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节 苏区老青年,能化腐朽为神奇
江来登,孙光贵
    徐特立一到苏区就要求组织安排工作,首先他做的是两项工作,一是做宣传工作,二是教育管理俘虏。
  领导安排他到青年团里做宣传教育工作,有些人不理解,认为他年纪大,与青年人的代沟深而不适合。但是他们哪里知道,教育家出身的徐特立做这项工作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顾委委员、著名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题目为《徐老是个老青年》。介绍了徐特立一贯像青年一样,思想活跃,紧跟时代,乐观向上,朝气蓬勃,革命精力旺盛,工作起来不知疲倦,而且喜欢做青年工作,也善于做青年工作。后来在延安的时候,美国记者斯诺说:“老徐是过分青年的,他始终不曾沮丧。”[1]曾三[2]在1947年1月10日写的《您是中国人民的典范》一文中说:“我觉得您确是一个青年……我比您小30岁,同您走路,常常掉队,到冬天比您穿衣要多,真是惭愧极了。”[3]
  苏区由于文化落后,过去广大军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为了活跃地方和部队的文化生活,徐特立支持、指导和亲自动手,帮助部队和地方建立俱乐部。俱乐部里经常性的活动就是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和上文化课和政治课,前来参加活动的人自然以少男少女居多。有一段时间徐特立就完全浸泡在青年堆里,一起唱歌,一起绘画,一起演节目,一起办黑板报。小伙子、大姑娘们都喜欢围在徐特立身边和他谈笑,说他一点也不显得老。徐特立满怀豪情地说自己还年轻得很,至少可以干上三十年、四十年。据说后来在列宁师范,他还亲手写过剧本,并亲自导演,培养出一批能辅导排演话剧的青年干部,和一支能单独演出话剧的文艺队伍。由于有好的政策,有徐特立的大力帮助,原来一片死寂的大山深处热闹起来了,活跃起来了。即使不时有战争发生,苏区的社会面貌依然能够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是,徐特立觉得自己对苏维埃的贡献还不够,他希望为革命做更多、更具体的工作。他到苏区的那一天不是刚好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重大胜利吗?那一次战斗,共歼国民党军1个师部和3个多旅约1.2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1万余件,俘敌官兵3000余人。于是毛泽东和朱德要他去教育管理俘虏,并且交代他要做好这项工作,先要从了解俘虏的情况入手。徐特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很多俘虏反戈一击,成为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有的甚至成为优秀的骨干分子,红军的领导干部。我们把徐特立各次谈话分别透露出来的星星点点的事实综合起来,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徐特立教育俘虏的斐然成绩:
  ——俘虏来的一个连上的文书,不到一年升到粤赣省供给部长……士兵委员会代替政治部,俘虏兵进步快。(《徐特立文存·第三卷·漫谈》第99页)
  ——三次战争以后,叫老人不跟部队走……政府搬到兴国只留我一人,我向保卫局要个犯人……不久接到中央通知叫我去当教育部长。当时要办一个三十人教员训练班,并叫我带人去,我只找到一个俘虏和一个初中生。(《徐特立文存·第三卷·漫谈》第92页)
  ——有一个俘虏兵提出意见……这人后来被提拔,成了很好的干部。(《徐特立文存·第三卷·漫谈》第91页)
  徐特立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为教育好俘虏采取的办法是一套一套的。一、高度的政治原则。徐特立说:“苏维埃时代对于俘虏哪怕是相当高级别的军官,只要解除武装,就不能把他当敌人看待,就加以教育。这已经有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这已是国际的东西。”二、个别谈话。对于其中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根据他们绝大多数都出身于贫苦家庭,有的是为生活所迫而投军的,有的是被抓壮丁来的,就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挖穷根,诉阶级苦,使他们幡然悔悟。三、设身处地,亲近俘虏。徐特立无论作报告还是自由交谈,丝毫没有官架子,态度非常的和蔼,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俘虏面前从不吹胡子瞪眼睛。他经常把自己小时候受的苦讲给他们听,还以自己不与反动官僚同流合污,鄙视高官厚禄,放弃优越的待遇和生活条件,离乡背井,冒着生命危险从事革命工作的经历教育他们,循循善诱,说服教育那些俘虏兵,使他们内心深处大受感动。四、徐特立尊重俘虏,虚心听取俘虏的意见。红军当时的做法是俘虏兵每到一处,都由老百姓煮稀饭给俘虏们吃,因为做饭时间不统一,俘虏吃得不匀。有一个俘虏提出等煮好以后一齐拿出来吃。这个意见很好,徐特立马上采纳了,而且提拔了他。俘虏们觉得徐特立把他们当人看待,虽然做了俘虏但在人格方面仍旧得到了尊重,不像在国民党军队里动辄挨打受骂,所以心里十分热乎,愿意听共产党的话。五、改革管理机制,让俘虏享受到当家作主的权利。徐特立说:“士兵委员会代替政治部,俘虏兵进步快。”[4]俘虏兵在国民党的部队里面只有受欺侮受压迫的份,没有丝毫民主和人权可言。当了红军的俘虏,成立士兵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自己管自己,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而且还能够分到伙食尾子。前后对比,有天壤之别,俘虏觉得红军部队就是好,共产党就是好。
  由于红军对俘虏的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俘虏们大都愿意留下来加入到革命队伍的行列,他们成为工农红军部队补员的重要来源。
  徐特立的教育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实例很多,并非单单在苏区教育俘虏的时候。徐特立的那种推心置腹循循善诱的教育和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品德,能够感化俘虏,能够感化中间派,甚至能够感化藏在身边的敌人。例如他后来从延安到八路军驻湘办事处负责,刚下火车就遇到一个热情迎接徐特立的女青年,几番对话以后她积极要求到办事处为革命出力。熟人暗中告诉徐特立这个人有些来历,但徐特立还是把她留下了。后来,办事处的同志发现这位女青年行迹可疑,要求把她辞退;他却不同意,说:“我早有所注意,但有什么要紧呢?我们做的工作都是光明磊落的,我们门户洞开,来者不拒。有些人是我们请不来的情报员,让他们回去,向他们的主子讲,比我讲的效果好。让她继续留在办事处工作吧!”徐特立一如既往让她协助工作,不时加以引导教育。大约过了一年,这位女青年虔诚地跪在徐特立面前,悄悄地对他说:“我是他们派到这里监视你们的。你老人家是一位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你领导下的人都是一些好人。每天做的事情,都对国家民族有益,你们的行为是高尚的,而我们这样做是可耻的。我决心不再为他们干了,现在要和我的男朋友到外地去结婚。以后我也要做些对抗战救国有益的事。请原谅我吧!”还有一个被派来跟踪他的特务,他既不回避,也不理睬,一直听任那个特务跟踪了半年。一天,这个特务走到他跟前,低声说:“徐先生,我的任务现在完成了,从今以后,我再不跟着你了。请你相信,我从来没有向他们讲过不利于你的话。”[5]
  不管什么人,只要多接触徐特立几次,都能够成为好人,即使是坏人也能够变成好人,再难的矛盾也能够化解。其原因与徐特立一贯以德化人,与人为善,劝人向善不无关系。徐特立与人为善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一次徐特立下乡巡视苏区各地教育情况,遇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泪流满面,苦苦哀求徐特立为她做主,她不愿意与一个比她大20几岁的人结婚,她要到夜校去学习。徐特立来到张灯结彩,正忙着操办喜事的人家。徐特立耐心地劝说那家的父母亲放弃这桩婚姻。这样的事情岂能够轻言放弃,那对父母的思想一时转不过弯来。徐特立从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苏维埃的新婚姻法等多方面说明道理,设身处地,婉言相劝,和他们磨蹭了很久。最后,他们终于被徐特立与人为善的一片苦心所感动,答应不强迫这个姑娘与他们的儿子成亲了。这个姑娘终于获得自由,来到夜校她认真刻苦地学习,摆脱了一辈子当睁眼瞎的悲惨命运。徐特立从这件好事办得很艰难中深有体会,为了让天下妇女不再受压迫,徐特立编写的《工农兵三字经》的开头就有这样几句话:“天地间,人是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一不平,大家鸣。”借以教育人们向男女不平等的封建残余思想和风气作斗争,使天下妇女都得到解放。
  注释:
  [1]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上)[M].科学教育出版社,第178页。
  [2]曾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先驱、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3]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64页。
  [4]武衡等.徐特立文存第三卷[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11页。
  [5]陈志明.徐特立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147-148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