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二节 国民政府江西省代省长的座上宾
江来登,孙光贵
    徐特立参加了南昌起义,他被选为起义革命委员会25位成员之一,并担任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徐特立兼任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这些情况,只要是系统介绍南昌起义的纪念馆和书籍,都会有所记载或展示。但是,令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是,除此之外,那么多记载南昌起义的书,再也没有别的文字介绍徐特立了,徐特立在南昌起义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无从知道。另一方面,徐特立是一个对行军布阵、调兵谴将一窍不通的教书匠,手中一无权二无钱三无兵,虽然说在湖南很有名气,但在江西的影响非常有限,这样一个人中央为什么要他来江西参加南昌起义,而且进入领导阶层呢?近年来我们为了筹备扩建徐特立纪念馆,四处采访接近过徐特立的老人,想方设法收集有关徐特立的史实。在这段工作中意外地得到这方面的史料,把这些东鳞西爪的史料汇集综合,居然发现徐特立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特殊作用。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中共中央于7月12日进行改组,停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暴动’。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
  这段历史告诉人们,起义地点和有关人物即使在7月12日到8月1日短短十几天内都还有很大的变化,无论南昌起义前还是起义之后,都有人强烈反对在南昌发动起义。选址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并非上策,当时南昌的政治、军事的环境都不好,而中共中央领导特别是周恩来却执意在南昌发动起义,这个疑团至今没有彻底解开。叶挺早在1927年所著文章《南昌暴动至潮汕的失败》中有所记载:“彼(张国焘,笔者注)于七月三十号(?)赶来南昌,即开党团会议。张国焘同志谓,国际代表的意见,谓我们的军事若无十分把握,便可将我们的同志退出军队,去组织工农群众。周恩来同志听着大怒,谓‘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罢’。”[1]我们再从刘伯承1927年写的《南昌暴动始末记》第四部分“结论”第一小点“我们根本上的弱点”中,可以看到当事人刘伯承也认为在南昌发动起义不合适,应该在湖南、湖北起义:“就空间说,不能暴动于工农有力军事要点之两湖,而暴动于工农不甚觉悟,形式不好,军实无源之江西。”[2]我们从《环球时报》2006年8月1日第十三版刊登的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十分严峻:
  “共产国际想阻止:7月22日共产国际派罗明拉兹到武权与张国焘、李维汉一起讨论南昌起义。罗朋拉兹说:‘目前没有经费供南昌起义使用。而且苏联政府和共产国际出于外交考虑,禁止苏联顾问在任何情况下参与南昌起义。’”
  国外援助没有,国内的援助也没有,而周恩来仍旧坚持要在南昌发动起义,肯定有不可公开的特殊机密。我们可以分析,在这种情况下,要使起义有成功的把握,如果有当局实权人物的支持,在南昌发动起义还是有成功的可能的。
  这个人是谁呢?共产党首先把希望寄托在张发奎身上,他是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是起义的主力贺龙和叶挺部队的上级。
  30日,张国焘到达南昌。在前委会议上,张国焘主张起义应积极拉拢张发奎并得其同意,否则不可动。这个主张遭到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的一致反对[3]。
  可是后来终于发现张发奎根本不是共产党的朋友,而是共产党的死敌。而且在起义前就开始了他反共行动。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就在共产党人积极准备武装起义的同时,国民党武汉政府也加紧了在军中的‘清共’活动。7月24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通知叶挺、贺龙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并将部队集中到德安。此时正在庐山的第四军参谋长叶剑英走在雾霭重重的山路上……从庐山匆匆赶到九江约见叶挺、贺龙。叶挺、贺龙闻讯后,急忙赶到九江甘裳湖畔的烟水亭与叶剑英碰面……事情紧急,叶剑英迫不及待地开口道:‘贺军长,汪精卫要调你和叶师长上山,很有可能要把你们扣起来,解除二位的兵权。’”[4]
  张发奎靠不住了,当局实权人物要数朱培德。他是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北伐军攻克江西后,担任了江西省政府主席。这个人和朱德交情颇深,但他出于白色恐怖的压力,也将江西境内的共产党人“礼送”出境,就连挚友朱德也不例外:
  “6月国民党右派朱培德驱逐共产党人,朱德暂时离开南昌。7月朱德奉党的指示秘密返回南昌,进行南昌起义的准备。’”[5]
  朱培德也不行,但是朱培德上了庐山,他把政府一揽子事交给了民政厅长姜济寰,由姜济寰代理江西省长职务。所以,姜济寰就成为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起义首选的,也可以说是能够作为统战对象的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官员。
  为什么从善如流的周恩来如此坚持要在南昌起义,据说还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拍了桌子,其中还有一件当时绝对保密的事情。那就是1927年5月,在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倡议及主持下,隶属于中央军事部的以情报和保卫为工作重点的机构——特务工作处在武汉成立。
  综上所述,种种谜团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周恩来派谁去策反姜济寰。
  除了徐特立,当时同做姜济寰工作的还有两个人,林伯渠和郭亮。他们都是姜济寰的故旧,郭亮还是姜济寰的学生,姜济寰曾经帮过郭亮的忙,但是他们与姜济寰的关系不及徐特立深厚。其交往渊源在本书前面部分已经交代得清清楚楚。从姜济寰的儿子姜治芳1977年11月所写的《父亲姜济寰与我参加南昌起义的回忆》一文中证明了三人与姜济寰的亲疏关系,惟有徐特立才能够住在姜济寰家。
  “七月二十八日左右,父亲的老朋友林伯渠、徐特立和父亲的学生郭亮,先后来看望父亲,徐并由江西大旅社迁居我家。”[6]
  关于这一点,徐特立的孙女徐禹强记叙得比较透彻:
  周恩来笑着说:“……当时江西正处在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的前夜,国共双方都在力争省政府的地方武装力量,因此,争取江西省代主席姜济寰,对起义至关重要。徐老与我商量后,亲自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省政府。姜收到信,忙派了一抬四人大轿接他到了自己的公馆,盛情款待。他们彻夜长谈,徐老用大量的事实说明,背叛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国民党右派不得人心,终将失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家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希望姜能保持自辛亥革命以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进步,不要倒退。他推心置腹地情深语暖,终于使姜放弃高官厚禄,跟共产党走。”[7]
  注释:
  [1]中央档案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第81页。
  [2]中央档案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第103页。附:由南昌到广东军事简要表,第39页。
  [3]萧超然.中国革命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第163页。
  [4]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军旗升起的地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16页。附录:南昌起义大事记。
  [5]萧超然、沙健孙.中国革命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3页。
  [6]南昌八一纪念馆.南昌起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第407-413页。
  [7]徐禹强.万里征途徐特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116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