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彭德怀 > 全文图书 > 彭德怀年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32年 34岁
王焰

  1月4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任命何长工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政治委员通令。
  1月8日 同朱德、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裁减空闲多余人员送交军委的训令:各部队指挥机关要严格地裁减空闲人员,多余者务必于20日以前送到军委,以便适当分配工作。
  1月9日 中共临时中央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略谓红军攻占中心城市,以扩大苏区,争取湘鄂赣各省的首先胜利,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
  △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通令: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下设之军事部取消,改设江西军区,以陈毅为军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蔡会文为政治部主任,所有独立二、三、四、五、六师及地方武装,统归军区总指挥陈毅指挥。
  1月10日 中革军委颁发关于攻取赣州的军事训令:主力红军、地方红军及地方革命武装分为主作战军和支作战军。主作战军由红三军团、红七军和红一军团第四军组成,下设攻城部队、坑道队、爆炸队、监视队、总预备队和地方工作队。红一军团第三军、十二军和红五军团及十六军为机动部队。支作战军由江西军区所属部队和地方革命武装组成。彭德怀为主作战军总指挥,陈毅为支作战军总指挥。
  1月11日 同朱德、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任命袁国平为中国工农红军最高裁判所所长,张云逸、宋裕仁为委员的通令。
  1月15日 率红三军团(缺一师)由会昌前往天心、重石集中整训。
  1月24日 同朱德、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任命张际春为公略学校政委的通令。
  1月28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药品问题的训令:各军接到命令之日起,即停止采购药品,由本会军医处统办。如各军驻地离本会太远,可先买后报,但每次不能超过1000元。至于在战争中缴获敌人的药品,亦应将全部报告本会,由本会军医处接收,平均分配,以免公款损失与分配不均之弊。
  △ 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上海市民和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下,向进攻上海的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英勇的抵抗。
  2月1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训令:委任罗炳文为闽西军区总指挥,谭震林兼政治委员。
  2月上旬 率红三军团到达赣州附近,攻城部队攻占了东南面华林寺、高墩龙阵地,进逼赣州城外,将全部敌军封锁,并构筑工事,建立火力点。赣州城守敌为金汉鼎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旅长马崑,共3000人,还有赣南各县地主反动武装5000余人。在红军围赣州后,敌均撤兵进城,构筑工事,准备固守,等待援军。
  2月6日 致中革军委朱德、王稼祥电:赣城之敌,有困守待援附城背水之意。赣城三面环水,水势很大,攻城难以奏效。但西门无水,故拟由西门坑道突破,乘虚奇袭较有把握。
  2月10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等共同签署关于攻赣城时十二军向武北行动的命令:赣州之敌马崑已被红三军团围攻。十二军主力速趋武严平配合独立第二、三两师,消灭在武平出没的敌钟绍奎部,打通龙岩、上杭、永定苏区与瑞金、会昌、寻乌苏区的联系。
  2月13日 指挥主作战军一部爆破赣州城,将东门月城门洞炸塌,打开一个缺口。但在敌人强大火力阻击下,未能攻进城。
  2月15日 关于红四军速集南康侧击敌人致中革军委电:敌军罗卓英①部由万安出发,有南进声援赣城之势,粤方无动静,估计该敌不敢猛进。红四军可集中南康塘江,待我增援部队到达后,侧击敌之一翼。
  2月17日 指挥主作战军第二次爆破赣州城,不料爆破后,城墙向外倒塌,将200多人的突击队砸在战壕内,全部牺牲,攻城未能奏效。
  2月23日 指挥主作战军同时对赣城的东、西、南门进行爆破。当月城右侧城墙炸倒后,红军冲过城墙与敌展开激烈争夺战,终因众寡悬殊,攻城未能成功。
  △ 同滕代远发给中革军委电:赣城东门爆炸尚未得手。
  2月26日 同滕代远致中革军委电:天雨坑道困难,到月底才有把握攻赣城。
  3月1日 中革军委总部移至赣州前线,发布《关于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在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下继续围攻赣州。
  3月4日 指挥主作战军将赣城东门城墙全部炸塌,红军在浓烟中向城内发起猛攻。敌人作了充分准备,组织强大火力点进行阻击。尽管红军付出很大代价,赣州仍未攻克。
  3月7日 援赣敌军罗卓英部两个团潜入赣州城内,协同城内守军从两条坑道向城外反扑。红军因地势不利,加之过度疲劳,终被敌军冲破阵地。攻城部队在红五军团掩护下,退出战斗,开往赣州西北之田村进行休整。
  3月12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关于重编一、三、五军团并委任总指挥、政委的训令:各部重新组编一、三、五军团,以四军、十五军编为一军团,林彪为总指挥,聂荣臻为政委;王良为四军军长,罗荣桓为政委;黄中岳为十五军军长,左权为政委。以五军、七军、十四军编为三军团,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邓萍为五军军长,贺昌为政治委员;龚楚为七军军长(后为张锡龙),张纯清为政治委员;赵博生为十四军军长,黄火青为政委。以三军、十三军为五军团,季振同为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萧劲光为政委;徐彦刚为三军军长,葛跃山为政委;董振堂兼十三军军长,何长工为政委。
  3月中旬 出席于赣县江口圩召开的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攻打赣州的经验教训,研究了赣州战役后红军的行动方针。会议决定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夹赣江而下,相机夺取赣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以红一、红五军团组成中路军(后改成东路军),红三军团、红十六军组成西路军,分途远征。
  3月18日 任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滕代远为政治委员。湘赣军区、湘鄂赣军区均由该路统属。
  3月21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各级单位经费规定的训令:一、步兵连每月8元(银元)。二、师部、师政治部每月20元。三、军部、军政治部、总指挥部、总政治部、本会总经理部30元。四、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35元。五、步兵团部(政治部在内)及独立特务营团部、军团军医处、师军需处,每月12元。六、总参谋部及直属电台在内,每月40元。
  3月28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洗刷部队中怕艰苦斗争分子的通令:各部队除加强政治工作外,应经常检查,坚决把那些怕斗争不可教育的分子洗刷出去。
  3月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收集书籍送交教育部的通令:红军各部所到各处,除反动宣传品外,所有教科图书及有历史和古典意义的一切书籍,一律不得焚烧,汇送中央教育部以备教育之用。
  4月初 率西路军由赣州至万安间良口西渡,开往上犹、崇义。后北折经遂川、宁冈向湘东茶陵、攸县、桂东一带开展游击,并进行地方工作。
  4月4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训令:委任杨立三为中革军委后方办事处主任,倪志侠为政治委员。
  4月12日 同滕代远给朱德、王稼祥的报告:第五军在寺下坪、大路坪、唐屋之线筹措粮食和款项。二、三两师出仁化引动赣南之敌;一师在横石井、大陆坪,背靠营前向东发屉。红七军即日出发占领汉口、长谭恢复苏区,略取崇义,逼退上犹敌人。
  4月中旬 率红三军团进至上犹、营前地区。并于崇义大王洞建立后方总部,创办枪炮修理厂、后方医院和被服厂等。
  4月21日 就粮食、弹药补充问题向中革军委报告:二、三师已出发,预计25日可抵长江、城口。目前我部经济奇绌,粮食极端困难。独八师共六连,独九师共五连,约1600人,每人只有两三颗子弹,有勇气,成分都很好。故我意集中河东农民手中子弹,扩大独八、九两师,使之向仁化、大余、南雄发展。并望军委将若干枪弹充实西路军。
  4月22日 率西路军向桂东挺进。
  5月1日 指挥西路军红三军团攻占汝城。
  △ 同滕代远向朱德、王稼祥报告:陈诚②三个师集中遂城、藻林、禾源三点,敌部有乘虚袭击营前的可能。但永(丰)、乐(安)、安(福)、吉(安)敌甚空虚,我独四、五、六三个师可否配合十四军袭击乐安、永丰,威迫樟树,然后调动敌人,使西路军得以迅速完成营前、永新、莲花连成一片的任务。
  △ 赣粤闽“剿匪”总司令何应钦抵达南昌,部署对赣南等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5月7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军操动作的通令:关于稍息、向后转、刺杀三个动作,在军委未颁布条令或条令草案统一动作以前,按南京新译日本的步兵操典和劈杀教范新规定的动作实施教育。
  5月中旬 蒋介石调集40个团的兵力对西路军进行“围剿”。
  5月12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王稼祥报告:独一、八、九共三个师,月底可发展到5000人,拟另成立一军。将来在主力红军向北开进时,该军即向湘南、粤北、赣南发展。军委如同意,该部下中级干部由三军团调一批干部充任,但军长、政委应请军委任命。
  5月16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王稼祥报告:我部到河西以来共筹得11万元,给湘赣军区1万元,买布及伙食外,尚存3万元,西路军现有18000余人(十六军在外),仅能维持10天。据湘《大公报》刊载:“剿匪”战术改变,以一部守城池,以一部轻装袭击我分散部队,阻止苏区发展,破坏我筹款计划。我们拟每师组织一个别动队,150支枪,探入敌区消灭敌军的武装,捉土豪和扩大宣传。红军主力则集中工作和训练。敌来袭时,集中打击它,敌不来,便向前推进。这样做,不仅能完成我军任务,而且能摆脱被动,争取主动。
  5月20日,就敌军行动和宁、粤矛盾问题向中革军委政治部报告:敌军十四师进至左安,五十二师进至汤湖。陈光中之一部进抵寒口,一部在桂东,共计17个团。范德星、陈汉光共6团在长江,王东原部已到汝城,大约有三四个团。东路军红一军团占领漳州,取得空前胜利。宁、粤矛盾已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据此,应准备艰苦与敌周旋,在有绝对把握的条件下,集中全力击破敌之弱点,抄袭敌之后方,引退敌军主力,以游击战争各个击破敌军进攻。
  5月23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关于部队与地方党、政府的关系问题的训令:设立军区,原为统一地方武装的指挥和一切行动,在接受中革军委指挥下,同样还应接受驻在地的党和政府机关的指导,各级指挥员战斗员切实执行。
  5月27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通令:各地政府务必转令赤色武装部队,以后切实注意不能随意扣留由白色区域寄往赤区的邮件。
  5月29日 命红五军全部和红七军大部向集龙敌军进行攻击,激战终日,因地形于红军不利,未能得手。
  5月30日 率红七军及独立团于上堡、思顺一带与敌周旋。同时命红五军全部及军团政治部迅速通过沙田、四都圩、中村、水口,背靠黄泥潭苏区引退湘敌,并于拿山、衙前一带开展工作。
  6月1日 同滕代远致朱德电:以红七军第五十、五十六、五十七三个团编为第十九师。师长李显升,政治委员倪愚。
  6月7日 同滕代远向中革军委报告:目前一、五军团应集中力量在有利条件下,进攻上杭、武平出赣南,如上杭、武平城坚不易攻,则即须出赣南打击进攻上犹、崇义粤敌,使一、三、五军团取得一致行动。这样既可打垮陈诚、王东原等部,又有利于控制赣江两岸,向北发展。
  6月10日 同滕代远关于红三军团击敌布置向中革军委报告:敌集中40个团围困小块苏区,相持20天,在我军截击下,于8日完全退出苏区。北面之敌周(浑元)、李(云杰)、刘(和鼎)三师退至左安、汤湖、高平圩桥头、大汾之线。湘敌退至汝城,粤敌退至大余、南康、文英之线。9日敌又向苏区迫近,我拟以五军进至攸县东北、湘东以南地区,引诱王东原、陈光中、刘建绪北援;一、八两独立师位于遂北之衙前、潞田、高家圩一带;红七军拟在桂东、酃县彭公庙一带。各部主要任务,是集中训练和筹措款项,准备大战。
  6月中旬 中革军委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指挥机构,仍辖一、三、五军团,取消东路军、西路军番号。
  6月21日 同滕代远关于敌情和我军行动致叶剑英③电:敌王东原部18日到桂东之东溪,四十三师转回大汾、藻林,一部在桥头。粤军第一师两团驻赣城,第二师在扬眉寺、铅厂、大余之线。范德星仍在仁化、长江。根据敌情,红五军一、二两师已于20日抵寒口、高坪,掩护三师通过,预计23日全部集结营前。
  6月25日 奉中革军委关于一方面军准备进攻南雄之敌的命令,率红三军团向扬眉寺一线进发。
  6月27日 率红三军团抵达扬眉寺。
  6月30日 同滕代远向朱德报告:粤军第一师李根球和第二师叶肇伯两敌今天未向扬眉寺进攻,由南康经黄尼排、信丰、新城间靠拢乌迳、平田之敌,有进攻我一、五军团可能。三军团于明日向池江前进,到横江、合江口、樟头之线。
  7月1日 率红三军团进抵池江附近的横江、合江地区。
  7月2日 指挥红三军团向由南康撤退至池江的粤军发动猛烈进攻,击溃四个团后,继续向大余、中站追击前进。
  7月上旬 率红三军团南下粤北,增援红一、红五军团南雄、水口战斗。当红三军团赶到水口时,双方已经撤出战斗。
  7月13日 收到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关于水口战役后部队分散整顿筹款的训令:我方面军在水口战役后,足以控制粤敌入赣进占信丰、南雄东部地区,完成了打击粤敌,巩固革命,向南发展的任务。我军今后新的任务是:以积极和坚决的行动,首先消灭陈(诚)、罗(卓英)南下之敌,夺取赣(州)吉(安),向北发展,配合全国斗争,争取江西首先胜利。
  7月30日 向中革军委提出《关于目前作战方针的建议》:以“信城坚固据点控制粤敌,集中火力攻击新城、南康来犯之敌。宁敌败,粤敌势单必退,乘胜北进,最为有利。”
  8月初 率红三军团北上回师江西,向雩都、兴国方向前进。
  8月8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中革军委关于发起乐安、宜黄战役的军事训令:粤、桂、湘、蒋各系军阀麇集信丰、南雄、大余、南康、赣州一带,妄图阻止我军活动,实行分区“围剿”。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决定集中红一、红三、红五军团,首先消灭盘踞在乐安、宜黄两县之高树勋部,并打增援部队,进而威胁与夺取吉安、抚州、樟树及南昌附近较大城市,使江西敌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相机各个击破与歼灭之。各军团分途向乐安、宜黄方面前进。
  8月中旬 率红三军团从雩都、兴国地区向乐安、宜黄方面前进。
  8月19日 指挥红三军团于河口杏坊击溃敌一个团,进至陟什、鹿塘之线。
  8月20日 指挥红三军团向宜黄发动总攻,迅速占领全城。敌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率残部弃城向北溃逃。
  8月下旬 奉命率红三军团乘胜夺取南城,部队开抵南城附近,因南城工事坚固,守敌不出,转回进行西城桥战斗,击溃许克祥、毛炳文各一部。
  9月 率红三军团回师宁都,于宁都北洛口、东韶地区进行休整。
  △ 在红三军团回师宁都途中,红二师师长郭炳生④叛变。
  10月2日 以红三军团名义向中革军委提出保存主力,应付敌之第四次“围剿”的建议:方面军即须东移,重新布置建宁、宁化、泰宁工作。
  10月14日 红一方面军下达建(宁)黎(川)泰(宁)战役计划:为策应各苏区红军互相呼应作战,乘敌部署尚未完成时,出敌不意,迅速消灭建宁、泰宁、黎川的敌人,占领该地区。敌人如从南城、南丰方面并列向黎川进攻,我军则向建宁集中攻其右翼侧,如从北向南并列进攻苏区,则向建宁集中与敌决战于广(昌)、石(城)、宁(都)中间地区。我军分左中右三路纵队进发,红三军团为左翼纵队,取道千善、康都、西城桥、横村向黎川前进。
  10月18日 指挥红三军团攻占黎川,为争取主动,诱歼敌人, 23日从黎川撤出。
  10月20日 向朱德、周恩来报告:南丰敌人前进甚急,我们应作充分准备,拟以第一师集中樟村与西城桥之间,以少数部队予敌节节迟滞,必要时向建宁方向徐徐撤退,但需与敌保持接触。如敌进抵西城桥时,我即同七军及二、三师经东山到花桥集中。
  10月21日 向朱德、周恩来报告:三师已经移集永兴桥、横店,必要时到东山集中;二师移集德胜关;七军主力拟移东山、团村,一部在黎川,如敌来犯,可全部集中德胜关之线,掩护我主力打击敌人,更可取捷径到建宁集中;敌不犯黎川城时,可到熊村、德胜关、东山等处,并于该地区准备被服和筹措款项等;一师主力于樟村整休,并以一小部集中在西城桥。
  11月3日 指挥红三军团同红一军团重占黎川,敌军撤回南城。建、黎、泰战役即告结束。
  11月15日 红一方面军下达金(溪)资(溪)战役命令,红三军团为总预备队。
  11月17日 率红三军团到达陈坊、岭村之线,对南城方面敌人实行严密侦察、警戒。
  11月21日 同滕代远给朱德、周恩来等电:根据南城敌许克祥部活动情况,三军团主力攻击里西桥敌人右侧背,以特务团于马协桥南端高地,阻击南城援敌。
  11月22日 同滕代远致朱德、周恩来电:三军团正在里西桥与敌激战,并将敌第一线击溃。为迅速消灭许克祥部,应请一军团全部参战。
  12月4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嘉奖宁都暴动干部和战士的通令:宁都暴动是中国苏维埃革命中一个最伟大的士兵暴动,是革命历史上伟大的光荣一页。因此,中央政府决定通令各地在广暴纪念中同时纪念宁暴,并奖予领导宁暴的董振堂、赵博生两同志以全苏大会荣誉红旗章,给予参加宁暴的五军团全体战士以慰勉与奖励。
  12月7日 奉命率红三军团集结于资溪桥及百顺间,向黎川方面吸引敌人。
  12月12日 红一方面军下达攻击邵武的命令:为迅速征集资材和补充,决定消灭邵武附近之敌,开展闽北局面,任命三军团为中央纵队,协同一军团消灭严田市敌人,然后进攻邵武。
  12月13日 率红三军团取道中站、上关、严田市向邵武前进。
  12月14日 率红三军团进抵严田市附近,协同红一军团进攻邵武。向红一方面军领导建议:我军各部主力应原地不动,派部分兵力向邵武佯攻,引敌出击,或引动新丰敌人东进,以打击阻我恢复黎川之敌。红一方面军领导采纳了彭德怀意见。
  12月15日 红一方面军下达准备回击黎川的命令。
  12月16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命令,率红三军团从原驻地向黎川方面进发。
  12月30日 朱德同彭德怀、王稼祥共同签署任命萧劲光为建(宁)黎(川)泰(宁)警备司令兼政委的通令:凡驻在建、黎、泰各县的各部队、各机关以及军事的、政治的一切事宜均由萧劲光统一指挥。
  12月31日 遵照红一方面军关于进攻黄狮渡、嵩市,占领金溪的命令,率红三军团取道潭头市、陈坊、大竺、左塘,向黄狮渡前进。
  ① 罗卓英,时任国民党军第十一师师长。
  ② 陈诚,时任国民党军第十八军军长。
  ③ 叶剑英,时兼任第一方面军参谋长。
  ④ 郭炳生是彭德怀在湘军当兵时老班长郭得云之子,郭得云死后由彭德怀照顾长大,参加过平江起义,从战士一直晋升为师长。
  

彭德怀年谱/王焰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