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二节 精神上的愉快克服了一切困难 |
江来登,孙光贵 |
|
|
尽管长征路上艰苦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徐特立仍旧保持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每当徐特立讲到长征时,却谈得那样轻松,那么平淡无奇。他说:“红军北上时,我忘记了我的年纪。”[1]徐特立在《长征中的医院》这篇文章第三段介绍自己在长征途中的情况的开头就写道:“这次长征,我的精神上是愉快的,因为愉快,就克服了一切困难。” 那个时候红军没有飞机,面对国民党飞机的狂轰滥炸,除了躲避是没有其他积极的对抗措施的。那是红军踏上征途不久的一天,危秀英[2]和徐特立、董必武等人在一个小山坡上举行党的支部委员会,正碰上敌机丢下一颗炸弹。这颗炸弹一头栽进山坡的地里,扬起的碎土,溅得他们浑身都是。幸好这是一颗哑弹,没有开花,倒为他们增添了谈笑的材料。董必武笑着说:“炸弹落地不开花,这是马克思在保护我们!”徐特立听了也笑着说:“这是叫我们继续干下去,因为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嘛!”[3] 1935年4月27日,天近黄昏,徐特立和董必武他们缴获了当时主政云南的龙云[4]送给正在追剿红军的薛岳的3辆满载贵重医药、食品和十万分之一以及五万分之一的云南军用地图。徐特立高兴地说:“三国时,刘备入川张松献地图。红军入滇北上,龙云不但献地图,还送来这么多治伤用的白药和宣化火腿、普洱名茶,我们就不客气全收下,不打收条了。”[5] 1937年1月30日《新中华报》刊载了署名亚光的《徐特立是模范的青年》的文章,其中记录了表现徐特立乐观主义的两个镜头:“赶渡金沙江一天一百四五十里时,他比长脚夫还更健。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行军中,他在阴雾冷湿的泥泞路上,翻了个仰面朝天爬起来又演个伏虎朝佛,跌得像泥菩萨的同志都紧皱着眉头,嘴里嘟噜着,他缺了两个门齿的牙缝里仍然显出笑容来。”[6] 李坚真在她的回忆文章《徐老在长征中的模范作用》中,有一段文字讲述了他在那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仍旧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利用一切机会在红军队伍中做宣传鼓动工作的感人场景: “到了宿营或休息的地方,他带领我们唱歌,自己还兴致勃勃地跳舞。穿着毛露在外面的老羊皮,模仿孙大圣的动作,跳的那样轻捷活泼。他还表演猴子抓虱子,全身上下,到处抓,抓一个,吃掉一个。徐老跳着这样有趣的舞蹈,逗得我们捧腹大笑。让我们笑过之后,他就态度认真地来解释:孙大圣孙猴子是大无畏的,不怕困难,不怕妖魔鬼怪,要统统战胜他们。他又说:猴子不懂得讲卫生,身上长满了虱子,只好一个一个地抓住送进嘴里去吃掉。我们红军战士有条件时,要讲究卫生,要洗脸、梳头、洗澡、换洗衣服,不要生虱子,虱子这家伙尽吸我们的血,还传染疾病,只有消灭它。大家听了,才知道徐老跳舞,不单是逗我们乐,重要的还是在进行思想教育呢。”[7] 由于李坚真在干部休养连基本上成天和徐特立在一起生活,一起行军打仗,所以对于徐特立长征路上的事迹了解得一清二楚,她在《徐老在长征中的模范作用》中还回忆了徐特立很多个笑对艰险的故事: “1935年6月,我们要翻越夹金山了。这是长征中的第一个大雪山,山下气候炎热,穿着单衣,行军时还流汗;到了山腰,气温突然下降,越往上爬,越是寒气袭人,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人在冰雪中行进,浑身哆嗦,牙齿打颤。山顶空气稀薄,呼吸困难,开始头晕腿软。我们互相搀扶着,好不容易越过了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巅。下到半山腰,徐老回头望了望银光耀眼的大雪山,风趣地说:‘我们好长时间没有看过玻璃了,这里真是一个玻璃的世界,多好看啊’…… “有一天晚上,敌人发现了我们,拼命地追击,敌众我寡,我们一边打一边跑,一口气跑了十多公里,甩掉了敌人。这对一个青年人来说,都是很吃力的,然而58岁的徐老,事后还幽默地说:‘那真是一次长跑比赛呀!’…… “(草地)草茎草根和淤泥连在一起,踩上去,软绵绵的,但用力过猛,就会陷下去,再也无法爬上来……徐老用那根短棍试探着险路,一边走,一边呼唤着:‘同志们,跟上来,小心啊!’有时到了比较安全的地带,他还说一两句笑话来鼓励大家的情绪。他说:‘你们看,这些黑泥巴咕咚咕咚,像不像发酵的面粉呀?’我们在草地里走了七八天,徐老常常走在队伍的前边,和大家一起怀着必胜的信心跨过了草地……” 温济泽[8]在《缅怀徐老》的文章中还讲到了徐老在长征路上穿红裙子的笑话:“但有两件事,徐老对我讲过的,我在别人写的文章里还没有见到过。一件是,在一个地方宿营,第二天起来一看,他的马屁股被人割去一块肉。他说话时没有丝毫怨怒的语气,只是慨叹长征的艰苦。一次,把没收地主的衣服被毯分给大家,分到最后只剩下一条大红裙子,谁也不要,有人喊了一声:‘给徐老吧!’他一边讲,一边做着姿势,哈哈大笑。他说:‘在长征路上,生活是艰苦的,大家的精神是欢乐的。’”[9] 徐特立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一切参加长征接触过他的人中有口皆碑。 陆定一在他为徐特立70大寿写的贺信中说:“在长征的过程中……对于这种苦事情,有的人愁眉苦脸,而他则是津津有味。困难不能使他皱眉,相反的越困难他越有精神,他的生命在困难之中就越显得辉煌。” 师秋朗[10]在她的著作《现代圣人徐特立》第83页抄录了徐特立60寿辰朱德写的祝寿信中的一段话:“尤其他是耐劳刻苦的模范,更兴奋了红色指战员及一般的同志。就是那些悲观失望,想掉队落伍的人,想起我们徐老头的样子,也就起来跑了。” 徐特立为什么那样乐观,有人是秉性使然,有人说他是遇到了毛泽东。例如萧三[11](即徐特立在第一师范的学生萧子璋)在1947年1月10日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徐老不老》的文章中就说:“一生从事教育的徐老,找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大道,从此徐老更得以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首先是工农大众服务了。从此徐老异常乐观,愈老愈有精神了。”[12]但是,根据徐禹强在《万里征途徐特立》中介绍,“八一”南昌起义失败,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徐特立的心情是沉重的,特别是长征在湘江界首渡江一战中4万多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壮烈牺牲,徐特立“领着工作团绕过红军的尸体,踏着斑斑血迹的土地,来到江边,往下一看,脸色立刻变了,从未见过的触目惊心场面,使他惊呆了……徐特立的心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难受过,他眼里噙着泪花,竟站着一动不动”。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一贯节约的他居然拿出两块银元请客喝酒。因为遵义会议使徐特立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心中的抑郁一扫而空,即使长征路上的极端艰苦也无所畏惧,笑对未来。 长征路上那么苦,徐特立为什么还那样乐观,他自己的解释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骑马时间至多不过二三千里。自抵卓克基以后,我的衣服从脚上穿的鞋一直到头上的帽子,都是自己缝的。在缺乏粮食的草地,我也一般的吃草。但我的愉快精神如故。其总的原因,就在于只要有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上是有出路的。我们党的自信心,群众的自信心,结合成为战胜帝国主义的民族自信心,因此战胜了肉体上的一切困难。”[13] 注释: [1][5][13]徐禹强.万里征途徐特立[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142页、71页、143页。 [2]危秀英,江西瑞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兴国县苏维埃政府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主任。参加了长征。后任中共陕北省委妇女部部长等职。1940年至1945年,先后入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任中共吉林省委妇委书记等职。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建国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委书记、省妇联主任,全国妇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华南农垦总局副局长,广东省农垦厅副厅长,全国妇联第二、三届执委。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3]师秋朗.现代圣人徐特立[M].红旗出版社,1992,第78页。 [4]龙云(1884-1962),字志舟,1948年加入民革,历任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常委。龙云先后主政云南17年。其间,他努力革新,支持民主运动,坚持抗日,使云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步,云南昆明被誉为“民主堡垒”。他先后派出20多万滇军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等;他下令修筑的滇缅公路,是战时中国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 [8]温济泽,教授。江苏淮阴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解放日报》编辑、副刊主编,新华通讯社口语广播编辑部主任、社务委员。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广播事业局副局长,北京广播学院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教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华全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撰有《从邸报到现代新闻事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等论文。 [10]师秋朗,师哲(师哲,著名翻译家和苏联问题专家,长期兼任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同志的俄文翻译,多次参加中苏两党两国间的最高层会谈,1957年任山东省委书记处书记)长女。自1939年开始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师范、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先后在延安安塞完小和延大附中教书;新中国成立后曾在空军、青岛科技情报研究所、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从事多种工作,1984年离休。离休后,从事推动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研究工作,著有《现代圣人徐特立》一书,与人合著、合编的有《心向延安》、《缅怀林华》、《延河儿女——延安青年的成才之路》等书。 [11]肖三,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大学毕业。1918年参加新民学会,1920年留学法国、德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者小组,1923年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大学学习,回国后任湖南省团委书记,中共张家口地委书记,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代理书记,北方区团委书记,1927年赴苏,任中国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代表,加入苏维埃作家联盟,任苏联作家协会党委委员。1949年后历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外联部主任,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全国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6][7][9][12]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208页、20页、361页、43页。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