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政府领导人 > 林伯渠 > 缅怀纪念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林伯渠同志在陕西
王自成

  今年三月二十日,是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难忘的日子里,我们深深地怀念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追忆起他在陕西这块土地上生活、工作、战斗过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重视文化教育
  一九三七年五月,林伯渠与董必武、徐特立发起建立“陕西延安中山图书馆”,倡导边区人民看书学习。林伯渠同志亲自担任中山图书馆馆长。一九四二年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同志,绥德县参议会提出将县立图书馆改为子洲图书馆,林伯渠同志亲笔为图书馆题写了“子洲图书馆”几个大字。
  一九四〇年陕甘宁边区开办起行政学院,第一期学员近百人。林伯渠同志在行政学院第一期学员毕业典礼上对学员赠言说:“在工作中仍要不断的学习,在文化上、政治上提高自己,活到老,学到老。”
  林伯渠同志在西安“八办”时,十分重视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教育。当时西安“八办”设有救亡室、研究室,文化程度高的人在研究室,文化程度低的同志上文化课、识字班。林伯渠同志给研究室同志讲政治经济学。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好多同志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兴趣。林老还教文化低的同志学文化、写字,每周给初级班讲三、四次课,教大家读《战士读本》。并将“抗战诗歌”中的“提起五州真正惨,日本大炮轰济南,枪杀我国外交官,割鼻挖目真野蛮。”的生字,亲手写成识字卡,手把手地教文化低的同志学习,使他们一个个学会了看书报、写家信。
  注意团结党外人士
  陕甘宁边区召开的重要会议,林伯渠同志都经常偕同非党人士、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先生参加,并征询李鼎铭先生的意见,同党外人士合作无间。
  林伯渠同志在西安“八办”时,与各抗战救亡团体负责人,例如杜斌丞、杨明轩、成柏仁、郑伯奇、侯外庐、苏资琛,车向忱、李敷仁等有密切联系,经常向他们宣传党的抗战主张、方针、政策,或送文件给他们看,通过这些人再宣传到群众中去,做了许多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和团结抗日的工作。一九四〇年初,毛泽东所著《新民主主义论》一书出版,林伯渠同志就给杜斌丞送去一本。杜闭门谢客三天,聚精会神地阅读,然后给登门拜访他的朋友做解释宣传工作。
  我党领导人朱德、周恩来同志路过西安,陕西一些知名爱国人士,对他们很敬仰,凡是要求拜见的,林伯渠同志都尽可能设法安排会见,满足大家的要求。
  一九三九年“五·一”节,西安铁路局火车站职工要与西安“八办”举行篮球比赛,有的人不同意。林伯渠同志高瞻远瞩,强调打篮球能广泛联系群众,推动团结抗日。要求大家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把篮球比赛好,并要热情招待。因此在比赛时,西安“八办”同志给摆设了凳子,提供茶水,还买了黄杏,并有专人给运动员倒水。比赛时,林伯渠同志还亲临现场观看助兴。球赛结果“八办”赢了,大家互相握手祝贺。这场球赛,确实增进了友谊。正象林伯渠同志说的:统战工作既要作上层人士的工作,也要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工作做好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艰苦朴素 克己奉公
  林伯渠同志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他参加了闻名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到达陕北后的一九三五年十月,写出“一年胜利达吴起(即今吴旗县),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河山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的《初抵吴起镇》诗篇。表现了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高尚革命情操。
  林伯渠同志在延安时,生活很朴素,他常说:“我自己的生活享受是不应当超过一个普通工人所应有的享受。”一九四五年秋冬,林老的警卫员为他准备了一双过冬的棉鞋。林老知道后说:“有旧棉鞋就可以过冬,不必再买新的。”他仍穿着已穿过两冬的一双半新半旧的棉鞋。林老在延安的卧室,只有用木板制作的活动书橱,装着各种书籍和文件。林老的衣服也仅有几件,平时用包袱一裹当枕头用。他冬天围的一条灰色围巾,不知已用了多少年。
  林伯渠同志对孩子平时管教很严,最小的儿子林相持,当时仅六岁,就让自带碗筷去机关大灶吃饭,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艰苦朴素的作风。
  林伯渠同志在西安“八办”时,年纪最大,但他与大家同甘共苦,在大灶和大家吃同样的饭,穿同样的衣,同样参加劳动,完全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林老住在仅九平方米的小屋里。公家发的被子盖不住脚,就用一根麻绳捆住被脚睡觉。当时西安“八办”经常运送被服,一批一批送往延安和前方,但林老从不允许给自己留一套。他平时用咸盐漱口,公务员给买了牙粉也不用。冬天天冷也不生炉子。一九四五年,林老与国民党代表在西安谈判,同志们见他几个晚上熬夜,便给他炒了一盘猪干,林老坚持不吃,一定要和大家一起吃同样的饭。
  林伯渠同志在西安“八办”期间,由于国民党的刁难,办事处经费十分困难,他就把自己“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每月一百多元的薪金和在办事处应领的五元津贴费,全部作为公用。平时西安“八办”组织的晚会等活动,都从这笔钱中开支。
  以身作则 带头实干
  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每年植树,只要林老在延安,他都亲自参加。延安的南关公园,就是经过林老同大家在原来的烂坟滩开荒、栽草,种树建造成的。林老还参加了修建菊花园的工作,亲手栽培出许多菊花,每年与董必武、吴玉章,谢觉哉等同志在此尝菊吟诗。一九四六年林伯渠同志已经六十岁了,他还带头上山割草,并和大家开展竞赛。在劳动之余,还写下了《割草歌》,其中有:
  “你上那条沟,我上这山峁;
  看谁割得快,看谁割得好;
  这样光荣的比赛,
  正当气爽秋高。”
  工作雷厉风行
  林伯渠同志一惯遵守时间,惜时如金。尽管他平时工作很忙,隔一天一次的合署办公和政府各种会议,他都到得最早。翻开所有会议的签到簿,首先签到的就是林伯渠同志。边区政府每天文件不少,林伯渠同志都能认真抓紧阅读,他从没有在自己未阅过的文件上,甚至简单的通知上草率划圈、签名。
  抗战初期,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财政困难,需要重视发展地方工业。当时延安一些商人贩卖日本人的肥皂,影响了延安的肥皂生产。延安肥皂厂建议应立即禁止肥皂入口。中央军委王若飞同志收到信后,根据朱德同志的意见,第二天亲自给边区政府来函,要求清查贩运日本肥皂一事,保护边区自己生产的肥皂。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边区政府从起草文稿、审阅到刻写、印发,至林伯渠同志签字发出《关于查禁仇货入境》的训令,前后不到十天。可见其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负责精神。
  平易近人 群众爱戴
  林伯渠同志还经常深入食堂,关心、询问炊事班的情况。有几位炊事员年过五十,林老就为这些炊事员组织了一次集体祝寿。炊事员和林老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林伯渠同志住在延安南关。这里有个卖豆腐的叫“圪塔老五”,经常早起赶集。林老也常早起散步。两人时常见面,互相打招呼,时间长了便成了朋友。林老通过“圪塔老五”了解到不少社会情况和风俗人情。
  干部、群众都对林伯渠同志非常爱戴,每逢过年时节,延安市民的秧歌队锣鼓喧天,总要为林老拜年。延安桥儿沟天主教会给林老敬献的旗上写着:“人民政府”四个大字。有一个七十四岁的老人李全海曾带着两个大公鸡,从临镇不远百里来看望林老。
  这些动人的事迹,处处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同志的高风亮节,使我们至今听起来感人至深。
  

革命英烈/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西安:《革命英烈》编辑部,1986.3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