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节 领先世界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
江来登,孙光贵
    通过研究发现,当时延安自然科学院所在地杜甫川,实际上类似于今天中国的中关村和美国的硅谷。
  在中关村地区有68所高等院校,聚集了几十万名在校大学生,有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213家科研机构,有5万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现在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体系。雄厚的科学、教育、文化、人才资源使中关村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知识与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中关村发展的资源基础。它的经营理念实际上与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创造与实施的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如出一辙。但是中关村的诞生最早从1983年中关村历史上第一个辞去国家公职的人——王洪德算起,徐特立比他领先42年。美国的硅谷这个词最早是由DonHoefler在1971年创造的。它从1971年的1月11日开始被用于《每周商业》报纸电子新闻的一系列文章的题目。后来这个名词引申为所有高技术企业聚集的地方。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的圣克拉拉谷地,是一个由十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司组成的新兴工业区。这里是激光技术、微处理机、影像游艺机、家用计算机、无线电话、袖珍计算机等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的诞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电脑软件产地。硅谷,也是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产物,如果从1970年算起,徐特立比它领先31年。李之钦在《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中指出:“徐特立于1941年提出教育(包括自然科学教育)、科学和经济‘三位一体’的主张。”[1]后来逐步称之为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
  所以,我们说徐特立同志在1940-1943年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期间,开创的教育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领先于世界数十年并非无知妄说。
  徐特立“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办学方向定位的讨论中,徐特立提出了教育、科研与经济“三位一体”的科学论断。1941年10月14日徐特立在《解放日报》副刊《祝“科学园地”的诞生》的文章中提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2]这是因为:“一切科学都是建筑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科学替生产服务,同时,生产又帮助了科学正常的发展,技术直接的和生产联系起来,技术才会有社会内容,才会成为生产方法和生产方式的一部分……”因此,徐特立在文中明确地提出:学院的“农业试验场必须设立在有经济意义的农场中。化学实验室应该试验羊毛退油以帮助纺织。进行有目的的实验,有生产关系的实验,这就是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最高原则和基本的方法”。
  正是在徐特立同志制定的“三位一体”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许多领导和教师“教学科研双肩挑”,既担负着学校教学任务,也承担着经济建设中的应用科研任务,并把应用科研成果付诸于经济建设中。其丰硕成果前面已经有所介绍,单以物理系为例:物理系的机械实习工厂,具有车、钳、铸、锻、木工等大体配套的各工种,机械实习厂既为教学服务,也为边区服务,教师和物理系的学员一起,先后为酒精、玻璃、肥皂、制碱等工厂研制提供了机器设备,机械实习工厂研制生产的这些设备,除装备了学校各实习工厂和实验室外,还成批生产铜纽扣和前线急需的医疗手术用具。物理系教师武可久,率领学院的部分学员勘测设计修建水坝,做了大量工作。他和学员陈兆舟等多人根据造纸工艺流程,就地进行勘测、设计、修坝凿渠、自制并安装立式水轮机,在边区第一次有效地利用水力资源,带动工厂的机器生产产品。师生在这种广泛参与科研活动,并用所学课本知识和科研技术指导参与边区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共能力得到极强的锻炼,提高了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提高了科研水平,发展了边区生产,解决了边区军事、生活中的大量实际问题。
  注释:
  [1]李之钦.徐特立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第86页。
  [2]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254页。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