乡;有些能够回乡生产的技术等级较低的工人,可以发给较多的生产补贴费,精简回乡生产;原来就是家居城市的工人,有些也可以调剂给其他单位,顶替可以回乡的工人回乡;有些自愿下乡回家的,可以精简回家。 2月2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对精简职工领导小组加以调整,由杨尚昆、习仲勋、谢富治、马文瑞、张启龙、高云屏、章夷白②等七人组成中央精简小组,杨尚昆任组长,童小鹏为秘书长,归周恩来直接领导。精简小组开会决定,在劳动部设立办公室,日常工作由马文瑞负责。此后,由劳动部副部长郗占元为办公室主任,中组部、劳动部、国家计委、全国总工会、粮食部、内务部、国家统计局抽调干部参加办公室工作。其实,精简工作的大部分事情都由劳动部具体承办,沉重的担子主要压在了马文瑞身上。 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和周恩来指示,马文瑞于1962年4月20日召开了第34次劳动部党组扩大会议,会上将“集中力量做好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工作”,列为1962年“劳动部的中心任务”;同时,从劳动计划、劳动力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确保任务完成的具体措施。 5月4日,周恩来召集中央精简小组到西花厅开会,马文瑞和郗占元都去了。 周恩来让他们入座后,严肃地说:“今天请你们来,是想听你们谈谈1962年精简职工的方案问题。看来,形势很严峻啊!”他看了一下马文瑞,接着说:“我们去年精简950万,还远远交不了账。现在的问题是,要再减1000万!”随后,他让大家谈精简的具体安排。精简小组已作过讨论,马文瑞对各个系统的精简数字早已熟记在心,于是就工业、基建、交通、商业、文教、国家机关等各减多少,又算了一遍。解决的办法是:一部分工厂关、停,基建队伍减员乃至解散,部分商业国营改集体,一些机关要“拆庙”,以及干部带队下放等等。 周恩来同大家一起讨论,逐系统细算,最后得出的精简数字是1054万至1070万人。周恩来对马文瑞说:“这个1070万,可不同第一次精简的950万啊,手术动得更大了,难度更大了!” 马文瑞心有不安地回答:“总理,再减这么多,那只有将3级技工和有四五年工龄的熟练工人也要减掉相当一部分,这可是伤筋动骨呀!”“对!”周恩来说,“是要伤筋动骨。不然,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矛盾。” 5月10日,周恩来在西花厅再次召开中央精简小组会议,正式布置了精简职工1054万至1070万、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的任务,并研究了从何着手的办法。 面对新的繁重任务,马文瑞开始思量着如何再接再厉。 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决定》开宗明义:“在当前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中,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去加强农业战线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全国现有职工人数和城镇人口,不仅在今天是过多的,对国家财政经济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就是按照今后几年内恢复和发展农业、工业生产可能达到的程度来衡量,职工人数还超过实际需要很多,城镇人口也大大超过了农业提供商品粮和其他方面的负担能力。所以……必须坚决缩短工业战线,调整商业体制,缩小文教规模,精简行政机构……”因此决定:全国职工人数要在1961年末的4170万人的基础上,再减少1056万人到1072万人。各部门的指标是:工业减少500万人;基本建设减少230万人;交通运输邮电减少40万人;农林减少50万人;财贸减少80万人;文教卫生减少60万人;城市公用事业减少2万人;国家机关和党派团体减少94万至110万人。全国城镇人口要在1961年末1.2亿人的基础上,再减少2000万人(包括从城镇到农村去的职工在内),同时相对地减少吃商品粮的人口。上述精简任务,要求在1962年、1963年内基本完成,1964年上半年扫尾。《决定》还强调指出:精简职工的工作,必须与国民经济的调整,特别是工业的调整和企业的裁并结合起来进行。县办工业企业要迅速进行清理,至少关掉三分之二;少数保留下来的企业,职工也要大加精简。省辖市和专区所属的企业必须关一批,大减一批职工。省、市、自治区和中央直属的工业企业必须按行业统一排队调整,该关的坚决关闭,该合并的坚决合并,该缩小的坚决缩小,该改变任务的坚决改变任务。除此之外,农村社办工业企业和城市公社工业企业一般地应当停办。城市手工企业也要加以清理,凡是适合个体生产的,应当退回到个体手工业和家庭副业。 指标下达到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之后,处处“炸了锅”,领导人一个个“叫苦连天”。有的说,在一些农村人看来,谁家若有人进城当了工人,犹如“鲤鱼跳龙门”,亲朋好友都要为之庆贺一番,而现在却要他们再从“龙门”里“跳”回去,会对他们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有的说,在那些已有四五年工龄的职工中,有劳模,有先进生产工作者,有技术操作能手,还有党团员骨干,他们都是单位的支柱呀!平时,这些人风里来雨里去,受苦、受累、流汗甚至流血都毫无怨言,现在怎么忍心开口让人家离开!还有人说,在那些精简对象里,有相当一部分人本身就是城市户口,一人被减,全家都得下放到农村,正读书的儿童也要被注销户口、转学,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要随之而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又如何下得了手呢?周恩来见工作不好开展,专此召开了省长联席会议。会上,不少省长都说精简职工“太残忍”。周恩来说:“我也知道是残忍,甚至是血淋淋的,但你不采取这个办法,又有什么好的办法呢?”随后,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让大家发表意见。大家经过充分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如果不再精简1000万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就无法贯彻落实!所以,精简是一项关系全局、迫在眉睫的大事!于是,满怀牢骚而来的部长、省长、市长们,又开始心急火燎地赶回去落实。 马文瑞清楚地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这次布置的任务和1961年5月21日中央工作会议确定的任务相比,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困难都大得多。尤其是那些合同工大都解除了合同回了乡,再精简必须另外想办法。此外,每年还有那么多的新增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又该如何安置?也需要拿出新的方案来。 为确保任务的按时完成,马文瑞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首先加大对精简职工的宣传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此,在1962年6月出版的《劳动》杂志11期,他让办公厅的同志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刊登了各类关于精简的文章,如《适当减少城镇人口和职工,加强农业战线》、《返乡人员有贡献,农村需要更多人》,以及《双桥公社回乡人员安居乐业》、《公社、大队妥善安置返乡人员》等等。在同年8月出版的《劳动通讯》第8期,又开辟了《精简工作经验》专栏,分别介绍了嫩江地区减少农村非农业人口的做法、太原市古交钢铁厂停产关厂的经验、西安市大华纺织厂派干部访问回乡职工的体会和牡丹江市妥善安置不能下乡的被精简职工的情况等,从不同角度促进精简工作的深入进展。 1961年5月,江苏盐城县龙冈中学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董嘉庚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第一线的号召,在升学志愿表上毅然填写上“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并将自己的名字“嘉庚”改为“加耕”,回到盐城县葛武公社董伙大队参加农业生产,并做出了优异成绩。有关方面及时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62年7月,北京市良乡中学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侯隽,也放弃高考,毅然响应党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自愿下放到河北省宝坻县史各庄公社窦家桥大队插队落户,并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知识青年、先进工作者、优秀共青团员、农业先进生产者。有关方面也及时发现并报道了这个典型,同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马文瑞及时动员劳动部门对他们的动人事迹广为宣传,又组织专门人员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压缩城市人口的重大意义,努力促使更多的青年学习他们的榜样。在董加耕、侯隽等人模范事迹的感召下,许多青年要求上山下乡。据新华社报道,1962年、1963年两年,就有16个地区动员和组织了近10万名知识青年下乡插队,不但有利于城市待业青年的安置,对整个压缩城市人口的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鉴于全国技工学校1957年底仅为144所,而1960年底竟发展到2179所,其中大部分是在“大跃进”期间一哄而上的,根本不具备应有的办学条件,马文瑞下决心进行大裁减。1962年12月,劳动部在武昌召开了全国技工学校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的技工学校工作。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缩短工业、文教战线,压缩城市人口”的精神,决定对技工学校再次作较大调整压缩。后来,全国技工学校仅保留了155所。对这155所技校,也采取了“精兵简政”、“勤俭办学”的方针政策。 但是,在此期间却有些部门和地方出于本位主义,发生了私自招收职工的事。马文瑞得知后,及时向中央、国务院作了汇报。1962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专此发出了《关于严禁私自招收职工的通知》。《通知》说:据中央精简小组反映,全国职工人数自今年10月份以来不但没有继续减少,反而有不少增加,10月末比9月末增加9.2万人,11月末比10月末又增加33.4万人,12月份还可能继续增加。由于职工人数的增加,使得今年以来全国减少职工人数由9月末的940.7万人下降为11月末的898.1万人。势必大大影响已经取得的精简成果,给1963年继续完成减人任务带来不利的后果。为此,(一)从现在起,除了经过中央、国务院或者国家计委审查批准的以外,要一律停止增人。经过批准必须增加的人员,也要尽可能从现有职工中调剂解决。(二)对已经增加的职工,必须进行一次检查清理,属于私招乱雇的,应该予以辞退;虽经批准但是增加过多的,也应将多余的部分减掉。 经过多方努力,到1963年初春,基本上完成了1962年的精简任务。 ①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56页。 ② 张启龙:时任中组部副部长;高云屏: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章夷白:时任国务院人事局局长。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