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三节 永不落伍的老人 |
江来登,孙光贵 |
|
|
徐特立70大寿,收到了朱德的一封贺信,题为《你是一个老怪物》。信中最后说:“你是革命模范的人,你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历史的车轮转得好快,你总是推着它前进的。”总司令这里讲的主要指徐特立的思想、精神和他在宣传、教育、统战等等工作中对革命的贡献。其实,在长征路上,除了上述以外,在有形的具体行为上,徐特立也是一个永不落后的老人,有时候还是长征队伍中一个勇敢的排头兵。 长征路上与徐特立同行的肖月华曾经讲过一个徐特立带头过河的故事,最能够说明徐特立在长征行军途中的这一特点: 那是草地行军快结束的时候,瑟瑟的寒风中红军在齐腰深的草丛中走着走着,突然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挡住了去路。那河水上面漂浮着已经腐烂的草块,不时有黑色的泡沫从河底泛上来,这表明这段河床不是硬底;而且很不清澈,不知道河水有多深。因此,在情况不明的条件下淌水过河有很大的危险性。面对这条河,大家都愣住了。 “我先下去试试!”当这句话猛然之间打破眼前的沉默时,大家循声望去,只见徐特立已经脱掉了上衣,把裤管捋得高高的向河中走去。“徐老,你不能去,这太危险了!”肖月华和女战友们急得同时呼喊。“水流又急,天气又冷,你老的年纪这样大……”“只能让我们先过啦。”几个年轻的红军小伙子一边脱衣服一边大声说。徐特立坚决制止他们,说:“你们先过去就没有危险吗?”徐特立反问了一句。小伙子们还没有来得及下水,徐特立就扑通一声跳到河里去了。河水把他冲得摇摇晃晃,他在水中忽左忽右,细细地探索着河水的深浅,终于找到了一条相对浅一点的路径。 就这样,徐特立在水中遥遥领先,伤员们骑在徐特立的马上,女战士们拉着马尾巴,像一条长蛇阵,整个队伍慢慢地安全地渡过了那条河。 前面提到,曾三在《您是中国人民的典范》一文中说过:“我觉得您确是一个青年……我比您小30岁,同您走路,常常掉队,到冬天比您穿衣要多,真是惭愧极了。”遵义会议以后徐特立所在干部休养连的李坚真指导员在《徐老在长征中的模范作用》的文章中说:“在行军的时候,徐老是从不掉队的。从开始出发到宿营,总是那样慢慢地、不停地向前走去。大家休息了,他仍一步一步向前走。有时实在太累,就站着休息一会儿再走。大家劝他坐下来休息,他说:‘不行呀,我只有继续走,才能够跟上你们啦!’总之,他不走到宿营的地方,是不肯停下来的。” 《万里征途徐特立》一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徐特立长征时常常走到了队伍前面的事迹。例如红军过夹金山时,他事先从当地人那里了解了情况,摸清了夹金山的“脾气”,上山时他不紧不慢,走一段又站着歇歇。当他感到胸口憋闷,透不过气,迈步十分吃力的时候,他就抖擞精神,强迫自己往前赶。一边走一边喊话:“同志们!不要坐下,不能停下!这里是九坳十三坡,鬼拖脚的地方,坐下就起不来了哟!”“再坚持一下就到山顶啦!”在徐特立的鼓动和带领下,大家都拼尽全力,一鼓作气走过了九坳十三坡,登上了终年积雪的山巅后就迅速安全下山了。那些不顾徐特立劝阻,坐下来休息的战士,就立刻被冻僵,永远留在雪山顶上。 每到宿营地徐特立都反复提醒大家遵守群众纪律,爱护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然后,布置做饭,安排睡觉,还要检查伤病员,找民夫,做第二天行军的准备工作,等一切安排停当,已是深更半夜了,他才得以休息。 徐特立自知年龄大,生怕落后领导派人来找,给组织上添麻烦。因为长征出发之时上级给何长工下过死命令,徐特立这四位革命老人如果有闪失,唯他是问。“周恩来将保卫干部休养连‘三老’的任务交给了中央总队第二纵队司令兼政治委员何长工,严肃地说:‘徐老、董老、谢老等老同志,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你要对他们的安全绝对负责。如果他们在,你也在,那就没事;他们在,你不在,我追记你为烈士;如果他们不在,你在,我就要砍你的头[1]。’”长征开始不久,在过茅台河之前,雨没完没了地下个不停,部队在泥泞的道路上摸黑前进。因为辎重太多,部队走不动,有时候每小时只走几步或几十步,或站一两个钟头不移动。有一个老同志和徐特立商量,二人就在路边的小屋里先宿营,明天早早起来赶部队不会误事。徐特立不赞成。他说我们虽然是老头,自由脱离队伍是不对的。我还是随队伍去。徐特立从晚上12点钟走到天明,整整走了6个钟头,回头一看,小屋子还在附近,清清楚楚看见那个同志从那个屋子里走出来。 不过由于特殊原因,徐特立也掉过两次队,但他坚持不停地走,很快就赶上了队伍。上面说过,一次是红军急行军向大凉山进发,一日行程140里。晚上下雨,部队沿着崎岖难行的山路前进,伸手不见五指。饲养员不肯走。徐特立就叫他歇一歇,自己先走。于是,他自己牵着马,打着伞前进。来到一个危险的地方马突然向前一冲,把牵马的徐特立拖倒了。帽子摔掉了,伞跌成两半,马背上的行李也掉了,有的散在地上,有的滚到河里去了,那帽子也不见了。等到徐特立把马鞍整理好,收拾好剩下的行李,部队已经走远了。那一天足足走了140里,赶到其他单位的宿营地,外面下雨,房子太小,真的仅有立足之地。徐特立在那个小房子里面一直站了好几个钟头,等待天亮。刚有蒙蒙亮徐特立又出发了,终于追上了部队。 另一次是过最后的雪山,即康猫寺前的一个雪山,那山上下80里。到达康猫寺前一日,原指定在马塘宿营,只走70里。徐特立在山上望见马塘,就在山上休息一下,摘草莓充饥,因此落伍了。一到马塘,看见桥上一个条子:“前进三十里,到康猫寺宿营。”天已晚了,已行70里了,途中没有人家,政治科有十余个同志叫他在马塘露营。徐特立没有停下,一个人单独去赶队伍。幸亏大队伍也在半途露营,没有到达康猫寺,徐特立才没有通宵赶路,在体力上吃大亏。 不但在行军方面徐特立不落伍,别的方面也处处不在人后。例如针对长征开始时女同志不会夜行军的问题,部队便利用敌机没来的空隙学习夜间辨别方向和辨认岔路等方面的本领。这个训练,上级没有通知徐特立参加。肖月华在回忆中说:“不知怎的,那次敌机刚过不久,我们正待集合操练的时候,徐老突然从树林子里跑了出来,加入了我们的行列,他头戴树枝编的掩护圈,裹腿打得紧紧的,像个生气勃勃的青年战士。他非常认真地操练,每个动作都要反复做它几遍,一点也不马虎。教练员同志劝他休息,他却坚决不肯,还很风趣地说:‘这可不对呀!教练员同志,我年纪大了几岁,难道就可以不执行上级的规定吗?难道就取消了当红军战士的资格吗?’” 又如过草地之前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干部休养连经过请示,上级同意他们多留点钱,割老乡们一些青稞。找不到镰刀,徐老就带领大家到地里一蔸一蔸地拔。找不到脱壳的石臼,徐老又带着大家用手搓。大家劝他休息,他却说:“你们为什么不要我搓?难道我不要吃饭吗[2]?”脱壳完了,他还是不肯休息,又到处察看了一遍,直到把撒落在地上的每一颗青稞捡到袋子里为止。 注释: [1]徐禹强.万里征途徐特立[M].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第88页。 [2]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196页。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