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七章 民主教育改革思想的成熟
江来登,孙光贵
    《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与《国文教授之研究》的出版和发表,是他民主教育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良好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
  第一节 民主教育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雏形期,即民主教育改革思想,它产生于宁乡速成师范,形成于考察江苏日本回来后周南办刊,经过教育实践的全面检验,成熟于创办长沙师范以后在湖南第一师范专门教书的时期。民主教育改革思想理论的成熟意味着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在第一师范任教期间,徐特立独著以及与人合编了《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与《国文教授之研究》等讲义,并且公开出版和发表。这些著作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见解,有条理地、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这些讲义里,他鲜明地贯彻了文道统一的原则,体现了科学的教育规律,对教授的各个步骤有明确的分工和翔实的内容规定,这些实施步骤和内容规定与现代的教学法基本相符。徐特立著作中的理论经受了重要实践的考验——成功创办长沙师范等多所学校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出了一批无比优秀的人才。
  徐特立《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1]与《国文教授之研究》的出版和发表,是他民主教育改革思想成熟的标志。
  将这些著述全部介绍,势必内容浩繁,交叉重叠,现以《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与《国文教授之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第十三课乃其中最短的一课,徐特立当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即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原文竖排,有空格无标点,为了阅读方便,改横排、补标点)。
  第十三课 小学生
  要旨 以养成生徒服从之德为要旨
  教材 小学生在家,要听父母之言;在学校要听先生之言。第六周二时
  教法
  一 预备复习第一册三十一课“学生敬先生”及本册“我家父母爱我”,引入本课
  二 教授
  甲 实质第一步
  叙述遵命令之事实:父母、先生所命令者,遵行勿违;父母先生所禁止者,改悔勿为。以家庭、学校具体事实说明之:如命令读书、扫地、整理清洁及禁止拦路打球、课毕不归、侵犯同学之类。
  乙 形式第一步
  听、言二字之读写
  (备考)听,篆作□(篆字的小篆体),从耳□(繁体字“听”的右边),壬声,谐声。《说文》:聆也。段注:耳□(繁体字“听”的右边)者,耳有所得也。壬读若挺。《说文》壬下云:象物出地挺生。按:壬,有挺立之意,听与望皆须挺立宁静,而后见闻审谛,故望字、听字均从壬。言,篆作□(言字的小篆体),宋芸子曰:从舌从二,二即古文上,言者舌上。
  丙 实质第二步
  述听父母师长之言之故事,或假设事以晓其利害。
  丁 形式第二步
  短语名词之说明:父母之言、先生之言分析为父言、母言、先生言,总和成父母之言、先生之言。本册第二课去年之书四字,亦由去年与书总合而成一名词,亦可乘此机会说明之,余课有同此者,例推不赘。
  全课之讲读
  排句法:在家在学校二句,为同形之句,成偶并列,与对句法略同,但不必字字相对耳(对句法之说明,见前卷第十二课)。本卷如第四课日出二句,第五课祖父三句,第六课我问客二句,皆排句也。
  (备考)排句法,为修辞法之一,所以流利口调唤起兴味。
  三 应用练习
  戊 实质第三步
  令生徒自述父母师长之言之益。
  己 形式第三步
  短语名词之仿造:祖父祖母之言我家之人负枪之兵树上之小鸟
  短文仿造:小学生在家要爱父母,在学校要敬先生。
  《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与现代中小学教学多有相同之处。在“形式”部分运用了语法、修辞等知识,这些是近代学者从西方引进来的;而“实质”部分做到了文和道的高度统一。上课的步骤规范,把西方的教学模式与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所不同的是每个生字的解释一般都要与许慎的《说文解字》相联系,以及严重的文白夹杂现象。
  在《国文教授之研究》的绪言中,徐特立把这些内容理论化了,该绪言鸿篇大论,难以尽举。从其中的第一章“教授要旨”论述的四个要点足以看出徐特立当时教育思想的理论水平:
  一、知普通之言语:欲求言文一致,当统一读音,及事物之名称。
  二、知日常之文字文章:文字即形声训诂,文章即文法修辞法。
  三、养成正确思想之能力:讲书、属文、写字之类,皆发表之事。
  四、启发其智德:小学国文,以有补于身心日用为要。
  徐特立的民主教育改革思想集中在普及基础教育、倡导职业教育、重视平民教育、推行女子教育、强调师范教育等五个方面:
  一、普及基础教育
  徐特立认为:“由于感到国家的存亡问题有作启蒙运动的必要。”[2]在与姜济寰商量拟创办1000所国民小学时,徐特立已经认识到:“教育之基础在小学。根沃者枝茂,源远者流长,固其理。制度之沿革能左右其教育。”[3]“小学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基础不稳固,上面就建筑不起来。”“基础教育不办好,高级的人才也是难于培养好的。”[4]即使后来留学到法国,他对祖国的基础教育仍旧放心不下,写信给姜济寰说:“教育程度不必高深,普及最要。足下仍须用民国元年的精神,极力提倡。”[5]
  二、倡导职业(实业)教育
  徐特立认为:“我国教育,重知识而轻技能。半工半读,则知识技能兼到,言之既能行之。”[6]并且进一步提出以职业教育可以兴国的观点:“国之强弱者因重于兵,而工与之并重。工艺最盛之国必最强……故兴工艺为第一急务。兴工艺非可托虚言,非可持空空之两手,全在学问。”[7]他的理论就是国家强盛必须要有工业技术的发展,而振兴工业技术就必须发展职业教育。
  三、重视平民教育
  平民教育主要体现在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从徐特立发表的这些著述中可以充分看到徐特立对平民教育的重视,以及他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施情况。
  徐特立认为孔子的教育不是平民教育,而是贵族教育、精英教育,对于广大国民没有用处。他指出:“我国的教育现象,最受影响的就是什么玉皇、观音,操之一般无聊的无知识的宗教家,这是中国教育死不进化的现状。”[8]“要说中国教育之不能普及,根本是怪得人民无权自治。我省虽名为省自治,究竟是官吏主持。所以要义务教育,应该完全从乡自治办起。”[9]为此他不顾困难与阻力,千方百计让贫苦子弟能够就近入学读书;担任湖南孤儿院院长时,竭力培养流落街头的流浪儿童;想尽一切办法办夜校,动员没有上学机会的人们都来上学。
  四、推行女子教育
  “五四”运动以前,能够有受教育机会的女子凤毛麟角,“五四”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解放妇女,而徐特立在此之前就不遗余力地推行女子教育。因为女子学校太少,徐特立大声疾呼:“学龄儿童,须强迫入学,女子尤须注意!然迫令读书四年,或有难能,则年达十岁以上者,必须强迫读书二年;书籍及其他费用宜一律免收。女子补习学校,宜从速设立,一年或半年毕业。俾成年女子,略识之无,可以做工,可以经商;程度稍高者,可以办公。”[10]
  五、强调师范教育
  当时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女子教育都存在着师资严重匮乏的问题。而徐特立一辈子致力于师范教育。要进行义务教育“须先办两年师范讲习科。”“实业知识,启之于小学校,然须先于师范学校养成教师,欲得此功用,必不可不费时间,不可不预想未来。”[11]
  徐特立民主教育改革思想的核心是教育救国。但是教育救国的思想历来被研究我国教育史的人们所否定,认为教育救国的思想太不现实,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教育救国的口号喊了那么多年,难道当时的教育家们,包括徐特立、陶行知等人就那样远不及后来的研究者吗?就拿徐特立来说,他为振兴中国的教育可以说牺牲了个人的一切,呕心沥血,家也不顾,乌纱也不要,为的是什么?他是基于国弱民穷而忧国忧民,受强烈的爱国思想所驱使,自认为当时“是一个彻头彻尾标本式的教育救国论者[12]”一心希望通过教育启迪民智,争取国家的科技发展,改变中国落后的被动局面,走向强国之路。例如前面所提到的他之所以倡导实业教育,就是把实业教育当作强国强兵的法宝。他把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与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与那些养尊处优,空喊教育救国口号的人,或者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的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就是教育救国。
  注释:
  [1]《讲授法》当时均印刷出版,徐特立纪念馆目前的馆藏只有《各科教学法》上、下册,湖南省图书馆藏有《小学国文讲授法》。
  [2][3][6][7][11]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40、169、30、168、173页。
  [4]涂光辉.徐特立基础教育实践与理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
  [5][8][10]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32、68、33页。
  [9]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M].徐特立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48页。
  [12]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二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55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