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军事领导人 > 彭德怀 > 全文图书 > 彭德怀年谱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1935年 37岁
王焰

  1月1日 中共中央于贵州瓮安县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野战军渡过乌江后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川黔边新根据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赤化工作,武装群众,扩大红军,搜集资财,建立政权。目前军委必须特别注意敌情,不失时机求得在运动中各个击破敌人,同时要保持与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的密切联络,使他们以积极的行动,配合中央红军反攻。
  1月5日 遵照中革军委关于三军团迅速渡过乌江,控制茶水关、镇南关,阻敌北进,掩护和协助中央纵队攻取遵义的指示,向全体指战员作渡江动员。红三军团急行军前往乌江。
  △ 致电中革军委,就渡过乌江后战斗策略问题,提出建议:一、第九军团应去思南深入赤化,在战略上箝制东西敌人的两个据点。二、在茶山关、老君关、孙家渡间各军团分途收集船只,集中于几个要点看守,并组织参谋在北岸侦察地形,准备与蒋、王、何①作战。三、应以一定数量的粮食散发给群众,争取群众的同情。四、过去因城市破坏过甚,加之封锁,给我造成很大困难,现对商店不应急于没收,军队必需品应由供应机关集中收买,以免抬高物价和破坏纪律。
  1月6日 指挥红三军团渡乌江。第四师从桃子台渡过乌江,经尚稽场向遵义前进;第六师随军团部由茶山关渡江,进驻尚嵇场;第五师由马场、桃子台渡过乌江。
  △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三军团渡江后主要任务的指示:三军团渡江后的主要任务是:截断遵义、贵阳交通并扼守乌江北岸。迅速以一个师沿乌江北岸向老君关开进,如来不及可以另一个师向遵义追击,以便协同二师及干部团主力攻占遵义,消灭黔敌。
  1月7日 致电中革军委,提出关于红三军团行动的意见:一、遵义地形不利敌守,必为我得。二师应乘势取得桐梓,该城离綦江有330里,綦江、桐梓之间有三座大山,计90里,我可利用重山箝制川敌。而川、黔汽车只能到桐梓,我主力容易集中。二、红三军团应以六师控制尚嵇场并担任茶山关、桃子台、南木渡警戒,四师到遵义城附近,五师扼守镇南关。红一、三军团主力集中于遵义、桐梓、尚嵇场、团溪、老鸭山五处之某一点,沿河箝制川敌入黔。与贺(龙)部联络,同时应调六军团进占该地区,否则川军有抢先占去的可能。三、赤水、习水、仁怀等县旱灾严重,故我容易扩红。
  △ 红一军团二师和干部团智取遵义城,随后主力进城。
  1月15—17日 出席中共中央于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接着,会议展开了讨论。与会者绝大多数对博古的总结报告,尤其是对李德的独断专横的领导作风进行了批评。毛泽东的发言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彭德怀发言,严肃地批判了“左”倾领导者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拥护和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会议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会议增选了毛泽东为中央常委。这次会议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会议正在进行中,红三军团第六师在刀靶水、乌江沿岸执行警戒时,遭到敌吴奇伟部的袭击,彭德怀遂中途退席,返回前线指挥作战。
  1月18日 黔军柏辉章部以六个团兵力向懒板凳、黄泥堡一带发动猛烈进攻,彭德怀鉴于敌我力量悬殊,当即命令红三军团撤往遵义。
  1月19日 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向习水方面挺进。红三军团担任后卫,掩护红军各部撤离遵义城。
  1月20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基本方针是:由黔北经过川南,渡过长江转入新的地区,协同红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以红二、六军团在川、黔、湘、鄂之交界地区活动,箝制四川东南“会剿”敌人,配合此次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争取赤化四川。红军各军团迅速转移至赤水、土城附近,渡过赤水,夺取渡河点,以便迅速渡过长江。
  1月23日 收到中革军委命令:各军团在接近赤水河时,查明渡河点及地形,架桥占领左岸,红三军任右路,向土城前进。
  1月24日 红一军团第一师攻占土城后,向赤水方面追击黔军。随后,红一军团开进土城地区,红三军团跟进。
  1月27—28日 同杨尚昆指挥红三、五军团进入土城阵地。川敌郭勋棋②部从三元坝尾追红五军团,当日抢占土城北面青杠坡和石羔嘴东南端,截断红五军团与红三军团第四师的联络。翌日,彭德怀亲临前沿阵地,指挥向敌发动总攻。红军在石羔嘴、凤凰嘴、青杠坡与敌反复争夺,打得异常激烈。敌虽受重创仍固守阵地。川敌向土城驰援,妄图合围红军。
  1月29日 遵照中革军委命令,红三、五军团迅速撤出战斗。红三军团于土城上游架设浮桥,渡过赤水河。
  2月6日 收到中革军委指示:根据目前敌情及过金沙江、大渡河的困难,一、三军团向扎西靠近,以便于迅速集中和机动。
  2月9日 率红三军团全部到达云南威信县扎西地区集中。
  2月10日 收到中革军委命令:为适应目前战斗的需要,充实各连队的战斗力,以便有力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决定实行缩编。具体规定是:一、红一、三军团取消师的建制,各以新颁布的团的编制表编足四个团。二、红五军团将现有的三个团,依新编制编为两个团。三、红九军团将现有人数(军团在内)的五分之三依新编制编一个团,并入五军团为其第三团,其余五分之二的人数编入三军团。四、红一、三军团部应依新编制改编,多余人员应尽量补充到战斗连中去,并选其一部可成立游击队在地方活动。三军团新颁布的四个团的编制是十、十一、十二、十三团。
  2月15日 收到中革军委命令:野战军决定分三个纵队向桐梓地区前进。第三军团为右纵队,由回龙场经亚铁场到太平渡上游的顺江场地段过河,取道江场(赤水河右岸)直往桐梓。
  2月16日 收到中共中央与中革军委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现在我们需要在云贵川三省的广大地区中,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过去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为要赤化全四川,同四方面军取得更密切联系与配合,曾经决定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向川北发展,故当时决定放弃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向长江继续前进。然而由于川滇军阀集中全力,利用长江天险在长江布防、拦阻,更由于党中央与中革军委不愿“因为地区问题牺牲我们红军有生力量”,故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而在云贵川三省地区中创建根据地。
  2月19日 率红三军团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把围追之敌甩在长江两岸。红三军团任前卫,兼程向桐梓、遵义挺进。
  2月24日 红一军团先头部队攻占桐梓,红三军团跟进。
  2月25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消灭娄山关黔敌夺取遵义的指示:守娄山关、黑神庙的黔敌共六个团,有凭娄山关相机阻我南下,以待薛(岳)敌来援模样。决定,一、三两军团及干部团统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明日应向娄山关、黑神庙之敌迂回攻击,并将该敌坚决消灭,乘胜取遵义,赤化黔北。
  △ 指挥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向娄山关疾进,并发动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未克。遂命十团、十一团从东面迂回板桥之敌,以十二团、十三团从正面突击。翌日,板桥之敌发觉红军迂回行动,便撤兵南逃。正面的十二团、十三团在十团、十一团配合下,开始猛烈攻击,击败了敌五六个团,攻占了娄山关。
  2月26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我军乘胜夺取遵义的指示:黔军约六个团被我击溃。遵义尚较空虚,而薛敌唐、韩两师③今日以前不能到遵义。据此,决定一、三军团仍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乘溃敌喘息未定之际,跟追直下遵义,并准备打击增援遵义之薛敌唐、韩两师。第三军团为第一梯队,乘胜直追攻击遵义城;第一军团为第二梯队,由板桥继续追击。
  2月27日 同杨尚昆于泗渡司令部下达攻打遵义命令:三军团有泗渡站、下坝之线出发,沿马路向遵义速进,直逼遵义城。十一团、十二团由遵义城东北分别向新、老城攻击;十三团集结于老城西北对牛蹄、塘毛、石坎方向警戒,并派出侦察;十一团应以一部占领老城南端之江冈、碧云峰,并向鸭溪场方向侦察警戒。第一军团集结主力打击增援之尾敌。当日,三军团于遵义北击破敌两个师,乘胜于当晚攻入遵义,占领老城。此役,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不幸牺牲。
  2月28日 蒋介石嫡系吴奇伟部集中五十九、九十三两个师从乌江南岸驰援遵义,向南门外老鸦山之红花岗、碧云峰发动猛烈进攻。红三军团与敌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经过数小时战斗,将敌击溃。红一军团从左翼出击,直追击到乌江北岸。敌一部逃过江,未及过江的大部被歼。此役共击溃和歼灭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3000人,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为红军西进北上取得了主动权。
  2月 刘少奇到红三军团任政治部主任。
  △ 遵照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选派徐策④率三四百人留在川、黔、滇边扎西地区进行游击,创建根据地。红军主力离开该地区后,这支红军部队在徐策的领导下,英勇转战各地,至5、6月间被敌包围,全部壮烈牺牲。
  3月2日 同杨尚昆向中革军委报告:三军团在娄山关、石子铺、遵义城及28日老鸦山诸战役中减员很多,需要大量补充方能维持四个团。现十团、十一团每连只能编四个班,十三团可维持原编制,但每连亦只有50—60人,十二团每连尚编五班,各团部及军团参谋处损失惨重,望军委即刻补充,以便继续战斗。
  3月4日 中革军委通令:“为加强和统一作战,特设前敌司令部”,委任“朱德同志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同志为前敌政委”。
  3月8日 出席方面军于遵义城中学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彭德怀讲话说,遵义战斗的胜利,是我红军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发扬勇敢顽强战斗作风所取得的,以后还要把敌薛(岳)、吴(奇伟)纵队赶到贵阳城去,打得他不得翻身。我们要在遵义附近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以巩固遵义根据地,争取更大的胜利。
  3月上旬 叶剑英到红三军团任参谋长,不久,调离红三军团。萧劲光接任。
  3月13日 同杨尚昆向前敌司令部建议: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对我不利,无攻破周浑元可能。似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控制仁怀、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两敌,寻求机动。建议未被采纳。
  3月14日 遵照中革军委命令,率红三军团进入鲁班场东南地区,协同兄弟部队从三个方面向守敌周浑元部发动进攻,激战终日未克,主动撤出战斗。
  3月17日 率红三军团由茅台三渡赤水,再入川南。
  3月20日,蒋介石急令川、黔、滇三省军阀及吴奇伟、周浑元等部向红军进逼,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长江南岸。正当敌人调兵遣将时,红军迅速回师东进,重返贵州。
  △ 向中革军委报告:一、根据20日前的敌情,我军应继续西进,吸引川、滇两敌,然后脱离川敌,与滇敌作战。二、为迷惑敌人,应以九军团单独向西急进至扎西地区迷引滇敌。红一、五军团继续向回龙场及其以西引川敌郭(勋祺)师向古(蔺)、(叙)永,然后脱离该敌向雪山关前进,掌握赤水河及其上游渡河点,在适当时机一、三、五军团渡赤水河,由毕节以东打回黔西大定境内,求得与敌王家烈、薛岳决战。三、目前,我应避免与相等兵力敌军决战,保持自己的优势兵力,不应攻坚乱碰。四、遵义战斗的胜利没有扩张,由于机械和失掉时机,鲁班场的战役原则上不应打。
  3月21—22日 红军分别经二郎滩、太平渡四渡赤水,甩掉敌人,然后调头南下。红三军团进抵临江场、回龙场地区。
  3月24日 蒋介石由重庆飞往贵阳,亲自督战,企图以三路堵截红军,并调滇军出援保驾。
  3月25日 同杨尚昆向中革军委报告:目前向西南寻机,首先需突破周、吴、王、孙纵队⑤,在战役上很难。如向东南乌江流域则比较有利。近日部队很疲劳,须有一两天的休息和准备时间,故不宜有较大的机动。
  3月26日 中革军委接受彭、杨建议,决定红军集结主力于长干山与枫香坝中间南下,于运动中消灭敌人。
  3月28日 指挥红三军团迅速向乌江前进。月底,乘敌不备渡过乌江。
  4月1日 率红三军团经石洞、九庆向满场、狗场前进。
  4月3日 红三军团为右纵队,分两路进到贵阳地区。
  4月4日 命红三军团十三团前往查明追敌薛(岳)部两个师的行动,并吸引和箝制该敌,以便红三军团会合红一军团消灭此敌。
  4月6日 收到中革军委命令:野战军决定于平场以南地区,全力伏击薛(岳)部两个师,并将该敌消灭。为此,三军团、干部团为左翼队,一军团、五军团为右翼队。三军团由脚都河、干坝河(均已架桥)渡河,分两路进至展曹坝附近石头寨,隐蔽集结于干部团阵地,以便由南向北突击来敌。
  4月9日 命红三军团以一个团从梨儿关向贵阳城积极行动,并于贵阳以东适当地点转至城南,控制该地,红三军团主力经高坡坝向青岩及其以东地区开进。
  4月10日 率领红三军团及干部团到达青岩。干部团前出西营近逼花钟,阻滞贵阳可能前来之敌。红三军团西进到小增寨、燕楼地域,并前出一个团带电台到戴家庄控制清镇通广顺大路。
  4月12日 率领红三军团经榻纪、哨沙进到鸡场地域。
  4月13日 同杨尚昆向中革军委建议:广顺以西地区约30里地带,尚可作战。若向西经羊武、溪场以至北盘江西岸,则山石峻峭,居民多是苗族,于我不利,易成对峙局面。半年来作战经验证明,敌军对我作战均先围后攻。故我野战军应迅速渡过北盘江袭取平彝、盘县,求得在滇、黔边与孙渡作战,周(浑元)、吴(奇伟)两敌距离愈远,亦更宜于战胜该敌。我军向滇应将推进改为急进,使我军有迂回机会。目前我军务须继续抓紧时间往西入滇,只要给滇敌一个较大的打击,我便有较大机动地区,则更能争取时间,争取群众,从而能巩固和扩大红军,实现北渡金沙江的战略意图。
  4月16日 中革军委接受彭、杨建议,决定中央红军于17日完成北盘江架桥任务,开始渡河,进占真丰。
  △ 同杨尚昆向中革军委报告:一、我军由鸭场到宿营地(荒田)均是苗族大山,粮食困难,天久旱,缺水,部队连日露营,颇为疲劳,无向导,困难极多。二、铁索桥至马口洞无渡河点。三、沙子沟周围数百里有少数民族武装约千余人,有师、团、营组织,并订有作战协定,他们反对国民党军及苛捐杂税。我军赠送给他们26支枪,并留一批工作人员开展该地工作。四、北盘江西岸还有少数民族百姓千人,其首领原为老七军干部。鉴于上述情况,建议我军目前改向七盘山以西、平彝以南罗坪地域前进,并于腋南、北盘江、河套争取几天休整。
  4月17日 率领红三军团(缺十一团)向兴仁以北的安姑、排杉、马乃营地段前进,沿途控制安姑西进道路。当日,进入云南。十一团已到达关岭之铁索桥,沿途进行了扩红与征集资财工作。
  4月25日 红三军团部在霑益县白水镇东遭敌机空袭,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组织部长欧阳钦、宣传部长刘志坚等负伤。
  4月27日 红三军团进占霑益。
  4月29日 收到中革军委电:我军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转入川西消灭敌人,建立苏区根据地。
  △ 指挥红三军团攻占寻甸,向金沙江疾进。
  4月30日 指挥红三军团分两路向禄劝以北地区前进。
  5月初 指挥红三军团抵达金沙江畔的洪门渡,抢渡金沙江未成功。
  5月5日 率红三军团前往皎平渡渡江。红军历经几昼夜于9日全部渡过金沙江。至此,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5月8日 收到中革军委指示:各兵团到达指定点后,迅速弄清会理敌情,加强两侧警戒,并准备好攻城器具。三军团和干部团担任主攻,统受彭、杨指挥。
  △ 同杨尚昆致电中革军委:守会理城敌军先有四个营,一个手枪连,后又由西昌增加两营,加上民团共有3000人。有机枪六挺,追击炮三门,城内小碉堡楼二十余个。另讯,西昌之第三旅有于10日赶到会理增援消息。各兵团拟于9日进至预定位置,作好攻城准备。
  5月9日 命红三军团开始围攻会理城。守敌刘元瑭⑥纵火焚烧城南大片民房。
  △ 同杨尚昆致电中革军委:会理城西90里之沙田有敌一团(事先不知),本日进至城端高地,被我军击溃,大部窜进城内。敌还将城外机器、粮食均搬入城内,有久守之意,估计强攻无把握。故建议以一部监视城内之敌,同时进行坑道作业。三军 团及干部团,拟10日进至城外适当地点,准备打击援敌。
  5月10日 指挥红三军团及干部团继续攻打会理城,并加紧进行坑道作业。
  5月12日 出席于会理城外铁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首先对林彪在给中央写的信中提出要毛、周、朱随军主持大计,请彭德怀出任前敌指挥的要求,进行了批评。会上毛泽东指出,林彪这封信是彭德怀鼓动起来的。彭德怀考虑大敌当前,需要维护党的团结,未申辩。只就自己未打好鲁班场和习水两战作了自我批评,并批评林彪的信说:“遵义会议才选出新的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不妥的,特别是提出我,则更不适当。”
  在1959年庐山会议时,毛泽东在一次中央常委会上重提此事。当时林彪声明说:“那封信与彭德怀无关”,他写信“彭德怀不知道”。
  △ 中革军委指示:我军渡过金沙江,取得战略上胜利和进入川西的胜利条件。现追敌正企图渡江跟追,但架桥不易,至少需四五天。西昌来援之敌前进甚缓,企图从两翼迂回,同时爆破会理城亦需14日始能完成坑道作业。因此,野战军必须扼阻追敌,打击援敌,定在会理及其附近停留五天,争取在长期行军后,作必要的休息和补充,然后继续北上。
  5月14日 亲临阵地,指挥红三军团爆炸会理城,未奏效。
  5月15日 指挥红三军团于会理附近,掩护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顺利通过会理北上。
  5月17日 率领红三军团离开会理,向新马、坎永、定营之线前进。
  5月20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我军过江后方针任务的训令:野战军渡过金沙江,取得了北进消灭敌人的有利条件和在川西北建立新苏区根据地的可能。但由于我军渡过金沙江并经会理北上,敌人已知我军北渡大渡河进入川西的意图,故在我军前进路上进行了设防,企图围歼我军于大渡河南岸。我目前应迅速北进,争取消灭阻我北进的川敌各部。
  5月21日 命红三军团一部携带电台监视西昌之敌,掩护和接引红九军团通过西昌。
  5月24日 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占领大渡河南岸安顺场。翌日,强渡成功。
  5月30日 率红三军团经杀虎岗、湾东进至摩西、桂花坪之线,向泸定桥跟进,强渡大渡河。
  5月31日 指挥红三军团过泸定桥。
  6月2日 率红三军团经龙八布、化林坪、开长坝之线向荥经侦察,查明小河子、经谭到天全的道路、里程、住户和给养条件等,以便迂回清溪或向北直取天全、芦山。
  6月3日 收到中革军委指示:川敌有集中四个旅的兵力固守清溪,在荥经、通化、林坪的新路上以一部扼守的可能。据此,我野战军放弃攻取清溪、荥经,迅速夺取天全、芦山战略要点。三军团、军委纵队及五军团为中央纵队,以战备姿态向天全前进。
  6月7日 指挥红三军团渡过天全河。在红九军团策应下,攻占天全。
  6月8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任务的指示:今后我军战略任务是以主力乘虚速取懋功、理番,以一部向邱徕山脉以东迷惑敌人,与四方面军会合,以开展新局面。现敌杨森取守势,薛岳、邓锡侯部尚未到达。故我军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芦山、宝兴之线,夺取懋功,控制大小金川流域,作为临时立足之地,争取再与四方面军直接会合。一、三军团统归林彪、聂荣臻指挥,经宝兴向懋功前进。
  △ 率红三军团开到芦山、始阳一线。
  6月10日 收到中革军委命令:杨森、刘文辉⑦两敌约三旅今日似到芦山河东岸,邓锡侯⑧两个旅到三益场,有向芦山进攻迂回的企图。故决定三军团主力及九军团统归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三军团派得力一部留在芦山城附近山地,坚拒该敌在这一线渡河和架桥。
  6月11日 率红三军团主力撤出芦山,于桥查坪、龙门之线阻击敌人。
  6月12日 红一军团先头部队在夹金山达维之间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6月14日 率红三军团越过第一座大雷山——夹金山。
  6月16日 收到中革军委和总政治部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整休的指示:红军进至懋功地域,已与四方面军取得实际会合。为迅速实现协同作战,部队依规定一律休息三天。三军团在官寨、达维地段休整。
  6月20日 率红三军团于老营至达维一带筹粮。
  6月中下旬 在达维接待张国焘秘书黄超来访,对这位不速之客十分警惕。
  6月26日—28日 出席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方针,在战役上必须首先集中主力消灭与打击胡宗南军”,夺取松潘以北地区,使主力能向甘南前进。决定还指出:“必须坚决反对避免战争退却逃跑,以及保守偷安停止不动的倾向。”彭德怀拥护通过的决定,在会上发言说,同意中央的战略方针,向西进遇到的敌人主要是蒋介石,战术还需临时决定。
  6月28日 中革军委下达关于向松潘前进的命令:一、为进攻胡(宗南)敌,野战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二、左路军由十三至十六个团组成,以林彪为司令员,彭德怀为副司令员,经卓克基、壤口或大藏寺、噶曲河等向两河口前进。三、中路军由十个团组成,徐向前为司令兼政委,经马塘、壤口、墨洼、洞基向黄胜关前进。四、右路军由十二个团组成,陈昌浩为司令兼政委,主力经黑水、芦花向松潘城前进。以上三路均于7月7日至11日分别集中于前步塘、浪口、芦花、红土坡之线。
  △ 率红三军团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
  7月3日 率红三军团翻越第三座大雪山——长板山。
  7月6日 率红三军团翻越第四座大雪山——打鼓山。
  7月7日 率红三军团翻越第五座大雪山——毛德山。
  7月8日 率红三军团主力两个团到达芦花。翌日,率部协助三十军夹攻石碉楼,另两个团以一部于康猫寺至芦花一线沿途警戒;另一部留芦花打击苗兵、搜山筹粮和争取苗族群众,维护芦花至石碉楼交通。
  7月18日 中革军委转发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一切军队均由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总政委直接统率指挥。仍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兼任总司令,并任张国焘为总政治委员。
  7月21日 收到中革军委关于一、四方面军各军会合后组织、番号、干部任命的命令:组织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一军团改为一军,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三军团改为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萧劲光。五军团改为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曾日山(代),参谋长唐立槐。九军团改为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郭天民。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九、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五个军番号不变。
  △ 又收到中革军委指示:由于敌情发生重大变化,敌胡宗南部主力已集结松潘,薛岳部也进抵文县、平武,与胡部相策应。这样,不仅松潘战役计划流产,而且红军也处于危险境地。
  8月3日 中革军委制定夏洮战役计划,要求迅速占领阿坝,北进夏河流域,于甘南创造有利局势。
  8月8日 中革军委为贯彻夏洮战役计划,决定一、四方面军混合组编,组成左右两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和红四方面军四、三十军、军委纵队、红军大学组成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五军、三十二军和红四方面军九、三十一、三十三军、军委纵队一部组成左路军,齐头向甘南进军。
  △ 中革军委发布命令,任周恩来为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8月11日 中革军委命令左路军从马塘、卓克基出发,向阿坝地区开进;右路军从毛儿盖地区出发,向班佑、巴西前进。
  △ 率三军向芦花、亦念一线集中。
  8月中旬 从亦念返回军部,发现军委参谋部已将各军间以及各军与中革军委毛泽东通报的密码全部收回,中断了各军与军委的直接联系。
  8月20日 收到总政治部关于北进政治工作的指示,争取夏洮战役的胜利,是赤化川、陕、甘的关键。在夏洮战役前,我们要经过相当时间草地行军与可能的战斗。因此,北进前必须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必要的物资补充。各级政治机关协同司令部订出适当的计划,完成工作任务。
  8月21日 率领三军从毛儿盖出发,在右路军后面跟行。
  △ 命三军参谋长萧劲光负责组织追击炮连战士组成担架队,干部团团长陈赓自荐来当队长,轮流抬着重病中的周恩来、王稼祥向草地进发。
  8月下旬 李富春来三军任政治委员。杨尚昆调离三军另任。
  8月31日 收到林彪、聂荣臻来电:我们率部已到巴西,此地有胡敌一个团守工事,今夜二十八团准备袭击该敌。过了班佐后,路宽、平坦好走,沿途有住户,亦有粮。我们现在搜山割麦,除补充自己外,并为你们筹集。到班佐须两日行程,沿途注意“番骑”拢乱。
  9月初 率领三军较右路军其他各部晚到巴西几天。宿营地距离前敌总指挥部及毛泽东住地只有十几里路。为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安全,派出第十一团驻于隐蔽处,进行警卫。
  9月2日 出席于巴西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两个部队的团结、休整教育,以及党的纪律等问题作了发言。强调一、四方面军已经会合,各军都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彼此应互相学习。一、三军在黑水、芦花时期得到四方面军的帮助,补充了一些人,但体力仍然很差。所以现在恢复身体,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还指出,部队应进行为了整个阶级利益的教育,提高党的纪律,加强支部工作,干部以身作则,认真贯彻民族政策等等。
  9月上旬 得知一军先头部队前进到俄界地区,因无地图,又找不到向导,处境十分困难。于是,派武亭等人携带电台、密码,前往俄界寻找,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任务。
  9月8日 陈昌浩散布阿坝比通(江)、南(江)、巴(中)、川西北如何好等言论,引起彭德怀的警觉,旋即得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危害中共中央的情报,遂亲往毛泽东住处请示解决办法。提出如果四方面军坚持南下,并要解散三军,能否扣留人质,再与张国焘谈判,以避免武装冲突。此建议未被接受。
  △ 洛甫、周恩来、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在三军司令部召开会议。会上,陈昌浩表示左右两路军应一道北上,如张国焘坚决要他回去,他便同意南下。会议最后决定由出席会议的七人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刘伯承,望左路军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
  9月9日 张图焘从阿坝致电徐向前、陈昌浩转周恩来等,坚持南下,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
  △ 晚上,中共中央于三军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考虑张国焘率部北上已无可能,决定立即率三军北上,迅速离开巴西,脱离险境。
  9月10日 同李富春致电林彪、聂荣臻:张国焘违背北上战略方针,擅令左路军南退,中央拟于今晨率三军全部及军委纵队单独北进,抵拿界,明日到俄界。
  9月12日 出席于川、甘边俄界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就军队的编制问题,彭德怀作了报告。他说,根据目前实况及战略任务我们军队的编制需要改变。因为战斗员少,团下不设营,直接设四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在进攻战术上,一团要能对付敌人一个营;在战术防御上,一个团保证能对付敌一个团。为了加强战斗力,上层机关(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保卫局)尽量缩小编制;中央机关可合并的应合并起来,各单位不得超过规定人数。红军大学暂时停办,各军干部派回各军。各军成立教导营,以便各军得到及时补充。会议决定将一、三军、中央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为司令员,林彪为副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杨尚昆为副主任。决定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彭德怀、林彪五人团,进行军事领导。为及早脱离险地,会议决定立即按原计划继续北上。
  9月中旬 收到陈昌浩来函,要求三军停止前进。遂复函给陈昌浩,言明“后会有期”。
  9月16日 收到毛泽东、林彪、聂荣臻电:顷接二师告知腊子口之敌约一营据守。该处隘路非常,不消灭该敌不能前进。三军及军委纵队除派一个团去乃扎里接防外,余在黑拉原地不动,待命出发。
  9月17日 红一军先头团一举夺取天险腊子口。
  9月18日 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先头部队攻占哈达铺。
  △ 同李富春、林彪、聂荣臻致电左路军负责人:右路军在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连日击溃了敌鲁大昌⑨师,缴获甚多。昨日占领距岷州哈达铺30里之大草滩、占扎路、高楼庄一带,此地物产丰富,汉回族各半,对红军十分热情。故请左路军能即刻北进消灭敌人,争取千百万群众创建陕甘苏区,以实现中央战略方针。
  9月20日 出席陕甘支队于哈达铺关帝庙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宣布到陕北去,同时正式宣布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陕甘支队,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司令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第二纵队司令彭德怀(兼。后由彭雪枫接任),政治委员李富春,参谋长萧劲光;第三纵队司令叶剑英,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经武。
  9月21日 部队从邮局得到的报纸中获知陕北除有刘志丹的红军外,还有徐海东、程子华的红军,并有根据地。彭德怀立即将情况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报告。
  9月26日 率陕甘支队突破渭河封锁线,进抵榜罗镇。
  9月29日 率陕甘支队进占通渭城。
  10月上旬 率陕甘支队连续突破会宁、静宁之间和平凉、固原之间的公路封锁线,翻越了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在此击溃了邓宝珊一个团,缴获部分物质,向陕北根据地进发。
  10月19日 收到毛泽东电:获悉一纵队已胜利到达吴起镇及其以东地带。
  10月21日 指挥陕甘支队于吴起镇西南山击退敌骑兵四个团追击,缴获一批枪支弹药。
  △ 指挥陕甘支队于吴起镇西南山击溃尾追敌骑兵二千余人。战斗结束后,看到毛泽东的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⑩
  10月中下旬 陕甘支队与陕北红二十六军和徐海东领导的先期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合。
  10月29日 陕甘支队发布《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陕甘支队经过二万余里的长征,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它将为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赤化全中国打下巩固的基础。    
  10月30日 同毛泽东率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向下寺湾进发。
  11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并决定以苏维埃中央政府名义,委任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聂洪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为委员,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任彭德怀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林彪为第一军团长,聂荣臻为政治委员;徐海东为十五军团长,程子华为政治委员。
  11月12日 同周恩来到鄜县(今富县)张家驿,组织筹粮和拟定肃清土匪计划。
  11月13日 收到毛泽东关于18日召开军委会的通知:一、敌情在短期内不致有变化,各部照现位置工作。此期内不发每月行动电令。二、拟18日在张家驿召开军委会,请彭、周等候朱理治前来参加,会议讨论下列问题:方面军及游击队部署;军事政治教育;军区与军分区组织和工作以及筹粮筹款计划。
  11月19日 毛泽东、周恩来同彭德怀、杨尚昆共同签署命令,任命袁国平为红校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宋任穷为陕甘军区政治部主任。
  11月20日 协同毛泽东、周恩来指挥直罗镇战役。蒋介石命东北军以十余个师的兵力向陕甘根据地进攻。东路沿洛川、鄜县大道北进,西路由庆阳、合水沿葫芦河向鄜县前进,企图乘红一方面军到陕北立足未稳之际,消灭红军和摧毁陕甘根据地。当日,敌先头第一〇九师进占直罗镇。
  11月21日 拂晓,红军向敌发起总攻。经一天激战,全歼一〇九师。其余敌军纷纷回窜。红军乘胜追击,将董英斌(11)的第一〇六师堵在黑水寺,又歼其一个团。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不仅打乱了敌进攻陕北的部署,而月彻底地粉碎了敌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1月23日 收到博古(12)贺电,向英勇的红色的指战员致诚恳的敬礼。并说直罗镇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领土,增强了抗日反蒋的信心,最后胜利一定属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 
  11月24日 发给林彪、聂荣臻、叶剑英电:直罗镇被围之敌两营突围向东北逃窜,当即尾追,望搜捕敌师长牛元峰及其他团营长。当日,十五军团全歼直罗镇突围之敌,敌师长牛元峰被击毙。
  11月30日 出席红一方面军召开的营以上党员代表会议。会上,毛泽东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左权讲话说,直罗镇战役是毛主席、周副主席、彭司令员亲自组织指挥的,大家应学习直罗镇战役经验——打歼灭战的思想。
  11月 毛泽东同彭德怀、王稼祥等九人联名发表《告围攻陕甘苏区的各部队官长与士兵书》,提出: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受日本鬼子指挥的官兵同胞们,只要你们不打红军和陕甘苏区,我们愿意和你们互派代表订立抗日作战协定,并组成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不论哪一派的军队,不论从前有没有打过红军和苏维埃区域,我们为贯彻抗日救国主张,一律欢迎你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日。
  12月16日 为创造战场、扩大苏区、扩红,夺取甘泉、宜川,致电毛泽东、周恩来:一军团主力集结于宜川龙泉镇,相机夺取宜川,以一个团协同八十一师取甘泉;十五军团主力集结于史家岔、王家沟,以小部扫清牛武镇地区之敌,向洛川、中部(今黄陵)及宜川以南发展苏区。
  12月17日 收到毛泽东同意夺取甘泉、宜川的意见的复电:一军团以一团攻取甘泉,于七天内攻占该城,主力于21日从现住地出发开到宜川、龙泉镇地区工作,相机夺取宜川;十五军团主力于21日出动,进到牛武镇、龙泉镇之间工作。两军团以后发展方向:首先赤化洛川、宜川两县并加紧扩红。第二十六军全部立即北上配合骑兵团,受刘志丹、宋任穷指挥。执行消灭井岳秀之任务;二十七军位于谷驿附近、待延安之敌逃跑时消灭。方面军司令部头一时期以住甘泉附近直接指挥夺取甘、延战斗为宜。
  12月中旬 指挥红一军团围攻甘泉城,将押在瓦窑堡的东北军一〇七师主力团团长高福源(13)押到前方,并亲自做争取高福源的工作。
  12月18日 致电毛泽东、周恩来:报告方面军司令部及十三团于明19日向甘泉移动,因缺乏攻城兵种,七天内能否攻取甘泉,尚不能预决。
  12月19日 就对目前战略方针的意见及毛泽东的复示致电周恩来、博古、洛甫转中央全体同志:一、目前战略方针,应巩固南面阵地,求得深入晋中,调动现在占绥德、关堡、绥远晋军回援,求得运动中消灭晋军主要力量,以便取得绥、宁、包头、五原与外蒙靠近。为完成上述任务,在陕晋最少扩大15000名新红军。以主力取得绥远、五原、包头三个城市,并以适当力量留陕甘晋苏区,配合地方武装巩固和发展现有之苏区,求得短期内与进占绥远主力联成一片。二、以现有力量企图即取宁夏、五(原)、包(头),与日帝争先机(洛甫来信)是万不能的事,而且有极大的危险性。三、目前应再休息十天后,以适当兵力取甘泉,加强关中、华池的游击战争,求得巩固南面阵地,同时注意东进准备。四、立即进行北面蒙、回民族工作。
  12月24日 致电周恩来、叶剑英:甘泉已有相当准备,故决定25日拂晓攻击甘泉。
  12月26日 致电徐海东、程子华:以四十天为工作期限,七十五师和军团直属队,应扩大红军400名,成立一个独立营,赤化牛武镇、史家岔旧县、洛生镇、龙泉镇、仙姑镇、张家河地区,务须筹款一万元,解决本身冬衣问题。
  12月27日 收到毛泽东、周恩来电:同意主力军成立教导营,委派伍修权为教导营政委。
  12月31日 致电毛泽东、周恩来:甘泉城敌师张参谋长和三位营长共同来信,言他们对红军主张深表同情,唯其家属多在长安附近,因此顾虑颇多。他们愿设法与红军暂定抗日协定,退出甘泉归还主力。其实退出甘泉归还主力一事,明知不可能,其所以这样提出,似试探我方态度。我可利用这一谈判,加紧宣传,争取做到互不打枪。
  12月底 派周桓(14)同高福源到甘泉向守敌将领第一〇七师参谋长刘翰东喊话。高进城向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旅统一战线政策,使之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有所了解。
  ① 指蒋介石、王家烈、何知重。
  ② 郭勋棋,时任国民党军川南“剿总”总预备队指挥,下辖教导师第三旅、独立第四旅。
  ③ 即国民党军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薛岳)所属第一纵队第九十三师(师长唐云山)、第五十九师(师长韩汉英)。
  ④ 徐策,时为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委员。
  ⑤ 即国民党军第二路军第一纵队(吴奇伟)、第二纵队(周浑元)、第三纵队(孙渡)、第四纵队(王家烈)。
  ⑥ 刘元瑭,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四军第一旅旅长。
  ⑦ 杨森,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军军长。刘文辉,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四军军长。
  ⑧ 邓锡侯,时任国民党军第二十八军军长。
  ⑨ 鲁大昌,时任国民党军新编第十四师师长。
  ⑩ 1957年该诗公开发表时如此。《彭德怀自述》第206页所载文字有出入;“山高路险沟深,骑兵任你纵横。谁敢横枪勒马,惟我彭大将军。”
  (11) 董英斌,时任国民党军西北“剿总”第二路军第七纵队司令。
  (12) 博古,时任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主任。
  (13) 高福源,原为国民党军东北军第一〇七师第六一九团团长,1935年10月在榆林桥战斗中被俘。
  (14) 周桓,时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
  

彭德怀年谱/王焰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