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四节 进入苏区第一课——跟着朱毛学打仗
江来登,孙光贵
    1930年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设在上海。尽管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共产党员,但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环境,共产党的革命活动依然能够进行。3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后来又成立了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左翼文化工作者及其各种组织,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和文化“围剿”都起了重要作用。5月中旬,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全国红军代表会议。会议讨论军队内党的组织、政治委员制度、士兵委员会和政治工作等问题,并决定各地红军要相对于集中,主要战略区域的红军要合编成军团。这次会议对红军的发展和建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月,中共中央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徐特立终于盼到了那一天,徐特立接到了组织的指令,要他秘密去江西苏区。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层层封锁,此行危险性极大。为了尽早为党工作,徐特立毫不畏惧。他根据组织上的安排,装扮成富商模样,带上一个随从,从上海乘轮船到香港。他和交通员接上关系之后,又乘轮船到了汕头,再转车从陆上到达潮安。
  从潮安到瑞金,千里迢迢,山路崎岖,既无舟楫可仗,又无车马可乘,非得徒步跋山涉水。但是相对穿过敌人的严密封锁,这些都是小困难。
  1930年上半年,中国革命形势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地区已建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根据地。全国其他地区的革命形势发展也很快。但与此同时,“立三路线”[1]“左”倾错误已经在上海党中央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8月末,红军第二次打长沙。我军曾两次发动总攻,都失利了,部队伤亡很大。9月12日,毛泽东同志和朱德同志命令撤长沙之围,这个决定很符合实际。革命根据地的大扩展和第二次打长沙过早地暴露了红军的军事实力,令蒋介石下决心消灭红军,消灭中国共产党。徐特立进入苏区时正是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前夕,敌我双方的盘查都很严密细致。要顺利通过国民党的层层关卡,相当不容易。
  平日不太注意边幅的徐特立不得不十二分地讲究起来。从来不喜欢戴帽子的他也不得不头戴礼帽,一袭长衫,后面跟着一个挑夫,俨然一派商人模样。一路上走大浦、历永定、过上杭、经汀洲、达宁都,一个多月的披星戴月,风餐露宿,辗转奔波,53岁的徐特立终于来到中央红军的驻地宁都的小布。这一天是1930年12月30日,徐特立疲惫至极却心情十分高兴,因为这一天是他回到革命大本营怀抱的一天,也是江西苏区军民同庆胜利,高唱凯歌的一天。有毛泽东1931年写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为证: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
  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原来在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10万军队,对共产党中央苏区进行“围剿”。我军集中四万人对各路敌军分别以绝对优势歼灭他们。开始准备先打谭道源师,根据情况曾两度设伏于其预定推进的路线上,因敌人未出动而撤回伏兵等待时机。随即得悉张辉瓒师已进抵龙岗,孤军深入,立足未稳。我军迅速定下决心,集中优势兵力,运用迂回包围战术,12月30日,一举将该师全部彻底干净地歼灭了,一个也没有跑掉,活捉了师长张辉瓒。
  在这隆重庆祝胜利的大会上,徐特立和董必武两位老人见面了。徐特立为红军全歼蒋介石的十八师、活捉张辉瓒的胜利而高兴,为见到知音董必武而高兴。
  令徐特立更高兴的事情接踵而来。听说徐特立到苏区来了,他的学生毛泽东喜出望外。世事如棋,变幻莫测,师生久别重逢,少不了一番互道思念,互问起居,倍感亲切。他的老战友朱德也闻讯又和他见面了。朱德十分高兴徐特立革命立场坚定,居然克服千难万险跑到苏区来了。关于这一点,朱德后来在他祝贺徐特立60大寿的贺信中有所赞扬:“你为得要看穿资本主义的西洋镜,曾跑到了最标本式的欧洲巴黎等地去勤工俭学,仍是不合你的脾胃。毕竟你是一个老怪物,一直跑到共产主义的营垒来,做了一个无产阶级老战士,你才算是死心塌地的做了下去。”
  来到根据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徐特立所从未接触过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为了随时准备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最重要的一课就是适应游击战争的红军战士的生活。开始时他参加了红军前委和总部在宁都黄陂背后的三堂村驻地举办的部队骨干训练班。徐特立每天都和部队一起作息,一起行动,随时随地向红军指战员们熟悉军队常规,了解军事知识,学习游击战的战争艺术。训练班不时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来讲课。训练班还开文化课,徐特立理所当然地担任了文化教员。这就是红军学校的一种特色,连后来的抗日军政大学也如此,很多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有时还是学习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对中央苏区进行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1931年2月,又以国民党政府主席、陆海空军总司令的身份,命令当时的军政部长何应钦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大规模“围剿”。第二次反“围剿”战斗打响以前的5月14日,有人来到设在东固岭附近一个小山村的红军总部指挥所向朱德报告,说马上有敌军打过来。那一次是徐特立终生难忘的,因为徐特立就是在这次实战中向朱德学习打仗的。新中国胜利以后,徐特立回忆说:“1931年5月16日反第二次‘围剿’前两天,我和总司令到山上看,二三十里外有敌人部队,我问为什么还不打,他说:远了打,打垮了一部分,其他部分跑了;距相当近,打垮这一部分,接连打另一部分;也不等到太近才打,那会施展不开,易被敌人合围。所以远了不打,近了不打。”大约等到敌人距离红军隐蔽阵地只有三四十米的时候,朱德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众枪齐发,敌人丢下一些尸体仓皇逃命。对于徐特立来说,朱德的这一堂军事课太生动了。
  第三次反“围剿”正是江西农民收割稻谷的时候,在尚未打响之前,红军大踏步转移时,有时与敌人只相隔一天的路程,有时甚至平行,但只是走却不打。徐特立对此很不理解,问毛泽东敌人和我们平行着走,我们为什么不打。毛泽东给他仔细讲了采取这种打法的原因之后说:“他们要打时不打,我们要打时才打。”接着又举了许多战例来解释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2]。徐特立当时在苏区的生存条件比起在长沙当校长来确实相当恶劣,但是学打仗的条件却是再好不过了,恐怕世界上有史以来像他这样好的条件学打仗,也许是凤毛麟角。有毛泽东、朱德这样顶尖级的军事老师,有枪林弹雨的实习条件,没有学不好的。由于耳濡目染,身体力行,徐特立后来对游击战也颇有研究,但是只能成为他在讲课和作报告时的重要内容。他在长沙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讲课,在讲到起行军打仗时,他绘声绘色,扣人心弦,使听众如临其境,精彩极了。可惜徐特立年事已高,上级不可能派他去指挥实战,不然带兵打仗他肯定是一名优秀的指挥员。
  注释:
  [1]立三路线:1930年5月,蒋冯阎大战爆发,这是规模空前的新军阀大战。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等认为革命危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后来被称为“立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了统治地位。“立三路线”表现在:第一,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的前夜。第二,主张在实际工作中已不再需要逐步积聚和准备革命的主观力量。第三,坚持“城市中心论”,第四,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2]尹高朝.毛泽东和他的二十四位老师[M].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87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