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马文瑞传》第十八章 困难时期精简的硬任务 第三节 “一个中等人口的国家搬了家”
《马文瑞传》编写组

  正当马文瑞为较好地完成1962年精简任务而感到欣慰时,1963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全部完成和力争超额完成精简任务的决定》。《决定》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半时间内精简工作的成绩及其重大意义,随后说:现在,全国职工还有3260多万人,城镇人口还有11800万人,同目前的经济水平和生产任务比较,还是多了。1962年5月曾规定减少职工1056万至1072万人,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人。为了在1963年全部完成原定两年减人任务,全国劳动计划会议确定的指标应当加以修改,即1963年,全国必须减少职工160万人以上,减少城镇人口800万人。各地方、各部门应当像1962年那样,把精简工作认真抓起来,而决不能有丝毫放松。
  马文瑞反复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精神,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和同志们再一次分析职工现状,探讨精简途径。
  早在1962年12月,马文瑞曾布置中央精简小组办公室整理一份关于县和县以下精简工作情况的资料。12月10日,办公室根据中央农村调查组的调查材料,整理成文,送给了他。该文共分三部分,即:精简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可以再减一些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意见。为进一步拓宽思路,马文瑞再次阅研起这些资料来。“各地区和各部门精简的进度不平衡,潜力的大小也很不一样”,“有些地区保留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过多”,工建交系统“有些企业定员偏高,非直接生产人员过多”,“商业系统机构重叠,业务重复的应该调整合并”,文教系统“有些县文化机构设点多,分工细,事少人多”等等情况引起他的高度关注。
  当天,马文瑞找来了那几位撰稿人,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再一次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月10日,马文瑞召开部长办公会议,研究《劳动部1963年工作安排》。根据马文瑞的意见,劳动计划工作方面的第一条就是:“配合中央精简小组迅速落实各地区、各部门今年的减人计划,加强对减人计划执行的督促检查工作,及时解决减人工作中的问题;组织或者协同有关部门,修订老弱残职工的处理,多余干部的安置处理,调整城镇建制和缩小城市郊区、各级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等几个文件的草案,报经中央批准后下达执行。”
  此后,马文瑞多次对同志们讲:“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是不同的,应当减的人大部减了,人浮于事的现象不是那么普遍突出了。因此,今年减人必须根据新的情况来进行。既要全面的安排减人,不能局限在某一部门,又要抓好重点,哪儿减人的潜力大,哪儿就是减人的重点。”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马文瑞认定:区、县以下,仍是重点,要多减人;商业、文教部门和部级行政机关,还可以减一批人;企业的非直接生产人员还过多,应当再减一批;企业、事业、机关的专职从事农副业生产的人员,要继续压缩;老、弱、残职工,也应继续处理一批。
  马文瑞的这些意见,很快被中央精简小组所采纳。从此,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战斗。据《杨尚昆日记》记载,仅1963年2月一个月,他参加杨尚昆召集的精简小组会议、应杨尚昆之约谈精简问题或修改文件、同杨尚昆一起找大区同志谈精简问题,就达九次之多。当时,由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习惯于夜间办公,所以出现了中南海的“长明灯”之说;在马文瑞的家中,也有一盏“长明灯”:马文瑞白天日理万机,晚上又在灯下学文件,看资料,修改报告,还要随时听从周恩来等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召见,常常熬到下半夜。为此,他的秘书都感到受不了。为照顾秘书的身体,同时又不耽误工作,马文瑞特意给秘书“约法三章”:一是陪他工作到晚上10点钟,10点之后赶快睡;二是他将10点后批示的文件全部放在办公桌上的一个固定地方,由秘书一早取走处理;三是遇到特殊情况,如收到中央、国务院重要指示等,不管他是否正睡觉,要立即呈送他,不许耽搁一分钟。据马文瑞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马文瑞集中精力思考某一个问题时,除了香烟一支接着一支地抽,几乎一切都置之度外。家人喊他吃夜宵,声音小了怕他听不见,声音大了又怕打扰他,往往感到很为难。
  有一次,马文瑞感到连续几天不舒服,不得不去看大夫。大夫检查后大为吃惊,说他得了严重的浮肿病,心脏也有问题;抱怨他为什么不早点来,还要他马上住院。他只是笑一笑,取些药,婉言谢绝大夫们的好意。为避免工作受损失,他还要求陪同他去医院的家人千万不要将他的病情对外讲,尤其是不要传到总理和其他领导同志耳中。
  有一天晚上,马文瑞的女儿晓力突然发高烧,体温近40度。他正想送她到医院,忽然接到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让他尽快赶往中南海。于是,他只好安排夫人陪女儿去治病。当他从总理那儿回到家,已经是凌晨4点了。他悄悄走到女儿床边,轻轻地摸了摸她的额,又给她掖了掖被角。女儿在蒙眬中微微睁开眼,见爸爸那副劳累又焦虑的样子,不禁抽泣起来。马文瑞又轻轻拍着她,两眼抑制不住地湿润了……
  就这样,他主持的精简职工的繁重工作,又不分白天黑夜地紧张忙碌了近三年,身体瘦了一圈。他后来回忆起这段工作,还深有感慨地说:“那可不容易呀,我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1963年下半年,精简职工和压缩城市人口的任务基本完成。7月31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央精简小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意见的报告》。报告指出,从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内,全国职工减少了1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600万人,吃商品粮的人口减少了2800万人。全国性的减人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报告指出,由于大量地减少职工、城镇人口和吃商品粮的人口,加强了农业战线,减少了工资开支,减少了粮食销量,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于改善城乡关系,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3年9月12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马文瑞在发言中讲到,1960年全国城镇人口共有13073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在两年半的精简工作中,费了很大力气,共减下来2600多万人。除去同时期增加的1000万人口,净减约1600万人口。到1963年6月末,全国城镇人口还有1146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7%。精简职工、压缩城市人口,对调整工作起了推动作用。职工工资总额由1960年263亿元减为1963年的211亿元,净减50多亿元;加上这三年中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复员退伍军人参加工作而相应地增加工资等因素,实际上少开支七八十亿元。
  马文瑞发言刚结束,周恩来便插话道: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愚公移山,很了不起。全国平均5个职工减去两个,2000万呀,相当于一个中等人口的国家搬了家。
  由于精简职工和压缩城镇人口工作的顺利完成,加上政策的调整,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从“谷底”稳步地回升:农业总产值增长11.6%,粮食增加100亿公斤,达到1700亿公斤;棉花增加900万担,达到3400万担;猪比上年增加3183万头,达到了13180万头;工业总产值增长8.5%,产钢762万吨,比上年增长95万吨;原油648万吨,增长73万吨;棉纱347万件,增长72万件。商品供应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结余27亿元。基本建设有所扩大,文教事业有所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出现了新气象。周恩来审时度势,认为大幅度调整国民经济的阶段已经过去,“八字方针”中巩固、充实、提高的任务已逐渐上升为主要内容。1964年12月,周恩来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庄严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整个国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