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徐特立 > 全文图书 > 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
|
第十九章 一辈子忧国忧民的最后岁月[1] |
江来登,孙光贵 |
|
|
新中国建立之初,徐特立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作为教育家,在建国初期接收国民党留下的学校和新中国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自从批判武训的政治运动以后,他就很少谈教育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他对后来的“反右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运动都有不同的看法,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徐特立,最后在忧郁中离开人世。 第一节 成功在兢业,尽瘁此心血[2] 1949年徐特立终于随中央机关进京了,他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其精神面貌我们可以从任弼时的保健医师刘佳武的回忆文章《徐老二三事》中略见一斑:“1949年任弼时同志在北京玉泉山养病期间,徐老曾先后两次去看望任弼时同志……在一次散步中间,弼时同志和徐老谈得非常高兴,两人要举行登山比赛。一个是高血压病人,一个已是七十二岁高龄的老人了……当遇到窄道坡陡路滑的地方,我便想去搀扶,但还没来得及伸手却被他老人家拒绝了……当我们登上玉泉山山顶时,他老人家两手叉腰,远眺颐和园的风光,毫无倦意。”[3] 1949年初李宗仁担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后,于3月24日组成以张治中、邵力子、黄绍竑、章士钊、李蒸为代表的和谈代表团,与周恩来、林伯渠、林彪、叶剑英、李维汉、聂荣臻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北平进行国共和平淡判。徐特立参加我方代表团工作,同国民党代表团进行和平谈判,曾一度住进北京饭店。他与章士钊、邵力子、张治中是老熟人,在谈判期间与他们来往密切,共叙旧谊,对他们多方进行说服和争取的工作。那时,他整天忙于参加各种会议,或会见各方面人士。[4] 和谈破裂,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千军万马。这个时候作为教育家的徐特立满怀豪情地忙着领导接管国民党时期留下的全国各省的文化教育事业。他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议结束以后的第二天即出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亲眼观看曾经是自己的学生,现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亲临现场听他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欣喜之情不言而喻。但是,此时他想到的不是光宗耀祖,不是坐享清福,而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建设新中国当一匹识途老马。此一片赤诚在《祝吴老七十大寿》的诗里丹心可鉴。他说:“……百年殖民地,从此永完结。前途之艰巨,基本在建设。幸勿过乐观,成功在兢业。您我励残年,尽瘁此心血。”再从他为了勉励自己,制订了一个20年学习与工作的计划作为晚年的奋斗目标来看,也表明了他希望再接再厉为建设新中国当一匹愿效驰驱的老骥。 工作上,他青春焕发。在别人看来,他是一个年逾古稀的老者,干多干少人们根本不会计较,而他自己坚持每天工作八小时以上,从不以任何借口有所松懈。这个时候他的具体工作仍是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同时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等职。另外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还选他为学会的荣誉主席。他的重点工作是修史,和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一道,领导一批史学工作者及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的干部,从事非常敏感的中国革命史和党史的编纂,并亲自主编浩繁庞杂的《中国通史资料选编》。 但是组织部的工作、编写历史的艰巨任务并没有削弱徐特立对教育的热情与关注。那个时候,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百废待举,我国教育方针的制定与解释,新中国的教材编写审定,对青少年进行“五爱”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等等,无不倾注了徐特立的心血。 徐乾说,徐老那个时候工作简直不要命。好几次她半夜三更听到厅里窸窸索索地响,以为来了小偷。起来一看,原来是他老人家穿着一件单衣在寻找和翻阅资料,或者写一个什么小纸条。徐乾劝他身体要紧。徐特立说,白天有个问题没有解决,晚上一觉醒来翻来覆去地想,终于有了眉目,害怕过一会儿又忘记了,就马上起床把它记下来。徐乾心疼得不行,又没有办法阻止,只好给他披上衣,自己帮他干起来。白天有时候从外面回来也是一样,风风火火赶到厅里,不是翻书就是做笔记,连饭也顾不上吃。 1954年9月,徐特立作为湖南人大代表,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从此,他作为人民的代表,每年都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去进行考察,向党和政府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愿望,积极参政议政。 1955年,78岁高龄的徐特立生过一次病,记忆力开始衰退,他觉得自己不能再承担繁重的任务,应该让出自己的职务,给年轻的优秀的同志来承担。为此,他于第二年向党中央汇报了自己的思想和健康状况,请求党中央批准他辞去中宣部副部长职务。党中央很重视他的意见,曾派陆定一、杨尚昆等同志到他的寓所看望他,转告党中央对他的慰勉,同意他可以不参加一些会议,要他注意休息,保证健康,继续为党工作。后来有人评价,徐特立是在中国共产党内打破干部终身制的第一人。我们没有办法考证,估计这种说法应该是对的。 尽管徐特立坚辞一切职务,但由于他德高望重,1956年9月,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仍旧当选为中央委员,这个职务一直到他离开人世。在他辞去中宣部副部长之后的岁月里,他的心还是时刻牵挂着党和人民。他的大部分时间,主要是用在对青少年一代的教育上。他每年都要应邀到一些大专学校、中等学校和小学校去讲话作报告,平日要接待许多来访的青少年和报刊杂志的记者,同时还要写文章,主要论述有关青少年的理想、前途和修养等多种问题。 徐特立对青少年一代寄予莫大的希望,热情鼓舞青少年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要一代胜过一代。1959年12月8日,他特意写信给青少年学友们,说: “我每次看到你们热情的来信,都似乎亲切地看到你们像花朵,像春芽,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地活跃在我的周围……你们的条件胜过我们,贡献也该多,应该一代胜过一代。重说一遍:你们应当比前一代怀更大的志气,抱更大的理想,负更大的责任,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兴旺!”[5] 1962年12月20日,他应《北京晚报》记者丁浪之请,写了如下的题词: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来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发扬前辈的革命精神。 徐特立对毛泽东的忠诚热爱终生不改,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两年,精力大减,他还坚持用毛笔抄写毛泽东的著名文章。他怕自己写错,就让徐乾用铅笔打好格子,每一格应该写哪一个字,都由徐乾事先用铅笔写上小字,然后他就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不苟地写下正楷毛笔字。现在这些字被裱糊成条幅,悬挂在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纪念馆、五美故居、黎江学校等地,供后人瞻仰。 1968年11月28日,我们敬爱的老革命家、老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献了花圈,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参加了追悼会,中共中央委员滕代远同志代表党中央致悼词。 注释: [1]续范亭《寿徐老·其八》:“不避风霜秋复多,人如墨翟寿如松;终身奋斗不知老,革命还须效此翁。”歌颂了徐老一辈子忧国忧民,终身不息。 [2]徐特立诗《祝吴老七十大寿》选句。见周树森《徐特立诗词》2007,第40页。 [3]徐禹强、徐文浩.万世师表徐特立[M].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第327-328页。 [4]陈志明.徐恃立传[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第178页。 [5]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徐特立文集[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第622页。 |
|
徐特立人生轨迹及教育思想发展研究/江来登,孙光贵著.—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