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六节 克己为人为教育 |
江来登,孙光贵 |
|
|
自从岳州会试初试获得第19名之后,徐特立教书的学俸一路飙升,他确实挣了不少钱,而这些钱都用于兴办教育,周济他人,而给自己留下的,除了不断丰富的藏书以外,身无长物,两袖清风。即使那些藏书,他也不占为己有,而是向他人开放,只要登记,按时归还,大家都可以去借。他自己在生活待遇方面,其清苦程度远过于一般的教职员。创办长沙师范到他第一次主动辞去校长职务的这两年时间里,不但没有发财,反而欠下了600多块银元的债务。这是为什么呢?为了减少学校发工资这一大笔开支,又要使广大教师在降低工资的情况下乐于在长沙师范教课,徐特立首先把自己的工资降下来。作为长沙第一流的教员,作为一校之长,他拿的工资在全校是最少的,每月才20块银洋(但仍属于高薪阶层)。而这20块大洋除了保障自家最基本的生活以外,其余都补贴到他所办的几所学校和那些穷苦学生身上。由于入不敷出,经济上就亏空了。 为广大人民的事情私人却背了这六百元债务,怎么办?长沙师范校长卸职以后,他只得拼命地教课。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他哪里都去,除了音乐课什么课都上(徐乾说,由于两颗门牙受损,唱起歌来不是很方便。)经常去上课的学校有周南、第一师范、修业学校等。就这样辛苦忙碌,才好容易把账还清。本来在自己创办的长沙师范当校长当得好好的,突然之间要辞职,其中的原因还是为了帮助他人。 这个人就是他的挚友姜济寰。前面讲过,姜济寰和湖南都督谭延闿都是南军系统的,两人关系很好;另一方面姜济寰是个一心公务,不事私蓄的清官。这就有一个潜在的危险,与谭延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去职,生活就无着落。事情果然如此,袁世凯得势,汤芗铭督湘,一到任就把姜济寰的县知事免掉了。姜济寰一家一下子沦落到举债度日,常常无以为炊的境地。患难见真情,这个时候真正搭帮徐特立。徐特立在后来回忆这一段交往时十分感慨:“我有几个好朋友,平常过往相处都像很淡。挽姜济寰的父亲:‘以哲嗣为莫逆交,性情常从龃龉见;与先生有知己感,礼仪偏于疏处亲。’姜任县长刚卸事即无一文,又被债逼住,中秋节不得过,姜父到我那里借钱,情形很令我感动,我努力凑七十元给他。他死,我写了一首挽联:‘忆昔话家常,旧事难提时局异;贷金及寒畯,势交疏远故人亲。’[1]” 徐特立想,好朋友这样靠借钱过日子不是办法,他那样有才,一定要想办法为他谋个差事。可是世态炎凉,无权无势到哪里能够找到差事。想来想去徐特立想到自己身上。姜济寰和自己各有所长,他一个能够运筹于政界的人当个校长岂不是举重若轻。徐特立于是决定把长沙师范学校校长的位子让给他,自己专门去教书。凭学识、凭经验、凭名望,教书有的是人请,不愁没书教。姜济寰当了长沙师范校长,一家的生活来源就有了保障。而且把自己创办的学校交给他也放心。就这样,在徐特立的帮助下,姜济寰暂时摆脱了困境。 那个时候国民经济落后,穷人多,穷学生也多,得到徐特立帮助的学生不胜枚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不久,遇到一个叫黎升舟的铁匠徒弟向他提出要读书的要求。徐特立首先把他送到五金工厂实习,其父以为他还是去打铁,不准他回家。徐特立听到很多学生说这个黎升舟如何热爱学习,而且很会读书,因此很喜欢他。他识字不多,徐特立就破格把他收到师范学习,还拿出一串钱供他的伙食费。 学校里有许多贫苦好学的学生,他们酷爱读书,却总是无钱买书来读。徐特立最看重的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经常出版书,也经常买书,所以书商为了他购书方便,免得经常把钱数来数去,就给他准备了一本专门用来购书的折子,账就记在折子上,到一定的时候一次结账。遇到穷学生没钱买书,徐特立便把自己的购书折子借给他们,任他们在书店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只需在购书折上记账,由他付款。他这样做,解决了很多学生的困难,但是常常给自己带来经济上的压力。 注释: [1]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五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67页。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