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曲音乐概论》陕北道情戏唱腔音乐
许德宝陕北道情戏
陕北道情戏音乐(唱腔)结构为曲牌、板式并存体,其唱腔由叫板,起板,唱句,过门,落板等构成,依照剧情及人物情绪的不同,其唱腔结构有单牌子的唱腔、曲牌联缀的唱腔、单一板式的唱腔、复合板式的唱腔,以及四牌、板式相互套用的唱腔。
(一)唱腔曲牌
1.〔平调〕
〔平调〕,是陕北道情戏的核心唱腔牌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流畅,歌唱性强,表现力丰富。唱词多为七字句,其结构由两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故也称〔七字调〕。一般情况下上句分为两个腔节,腔与腔之间有一这门。过门的长、短依照人物情绪所定,下句有时分腔,有时不分腔,上下句之间用过门进行穿接,落音上,上句较为自由,下句多落在调式主音上。
2.〔十字调〕
〔十字调〕因唱词多为十字句而得名,主要唱腔曲牌之一,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旋律优美,易于上口。既可表现深沉、哀怨、忧伤之情,又可表现活泼、欢快、热烈等情绪。由两个完整对应的乐句构成上、下句结构的基础段式。因速度、转板、落板形式的不同,分有〔快十字调〕、〔慢十字调〕、〔十字调倒板〕和〔十字调落板〕。快慢〔十字调〕结构、旋律基本相同,只是速度有别。〔十字调倒板〕是传统剧目《林英降香》中〔十灶香〕唱段的专用唱腔,其它剧目中未曾见用。
3.〔耍孩儿调〕
〔耍孩儿调〕是陕北道情戏唱腔音乐的古老曲牌之一,唱词为长短句,唱腔由速度的快、慢不同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慢速或中速,节奏平稳,旋律悠扬、平和、深沉;第二部分速度稍快、节奏明快、热情。若将其抽出单独演唱或运用在其它唱腔之中,则称〔半耍孩儿调〕。
4.〔凉腔〕
〔凉腔〕亦称“高调”、“冒凉腔”。是陕北道情音乐中的大型唱腔之一,善于表现热烈欢快、激昂奋发等情绪。〔凉腔〕分有〔高音凉腔〕(亦称引子凉腔)、〔乍腔〕、〔平调凉腔〕(亦称低音凉腔)、〔抢句子凉腔〕、〔半凉腔〕、〔快板凉腔〕等。
5.〔一支梅〕
〔一支梅〕既善抒情、又善叙事,可采用不同速度演唱。开头和结尾段落旋律舒展,节奏较自由,中间段落的结构严谨、对称、节奏铿锵有力,旋律中由于“清角”和羽音的使用,使得风格独特。可表现喜、怒、哀、乐之情。若将其中段落抽出单独演唱或用在其它唱腔中,则称〔半一支梅〕。
6.〔梅花调〕
〔梅花调〕其结构精巧、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善于表现活泼、喜悦、欢快的情绪,是陕北道情戏音乐中十分独特的唱腔之一。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它曲牌联缀使用。
7.〔跌落金钱〕
〔跌落金钱〕这是陕北道情音乐中仅存的古老唱腔曲牌,目前会演唱者已很少,其旋律委婉,音调深沉,节奏自由。颇有道士、和尚诵经念佛的韵味,又用第三人称讲故事,所以仍保留着早期说唱音乐(道情)的痕迹。
8.〔五花调〕
〔五花调〕,亦称〔五花腔〕、〔念身歌〕。它并非一首独立的曲牌,而是艺人为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情音乐的表现力,吸收、运用了一些流行于当地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将这些不同名称的牌子进行归类,统称〔五花调〕。如〔浪淘沙〕、〔宝录〕、〔银纽丝〕、〔太平调〕、〔蒙头纱〕、〔请客调〕、〔对花〕等,均属〔五花调〕类。
(二)唱腔板式
1.〔大起板〕
〔大起板〕有欢、苦之分,其结构相同,由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组成基本段式,上句由两腔构成,下句多由一腔为一个乐句。上句第一腔后均带甩腔,后接奏过门唱第二腔,上句完后有一过门,再接唱下句。旋律悠扬、明朗、激情、高昂,可表现忧伤,喜悦等情绪。〔大起板〕尽管可独立成段,但很少使用,一般多与其它板式或曲牌连接使用,且多在唱腔的起首部位。
2.〔平调〕类的板式
〔平调〕,作为陕北道情戏的主要唱腔曲牌,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形成了〔苦腔调〕、〔还阳板〕、〔流水〕、〔二流水〕以及〔道板〕等多种板式,板式不同,其表现性能也都有别。
①〔苦腔调〕
〔苦腔调〕亦称“哭板”、“泪板”、“低音平调”等。旋律低沉、委婉、多带有拖腔,用以表现愁苦、伤感、悲切之情,演唱时如泣如诉,带有哭泣哽咽之声。多为散节奏节拍形式。
②〔还阳调〕
〔还阳调〕亦称〔还阳板〕、〔阴司调〕、〔阴司板〕以及〔还魂调〕等。在表现方式上类似于秦腔〔慢板〕中的〔阴司板〕。伴奏上分带铜器和不带铜器两种形式,不带铜器的唱腔为整节奏节拍形式,带铜器则常以散节奏节拍形式出现。
③〔道板〕仍为上、下句结构形式,从唱腔结构上有〔一道板〕、〔二道板〕、〔三道板〕之分。〔一道板〕上、下句均以一腔为一句,上、下句之间无过门,一气呵成;〔二道板〕句与句之间有一过门。〔三道板〕唱腔上句由两腔构成,腔与腔之间有一过门,句与句之间仍有一过门。〔道板〕中的〔一道板〕,〔二道板〕,〔三道板〕既可独立使用,也可连接使用。
④〔流水板〕、〔二流水板〕
〔流水板〕和〔二梳水板〕有欢、苦之分,均为上、下句结构形式。旋律流畅善于叙事,其演唱较为自由,根据需要,决定腔与腔、句与句之间的过门。多表现忧伤、喜悦、欢快等情绪。
3.〔尖板〕
〔尖板〕,是借鉴吸收秦腔〔垫板〕所创编的一种板式。散节奏形式,富有较强的戏剧性,急促有力,音调高亢明亮,多表现愤怒忧伤、激烈等情绪。常与其它板式、曲牌连接使用。有欢、苦之分。
4.〔滚白〕
〔滚白〕,借鉴、吸收秦腔〔滚板〕唱腔所创编的一种新的唱腔板式,有苦无欢,散节奏节拍形式。其旋律如泣如诉,善于表现忧伤、悲痛之情。
(三)、曲牌、板式的连接形式
陕北道情戏的唱腔,依照剧情及人物思感情变化的需要,在曲牌、板式的联缀套用上其形式多样、既有单曲牌、单板式成段的唱腔,又有曲牌联缀,复合板式的唱腔,另外还有曲牌、板式混用的唱腔。尤其在曲牌联缀方面、板式转接方面,不象迷胡曲牌、秦腔板式那样有其相对固定的联缀形式和转板形式,多数以剧情而定,虽说尚无固定程式,但绝非无章可循。一般情况下,中部为它的核心唱腔,首部称引子,尾部称收板。如《毛鸿跳墙》中翠红的一段唱,其联缀、转接的形式是这样的:
《十万金》中唐曾、李翠莲的一段对唱,其联缀、转接的形式如下:
《牡丹亭》柳赛姐唱腔曲牌、板式联缀、转接形式:
从上边三个唱段的不同曲牌、板式联缀,转接形式上可看出,一是唱段的曲牌、板式联缀、转接组合有大有小(两种曲牌、板式以上联缀、转接组合的唱腔,均为复合唱腔),大的有十多首(种)曲牌、板式联缀、转接;二是无论是大的复合唱腔还是小的复合唱腔,其中部都有〔平调〕唱腔。引子部分和落板部分尽管有变化,无论以哪首(种)曲牌、作始结收,其引子和落板的性质是不能变的,尤为重要的是它始终以某一首(种)曲牌、板式为主,进行联缀,转接组合,求得结构、风格上的一致性。这种灵活中求统一,统一中带自由的联缀转接形式,正是陕北道情戏唱腔转接组合时的个性特征和方式。
(四)音阶、调式、定调及唱腔特点
陕北道情戏唱腔音乐的调式相当丰富,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皆有。除极个别唱腔(如〔快板凉腔〕)为羽调式外,其余唱腔大多以徵调式为主(有五声徵调式和七声徵调式),唱腔结构中调式交替的现象比较多。如〔耍孩儿调)唱腔的前部分是商调式,后部分为徵调式、构成了徵、商调式的交替。再如〔一支梅〕唱腔的中部是角调式,开始和结尾都是徵调式,这样就构成了徵、角调式的交替。又如〔五花调〕唱腔中骂道童一段唱是羽调式,而前后两段都是徵调式,这又构成了徵、羽调式的交替。其它如徵与宫、徵与商、羽与商、羽与徵调式的交替也是屡见不鲜的,调式的交替和转换使唱腔音乐色彩更加绚丽、表现力也更加深厚而宽广。陕北道情戏唱腔中的苦音调式与秦腔苦音调式相同,这里不再叙述。
陕北道情戏的唱腔音乐由老调,新调所构成,在定调方面,老调用C调,新调用G调。唱腔特点是节奏简洁明快,好多唱腔的结构在节奏上整散结合,对比鲜明,其演唱上既受剧情、人物思想感情、曲牌、板式的限制,又有其相对的灵活性;二是旋律中倚音的运用,使唱腔音乐更加委婉,细腻、富有浓烈的乡土气息;三是各曲解、板式的起唱,一般均由板上((强拍)开口,尤其在整节奏节拍形式的唱腔中,常常出现拖腔的自由延长,似乎为有节奏而又不遵循节奏;四是旋律进行中,切分节奏多见,且音程跳动较大,演唱以本嗓(真嗓)为主,特殊唱腔,也采用真、假声结合来演唱;五是常常出现补充性的润腔,特别是波音、倚音、滑音的运用,使唱腔更加自然、亲切,加上虚词、衬字的合理运用、使陕北道情戏的唱腔更富有地域性和个性化。
(五)、叫板、过门及落板
陕北道情戏唱腔叫板一般分为三种:
1无拖腔、带调入韵叫板,如“哎!”“走!”“亲家”等等。
2带拖腔叫板,分实词和虚词拖腔两种。如:
3表演叫板,以一种动作为号,提示乐队起奏。
陕北道情戏唱腔过门严格来说分为三种类型:
①板头过门,也称板头音乐,提示、掌握唱腔的节奏、速度以及曲牌、板式的名称等。
②唱腔过门,分腔间过门和句间过门。
③落板过门,即结束唱腔的尾部音乐。
另外还有一种“游板”,类似于秦腔歇板过门的作用,游板后,可接唱原来的曲牌或板式,也可通过叫板再起唱别的曲牌或板式。
起板为唱腔前的锣鼓经。陕北道情戏的起板从铜器组合上分大铜器和小铜器两种,一般视剧情需要,将板起开便可,不象秦腔那样,各板式均有不同称谓的起法。
落板,即唱腔的终止。陕北道情戏唱腔的落板习惯称为“截板”,截板的落板形式分两种,一种是以整节奏节拍形式结束的唱腔,另一种则是将最后一句唱进行散唱或最后一句唱的后半部分散唱结束唱腔。
(六)、陕北道情戏的用语
陕北道情戏的用语为陕北方言音韵。最能代表、体现陕北语言个性特征的为榆林地区的绥德县和米脂县,这一带的用语,被称为陕北“官话”,从地域上为陕北的中部;南部为延安以南的各县,如甘泉、富县、洛川、黄陵、宣君等地的用语靠近关中方言区;以榆林为中心的周围各县的用语,其调值接近普通话,吴堡一带的用语却带有山西语音的痕迹,神木,府谷一带的用语却带有内蒙、山西语言的痕迹,所以陕北道情戏的用语为陕北中部(绥德、米脂)一带的用语。
陕北方言声韵上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韵母中仅有eng而无en,凡读韵母en的字皆读eng,即所谓“英”“因”同韵,“盆”“栅”不分。
陕北方言的声调、与普通话的调类基本相同,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类。除阴平与普通话有异,阳平、上声、去声与普通话近似。
出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