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二节 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 |
江来登,孙光贵 |
|
|
在师范教育方面徐特立的理论成就是最大的。前面所述在留学法国之前出版的《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初等小学国文讲授法》与《国文教授之研究》等讲义,在徐特立教育思想史上,在中国师范教育史上,都是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关于师范教育的理论非常精确: “有人问我,中国义务教育,多久可以普及?我说只要全国有玩灯的精神去办教育,只要一年,即可普及。但须先办两年师范讲习科,因为只缺教员而不愁经费。”[1] “训育方面,侧重人格感化,与规则生活。”[2] “实业知识启之于小学,然须先于师范学校养成教员。”[3] 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效果非常好。1.在长沙县两年内成功创办了800多所国民小学;2.为这些学校的所有教师全部培训了一遍,都能够走上讲台开展教学工作,而且都能够程度不一地结合实业,而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死啃书本。 因材施教是一非常古老的教育理论,但徐特立能够推陈出新。他的新表现在:一是重在发现好的苗子。二是一切人皆可通过教育成才。三是把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结合起来,上升到教育可以是改造一切人的高度。徐特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指出:“教育者只要善于发现,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长处得到发展,缺点得到克服,就可以成为有用的人。”徐特立因材施教的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很多,毛泽东、田汉、刘英、贺敬之这些大名人都是徐特立因材施教的受益者。例如贺敬之是徐特立后来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遇到的学生。当时贺敬之还只有十五六岁,被分配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他对徐老师说,自己对数理化根本不感兴趣,却爱好写作。徐特立便马上把他介绍到鲁迅文学艺术院去学习,使他成为现代中国文坛巨匠。 徐特立把孔夫子的“有教无类”从理论上上升到教育是改造人的高度来论述。他说:“……就连二流子、特务,也不要看轻,他们还是可以改造。革命就是要改造人,有人才能够改造世界,改造一切。”[4]“教育是改造人,这口号是对的。”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哪怕是最差的学生,徐特立也不放弃对他们进行教育。例如有一个学生叫粟福基的,因为聚众闹事被学校开除学籍了。这个学生回家去了以后,徐特立心里很不是滋味。开除,意味着学校放弃了对他的教育,这不是教育人的方法。被开除的学生意味着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他的错误思想得不到纠正,恶劣行为得不到制止,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他个人的前途更加黯淡。于是徐特立又派人把粟福基叫了回来,对他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然后亲自写了一封介绍信给他,要他到更适合教育他的长郡中学继续读书。这一行为震撼了粟福基,他从此洗心革面,发奋学习,成为长郡中学的优秀学生。[5]徐特立在长沙师范当校长时一个基本不识字的退伍兵廖奕向他表白自己“有志读书”,徐特立欣然破格录取,鼓励他刻苦学习,这个退伍兵不负徐特立厚望,学业上进很快,后来徐特立居然把他带到欧洲去留学,回国以后成为湖南工业界的优秀人士。 徐特立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大多使用几个字高度概括。针对封建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现象,徐特立十分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培养后一代,家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有一次五美高等小学召开家长会,当时叫恳亲会。在会上徐特立用“生、养、卫、管、教、用”[6]六个字明确地提出家长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六个字是徐特立家庭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其中的生是生育,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养是抚养,把襁褓中的婴孩养活为成年人;卫是看护,尽量免受疾病和伤害;管是管制,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教是教育,伴随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断地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事,为将来从事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工作打好基础;用是使用,对孩子的使用要得法,尽量根据孩子的爱好、性格、特长选择他们的工作,对于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对于国家民族才会有利。 召开家长会的做法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制度化。 他重视校风建设。认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校风指一所学校的特色和风格,是学校师生精神面貌集中的反映。它包括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校风一旦形成,对师生的思想、行为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学校教育质量也产生重大的作用。他在长沙师范支持学生自办窗户报,在后来的长沙女子师范学校采用诗教的办法等都为树立良好的校风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徐特立常采用言简意赅的校训为校风建设服务。这种办法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比繁琐的规定、条例之类更便于记忆,有利于砥砺品行,激发学习热情。徐特立在《小学各科教授法》论述“修身科”的教授方法时写道:对儿童“授训词、格言、谚辞等,使知其意义……训词须依卑近之事例,或适当之譬喻,而切实理会,以深其趣味,使之应用。”徐特立为五美学校亲笔题了“勤、俭、公、实”四字作为“校训”。[7]在一次讲话中,他特地解释了这四个字的意义: 这勤字,就是勤劳动,做一个勤快的好学生。勤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勤劳动,锄头底下出黄金,劳动技能勤练习,熟能生巧。这俭字,就是节俭、俭朴。丰年也好,荒年也好,殷实之家也好,贫困之家也好,都要节约,不要浪费,从小就要养成俭朴的习惯。这公字,就是公正,秉公无私,办事公道。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首先要考虑大家,不能只顾个人,养成自私自利。这实字,就是老实、诚实、真实。我们在读书劳动的时候,都要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不弄虚作假,不说谎,不欺人,长大了,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他提这四个字,就是让学校围绕这四个字建设和端正学校的风气,以有利于让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风气的熏陶,将来成为有益于家国的人才。 校风、学风建设至关重要,徐特立手下为什么人才辈出,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高度重视身教的教育方法。有人说他是身教主义者,确实没有错,他非常注意以身示范,他的言教和身教是高度一致的。但是,有人把身教和言教对立起来,把以身示范与教育理论对立起来就不对了。更不能因为某个教育家身教做得特别好就否定他是一个教育家,那是完全错误的。身教是正确的。孔子培养圣人君子,自己做到“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他本身就是圣人的典范,所以才有七十二贤。徐特立的“修身”课上得特别好,不讲空洞的教条,决不言归言,行归行。像有些老师架子十足却在课堂上大讲平易近人,听起来别扭。徐特立不同,他除了旁征博引历代先贤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外,为了加强现实性和可行性,增加课本理论的说服力,他还不时结合自己的所作所为予以说明。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他不止一次幽默地向学生介绍过自己从来没有被扒手扒过。这事徐特立的学生周世钊在《我们的师表》中有所介绍:“我(徐特立指自己)平日过惯了俭薄的生活,觉得只有俭薄才能使精神愉快。我有一桩得意的事情,就是从来没有被扒窃过。因为我的房间里,没有皮箱、大柜一类值钱的家具,也没有精美珍贵的物品。发了薪金,我把钱随手放在网篮里的破旧书籍中,扒手和小偷哪里能想到在这些故纸堆里,会放着他们要扒窃的银钱呢!因此,我的钱从来没有丢失过。”他的学生毛泽东和当年的同学周世钊几十年以后回忆做徐特立的学生时,徐特立讲自己被人取外号的故事。徐特立在破破烂烂的善化学宫创办长沙师范,因此被人取了个外号“徐二镥锅”(镥锅,就是用铁水补锅),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学生要艰苦奋斗,不要害怕条件差。其实这个外号并没有贬低徐特立。周世钊在《我们的师表》讲述了毛泽东对此的解释,这解释很透彻,也很经典:“徐先生办长师,不顾利害,不怕困难,牺牲自己的一切,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这是那些自命聪明,善于算计的人所不肯做的,所以笑他傻。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真有镥锅的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为了教育学生艰苦朴素,徐特立的身教不是装装样子做给学生看的,他出于良好的习惯,优秀的品德使他一切都做得那么自然,那么持久。例如在第一师范任教多年,每天由荷花池到南门外,往返十余里,不管风霜雨雪,都是徒步走到学校上课。一袭褞袍布履,根本不像一个有地位的学者。第一师范不少老师都是西装革履,出入学校非车即轿,俨然一副绅士派头。 结合实际,利用实物进行直观教学的方法。新学伊始,众人皆不知标本为何物。徐特立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他非常注重标本的教学作用,他不但会用,而且能够亲自制作。徐特立纪念馆陈列有当年他为五美高等小学堂制作的标本照片。他把实物(含标本)作为教学的重要材料。他在《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第一条第一款列举极多:“选择生徒充分直观之物,如教室、人体、居室、田园、山林、川泽、天空等,各自然物、简单人工品、人间生活之杂事……”这比那些死啃书本的封建私塾先生的教育方法,先进多了。 注释: [1]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一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69页。 [2]规则生活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M].徐特立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53页。 [3]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168页。 [4]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三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65页。 [5]出自熊瑾玎《革命老人徐特立》。 [6][7]根据章桂佛老先生口述。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