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戏曲音乐概论》阿宫腔唱腔音乐
许德宝阿宫腔
阿宫腔唱腔音乐的结构形式为板腔体,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为基础来发展变化。旋律分欢音、苦音两种。一般来说,欢音旋律多表现刚健、稳重、欢快、喜悦等情绪;苦音旋律多表现悲伤、坚毅、忧愁、哀怨等情绪。
(一)唱腔板式
阿宫腔唱腔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带板〕、〔二导板〕、〔垫板〕、以及〔滚板〕六种。这六种板式除〔滚板〕有苦无欢外,其它五种板式均有欢、苦之分。又因起法的不同,同一板式又有不同的称谓,如〔慢板〕,有塌板起的〔慢板〕,安板起的〔慢板〕,拦头起的〔慢板〕等。速度上的不同,如〔慢板〕又分有快三眼板和慢三眼板两种,又如〔二六板〕同样分有〔快二六板〕和〔慢二六板〕。节奏相同的板式,也不见得它们的名称就相同,如〔垫板〕和〔滚板〕同为无板无眼的散节奏节拍形式,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板式。
六种板式除〔二导板〕不能作为独立板式使用外,其它板式均可独立使用。另外,不同板式唱腔前常常带有叫板,叫板分实词叫板和虚词叫板两种,无论是实词叫板还是虚词叫板又分有带拖腔叫板和不带拖腔(语气性叫板)叫板两种,仍有欢音、苦音之分。
1.〔二六板〕
〔二六板〕,是阿宫腔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板式。因速度的不同,〔慢二六板〕和〔快二六板〕所表现的情绪也都有别。〔二六板〕灵活多变,可容纳各种长短不一的唱词,生、旦、净、丑皆用。
〔二六板〕为一板一眼,现代记谱为2/4拍,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作为基本结构形式。基本起唱规律为眼起板落,也称红板开口。碰板开口为它的变化起唱形式,也称作黑板开口。十字句的词格为三、三、四,每句分为三个腔节。七字句的词格为二、二、三,每句分有两个腔节。
〔二六板〕唱腔上句落音同样较为自由,苦音唱腔上句一般可落在5、1、4、↓7诸音上,欢音唱腔上句可落在5、1、2、3诸音上,下句均落到调式主音5上。
2.〔慢板〕
〔慢板〕,是阿宫腔所有板式中旋律性、歌唱性最强,最能显示剧种音乐特色的一个重要板式,长于抒情、叙事。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它板式套用,不仅可用在一段唱的开始,也可放在一段唱的中部,生、旦、净、丑各行当均可使用。
〔慢板〕为一板三眼,现代记谱为4/4拍。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为基本结构形式,每句由三个腔节构成。上句第一腔分有“慢开口”和“猛开口”,均起唱于中眼(猛开口有时也由末眼开始起唱);二、三腔均起唱于中眼,每腔后有一过门,一、三腔落在板上,第二腔落在头眼;下句一、三腔起唱于中眼,第二腔起唱于板上,第一腔落在中眼,二、三腔均落在板上,二、三腔后均有过门,第一腔后有时有过门,有时也可不用过门,慢板的唱词多为十字句,其词格为三、三、四。
〔慢板〕各腔节的落音(下句第三腔在外)比较自由,苦音慢板唱腔上句第三腔可落在1、2、4、5、↓7诸音上,第一腔多落在5或1音上,第二腔多落在5或↓7音上;下句第一腔多落在1音上,二、三腔均落在调式主音5上。〔欢音慢板〕上句第三腔多落在1、2、3、6诸音上,第一腔落5或1,第二腔落6或5;下句第一腔多落于5、6音上,二、三腔均落在调式主音5上,欢、苦唱腔结构相同。
3.〔二导板〕
〔二导板〕,不能作为独立板式使用,只有一句唱,由第二句转入其它板式。它的作用有二,用在某段唱的开始,起引导作用;用在中部,起衔接过渡作用。生角和旦角的唱腔中常常带有彩腔,记谱均为1/4拍,碰板起唱。整个唱句由两个腔节构成,落音也较自由。〔二导板〕最常见的是转入〔慢板〕,一种由第二腔开始逐渐转入〔慢板〕,保持整节奏节拍形式,另一种是将第二腔散唱,然后由过门直接转入〔慢板〕。
4.〔带板〕
〔带板〕,有板无眼,记谱为1/4拍,由于节奏、速度的不同,有〔紧带板〕(垛板)和〔慢带板〕之分,还有紧打慢唱的散节奏形式。
〔带板〕这种形式,节奏鲜明,富有强烈的戏剧性,以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形式,每句由两个腔节或三个腔节构成,也有一个腔节为一句的(紧垛板)。上句落音较为自由,下句均落在调式主音5上,既可转入到〔二导板〕、〔二六板〕、〔慢板〕,也可在它的后边直接起唱“喝场”。喝场并不是一种板式,而是紧打慢唱的另一种形式,它的腔格较为特殊,演唱上也较自由。喝场有苦无欢。〔带板〕的落板有齐板、留板、砸板、黄板和歇板,与〔二六板〕的落板基本相同。
5.垫板
〔垫板〕无板无眼,散节奏节拍形式,分一句垫板和多句垫板。多句垫板,句与句之间有一固定的铜器点来铺垫,唱词可长可短,演唱较为自由,一句〔垫板〕后如需转板,常常转入〔慢板〕或〔二六板〕。
6.〔滚板〕
〔滚板〕,无板无眼,仍为散节奏节拍形式,且有苦无欢,人物情绪悲痛欲绝时常用这种诉说性特殊板式。由于唱词结构不同,分滚白和滚板两种,长短句的为滚白,唱中时不时的加有道白;规整句的(五字句)为滚板,有其强烈的戏剧效果和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二)起板、转板、落板
1.起板形式
不同的板式有其不同的起板法和名称,即就是同一板式,也有多种不同的起法,起法不同,名称有别。板头的起法,其击乐组合分为两种,大铜器和小铜器。
在阿宫腔的六种板式中,尤其是〔二六板〕和〔慢板〕的起法最为丰富,且名称多样。以大铜器起的〔二六板〕有蛮带板起的〔二六板〕、七棰带板起的〔二六板〕、拉棰带板起的〔二六板〕等;以小铜器起的〔二六板〕有摇板起的〔二六板〕,原板起的〔二六板〕,十小锣、八小锣分别起的〔二六板〕。以大铜器起的〔慢板〕有中塌板起的〔慢板〕、二反塌板起的〔慢板〕、大塌板起的〔慢板〕、三棰塌板、一棰塌板以及摩棰塌板等分别起的〔慢板〕;以小铜器起的〔慢板〕有安板起的〔慢板〕、小锣塌板起的〔慢板〕等。
2.转板形式
凡由两种以上板式构成的唱段,均为复合板式,复合板式均由一板式转入另一板式。阿宫腔的复合板式唱腔的转板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垫板〕→〔慢板〕→〔二六板〕→〔带板〕最后以留板或齐板结束。
②〔慢板〕→〔二六板〕→〔带板〕最后以留板或齐板结束。
③〔二导板〕→〔慢板〕→〔滚板〕→〔二六板〕最后以齐板或留板结束。
④〔带板〕→〔二导板〕→〔慢板〕最后以留板结束。
从以上四种复合板式的转板来看,第一种形式在速度及板眼上的变化为散、慢、中、快和无板无眼到一板三眼再到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直到最后结束唱腔。
第二种为:慢、中、快,由一板三眼到一板一眼再到有板无眼,直到最后结束唱腔。
第三种为:中、慢、散、中,由有板无眼到一板三眼再到无板无眼和一板一眼,直到最后结束唱腔。
第四种为:快、中、慢,由有板无眼到有板无眼再到一板三眼,直到最后结束唱腔。
当然,还有别的组合形式,不再一一举例。其具体转法如下:
1)、〔二六板〕的转板形式
〔二六板〕一般多转入〔带板〕,有时也转入〔二导板〕。转入〔带板〕时,多由下句第三腔叫散,直接转入;转入〔二导板〕时,由下句的倒数第三个字起,速度稍慢,节奏处理为切分型,变2/4记谱为1/4记谱(一板一眼到有板无眼)。
2)、〔慢板〕的转板形式
〔慢板〕一般多转入〔二六板〕或〔带板〕,且由上句转接。转入〔二六板〕时,一般有两种转法,即带拖腔转板(也称上板)和不带拖腔(也称硬上板)转板。它的转法是将第二腔的最后一字由原来板上的位置推后到头眼,把第三腔的首一字由原来中眼的位置提前到板的位置,将最后一字由原来中眼的位置推后到板上,然后紧缩节奏,由最后一字起,变原来的一板三眼为一板一眼,且速度较前慢一倍,如需过门连接,可用〔二六板〕板头过门,如不需要,可直接由眼上起唱,便成为〔二六板〕。转入〔带板〕时,由上句第二腔的第三个字上散唱。变原来的一板三眼为有板无眼的整打散唱,即成为〔带板〕。
3.落板形式
落板即一段唱的结束。阿宫腔唱腔的落板分齐板、留板、砸板、黄板以及歇板。
1)〔二六板〕的落板形式
①齐板
齐板这种落板形式是一段唱的完满结束,它保持〔二六板〕一板一眼的基本节奏节拍形式不变,由上句的第三腔作铺垫,变板起板落为板起眼落。不带拖腔,变下句第二腔眼起眼落为板起眼落。然后以齐板过门来结束唱腔。
②留板
留板的作用有二,它既可作一段唱的结束,又可将板留下来,接着再唱。留板有两种留法,一是由下句直接散唱,另一种是由上句的最后一字减速散唱,整个下句为散唱结束。
③砸板
砸板是一段唱的猛收,不带拖腔,末句的最后三个字各占一拍,用一棰铜器来将板收住。
④黄板
黄板常用于一折戏或一本戏的结束,落板前,将倒数第二句(上句)唱腔节奏压缩,最后一字上加一棰铜器;下句散唱,分两腔,第一腔后有一固定铜器,第二腔后仍有一固定铜器,并用它来作结束。
⑤歇板
〔二六板〕中的歇板也称游板,当剧中人在唱腔中需要道白、表演时,常用歇板过门来烘托剧情,它与留板完全不同。
2)〔慢板〕的落板形式
〔慢板〕的落板一般来说有三种。即:齐板(提板)、留板和歇板(也称游板)。
①齐板
齐板,是一段唱的完满结束,这种落板法是在保持一板三眼不变的前提下,将最后一句第三腔的第三字由原来板上位置推后一拍到头眼出现,最后通过齐板过门来结束唱腔。
②留板
留板,既有结束唱腔之功能又可通过留板将板留下来再接唱。其落板法是在末句首腔后加上拖腔,然后由第二腔起散唱,变原来的一板三眼为整打散唱。
③歇板
歇板,不能作为一段唱的结束,它是通过留板再到歇板将板歇下来,待剧中人对话或表演完后再接唱原来的板式,它与留板截然不同。歇板时,上、下句均可,上句需作歇板时,第三腔的最后一字由原来中眼的位置移到板的位置上,通过过门再将板歇下来。下句歇板时,第三腔各字的位置与齐板句第三腔各字的位置相同,只是通过歇板过门将板歇下来。
(三)吟诵调
吟诵调是阿宫腔道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不属于一般的道白,而是一种特殊的韵白。主要用于人物首次登场时的“引子”、“上场诗”、“坐场诗”以及“下场诗”。引子在形式上只有两句,其结构严谨,为五言或七言诗,阐明其身份、处境等。上场诗的作用与引子基本相同,为引子的补充。坐场诗、下场诗均为四句,坐场诗是剧中人落坐时念的诗,下场诗为一场戏结束时念的诗。
吟诵调不用弦乐伴奏,仅以武场中的手锣起奏或作句间垫奏,是道白在语气上的进一步升华,在各字语音调值的基础上进行了音乐旋律化的再处理,成为戏剧化了的舞台特殊用语。如《四贤册》方文珍上场引子、坐场诗:
(四)旋律特征及演唱方法
欢音旋律多以级进、跳进上、下行交替进行;苦音旋律以四度大跳后的下行级进平稳进行居多。欢音、苦音旋律在音域上均超过两个八度,尤其在拖腔处,大跳较多,显得旋律跌宕起伏、回肠荡气。欢音旋律明丽清秀、格调新颖;苦音旋律委婉细腻、悦耳动听。
“遏低翻高”和“字正为先、尖团分明”是演唱阿宫腔的主要特点。艺人中有“三唱不及一遏”之说,这种“遏低翻高”的基本演唱方法是先真嗓(遏低),后假嗓(翻高),由真嗓随着八度以上的大跳滑进或过渡到假嗓,形成一种余音回绕、富有独特韵味的演唱艺术效果。“字正为先”是指演唱或道白中、发音以富平话为准,尤其是在唱腔中,要以字来正腔,而不能因腔出现倒字,使唱腔旋律与唱词各字的声调达到一致,求得“字正腔圆,腔由字生”;“尖团分明”是指必须分清齐齿同音字中的尖音字和团音字,不能尖团不分,混在一起,这不仅是富平话的最大特点,也是阿宫腔语言的独到之处。
阿宫腔在用语上与秦腔用语基本相同,同为陕西关中语音,有差异的是阿宫腔强调地方方言用语的尖音和团音,使其独具一格。
(五)音阶调式及欢、苦旋律的表现性能
阿宫腔的唱腔,同样分有两条不同色彩的旋律,之所以形成两条不同色彩的旋律,仍然是各自调式中的骨干音尤其是特性音在起主导作用。欢音唱腔旋律和苦音唱腔旋律均已七声徵调式为主,欢音唱腔旋律也有五声。
欢音音阶:5 6 7 1 2 3 ↑4 5
苦音音阶:5 6 ↓7 1 2 3 4 5
欢音旋律的骨干音为5 6 1 2 3,特性音为3、6;苦音旋律的骨干音为5 ↓7 1 2 4,特性音为4、↓7。4、7两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与秦腔苦音旋律中的特性音4、↓7两音是相同的,参看秦腔音乐音阶、调式及欢、苦旋律的个性特征一节。
阿宫腔欢音唱腔旋律明亮、轻快,多表现喜悦、稳健、刚毅等情绪;苦音唱腔旋律婉转、柔和、细腻,多表现悲伤、回忆、离别等情绪。
(六)定调及各行当的音域
早期阿宫腔(皮影时期)的定调是以演唱者嗓音条件的好坏为依据的,一出戏常常为两到三个调,定两次调的,首次为A调,当戏唱到一半时,再升到bB调;定三次调的,首次为G调,第二次为A调,第三次为bB调。无论是两次定调还是三次定调,最后均为bB调,即上字调,也称梅花调。搬上大戏舞台后,一般情况下多定为A调,也有bB调,一出戏为一个调。阿宫腔各行当的音域,生、旦、净、丑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男声演唱比女声低一个八度。这样以来男声的音域为bB(A)—d2(#c2),女声音域为bb(a)—d3(#c3),其中c1(b)—#c2(b1)为男声半假声区,bb2(a2)—d3(#c3)为女声假声区。
出处:陕西戏曲音乐概论/许德宝编.—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