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十五章 长征中的千辛万苦显出老英雄本色 |
江来登,孙光贵 |
|
|
长征途中的千辛万苦,显示出徐特立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意志,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共产党员本色,一往无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魄,诲人不倦的人民教育家品德,被毛泽东誉之为“他人第一”,被朱德誉为“当今一圣人”。其圣人的高风亮节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节 长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 1934年夏天在王明“御敌于国门之外”和“两个拳头打击敌人”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挥下,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了,红军被迫撤出中央苏区,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被誉为苏区五老的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谢觉哉、何叔衡,只有何叔衡被留下来坚持斗争,其余四人都跟随主力部队转移。当时李德规定,10小时之内走不完100里路的人,一律留在苏区[1]。徐特立由于经常要走几十里路到各处检查工作,所以很轻松地达到了要求。而这四老当中,又以徐特立年纪最大,已经57岁了。李坚真[2]在她的文章《徐老在长征中的模范作用》里写道:“其中徐老年纪最大,精神却最健旺。别看他须发斑白,身体消瘦,但总是生气勃勃,还像一个年轻人。”[3]长征开始一段时间徐特立和董必武都被编在军委第二纵队总卫生部,总卫生部组织了一个工作团,这个团由20个妇女加董必武和徐特立组成。董必武48岁,任主任,徐特立57岁,任副主任。遵义会议以后,人事作了重新安排,四位老人都调到干部休养连。董必武担任支部书记,李坚真任连指导员。 世人皆知,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举世闻名的一次军事大转移,其艰苦程度,只要从出发时的8.6万人,到长征结束时仅有六七千人,而且一路上还不断补员,就可想而知了。美国记者斯诺在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中算了一笔账之后说:“这就意味着每日行程是71里合24英里——对于一支(携带辎重)大军来说,以这样的平均速度跨越地球上最艰难的地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速度。”[4]青壮年都难以渡过的难关,何况年近花甲的徐特立,走过这二万五千里多么的不容易。 上级确实分配过一匹马和一个饲养员给徐特立,一般来说饲养员除了养马,还兼照顾骑马人的生活起居。但是,徐特立极少骑马,有人估算过,徐特立骑马最多走了3000里,其余都是拄着他那自制的红缨枪一步一步向前走过来的,马多半被徐特立让出来驮运军用物资和给伤员骑。临行时瞿秋白让给他的身体强壮的饲养员被徐特立让出来送去充实战斗部队,换了一个年过半百而且很瘦弱的老头,身体比徐特立还差,有时候是他骑马,徐特立在前面牵着走。除了走路,行军过程中徐特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主要是宣传鼓动和教育战士,每到一个驻地还要做当地百姓的思想工作。所以行军停下来以后,别人可以休息片刻,而他却忙不过来。 到底是怎样艰苦的,首先看看不怕困难不爱张扬的徐特立自己怎么说的。2006年12月28日《光明日报》重新发表他写的《长征中的医院》,其中部分内容是这样介绍的: “夜行军的困难:我们有几十个担架,有二三十匹马,有几十个药箱子,集中起来,目标很大,行动很慢,飞机来了,就没有办法。跑吧,担架笨重。隐蔽吧,浅草灌木,不能掩蔽。因此,夜行军就成了经常的行动。 “在过大渡河前两日,经过‘倮倮’区域,一日行一百四十里,天黑下雨。饲养员不走,自己牵马,用一手拿着缰绳及雨伞,另一手拿着一根竹棍,在路上拨来拨去,作黑暗中的向导。经过悬崖,马不前进,用力拉,马骤然向前一冲,我就随着马的前足扑下了。伞呢?跌成两块,马上的被毯鞍子均落在地上。悬崖下河流澎湃,危险声在耳边鼓敲着。部队走了,掉了队怎样办呢?还有多少路宿营呢?不知道。从容不必着急,前面没有部队阻我,后面也没有人。我把马鞍上了,捆好被毯与被子,再向前进。足足走了一百四十里,在上干队指挥科宿营。房子小,不能坐或睡,站了几点钟,天明了前进,找自己的部队吧!天明路好走,饲养员也赶上来了,替我牵马,走了五里,他不愿走,停止了,没办法,他五十,我六十,他比我更弱,让他吧!我继续前进,赶上了部队。夜行军不算什么事,天雨路滑黑暗,也是经常的,我们成了习惯,可以抵抗一切。妇女儿童也有同样的抵抗力,并不奇怪,算不得什么事。 “过雪山:一共过了三个雪山,第一次是在六月天过夹金山。过雪山的前夜,在山下露营。这时我没有伞,没有油布,也没有饲养员和马,晚上睡在两块石板中间,好像睡在棺材中一样,上面盖上一幅蓝布。遇上下雨,蓝布湿了,毯子和衣还是干的。(徐乾也讲过这个故事,还提到徐特立的挚友刘伯承元帅创作的一首打油诗:“沟死了沟埋,路死了路埋,野狗吃了得到一副肉棺材。”同样有难得的革命乐观主义。)半晚出发,走到半山上,雨雪齐下,披在身上的毛毯全湿了,衣和裤子也全湿了。毫不觉得冷,因为山陡,费力多,体温增加。天明已经下到了半山,雪止了,下行也容易了,但湿衣湿毯,感觉寒冷,用跑步前进。到山下时,衣裤完全干了。这一困难度过后,精神特别愉快,自己以为抵抗力超过一般的同志,不知不觉骄傲起来。多数同志称赞说我可活到九十岁。” 曾经担任少共中央局干事的李德[5]夫人肖月华在《长征中的徐老》中讲到了徐特立和大家一样吃生米、炒青棵和马皮,由于年老牙齿不好,吃起来比别人困难多了。文中还说,有次,同志们的干粮袋早已空了,全靠吃野菜草根充饥。人饿得发慌,又加上长时间没有吃上盐,浑身没有一点力气,只好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走到一个山坡下,实在走不动了,又没有吃的,怎么办?这时,大家望见对面山坡上,好像有一片碧绿的苗架,以为是土豆苗,都想去挖点土豆来充饥。但谁也没有力气再爬坡了,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这时,徐特立站起来说:“来,我带你们去挖!”“我去!”“我也去!”于是徐特立带着肖月华、吴吉清(当时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的警卫)等几个同志,慢慢向对面山坡走去。虽然不远,却走了两个多小时,靠近一看,原来是满坡的青草,哪里有什么土豆苗!同来的同志大失所望,一歪就坐在草地上了。而徐特立说,这里面有些野菜,是最好充饥的东西。他带头拔呀,拔呀,每人拔了一大捆,背了回去,让大家饱餐一顿后,才又相扶着赶路。”[6] 注释: [1]徐禹强.坚强的老战士[M].内部资料,2007,第72页。 [2]李坚真(1907-1992),女,广东丰顺人,自幼被卖与贫农朱家作童养媳,从小参加劳动。1926年夏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任中共汀东县委书记,不久改任中共长汀县委书记。1934年1月调任中共中央局妇女部部长。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中央红军长征中先后任军委第二纵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军委总卫生部野战医院干部休养连政治指导员,在边行军边作战的极端困难条件下,组织保护了一批领导干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局妇女部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东省粤中区党委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3][6]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208页、196页。 [4]徐禹强.万里征途徐特立[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141页。 [5]李德(1901-1974),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又名华夫,还曾用名李特罗夫。1932年被共产国际派到中国来担任军事顾问。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