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彭德怀 > 全文图书 > 彭德怀年谱
|
1933年 35岁 |
王焰 |
|
|
1月1日 红一方面军为消灭黄狮渡、嵩市之敌,占领金溪,将部队分为左右翼队。右翼队第一梯队由红三十一师、红二十二军和红三军团组成,由彭德怀、滕代远统一指挥;第二梯队由红一军团担任。左翼队由红五军团组成。 1月3日 同滕代远致朱德、周恩来并林彪、聂荣臻等电:敌军第五师周(士达)旅主力,盘踞黄狮渡、珀玕两点,孙连仲一部昨日亦开至黄狮渡,为歼灭该敌,决定部署是:二十二军迅速歼灭珀玕之敌,抄黄狮渡东北端攻敌之左翼侧;三军团由西南攻击正面之敌;三十一师明日午前向嵩市之敌攻击,并截击黄狮渡敌之退路。 1月4日 指挥所部向黄狮渡发动总攻。红五军首先与敌打响,同时红七军亦于筱佳停之线向敌右侧背发动进攻;红二十二军最先夺取了敌人阵地的最高点。随后,红军相继夺取左侧阵地及其他阵地。 1月5日 攻占黄狮渡,歼周旅大部,其残部逃向南城。 1月6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的指示,率红三军团于黄狮渡、左坊营、翁源、琅琚、嵩市一带集结。同时派部分军队于琅琚附近,对浒湾进行游击、侦察和警戒。 1月7日 红一方面军下达歼灭由浒湾出击之敌的命令:二十二军、一军团、三军团为中央队,统归林彪、聂荣臻指挥。 1月8日 为消灭增援黄狮渡之敌,红一方面军分左右两路向枫山铺攻击前进。红三军团任左路,当日于枫山铺击溃敌吴奇伟九十、十四两个师。随后,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三军于浒湾协同红五军团又击溃了敌二十七师。 1月9日 收到中共苏区中央局祝黄狮渡、枫山铺、浒湾战斗胜利的贺电。 1月19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迎接红十军过河的命令。 1月中旬 蒋介石在结束对鄂豫皖、洪湖苏区大举进攻后,调动50万兵力,以顾祝同为“剿匪”总司令,分三路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陈诚为中路总指挥,以抚州为中心,指挥三个纵队,共十个师,采取外线作战,分进合围的战略,向黎(川)、建(宁)、泰(宁)新苏区包围和截击,企图一举歼灭红军 1月21日 率红三军团从原驻地出发,前往资溪,拟从信江渡河,接应红十军,并相机攻占资溪。后因敌情变化,停止过河,红三军团于信江南岸以备战姿态在塘湾、马鞍之线,仍对资溪、鹰潭侦察和警戒。 1月31日 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具体部署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1月底 同滕代远向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等报告:新丰附近赤白对立已久,我军给养困难,群众情绪不高,一时不能建立工作。方面军应即东移,重新部署建宁、宁化、泰宁工作,深入石城、广昌两县工作。目前我主观力量不可能进逼抚州和调动围攻鄂豫皖之敌军撤退,故不宜进攻宜黄,如若进攻,反徒延时间削弱本身力量,妨害对付四次“围剿”的准备。如敌有三个师增援,我无法与之作战,势必再撤,即或消灭了孙连仲的残部,对敌之四次“围剿”无多大作用。 1月 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等从上海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不久,中共苏区中央局同临时中央合并。同年6月改称中共中央局,直接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 2月1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命令,率红三军团于敌各路军集中尚未完成时,前往围攻南丰城,调动援敌,以便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2月10日 指挥红三军团向南丰城发动进攻,经过一夜激战,未克。此役,红三师师长彭遨和两个团长牺牲。 2月14日 敌中路军第一、二纵队驰援南丰,企图合围红军于南丰城下。红一方面军领导根据敌情的变化,决定改强攻南丰城为佯攻。 2月22日 率红三军团从南丰撤围,迅速折回西进,转移至广昌以南黄陂、蚊湖、大龙坪、登仙桥之线隐蔽,待机破敌。 2月26日 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通告:敌右纵队五十二师、五十九师从乐安分向黄陂、东陂前进,宜黄十一师有取道永兴桥、神岗、党口前进动向。同日晚,又收到总政委命令:乐安东进之敌继续向黄陂前进,宜黄之敌仍有向神岗、党口前进动向。决定,于河口东陂以西,东坑岭、固岗、登仙桥以东地带侧击,消灭乐安来敌。三军团由五都、苦竹之线,取平行路向北前进侧击敌人。 2月27日,敌军五十二师进抵登仙桥、安槎罗山、摩罗嶂地区。左翼队红三军团等部,出敌不意,迅速发起猛攻,将五十二师师部及一个旅歼灭,擒该师师长李明。 2月28日 指挥左翼队红三军团又全歼五十二师另一个旅。同日,右翼队红五军团、红二十二军等部于霍源一带与敌五十九师展开激战,全歼敌四个团,残敌向蛟湖方面溃逃。第二天,右翼队又将敌五十九师残部全部解决,并活捉敌师长陈时骥。至此,消灭了蒋介石两个精锐师,获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第一战的重大胜利。 3月1日 收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总政委转达的中央对红三军团全体指战员的贺电:这次战斗给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以致命的打击,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给国民党军队“围剿”的回答。 3月4日 率红三军团转移到东韶地区。 3月12日 于《火线》①发表《学习摩罗嶂战争中模范的冲锋精神》一文,说,摩罗嶂的伟大胜利是粉碎敌人大举进攻的开端,但是反动统治者不会就此干休,它必然还要继续进行绝望的进攻,因此我们必须毫不疲倦地继续扩大摩罗嶂的胜利。号召全体指战员,学习第七军五十六团一连殷宗跃、二连王海发同志率全连冲入敌阵地,勇猛杀敌,冲锋在前的精神。要步着烈士的血迹杀向前去,争取第四次战争的全部胜利。 3月中旬 陈诚以六个师组织前后纵队,集中在东陂、黄陂、固岗、霍源、蛟湖地区,企图进攻广昌,寻歼红军主力。 3月15日 红一方面军根据敌情,将部队分为左右两翼队,以红五军团、红十二军及宜黄独立团为右翼队,隐蔽于广昌之东陂草台冈南侧地区;以三军团、一军团、二十一军、独立五师为左翼队,向北移动,准备侧击敌军后纵队。 3月20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周恩来报告:已派三军团等部潜伏草台岗南部阵地,出敌不意,袭击歼敌。二十一军、三十一师于当日黄昏,对向广昌前进之敌的先头部队,实行佯攻,以促使敌后纵队各师迅速向南驰援,从而消灭该敌。 3月21日 敌军后纵队罗卓英第九、十一两师,抵达东陂草台岗之间的霹雳山时,与敌前纵队已相距90里,相互不能增援。红三军团向敌后纵队九、十一两个师发动突袭。红三军团一师首先攻占了草台岗制高点霹雳山,为此次战役争取了主动。经一天激战,全歼敌十一师大部、九师小部,击毙敌十一师师长,取得了东陂战斗的胜利。至此,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获得歼敌三个师,俘敌万余人的空前胜利。 3月22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袭击乐安的命令:一方面军拟乘胜于25日袭乐安,并迎击增援东陂之敌。十二军佯攻宜黄,相机占领河口;三军团前往金竹,准备由张坑、增田向乐安前进。 3月26日 指挥红三军团强攻乐安,未奏效。 3月下旬 红三军团撤围乐安,开往宁都北一带休整。 3月31日 于《火线》发表《围攻乐安的意义》一文,指出,这次围攻乐安,是继续摩罗嶂、草台岗胜利的应有行动。但陈诚率五个师星夜驰援,为避免与敌硬战,撤围乐安。这决不是因为乐安城坚,攻不开,而是学习摩罗嶂、草台岗的经验,为了消灭敌增援部队以及蒋介石在江西的全部主力而采取的行动。 4月上旬 奉命同滕代远指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围攻永丰城。 4月11日 收到红一方面军关于敌向我进攻之新计划及我之部署致各军团的信:敌倾巢而出,显系寻求与我主力决战,以图一逞。据此,决定红军主力秘密东移,只留一部于新淦、永丰之间迷惑敌人,准备敌人到其预定地点,我军即突然袭击或佯攻其要塞,以调动敌人火速东转,于运动中相机各个消灭敌人。 4月12日 率红三军团撤围永奉城向东转移。 4月17日 同滕代远致朱德、周恩来电:通知林彪、聂荣臻,公陂敌已解决,屋头街尚在激战中。一、五军团迅即撤到公陂河南岸,准备以一部箝制敌主力,余部可抄到敌侧背,在运动中解决援敌,万勿被屋头街少数敌人箝制。 4月27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指示:命红三军团一师接替红一军团在凤冈圩的警戒,并以一部向崇仁、宜黄方向游击,侦察敌情。其余部队仍在原地待机。 5月3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的指示,指挥红三军团前去连港、下双坑、河排向官仓敌人进攻。 5月5日 向朱德、周恩来报告:宜黄守敌一个团进至席家楼,我二师、游击队死抵不退;一师在梅源暴露太早,使敌逐次退入宜黄城伏击未成,十二军今晚在鹿塘以一部向宜黄佯攻,三军团一师在梅源,二师在官仓前席家楼,以小部佯攻西门;三师、七军在沈坊桥、双坑之线。如崇仁之敌来援,便迎击该敌。 5月8日 中革军委由前方移到临时中央所在地瑞金,增补博古、项英为委员。因军委主席朱德在前方,由项英代理主席。 6月7日 中革军委发布改编红一方面军的通令:所属的小军小师改编为“三三”制的大师大团。 6月上旬 率部于大湖坪进行整编,红三军团取消军的建制,直辖四、五、六三个师。五军之一、三、六师缩编为第四师,下辖十、十一、十二三个团;七军与江西地方武装二十二军合编为五师,下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团;兴国模范师②作为第六师,下辖十六、十七、十八三个团。整编后进行休整。 6月13日 中共中央局转发《中央关于今后作战计划的指示》,提出红一方面军分离作战的方针。以红三军团为东方军基干入闽作战,红一、红五军团在抚河、赣江之间作战,.实现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 7月1日 中革军委下达命令:为发展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开辟福建苏区,粉碎敌人准备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决定以三军团(缺六师)和十九师③组成东方军,彭德怀为东方军司令员,滕代远为政委,邓萍为参谋长,袁国平兼东方军政治部主任。为配合作战,还决定三十四师及闽赣军区、宁(化)归(化)军分区各独立团营统归彭、滕就近指挥。 △ 同滕代远于陂头司令部颁发集中部队的命令,要各部务须于5日在宁化以西集中完毕。出发前,红三军团在江西乐安县大湖坪举行了东征誓师大会,提出“筹款百万,赤化千里”,开辟新根据地的号召。会后,东方军分三路进入福建宁化、长汀一带。 7月4日 同滕代远致朱德、周恩来电:一、清流、泉上、嵩口驻守卢兴邦④部,拟首灭泉上之敌,再攻击嵩口、清流之敌,以利于我集结主力,随时打击援敌。二、以三十四师箝制上杭、永安、连城地区之敌;十九师由现驻地取道光明进占归化;三军团7日攻击泉上之敌,得胜后与十九师会合,以小部进逼延平,与敌隔河相持,并作渡河准备。 7月5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来电:如敌情无变化,三军团应首先袭击泉上,占领后迅速取得归化,以一部断嵩口通永安,截击永安或连城来援之敌。 △ 同滕代远发布消灭卢兴邦部的命令:卢兴邦共七个团,师部率三个团驻尤溪附近;泉上约驻一团;清流有两个团似依坚固守;安砂一个团。十九路军之七十八师约四个团至六个团分驻连城、漳平、白沙、朋口梅村地区。据此决定,东方军以迅速手段先解决卢兴邦全部,夺取清流、归化,调动敌援,以便在运动中消灭敌七十八师。 7月7日 指挥东方军向泉上疾进,分三路实施包围。 7月8日 同滕代远以“围点打援”战术,指挥包围泉上的红五师主力,加速坑道作业,准备爆破;同时命红四师在离泉上十几公里的延祥设伏,以歼灭来援之敌。 7月9日 卢兴邦部三〇九团从清流前来增援,进入伏击圈内,红四师即发动猛攻,全歼该团。 7月10日 项英电令东方军,略谓以一团围攻泉上,并由该团抽出一连基干,领导归化游击队,巩固归化,再以一团于嵩口与独七师箝制清流,集中四团兵力移动到清流南,配合三十四师打击连城北之援敌。 7月11日 同滕代远向项英报告,对项英10日电令,提出意见:一、泉上土围之敌有八个步兵连,机、炮各一连,地主武装数百人,一团围一团是不够的,况反动童子军、大刀会在外扰乱,因此无力顾及归化。二、我部集中于将乐以南地区至少要三天。敌10日已运动,12日可到达清流,利用工事固守,清(流)敌乘机突破,便可解泉上围。如连城之敌解围雾阁,对我不利。 7月12日 朱德、周恩来就此事,致电项英,要他“勿直接命彭、滕,使他们无所适从,时时请命,反束缚其不能独断专行”。 △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东方军作战部署的指示:三军团迅速以坑道消灭泉上之敌,乘胜占领归化,集结主力逼进清流、嵩口,切断清(流)、永(安)联络,调动卢兴邦以便配合我三十四师、独立七师相机消灭出击之敌。为配合三军团作战,二十四师主力第一步控制清流城西南适当地点,而独立七师威胁与迟滞连城之敌向北增援。 7月14日 命红五师集中力量围攻泉上。 7月19日 红五师十五团完成坑道作业,将泉上土堡炸开一个缺口,冲入堡内,全歼敌三〇七团。 7月26日 同滕代远就东方军北线作战部署向朱德、周恩来报告:顷侦察野孤龙方面地处险要,敌阵紧依连城堡垒,无隙可乘,敌有固守连城待援可能。东方军应迅速打击东线敌人,然后转移北线,消灭朋口及新泉、庙前之敌,以支队箝制南面敌人,集结最大主力消灭连城南援之敌。 7月29日 同滕代远下达攻击朋口作战命令:十九师前往朋口、壁州,在第五师协同下歼灭朋口守敌;第四师策应朋口作战,打击援敌;三十四师迷惑并箝制连城之敌。同日,战斗打响,红五师十三团首先抢占朋口东侧制高点,向朋口发动进攻。区寿年⑤派四六六团来争夺此高地,该敌在东方军夹击下,全部被歼。朋口守敌四六七团,也全部被歼。 7月30日 东方军攻占朋口。 8月1日 根据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7月11日的决议,作为有特殊功勋的指挥员而被授予一级红星奖章一枚。 △ 同滕代远向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集结主力于适当地点,一部进行攻坚和阵地爆破,同时在运动中消灭增援敌军;还必须准备同敌十几个团兵力打一次恶战,方能收回(龙)岩、永(定)、(上)杭苏区,使东南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闽西军区动员一切力量,在杭、岩地区活动,积极箝制和分散敌兵力,待完成上述任务后,向北发展。 8月2日 指挥东方军向连城守敌七十八师发动进攻,全歼敌两个团。师长区寿年率残部弃城向姑田⑥溃逃。 8月3月 红十九师、红三十四师乘胜追击至小陶,又歼敌一个团。此役共俘敌2000余人。战斗结束后,东方军返回连城休整,完成了入闽作战第一阶段的任务。 8月8日 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副主席项英、张国焘联名致电东方军全体指战员,祝贺东方军“把顽强的敌十九路军打得落花流水,取得光荣的胜利。” 8月11日 就三军团行动部署同滕代远向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东方军在第二阶段作战应取道宁化、建宁。这既能攻击邵武、光泽、将乐,又能趁敌进攻黎川之机,歼其一二个师,给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当头一棍,调动北线敌人,紊乱其部署,予一军团以可乘之机。 8月12日 收到中革军委电示:调派五军团一个师,前往建宁、泰宁与三军团协同消灭将乐、顺昌之敌,并进至邵武地区,以便在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破坏南京计划。 8月16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关于东方军进入第二阶段作战的指示,率部从连城出发,经清流于19日到达明溪⑦,后向沙县、延平、顺昌方面开进,以运动战破坏赣敌的东方侧翼,逼使赣敌重新集中,造成中路军北上有利条件。 8月20日 同滕代远向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红三军团行动部署:一、拟于26日拂晓主力在峡阳渡河攻洋口。以两营在顺昌佯渡,取得与北岸我军联络,以支队迂回延平⑧,威逼福州,调动十九路军,有利闽西我军活动。二、邵武是战略据点,敌我必争,五军团能在26 、27日赶至泰宁袭击邵武,东方军主力歼灭将、顺敌后,即转邵武。三、建议军委注意湘鄂赣、湘赣红军统一指挥,集中力量,迅速消灭湘敌一至两师后,主力即转向樟树、丰城发展。注意扩大闽浙赣红军,增强其质量,与一方面军配合作战。再组织一有力支队。深入衢州、常山、安徽活动,从各方面箝制和分散敌在赣的兵力,这与粉碎第五次“围剿”,有直接不可分散的关系。 8月26日 指挥东方军攻占闽江上游顺昌、洋口和延平的峡阳,击溃了刘和鼎部三个团。东方军占领洋口、峡阳后,将顺昌、延平隔断,同时围攻两城。东方军包围延平后,刘部不断巩固工事,并向福建十九路军发出救急电。 8月27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周恩来报告:一、五师于25日在王台截获敌轮船,得到大批军用物资,并获现款3万元。26日在王台、夏茂俘获敌大批旅、团长以及士绅,又筹款20万元。二、我军现正在洋口、峡阳征集资材。三、来电限27日封锁延平,困难很大。如决心放弃一切,袭击延平,须28日才行。但应首先消灭顺敌,进攻将乐,待顺昌得手后,再集中主力攻打延平、建瓯。 △ 前往顺昌亲自观察地形、敌情。 8月31日 命红四、五师围困延平,以调十九路军出援,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9月3日 命红四、五师各一部沿闽江北岸前往水口截击十九路军补充师。红五师于夏道歼守敌一个营,残敌向水口逃去,红四师将其击溃。 9月10日 指挥所部向顺昌城发动进攻,未克。 9月12日 中革军委命令东方军迅速攻取将乐、顺昌两城。 9月13日 同滕代远致苏区中央局电:发展白区游击队,以扰乱袭击敌军后方,调动和分散敌军士兵,是使红军得以各个击破敌人,巩固苏区,发展新苏区,特别是粉碎敌第五次“围剿”的重要条件之一。 9月15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周恩来报告:为完成东方战线第二阶段的任务,尽可能于20日前夺取将(乐)、顺(昌),相机略取延平,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十九路军向北活动,我军应培植一有力支队,挺进浙境活动,以调动蒋(光鼐)军,给方面军以可趁之机会。 9月18日 十九路军为解延平之围,派驻沙县毛维寿六十一师开往延平增援。彭德怀决定歼灭此敌,命红五师主力前往延平县西芹待机。红五师十三团于西芹与敌六十一师之三六六团遭遇,敌三六六团全部被歼。十九路军区、毛两师相继遭到东方军打击后,不愿与红军再战。 9月中旬 蒋(光鼐)、蔡(廷锴)派陈公培携带一封写给朱德、毛泽东的亲笔信,与东方军联系,表示愿意和谈,共同抗日。 9月22日 于延平王台东方军司令部接见了陈公培,向他指出:“你们抗日是对的,来闽‘剿共’是错误的”。蒋介石是既“‘剿共’,又要消灭蒋光鼐、蔡廷锴,一箭双雕。”我军愿意在我党提出的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民主权利、武装民众等三条件下与十九路军共同抗日。 △ 晚上,同滕代远将蒋、蔡就与红军停战、联合反蒋致朱德、毛泽东函转送苏区中央局。 9月23日 收到中央局关于同蒋、蔡谈判所提条件的指示。指示要求与蒋、蔡谈判应提出下列先决条件:一、停止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在军事上立刻停止前线及后援队之前进,集中沙县之部队,撤至相当地点,沙县仍可维持其统治,谭师应向后退。我军不再前进,唯我在将、顺之行动,彼方不得干涉。二、释放在福建牢狱中的政治犯,保证反帝运动及反帝组织之自由。三、发表反日反蒋之政治宣言。在应允上述条件后,双方订立协定。同时指出,蒋、蔡此种行动有可能是求得一时缓和,等待援兵之狡计,故我方应警戒,并须严加注意。 △ 同滕代远、袁国平在王台与陈公培举行谈判,遵照中央分局指示,提出具体条件:一、为了扩大民族革命战争,实践苏维埃中央政府之屡次宣言,红军愿与十九路军在抗日反蒋的谈判基础上,订立共同作战协定。二、十九路军如系诚意反蒋,应立即接受红军如下建议:甲、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必须实现:1.完全撤退并保障不再向苏区侵扰。2.沙县原为蒋介石卢兴邦阵地,十九路军主力应退出,撤至尤溪、尤溪口、水口之线。3.不干涉红军现已占领与围困地区,刘和鼎、周志群防地十九路军不得侵入,不能增援延平之谭师。4.立即撤销经济封锁,允许贸易、交通自由。乙、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准许民众抗日反帝和组织义勇军自由,释放反帝反国民党的政治犯,停止反苏维埃的一切敌意宣传,发表反日反蒋之政治宣言。三、确悉十九路军完全接受以上条件,红军保证当即停止进攻,并对十九路军反蒋行动给予方便。 △ 下午,同滕代远、袁国平将谈判情况及从陈公培口中得知的十九路军情况电告中革军委。 9月25日 苏区中央局致朱德、周恩来、彭德怀、滕代远电:同陈公培谈判中的第三项“含糊不清”,在反蒋方面,不应说不妨碍并“给予方便”,而应声明“红军准备实力援助十九路军”,在反蒋战争中与十九路军作军事合作。 △ 苏区中央来电指示:在我军结束东方战线,向北消灭蒋介石援闽部队时,“对公培之事绝不能有大的希望”,口头上向他表示“诚意与他们订立反帝反蒋作战协定”,但必须绝对注意不要暴露我之企图。 9月下旬 将、顺、延、沙前线,处于休战状态。蒋介石作好“围剿”的一切准备,调集百万大军,向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而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北路以顾祝同为总指挥,西路以何键为总指挥,南路以陈济棠为总指挥(东路尚有十九路军三个师),企图从四面向中央革命根据地逐步压缩,以达到消灭中央苏区和红军的目的。 9月27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各军团行动和战略的指示:赣敌已集中七个师,组织两个纵队,分别由南城、硝石及新丰、上塘进占黎川,声援闽敌;在永(丰)、乐(安)、吉(安)方面敌正加紧构筑封锁线,赣敌主力仍在转向抚河流域,作大举进攻的部署。我方面军主力集结于东方战线,集中于泰宁出其西北,首先消灭进逼黎川之敌,进而会合我抚西力量,以全力在抚河与敌决战。东方兵团分两纵队于28日开始前进集中,彭、滕率右路纵队(四、五、十九三个师),取道大干、桥头、谭坊、朱口之线,于10月3、4日集中于新桥;董(振堂)、朱(瑞)率左纵队(六、十三两个师),经高滩、积善、泰宁,于10月3、4日集中于大田市。 △ 同滕代远向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蒋、蔡内部情况及我军对策:一、蒋、蔡在我让步之下,有可能接受我方相当条件。从陈公培口中探出许多内幕,特别是因其势力削弱,高级军官畏战。陈铭枢在香港写亲笔信给蒋、蔡说:“绝对避免主力与红军作战,因胜亦削弱力量,败则无法存在”。二、将(乐)、顺(昌)两城,弹尽粮绝已成现状。苦战月余,其病伤之多可想而知。在黎川、关溪桥一带,号召各地群众严密封锁消息。游击队必须挺出于礼西赵活动,延缓东进援救,取得正在分田的新苏区的巩固。三、江西军区所部应星夜赶开黎川。 9月28日 黎川被国民党军队占领。 9月29日 命东方军由将乐、顺昌撤围,于泰宁集中待命。 10月5日 率东方军经大干、朱口、新桥回师江西。 △ 同项英、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紧急命令:最近蒋介石嫡系军队向黎川进攻,是敌正式大举进攻的序战。为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决定红军各军团、各军区立即执行下列各项任务:一、加强动员,提高全体战士的战斗情绪与斗争决心。二、各军团应立即完成各种战备。三、各军区各作战分区,按指示完成所属各作战区的布置。四、各脱离生产的地方部队,依照各个任务立即出动打击、箝制、迷惑、疲劳当前之敌。五、各地赤卫队及赤少队在最短期内完成新的编制。各级政治机关根据这一命令以充分的工作来保证以上任务的实现。 10月6日 东方军进至飞鸢与周浑元之六师三个团遭遇,击溃两个团,敌余部向洵口溃退。 10月7日 指挥新划归东方军的红十三师、红三师取道湖坊进至梅村附近,截断洵口与黎川的交通,阻击黎川援洵口之敌。集结主力红五师、红四师、红二十师向洵口发起猛攻,攻占洵口,歼灭了敌周浑元第八纵队第六师之十八旅,取得了第五次反“围剿”一个序战胜利。 10月9日 奉命率部转至外线去攻打硝石。 10月10日 致电朱德、周恩来:硝石东南为河所阻,不易强攻。故东方军应以一部作有力佯攻,求得打击其策应部队。 10月11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东方军作战行动的指示:敌军正在加紧清剿与配合进攻。东方军处于敌外翼侧,有被包围和切断归路的危险。据此决定,东方军各兵团在目前务须力阻和迟滞敌人集中,争取有利条件,侧击行进中敌人,以加强广昌、建宁之城防。十九师继二十师后向北于金溪地区活动。三、五军团在硝石北适当地区进击南城、硝石、金溪前进之敌。 10月15日 敌军四个师由南城东援,进抵硝石。东方军处于重兵包围之下,后撤出战斗。 10月17日 项英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为纪念郝西史、彭湃、杨殷、黄公略同志,决定将红军大学校命名为工农红军郝西史大学校;将第一步兵学校命名为工农红军彭杨步兵学校;将第二步兵学校命名为工农红军公略步兵学校。 10月22日 同滕代远就进攻黎川之敌的计划和步骤向项英、朱德、周恩来报告:资溪敌人主要阵地在资北,工事相当坚固,敌十分谨慎,出去的机会很少。据此决定:一、三军团及七军团,战略上向东北突击,背靠资溪县向金溪、资溪东乡挺进,首先解决信河流域,以调动薛(岳)、周(浑元)、吴(奇伟)各纵队北进。五军团配合地方武装箝制和迟滞资(溪)、金(溪)、谭(头)、硝(石)地区敌人,并扼制据点,阻碍敌军步步延伸苏区。湘赣及湘鄂赣地方武装,应即统一指挥,背靠赤区,挺进南洵路。 10月24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周恩来并项英报告:敌正在大举集中,利用堡垒掩护,使我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的机会减少。故我军需要充实主力,储积力量。切忌主力摆在敌堡垒周围,疲劳兵力,需对敌采取游击动作,发动群众配合红军,在群众掩护下,发挥机动作用。 △ 与滕代远为巩固边区致电项英、朱德、周恩来,对当前作战方针提出几点建议:一、发动群众募捐经费,并向地主罚款,向富农捐款。二、于交通干线、主要城市构建堡垒群。三、储粮、坚壁清野。四、地方党、政府发动群众,坚定守备信心。 10月25日 同滕代远致电项英、朱德、周恩来,对当前作战方针提出建议:一、我主力不宜过早南移,因敌薛(岳)、吴(奇伟)、樊(崧甫)⑨集中资、硝之线,并向资溪延伸封锁,企图清剿。我一、三军团宜集结待机。二、一、三、五、七军团须立即充实起来,不宜分离作战。 11月2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东方军行动的指示:一、红三军团会合七军于3日晨前往消灭左方营筑垒之敌。二、第二十九、二十两师今日由黄狮渡向东南移动迷惑敌人,以掩护三军团集中。三、第三十四师改道至草坪开至嵩市。以上各部统归彭、滕直接指挥。 11月7日 与滕代远再次向中革军委建议:敌人在资溪桥、谭头市、严和市的堡垒已构成,无隙可趁,望军委迅将我军调离敌堡垒地区,向无堡垒区延伸,以打击敌人。 11月11日 红七军向浒湾发动进攻,于八角亭同敌人遭遇,受敌夹击,红三军团立即驰援。 11月12日 命红四、红五师由南向八角亭守敌进攻,红七军也以两个师由八角亭马路东北向守敌进攻,激战终日未克,于13日撤出战斗,回师南下。 11月21日 收到朱德关于三军团行动和转移作战地区的指示:三军团集结于永乐以南及甘露田以东洪观圩以西山地,阻截敌十五师及二十三师西进,四师回至永乐圩地区参加作战,派得力侦察队,以抗击周(浑元)纵队之左翼队。 11月22日 同滕代远致项英、朱德、周恩来电:目前敌人猛然向我进攻可能很小,若东方军过于南移,将失其机动,所以我们意见三军团即在现地待机为宜。 11月23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复电:方面军依军委整个战略部署,命东方军主力秘密移至黎川东北地区,以便与五军团会合,侧击周(浑元)纵队。你们应克服战术上的一切困难, 切实执行方面军命令,不应中途怀疑和动摇,更不能以湖坊驻地问题提出与方面军战役意旨完全相反的意见。电报再次命令三军团应将部队隐蔽集结于湖坊,向黎、硝严密封锁,随时准备侧击周敌。 11月 就福建事变给中央写信,略谓福建事变后, 在有利于我的形势下,留五军团保卫中央苏区,集中主力一、三军团和七军团向闽浙赣边发展,以威胁南京、上海、杭州,扩大赣东北根据地,以便支援十九路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粉碎蒋介石第五次反革命“围剿”。建议未被采纳。不久,“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失败。之后,蒋介石调过头来,集中全力,从东、南、西、北四面,兵分六路向中央苏区进逼。 12月4日 项英同彭德怀、王稼祥委任叶剑英为建宁警备区司令员,滕代远为政治委员;张经武为广昌警备区司令员,叶季壮为政治委员。 12月9日 收到朱德、周恩来关于三军团在青山、黎川之线行动的指示:敌周(浑元)纵队全部集中黎川附近,并派出部队向龙安镇、青山游击,我十三师主力今日应派往青山、党山进行游击,引黎敌出击。三军团派一个团兵力伪装十三师出青山、黎川之间截敌游击队归路,吸引敌增援,以主力实施侧击。 12月10日 同滕代远就三、九军团作战部署致电董振堂、朱瑞、罗炳辉⑩:为迷惑黎川之敌,九军团主力集结于高溪、李家绕以西山地隐蔽,与三军团夹击进攻东山团村之敌。 12月12日 敌周浑元以第八纵队三个师及罗卓英第五纵队两个师共五个师向团村进攻。 △ 同滕代远就打击向团村进攻之敌致电罗炳辉等:三军团全部集结团村以东隐蔽,准备由东而西出击,九军团箝制团村沿山前进之敌;十三师进攻李公岭之敌。此役因一、三军团分散作战,两个拳头打人,故未能全歼敌人,打了个击溃战。 12月14日 敌攻占了团村,红三军团遂撤出战斗,退往德胜关、大杉岭地区。 12月16日 同滕代远就集结隐蔽主力致朱德、周恩来电:德胜关高地均被敌占领,队伍已不能去熊村。故决定将主力集结德胜关东南并进行隐蔽,以小部破坏其增筑堡垒;如敌东进,三军团袭击侧后,消灭其一部。 12月19日 致项英电:建议目前应力争主动,消灭敌一部,增加部队物资。东方军主力应秘密转移,向崇仁挺进,在运动中相机解决敌人,以摧毁北线封锁堡垒。 12月20日 中革军委决定将红一方面军组织为东方军、中央军和西方军,向西线移动。红五、红七军团组成东方军;红九军团和地方独立团组成中央军;红一、红三军团和地方独立团组成西方军。 12月29日 奉命红三军团暂不开往西线,改向东南进军。 12月底 蒋介石部队分几路向闽中逼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处境危在旦夕。这时,“左”倾冒险主义领导人意识到事态关系重大,又下令东方军再次入闽,援助十九路军。 △ 滕代远调离红三军团,到瑞金任职。 ① 红军政治部主办。 ② 该师于1933年6月1日在江西兴国成立,全师约5000人。 ③ 原十一师改为七军团十九师。 ④ 卢兴邦,国民党军新编第二师师长。 ⑤ 区寿年,时任国民党军第七十八师师长。 ⑥ 处在连城、永安间。 ⑦ 明溪,即归化。 ⑧ 延平,今南平市。 ⑨ 薛岳、吴奇伟,时任回民党军第三路军第七纵队指挥官、副指挥官。樊崧甫,时任国民党军第三路军第三纵队指挥官。 ⑩ 董振堂、朱瑞,时任红军第五军团军团长、政治委员。罗炳辉,时任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 |
|
彭德怀年谱/王焰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