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杨明轩 > 其他资料
|
忆 岳 父 |
刘印初 |
|
|
我认识杨老,是一九二二年。那时我在陕西省立三中读书,杨老在省立二中做教务主任。放暑假了,户县的学生都要在西安西关搭马车回家,适逢杨老也在这里等车,眼看聚了十几个学生,不见车来,杨老就招呼大家说:“走,咱往回走!”这一说大家都跟着走了。杨老沿途问长问短,说故事,讲历史,有说有笑,悔人不倦,鼓勉后进,不觉走过几十里。现在说是杨老,实则那时他才三十来岁,年纪虽轻,经历却不平凡。我们很多同学原来就知道,他一九一三年公费留学日本,为抗议日本从德国手中掠夺山东,一九一四年愤而归国,参加反日活动;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他作为北师大学生,与其他热血青年一起,痛打卖国贼,围困总统府,两次被捕。他这些英雄行为,早在青年学生中传为美谈,因此,我们都很敬仰他,经过这一次几十里路程的亲聆教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二九年八月,我与杨老的长女杨芝兰女士结婚。事有凑巧,结婚那一天,杨老出狱,这次见面与上一次更有不同,杨老是一九二八年初被敌人逮捕的,坐牢一年又八个月之久,现在出狱,家人父子,喜不自胜。 从这时起到杨老一九六七年病逝,在这长达三十八年的时间中,我在陕西省医院等单位当大夫,除过杨老去上海、赴延安、调北京的时间外,我们都朝夕相处。杨老为革命鞠躬尽瘁的一生,我是亲眼见到的。这方面青史彪炳、道路口碑,我就不再说了。这里说的是有关杨老私生活方面的点滴,这些看似琐事,却使我永远无法忘怀。 早年杨老当过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也当过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教育厅厅长,可说是官高禄厚,但他自奉俭朴不说,就是对他清贫的老家,也是“一毛不拔”。哥哥不止一次求他接济在家乡的老小,他都表示无能为力。原因是从革命需要和家庭需要相比,当然是革命第一,而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几乎永远满足不了革命方面的需求,接济家庭自然提不到日程上来了。为了革命工作的需要他不仅慷慨解囊,且常是东借西贷,而他自己却安贫乐道——乐革命之道。记得四十年代初,有一天他回家第一句话就说:“唉!今天一天花了三块多钱!”可以感觉得到,在当时这钱实在是非花不可的,可他念念不能忘怀,似乎很有愧疚之意。解放后,他从延安回来,先后出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实行工资制后他是行政五级,应该说有条件改善生活了,但他穿的仍然是解放前的棉衣,床单被子仍是延安时期的粗白布,这一点,直到去北京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直到终老辞世都未变。只是在接待外宾和出席重要会议时,才穿上他五十年代出国时做的那套好衣服。在公私关系力面,别说大的了,就连生活小节,他也是一丝不苟,坐车出去理发,洗澡或看朋友,都要秘书按规定交汽油费。作为五级干部,他的高工资,既不积存,用于家庭也不多,更不额外提高自己的生活,而是每月按他拟的名单分寄,其中有烈士遗孤、遗孀,有生活尚嫌不足的老友,以及由他供养的有志青年。仅解放后给他当过勤务员、警卫员的青年中,他就供给两个上大学、一个上中专,而他自己一九六七年病逝时,无一元存款,从俭节约料理丧事后,还向胡愈之同志借款六百元。这就是杨老给家人的遗产,这是精神遗产,是杨老一生清廉的遗产,更是杨老一生德操做人的遗产。 杨老品德高尚的另一面,表现在他对待家人的有关政治性问题上。他的二女儿夏兰,婆家是地主成份,土改时长辈都在,她是儿媳,又不管家,当然只能算个地主家庭成员,地主分子的帽子是不该给她戴的。但事隔几年,村干部无端地给夏兰戴上地主分子的帽子。这显然是冤案,女儿求他说句公道话,他表示自己不能干涉地方事务,要女儿相信党、相信地方政府,直到终世未置一辞。一九七九年,夏兰的冤案得到平反。杨老不徇私情,我也深有感受。一九四五年,陕西省的国民党当局设立参议会。当时中共地下党决定,要安置一些人进去,便于对敌斗争,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杨老提出,以无党派人土身份,由地下党活动,“当选”省参议员的,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解放后,特别是极左时期,我为此事不断受到株连。杨老是当时地下党领导人,深知并主持此事,他说一句话也就真相大白了,但他来讲这句话,只是向家人解释说:没有人问我,我怎能说呢?我知道他是怕产生为亲人说情之嫌,也就不再难为他,直至后来地下党的其他诸同志出面证明此事。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就是这样宁愿亲人受委屈,也不愿使党的清白作风受到误解。 杨老与岳母的关系,也使我深受感动。岳母李青俊是杨老的结发之妻,没文化,小脚,秉性是离不开农村,过不惯城市生活。解放后,条件好了,杨老在西安给她准备了房子;杨老到北京后,又专门为她盘了一个陕西户县家乡的火炕,还买了一个瓷砖当枕头,这都是适应她的农村习惯的,但她还是住不惯,很少住过一个月以上。她离不开劳动,离不开土地的气息,杨老深深体念她这种朴实的农民感情与习惯,每隔一段长时间,比如一两年,总要把老伴接到西安或北京,陪她游公园、看名胜、拉家常。终其一生,二老情深意挚,心心相印,这又是何等的高尚情操。 岳父杨老遗留给我的这份做人遗产,我将传之子孙,永志不忘。 |
|
杨明轩/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文史委员会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