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马文瑞 > 其他资料
|
《马文瑞传》第三十章 “为霞尚满天” 第一节 离休不退志 |
《马文瑞传》编写组 |
|
|
马文瑞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并没有不适应的感觉。他像在职时一样,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看文件,继续关注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他继续担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感到每天有干不完的事情,为研究和宣传党的优良传统,为教育好青少年,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尽力发挥余热,做了很多工作。唐人刘禹锡有诗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也正是马文瑞晚年生活的写照。 第一节 离休不退志 1993年3月,第七届政协届满。马文瑞年届八十,虽然身体还好,按规定也该退下来了。他拥护中央关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早已做好离休的思想准备。 2月16日晚,江泽民总书记到家来看望马文瑞。俩人在简朴的客厅里轻松交谈,江泽民亲切随和,马文瑞诚恳直率,在融洽的气氛里,他向总书记提了两点建议。一是中央领导同志下去视察,要改变前呼后拥、陪同过多的现象,那样很难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到真实情况,连老同志都说不上话。江泽民赞同这个意见,并说自己下去很注意这个问题。二是台湾问题,李登辉上台几年,实际在搞台独。好在两岸人员已有来往,特别是台湾来大陆探亲、旅游、投资的比较多,要多做台胞的工作。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对台机构,切实加强对台胞的工作。他还回顾了自己过去做东北军统战工作的经验。江泽民认真听取了他的意见,并就一些问题交换了看法。 3月8日,马文瑞出席七届政协最后一次主席会议,此后便正式离休了。 然而他的活动一点没有减少。他认为自己虽然因年龄原因退休了,但并没有退党,更不能退志。一个共产党员,要一辈子为共产主义奋斗,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干不了繁重的工作,可以干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很欣赏“老有所为”、“老当益壮”这类词语,曾题给一些老年刊物和老同志。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上。 4月24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同全国工运学会、太原钢铁公司等九单位一起,在太钢召开了“李双良精神研讨会”。马文瑞出席了研讨会并讲了话。李双良是太钢工人,退休后承包治理渣山,不用国家一分钱,艰苦奋斗六年多,搬掉了大渣山,改造了环境,又为国家节省了资源,创造了财富,并协助钢厂建立了治渣利废的机制。马文瑞在太原会见了李双良,参观了他治理渣山后建起的花园景点,连声称赞他“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在讲话中认为,李双良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他说:“认真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切实保障和落实职工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职工在推进改革和建设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特别在处于国民经济命脉地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职工真正做到当家作主,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而必须解决的问题。”改革就是要把职工当家作主这一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鉴于社会主义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特别重视青年一代学习李双良的品德和精神。他提出,要“教育青年一代认真学习李双良一心为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和拼搏精神,确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从而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他呼吁宣传和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能像当年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宣传孟泰、王铁人、焦裕禄、雷锋等模范英雄人物那样,来宣传李双良精神,以弘扬正气,鼓舞斗志,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蓬勃向前发展。他的讲话引起了与会同志的共鸣。 随后经过近半年的准备,8月25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又举办了第二次理论研讨会——“延安精神与改革开放研讨会”,马文瑞在会上作了《研究现实、兴利除弊》的重要讲话。他称赞这个主题选得好,体现了我们研究会活动的主旨:总结、研究历史经验与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 马文瑞在讲话中阐述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延安精神没有过时,而且对于解决现实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他说:“历史与现实是相通的”,“历史传统和历史经验对解决现实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思想财富之一,延安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我们今天进行建设和改革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他认为,延安精神的基本点,如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艰苦奋斗等等,都是当前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过去需要,现在和将来也需要。特别是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如理想淡化、信念动摇,不关心政治,拜金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挥霍浪费,干部不正之风,腐败现象,干群关系紧张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更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马文瑞在讲话中重点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从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到启发,进行兴利除弊,从而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作用。他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更快地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但“也有某些消极作用”。“对于党的建设来说,市场经济有促进解放思想、考验和锻炼自己的作用,也会诱发某些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这就需要学习当年党中央、毛泽东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势下,正确认识利和弊,兴利除弊,把我党建设成一个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坚强政党,从而保证了革命胜利的经验。今天,我们党需要正确认识市场经济的利和弊,才能自觉地因势利导,兴利除弊,牢牢掌握领导的主动权,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任务,走向胜利的彼岸。 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兴利除弊,他结合延安的经验,具体谈了五点启示。 一是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保证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发展市场经济不能形成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诸侯经济”。 二是正确开展倾向斗争,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不能再搞“凡是”,要从贯彻好党的基本路线的目标出发,从具体实际出发,有“左”反“右”,有右反右,在反对一种主要错误倾向时注意防止和克服另一种错误倾向。 三是贯彻现行政策,不忘远大目标,坚持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始终抓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共产党员也讲劳动致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 五是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改革中的困难。尤其是干部,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从而带动党员和全国人民。 马文瑞的讲话,是有感而发,有的放矢。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要不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马文瑞在讲话中正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少人只讲优点,不讲负面作用,而马文瑞较早地指出了它的两面性,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不回避它的消极影响,进而明确提出要兴利除弊。对于反倾向斗争,有的人片面理解“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的话,而不注意联系实际,具体地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真正危险。马文瑞尖锐地指出,两个总书记都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犯了错误,并不是“左”的错误,因而强调从实际出发反对“左”右倾错误,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他还较早地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强调“贯彻现行政策,不忘远大目标”,这个意见也是有远见的。 这年他应邀参加的活动很多。5月10日去陕西耀县参加陕甘边照金根据地创建60周年纪念活动;5月底6月初,去河南安阳出席国际滑翔比赛开幕式;6月中旬又去黑龙江,出席哈尔滨经贸洽谈会开幕式;7月底又去广西,参加了北海保税区(筹建)开工典礼;9月又去甘肃庆阳,访问了他多年战斗工作过的革命旧地;11月底还去西安参加了杨虎城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回京后,又多次参加一些单位举行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活动。还写了《我对文艺工作的一些意见》、《反腐败与文学》等文章、信件。一次参加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常务会议,他笑着说:“我退下来以后,比不退还忙了!” 不管多忙,还有一件事,马文瑞始终予以高度关注,那就是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从1993年春开始,他同国务院原台办副主任杨荫东多次交谈,一致认为,李登辉上台以后,台湾形势有了重大变化,李登辉走台独道路,国民党内部出现了分化。以前蒋介石、蒋经国在台湾,我们可争取第三次国共合作。如今李登辉的台独上台,要有新的斗争策略。从1993年至1994年,他自己或支持杨荫东等先后三次向中央提出建议①。他在1994年5月10日给江泽民、李鹏的信中写道:“我近日与杨荫东等同志交谈了台湾问题,让他们写了这个《关于对台工作策略问题的几点建议》,特转上。我认为他们写得合乎情理,对情况的分析,观点和主张是适当的,希望能考虑和采纳。”他在信里对李登辉作了评论:“李登辉上台六年的所作所为证明,他……是实际上的台独头子。他对内,招揽、包庇和聚积台独势力;排斥蒋氏父子培植的主张一个中国的大陆籍和台籍骨干;不惜花巨款购买外国现代化武器,企图与大陆武力对抗。对外,大搞所谓‘弹性外交’、‘实质外交’、‘度假外交’,还在活动进入联合国。”“李登辉已是公开为实现其与大陆分离的‘台湾独立建国’的企图而积极奔波的。”他的信还分析了我对台工作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对如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事实证明,他对李登辉本质的认识是深刻的,也是认识较早的。 以后,江泽民让新任台办主任陈云林向马文瑞征求对台办工作的意见,感谢他对台办工作的关心。对于海峡两岸的统一,马文瑞一直念念不忘,也是倾注了心血,尽了自己的力量的。如杨荫东所说:“马老这么大岁数的老人,还这么关心这件事,是很不容易的。”② ① 访问杨荫东记录。 ② 访问杨荫东记录。 |
|
马文瑞传/《马文瑞传》编写组.—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