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 郭洪涛 > 全文图书 > 郭洪涛回忆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二、考察西南、西北地区和福建新建的铁路
郭洪涛著

  1956年我和董峰、孙研之等同志考察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几条铁路,我和郭维城、孙研之等同志考察了福建的两条铁路。由于当时地质人员缺乏,修路任务紧急,资金投入限制等诸多制约,在设计施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吸取经验教训,我们进行了初步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路主要技术标准的选择问题
  线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中最大坡度和最小弯道半径,是决定线路建成后运输能力大小的关键。采用多大的坡度和弯道半径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它涉及选线的原则。应从国防的战略要求、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工业的合理布局出发。宝成铁路穿过秦岭的一段线路,地形陡险,采用多大坡度,当时就有争论,一种意见采用千分之三十,另一种意见采用千分之二十。当时为了节约3600万元的投资和缩短工期,选定了千分之三十的方案。经过几年来的运输实践证明,就是实现电气化以后,最高能力也不过年运1000多万吨,虽然当时还过得去,但在西南地区的建设发展以后,就不能适应了。现在看来,当时就应该采用千分之二十的坡度。宝成线南段马角坝和天兰线大营粱的坡度的选择也过高,都在进行改造。这样的教训是很多的。
  山区修路,弯道多是自然的,在个别特殊的地形条件下,弯子转得急一点,弯道半径最小定为250米也是容许的。但是一条线的急转弯过多,就会变成“羊肠铁路”,运输能力很低,例如:鹰厦线250米弯道半径的急转弯就有304处;南福线仅长174公里,这样的急转弯就有125处。这些急转弯,有许多当时只要多花一点钱,就能够避免的。
  (二)确定隧道的长短问题
  “晚进洞、早出洞”,还是“早进洞、晚出洞”?也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晚进早出”好,还是“早进晚出”好,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所谓“晚进早出”,就是在隧道两端,多挖去一些土石方,缩短隧道的长度。国民党时期修的宝天线,就是采用这个办法,结果洞口坍方严重,经常断道,全线120座隧道中,就有60座是我们在改建时加做了明洞,接长隧道,解决了坍方问题的。我们修的宝成线,没有完全接受这个教训,不少地方还采用“晚进早出”的办法。建成以后,不得不在127座隧道口加做了明洞。每修一米明洞,造价4000多元,比修一米隧道还高50%。因此,在地质不良、山体松软的地带修路,决不应该采取“晚进早出”的办法,而应该采取“早进晚出”的办法。当然在地质好的地方,是可以采取“晚进早出”的办法。宝成线明月峡的五个隧道和阎王鞭的两个隧道,就是采用这个方法修建的,至今质量良好。
  (三)解决路基大病害的问题
  常见的路基大病害是滑坡、坍方、落石和流石流泥,其中最危险而难治的是滑坡。
  滑坡(是指一个山体失去平衡以后,山体的上部沿着一定的斜坡——滑动面向下滑动,甚至崩坍),主要是由于没有摸清地质情况,盲目开挖了起支撑作用的坡脚,破坏了山体的平衡,以及对地面水、地下水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宝兰线大的滑坡有十处:经常有几十万方、上百万方的坍方,埋没路基,破坏建筑物,阻碍行车。最典型的是宝天线的115公里处,这是一个滑坡地段,线路本来可以不经过这里的,但是国民党统治时期修这条路时,没有躲开。解放以后,年年坍方,常常中断行车。我们在整治过程中,由于地质人才缺乏,对地质研究不够,开始时,只是采用刷方(即削去山体上部的土石)的办法,结果刷方愈多,愈不稳定,坍方愈大。1952年仍然没有很好研究地质条件,又盲目改修明洞,开挖山体,以致山体全面滑动,坍方更多,有一次达到20万方,掩埋线路280米,把刚修成的明洞也压垮了。1953年、1954年,仍采用修明洞的错误作法,结果明洞再一次被压垮挤到渭河边了。我曾多次建议:在严重滑坡的地段,线路可以两过附近的河流,如天宝线可以两过渭河,宝成线可以两过嘉陵江,就可以完全躲开滑坡地段,不宜采取挖隧道的办法。但是由于线路两过渭河,花钱较多,仍然采取了挖隧道的办法。1991年我遇到铁路第一设计院院长,据他讲隧道也被坍方的山体挤垮了;最后还是采用了两过渭河的办法,才解决了根本问题。我们修建宝成路,并没有很好接受这个教训,大小滑坡病害达137处,最严重的有13处。
  坍方落石是山区线路上很普遍的病害。在新建的几条铁路线上,这种病害普遍存在。由此中断行车的次数也是很多的。
  对付滑坡、坍方、落石和流石流泥,主要的是要在设计线路以前,认真摸清地质情况,或者躲开,或者采取根本性的措施。过去许多线路上的大病害所以长期没有解决,就是因为不了解地质情况就设计、施工,在发现了问题以后,又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临时办法。这种错误作法,在今后必须坚决改变。 
  (四)桥梁的基础深浅和孔径大小问题
  桥梁的桥墩基础过浅,孔径太小,是桥梁病害中的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天兰线的渭河一号桥,因为基础太浅,仅五至六米深,而河水最大冲刷力深过六米,1954年渭河洪水暴涨,冲垮了三个桥墩。1963年渭河五号桥又被冲垮,正走到桥上的三辆客车也掉到渭河里去了。因此,今后在设计每座桥梁时,需要调查每条河流的河床地质、流量、冲刷、淤积等特点,然后确定基础的深度和孔径的大小。如果一时无法调查清楚,桥梁跨度可以稍大一些,基础较深一些。
  (五)车站的合理布点问题
  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车站,布点应该比较均衡,这可以使每个列车在每个区间的运行时间基本上一致,有利于发挥线路的通过能力。但是由于每条线路的地质、地形和沿线工矿城镇的分布情况不同,决不能把均衡分布的原则绝对化,强求一律,否则就会把车站设在滑坡上、坍方下、弯道里,或者远离居民点,使旅客、货物运输都很不方便,并且妨碍行车安全。宝成线有17个车站设在弯道里,9个车站设在滑坡上,还有一些车站离居民点太远,很多是机械执行了两个车站之间运行时间保持36分钟左右的规定而造成的。
  (六)线路设备的配套问题
  新建铁路的主体,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路基、桥梁、隧道等线路工程;二是机务、车辆、通信信号和车站等有关运营设备工程。为了便利于施工和器材的运输,铺轨工种应该先行一步。但是,这两部分工种应该互相配合,在正式交付运输营业的时候,应该配套。过去的问题,主要是片面地追求铺轨进度,不重视有关运营设备工程。结果,铺轨工程完成很久以后,运营设备工程还赶不上去,不能及时交付营业;有的勉强交付营业以后,仍留下一条很大的尾巴。到1964年末,全国还有3400多公里新建铁路由于运营设备不配套,不能正式交付运营,其中1962年以前已经通车的就有2700多公里。整个西北铁路,没有一个机车大修基地,机车都要长距离送到华北大修。这些教训,也应该引以为戒。
  毛泽东同志一再教导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认识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我们在铁路建设中,主观片面,脱离实际的情况是存在的。因此,我们要运用毛泽东思想,正确地总结和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在今后不犯或少犯错误,在铁路建设中更好地贯彻多快好省的方针。
  

郭洪涛回忆录/郭洪涛著.—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