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二十五章 推进改革,加速经济发展 第三节 胜利大队的转变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就在全省各地争先恐后推行各种生产责任制,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发生了可喜变化的同时,仍然有一些生产队因多种原因生产停滞不前,群众生活十分困难。长安县皇甫公社胜利大队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1981年11月间,在西安参加农村题材创作学术讨论会的各地作家,赴长安县皇甫公社胜利大队访问了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中主人公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作家们对曾在中国文坛产生过轰动效应和巨大影响的《创业史》里的中心人物的原型王家斌的家庭困境,和他所在的生产队的贫穷情况,十分惊讶,觉得不可思议,反映非常强烈。新华社陕西分社记者卜昭文随即采写了《“大锅饭”带来的悲剧》一文,刊登在《国内动态清样》上。这个昔日艰苦创业的先进典型,变成了今日穷困队的报道,引起了马文瑞的重视。1982年1月下旬,他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植来到了胜利大队。 胜利大队的前身是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著名作家柳青写作《创业史》的生活基地,也是兼任长安县委书记的柳青一手培养出来的先进典型。解放前,从各地逃荒要饭来的几十户贫苦农民,在这个人称“蛤蟆滩”的荒芜之地,搭起茅草棚,租种地主土地,开始艰难的生活。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翻身作了主人。20世纪50年代初,“蛤蟆滩”上的农民,组织互助组,成立农业社,生活日渐富裕。粮食平均亩产七八百斤,稻田一年两熟,亩产上千斤。社员人均口粮五六百斤,劳动日值1元左右,最高达1.4元。“蛤蟆滩”上盖起了新村,家家有余粮,群众把这里叫做“兴隆坊”,这种兴隆的局面一直持续到60年代中期。这是历史的真实,也是小说《创业史》创作的原型基础。 “四清”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使这个大队遭到严重挫折和破坏。“左”的错误的严重恶果是打击伤害了好的基层干部。“四清”中,两个生产队的正副队长4人中有3人被扣上“贪污分子”、“四不清干部”的罪名开除了党籍。王家斌不仅在“四清”中受到批斗,“文革”中又与柳青联在一起,以“黑作家”培养的“黑典型”罪名,受到残酷斗争,弄得满身疾病,穷困潦倒。从此,王家斌无法工作,干部大换班,这个大队就每况愈下。王家斌所在的一队尤其困难,粮食亩产降到四五百斤,队里原有的油坊、豆腐坊等副业,被当做发展资本主义而冲垮、停办,更使社员收入锐减。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胜利大队也有某些变化,冤假错案得到纠正,社员的家庭副业有了恢复和发展,群众的负担有所减轻,公购粮任务由1977年前的8.9万斤核减到5.5万斤,1981年实际只完成2.19万斤。但是集体和社员的穷困状况仍未改变,人均口粮只有300斤,人均分配收入28元,劳动日值0.24元,全队有70%的家庭缺粮,有4户外出讨饭。生产队累计欠国家贷款3.1万元,集体经济十分空虚。 王家斌是这个贫困队里的困难户。建国以来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积极工作,公而忘私,把一个“蛤蟆滩”变成“兴隆坊”,为农业集体化作出过贡献,因而成为柳青小说里的“模特”人物。在“四清”和“文革”中忍辱负重,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直担任县政协委员、大队支书至1966年。他家人口多,收入少,他“文革”期间患肝炎病,继而并发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症,老伴忧劳成疾,患心脏病,由于医疗费剧增,欠外债一千三百多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将家中一床棉被拿去变卖。这样一位劳动模范、先进典型人物,竟然落到如此地步,怎能不激起各地农村题材作家们的同情和惋惜! 1月21日,马文瑞和黄植一起深入社员家庭访问,并同社员代表、县委和公社党委负责人座谈,摸清了这个队穷困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大队、生产队主要干部不抓生产,不做工作,常年很少参加劳动,却享受着高额补贴,家族把持队上大权,在班子中安排家属,徇私舞弊,乱支乱借集体资金,随意动用甚至偷盗集体粮食,群众对这个班子完全失去了信任;生产责任制没有落实,名义上实行的是“定额管理,小段包工”,实际上很不完善,基本上仍是按晌记工,分配上“吃大锅饭”;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缺乏科学态度和统筹规划,给队上带来了灾难。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行责任制的文件下达后,社员也要求实行联产责任制,王家斌到县委作过反映,由于队干部思想不通,不能落实。 马文瑞和黄植在认真听取了王家斌和社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与县委同志共同研究了改变该队面貌的措施:一是下决心改组支部班子,并适当调整精简生产队干部;二是尊重群众意愿,尽快落实生产责任制;三是切实安排好群众生活,保证顺利度过春荒。同时还研究了改善水利条件,恢复干旱的部分稻田以及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要求县委监督实施。 恰在这时,中央书记处研究室《情况通报》第159期刊登了安徽省阜南县群众不愿意交征购粮,不愿意交提留,文章称“抗粮事件”的情况,其原因是群众对少数干部多吃多占进行反抗。看了这篇报道,联想到胜利大队的情况,马文瑞批示:我们这里也存在着一些基层干部手脚不干净,多吃多占以及脱离群众的问题。我们各级党委应当把它当作解决党风问题的一项大事去抓,务须收到决定性好转的效果。 2月16日,马文瑞向省委写了《关于长安县胜利一队和王家斌穷困情况的调查报告》,摆出了穷困的状况,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措施,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他在报告的最后写道:胜利一队的问题,过去我们是不了解的,这次新华社记者卜昭文同志及时作了报道,是一件好事情。她反映的情况基本属实,提出的问题比较尖锐,对我们的工作很有促进。这样的先进队由富变穷,确实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 马文瑞说,应当肯定,当前全省农村形势是好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中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着消极落后的一面。这个队就在区、社的鼻子下,离县城不过十多华里,离西安也很近,这几年落后贫困状况未能改变,我们省委、市委、县委和区、社党委都是有责任的。这说明我们工作中确有官僚主义和薄弱环节。党风不正、思想领导涣散软弱的问题亟待解决,“左”的思想影响需要继续消除,那种只凭听汇报、看材料、发文件,一般化地指导工作的不良习气和报喜不报忧、遇到难题绕道走的庸俗作风,必须坚决纠正。他还建议省委把类似的在“文革”中由富变穷的社队和长期落后的穷社队的问题,当作全省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来抓,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领导,都要下去亲自调查访问,在全面摸清底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剖析原因,找出症结,采取有力措施,下决心抓上一两年,使这部分生产队的面貌有一个显著的改变。 随后,长安县委即派出农工部负责人到胜利大队蹲点解决问题。改选了大队和生产队领导班子,增补群众公认的实干家、“硬汉子”董炳汉(曾任农业社副主任、生产队长)担任支部书记,原副大队长郑寿春任副支书兼大队长,王家斌因年老多病,只做支委,但对全队起参谋顾问作用。改组后的5名支委都是互助合作时期的骨干,能够合力配套,县、社认为比较理想,群众也比较满意。农业生产责任制得到较快落实,一部分耕地作为“口粮田”分包到户,其余部分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皇甫公社调剂了3000斤粮食,安排困难户生活。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群众受到很大鼓舞,高兴地说:“胜利大队又有希望了!”长安县委同时还对全县1981年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0元以下的254个生产队,进行重点摸底调查,要求区、社选择重点,派驻干部进行帮助。 渭南地区对1981年人均分配现金20元、口粮200斤以下的1123个队进行了摸底。汉中地区也拿出了抓穷困队、贫困户,改变落后面貌的办法。榆林地区对靖边县杨桥畔大队、米脂县高西沟大队等老先进大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重组班子,完善责任制,扭转了农业生产下滑的局面。 两年后的1984年1月,马文瑞再访胜利大队。王家斌见到马文瑞的第一句话是:“上次来,你操心我们年咋过哩,看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这回来,你看看我们变成啥样子了!” 确实,在两年间胜利大队发生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粮食大幅度增产,同1981年比,全大队增长86%,人均口粮800斤以上,对国家贡献增加了,1982年交售公购粮8.4万斤,比1981年增长265%,1983年交售11万斤,又比上年增长32%;二是生产费用减少,生产百斤粮费用由8.8元下降到4.1元;三是社员家庭副业逐步开展,出现了一些专业户,人均集体分配和家庭收入增长一倍多;四是盖新房的多,仅第一生产队就有11户;五是娶新媳妇的多,过去外村人不愿把姑娘嫁到这个“蛤蟆滩”来,而这两年娶进门的6个新媳妇5个是外村的。 看到胜利大队的变化,马文瑞由衷地高兴。他勉励王家斌等队上的干部说,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过去你们艰苦创业把“蛤蟆滩”变成了“兴隆坊”,现在你们再发扬过去的精神,把“兴隆坊”向前推进一步。他接着说,目前的变化还只是初步的,你们的步子应该再迈得大一些,除了搞好粮食生产外,利用你们距县城较近,距西安也不远的优越条件,在多种经营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多搞一点家庭副业,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增加社员收入,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深入实际,解剖麻雀,抓住典型,带动一般,是马文瑞一贯的工作方法。这次,剖析了胜利大队由先进变为落后的原因,指导全省解决类似问题的队改变了面貌。这是他的工作方法的又一次成功的实践。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